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会典》载:“凡在京堂上、正佐官考满三年、六年,俱不停俸,在任给由,不考核,不拘员数,引至御前,奏请复职。”至于六部五品以下官员“历任三年,听于本衙门正官察其行能,验其勤惰,从公考核明白,开写称职、平常、不称职词语,送监察御史考核”,再由吏部覆考。明朝的这些做法( )
A.意在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
B.体现了决策机制的变化
C.助推官僚机构的相互制衡
D.保障了官员素质的提升
2、行政区划作为一种制度,随着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我国古代行政区域制度的演变,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其演变轨迹表明( )
时期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初期 | 唐宋 | 元朝 | 明清 |
层级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语 流 | 州、县二级制 | 道(路)州县 三级制 | 省路府县 多级制 | 省府县 三级制 |
A.强化君权是其主要的推力
B.沿袭变革是其变迁的主线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地方的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3、图1、图2分别是隋唐时期运河图与元代运河、海运图。这一变化反映了
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不断加强
C.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
D.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交通发展
4、“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上述论断说明( )
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②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③资本主义社会不能进行自上而下地调节和自我改良
④资本主义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终将埋葬资本主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下列农作物中,属于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来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1895—1898年,万元以上设厂资本总额1990.6万元,其中纱厂创办资本219.9万元,占全部创办资本的11%,而1905—1908年万元以上设厂创办资本总额7661.1万元,其中纱厂创办资本514.1万元,约占7%。清末设厂资本变化表明( )
A.重工业占据了主体
B.投资设厂行业得到扩展
C.纱厂发展开始放缓
D.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7、如图为唐中后期到北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税收数量折线图。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实物税到货币税转变
B.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C.封建经济的逐渐衰退
D.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8、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刺激经济发展
B.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
C.实行社会保险制度,优化政府形象
D.暂时缓和社会矛盾
9、外国银元自明中期开始流入,鸦片战争后大量充斥我国市场。外国银元一圆仅合我国银两的七钱二分,且含银量更低,但在市场上经常按1:1与我国银两等价流通。民国三年,以大总统教令形式颁布《国币条例》,随后铸造的“袁大头”制作精良,标准和成色与外国银元相同,且数量充足,很快被市场所接受,流通顺畅。据此可知,“袁大头”( )
A.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有效地防止了白银外流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
D.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10、近代某诗人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反映了
A.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B.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
C.有轨电车便捷了人们的生活
D.近代以来人们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
11、周代实行国人参政制,运用舆论褒贬当局、参与朝会、举行起义和暴动是国人对朝政施加影响的常见方式。国人集会对所议政事不但有发言权,而且有表决权。当政局动乱之际,国人在推举摄政的过程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材料反映出周代( )
A.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激化
B.政体中具有原始民主成分
C.贵族权力受到了较大限制
D.原始民主植根于悠久历史
12、秦汉为了加强对北方匈奴的有效管理采取了相应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秦朝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 ②汉初,朝廷武力征服北方匈奴③汉武帝时大司马
大将军霍去病北击匈奴 ④89年,窦宪北击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3、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隐藏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曹植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杜甫 |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
陆游 |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文天祥 |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
林则徐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表中的诗句体现的核心理念是( )
A.爱国主义
B.忧患意识
C.感伤情绪
D.统一愿望
14、1947年9月《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中指出,不但土地、山林、水利平均分配,而且要将地主富农两阶级多余的粮食、耕牛、农具、房屋及其他财富拿出来,适当地分配给农民中缺乏这些东西的人们。该复示( )
A.说明共产党领导开展土地革命
B.认真落实了《土地改革法》
C.激发了民众参与战争的积极性
D.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15、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曾谈道:“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讲话的主要目的是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
B.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从严治吏以巩固新生政权
D.严刑峻法以提高治国水平
16、关贸总协定在1948年生效时,23个缔约成员国里只有8个发展中国家;1995年乌拉圭回合谈判时,成员中的发展中国家数量增加到了52个;1996年世界贸易组织新加坡首届部长级会议前夕,这一数字达到了96个,占了成员总数的3/4,这种变化是因为( )
A.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B.国际经贸格局的变迁趋势
C.两极格局和冷战的终结
D.科技革命的影响与日俱增
17、北宋压低了宦官的品级并专为宦官设立独特的官阶体系,以区别于文武官员,而且不许随意更改,以至于元丰年间改革品阶制度时,有大臣“请并内侍官名易之”,宋神宗反驳道:“祖宗为此名,有深意,岂可轻议!”此处的“深意”指( )
A.调整内侍官员参政的路径
B.汲取唐王朝藩镇割据的教训
C.保障行政体系的良性运转
D.确保两套官僚系统相互制约
18、油画《巧克力》描绘了17世纪引人注意的消费体验。富有的欧洲人像阿兹特克上层社会人士一样把巧克力作为一种奢侈的饮料。他们从墨西哥进口昂贵的巧克力到西班牙、再用从中国进口的更昂贵的瓷杯来饮用。这幅作品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欧亚之间开始建立商业联系
B.世界贸易促进饮食文化交流
C.中国的瓷器远销至美洲大陆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
19、《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掌管天文历象官员),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观测天体运行),敬授民时。”这说明当时( )
A.形成成熟官僚体系
B.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C.原始农业初步发展
D.早期民本思想出现
