1、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后来,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 )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表明了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受到制约
C.表明贵族已丧失制定法律的权力
D.成为后世制定法律制度的重要典范
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近代曾被列强侵占。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4、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和全国工业增长速度如下图所示,由此可以看出(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新中国六十年资料汇编(1949~2008)》
A.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
B.上海逐渐失去工业领先地位
C.国家重视改善工业布局
D.工农业实现均衡发展
5、魏晋玄学的主流是崇尚虚无,因而其时的文学艺术更重视“风神”“神韵”。“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美学主张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氛围中诞生的,其提出者是( )
A.王羲之
B.祖冲之
C.顾恺之
D.吴道子
6、商朝时,一些宗教官员和行政官员的权力很大,如“巫”可通过占卜的方式参与王朝的决策,一些的“尹”甚至可以适当情况下将商王放逐,暂时摄政。这表明商朝( )
A.受原始民主遗存的影响
B.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C.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7、有学者认为,7世纪以来,中国政制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人不断地进入政府,二是文化深深地融入政治。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这一演进主要是基于( )
A.君士共治天下局面的形成
B.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发展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重文轻武治国思想得以落实
8、清道光帝收到耆英的奏折,更清晰地了解到英方的要求后,作了一些让步,下达谕旨(部分内容):“一、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但再次强调“不准久住据为巢穴”;二、福州不准开放,不得已可改为泉州;三、香港仍坚持“赏借”;四、对于赔款不再反对,只是询问款项如何筹措”,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9、2022年以来,“全球南方”的概念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焦点。一般认为,“全球南方”通常泛指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在地理范围上大多位于南半球)。中国是“全球南方”的成员,愿同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 )
A.中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
B.各国强调发展道路一致性
C.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增强
D.发达国家履行了援助承诺
10、公元前518年,他(大流士)再一次用兵埃及,巩固了对埃及的统治。公元前513年,他又率大军向西越过了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欧洲,占领了色雷斯等地,波斯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这一帝国
①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政教合一制度
②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
③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
④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穆斯林担任最重要的职务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1、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记者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国庆游行。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登上天安门城楼的美国人。第二天,毛泽东和斯诺共同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被刊登在《人民日报》的显要位置上,报纸的右上角还特意刊登了一句毛泽东语录:“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这些做法意在
A.联合一切可联合的力量共同反帝
B.向美国表达中国追求和平的信心
C.传递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信号
D.区别对待美国人民与美国政府
12、唐朝孔颖达说: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被周边民族所认同,是在( )
A.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
B.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C.封建国家的建立时期
D.诸侯纷争与变法时期
13、抗战期间,在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三三制”原则。具体指: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中国共产党制定这一制度是基于( )
A.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
B.加快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C.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4、古埃及王国时期,太阳神“拉”被奉为埃及的最高神,国王被说成是“拉”之子,是“拉”的直系后裔。国王的名字后面都要缀上“拉”的名字。这反映了古埃及( )
A.君主专制开始确立
B.宣扬君主至上权威
C.官僚机构日益庞大
D.王权进一步被神化
15、18世纪后期开始,英国民众的劳动实践日益专门化、规范化,并且在时间上有了严格的要求,规定了什么时候开始上班和下班,一天工作多少小时,一周工作多少天,等等。这些变化( )
A.提高了工人劳动积极性
B.加大了工人劳动强度
C.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D.恶化了城市生活环境
16、观察下列元代和清代书院分布图(颜色的深浅代表数量的多寡)。如果将其作为史料,可用于研究( )
①儒学影响的扩展
②士人干政的强化
③行政区划的变革
④东北西北部文化的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据史书记载,清代广西贵县地区广泛种植外来作物花生,“各商采买榨油,每年不下千数万斤……瘠土之民,并无谷粒,其完粮完婚之事多藉此”。材料可用来说明,外来作物的传入与种植( )
A.导致清代人口的膨胀
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助推经济重心的南移
D.强化了小农经济的特性
18、据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品下降的幅度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一战期间民族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工业仍有发展
C.抗战前轻工业产量得到迅速提升
D.我国已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19、有学者认为,预备立宪期间,清政府宣布实行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各地兴起各种形式的保路斗争,其中四川省尤为激烈,最后酿成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清廷命令湖广总督瑞澂自湖北带兵前往镇压,部分鄂军西调。这主要说明( )
A.革命派并未做好革命的准备
B.政策失当加剧了清朝统治危机
C.辛亥革命的发生具有必然性
D.清政府对革命力量的警惕性强
20、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辛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他们的共同贡献是( )
A.维护了国家统一
B.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C.推动了民族融合