20、商朝前期,商王得到内服臣子的辅佐,又积极拉拢方国,维系了国家的稳固。商朝中期多次出现王位之争,部分方国不再朝王纳贡。盘庚迁殷后商王势力强盛,方国逐渐归附商王统治。以上反映的是( )
A.原始民主制
B.内外服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1、从1905年到1911年,关于留学生的洋科举,清朝举办了6次,录取了1388人。被录取者除了有老的科举称号外,还会因所学专业被冠以新的称号,比如“工科举人”“商科进士”等。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清朝选官( )
A.保留乡试殿试模式
B.采取有序方式推进
C.侧重选拔留学人才
D.具有新旧并存的特点
22、岳麓秦简载: “自今以来,有殴詈(骂)其父母者,辄捕以律论,典智(知)弗告(举报),䙴(迁)。”秦始皇在会稽石刻中宣称“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洁诚”。这说明秦朝( )
A.重视伦理秩序的建设
B.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开启法律儒家化进程
D.借用榜样力量激励民众
2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潮流出现的根源是
A.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B.富国强兵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思想碰撞
D.铁器使用牛耕推广
24、麦迪逊说:“在民主政体下,人民会集合在一起,亲自管理政府;在共和政体下,他们通过代表和代理人组织和管理政府。”现代中国通过下列哪些举措实现了“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结合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一国两制”③基层民主选举制度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25、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阶段 | 主要表现 |
对东亚和东南亚的影响 | 文字:朝 日 越等国使用汉字 并在汉字的基础上 创造本国文字 儒学:魏晋以后流行;隋唐以后成为官学,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 佛教: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制度:朝鲜基本模仿中国;日本①_____改新以唐制为蓝本;越南教育及科举模仿中国 社会:各国律令、历法、建筑、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扩大:14-15世纪 中国人移居②______、东南亚,郑和下西洋扩大中华文化影响 |
对欧洲的影响 | 古代科技:四大发明对欧洲影响 造纸术:8世纪后,经③______人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经济文化发展 火药: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火药武器发展,骑士阶层衰落 指南针:运用于远洋航行,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 印刷术:推动④________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思想文化:16-18世纪 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思想文化传入欧洲 生活文化: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园林和建筑在欧洲成为时尚 |
26、维新变法的兴起【知识点127】
(1)康、梁等人的实践活动:上书、著书立说、办报立会、成立学堂、与顽固派论战。
(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代表 | 著作 | 主张 | 特点 |
康有为 | 《孔子改制考》、《____》 | 借孔子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 ____ |
梁启超 | 《变法通议》 | 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倡导____思想 |
谭嗣同 | 《仁学》 | 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 维新派中的____ |
严复 | 《____》《原富》 | 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 ____观点;反对君主专制 | 把进化论思想同维新变法相结合 |
(3)维新变法的高潮: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历史上称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____”。
27、五代十国:________年________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此后50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________五个王朝,史称________。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________清除五代的弊政,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28、古代美洲文明:
(1)古代美洲的_______________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包括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在农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印第安人在中美洲、南美洲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玛雅人有用于祭祀的_______________,制造出精美的_______________,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_______________,也知道“零”的概念。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他们发明了_______________,扩大了耕地面积。
29、黄宗羲:
(1)生平: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2)地位: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3)著作:《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4)思想:抨击___________制,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张限制___________,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___________本;
30、全民族抗战:在________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共同抗战。海外华侨捐款捐物,支持抗战。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31、1918年,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发表通电,痛心地表示:“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________。”
32、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他猛烈抨击________制度,提出“________,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3、评价
(1)性质:具有国家___________的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_宪法。
(2)意义
①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施政原则,成为否定___________的重要法律成果。
②说明以___________为首的新生革命政权具有较强的法治和___________意识,特别是为了约束袁世凯,保障民主共和制度,具有现实针对性。
③促使___________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蓝本。
④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___________进程。
34、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特点
(1)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__处于辅助地位。
(2)政府救济的重点在__________,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3)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35、概括一下,各发达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有何不同
36、如何理解斯大林模式的优劣性?
37、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内容和作用?
38、自1789年以来,法国人民为争取共和制历经反复斗争,请查阅相关资料,弄清楚法国人民曾几次建立了共和国?历史上分别称做什么?
39、印欧人迁移的方向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