D.阻碍了海外贸易发展
21、如表是唐宋时期主要公共工程数量统计表,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 )
朝代 | 陕西 | 河南 | 山西 | 直隶 | 江苏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唐 | 32 | 11 | 32 | 24 | 18 | 44 | 20 | 29 |
北宋 | 12 | 7 | 25 | 20 | 43 | 86 | 18 | 45 |
金以及同时期的南宋 | 4 | 2 | 14 | 4 | 74 | 185 | 36 | 63 |
A.北方经济呈现衰退
B.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南方自然灾害严重
22、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做了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这标志着( )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诞生
B.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C.抗日救亡运动的正式开始
D.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建立
23、1700年,英国《吏治澄清法》规定,“凡接受皇家薪俸及年金的官吏,除各部大臣及国务大臣外,均不得为议会下院议员”。1805年,财政部设立了常务次官主持日常事务,不参加政党活动,不随内阁的更迭而替换。到1830年,大多数政府部门已经设立常务次官。这一系列举措( )
A.克服了文官制度存在弊端
B.确保了上下议院权力的制衡
C.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D.解决了营私舞弊的政治乱象
24、据国民政府统计,1935年全国共发生工业灾害2655次,伤亡5629人,损失估计为1027.2万元。而据当时工业安全协会推测,全国工厂在1935年可能发生的灾害在18032次以上,伤亡人数至少为22 568,损失估计至少有2172.6万元。这表明( )
A.近代工厂制度有待健全
B.国民政府轻视工业
C.侵华战争制约工业发展
D.民国缺乏社会保障
25、政治: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1)废藩置县:废除割据状态的________,设置都、道、府、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的直接管辖之下。
(2)“四民平等”:取消________制和武士阶级的特权。
(3)制定宪法:1889年颁布《________》,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
26、日本投降: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8月9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书,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10月25日,陈毅在台北代表中国政府庄严宣布________光复。从此,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回到祖国怀抱。
27、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___召开,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
28、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对____造成不良影响。
29、中共“一大”召开:1921年7月23日,____、____嘉兴南湖游船【知识点164】
(1)主要内容: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____,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____。大会还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0、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性质: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________的国际新秩序——________-________体系
31、万隆会议
(1)________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________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________参加的国际会议。
(2)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________”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
(3)中国代表团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同________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4)亚非会议后,中国________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32、西夏
①________年,________首领________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________
②其制度基本模仿________,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蕃号官称。
33、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戊戌变法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________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________。有识之士走上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甲午战败震撼中国社会,康有为、梁启超等创________、办________、兴________等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变革政治。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维新变法的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6月,在维新派推动下,________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但遭到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9月,慈禧发动政变,废除大部分变法措施(只保留了________)。
(3)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的失败,证明________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34、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各异
(1)原因:由于历史条件的差异,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
(2)表现
①在美国和_______,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美国在19世纪中叶建立了所谓的保留地,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
②在_______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没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_______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只有在________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的半数。
35、写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非洲民族民主运动的三个重要史实
36、南亚德里苏丹国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建立的?它信奉的国教是什么?
37、全球治理机制有哪些?
38、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请回答:
(1)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哪一年?
(2)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在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把9月3日确定为抗日战争胜利法定纪念日,你对此有何感想?
39、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内容和意义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