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02年创办的山西大学堂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中学专斋初设经、史、政、艺四科,后只保留经学一门,并增设外文、理化、史地、艺体等。1905年首批毕业生分别被授予“贡生名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新式学堂已摆脱传统教育的模式和观念
B.近代教育呈现出新旧交织的转型期特征
C.该学堂的创办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D.学堂选官已经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2、生活在中亚贵霜帝国(公元1—4世纪)的希腊人,按照阿波罗的形象塑造佛陀:阿波罗式的头,披着希腊长衫式的袈裟,头顶上有波浪纹肉髻,双目微闭,笑容静谧而安详。这表明( )
A.希腊文化中心转移到中亚
B.佛教起源深受欧洲文化影响
C.中亚地区的文化冲突激烈
D.文明的交流推动了艺术融合
3、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伴随数字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型产业的出现,劳动者从生产流程的束缚中获得了解放,劳动者只是给生产工具下定义和下达新的任务的时候,或者生产工具无法解决问题需要求助的时候才会干预生产流程。之前盛行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被分散化,社会生产过程实现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这表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 )
A.使工厂制生产退出历史舞台
B.可以实现劳动者的全面解放
C.助推劳动者劳作方式的转变
D.推动社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
4、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在对外交涉中时常援引国际法,有意识地遵照国际法来处理中外关系,但依然未能得到列强的公正对待。这说明,当时的清政府( )
A.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未能洞察国际法规的本质
C.缺乏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
D.意识到挽回利权的重要性
5、1970年西安市南郊出土的“怀集庸调”银饼。银饼正面刻有铭文:“怀集县(属岭南道广州)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历史教材有关唐租庸调制的表述为,唐朝的主要赋税为租庸调制,针对21一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在研究租庸调制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历史教材是国家出版发行的更权威更可信
B.两个材料都是研究同一种制度没什么区别
C.两个史料相互印证,推动历史研究不断发展
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本身没有可信度
6、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其门下弟子大多参与政事,如子路、子贡等;墨家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政治立场鲜明的学说;法家则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众多变法活动中独领风骚。由此可知,这三家学派( )
A.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B.先后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C.代表的政治立场趋同
D.都提出可行的治国方略
7、1816年,英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以法律形式确认了黄金作为纸币发行本位的地位。不久,英国以每英镑对应7.32238克黄金的标准发行货币,正式实行金本位制。19世纪中后期,英镑已成为一种国际货币,等同于黄金,得到普遍认可。这一制度的实行( )
①巩固了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②保证了国际币制和汇率稳定不变
③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④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产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1979年到1999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300多部法律,国务院制定了800多部行政法规,地方政权机关制定了6000多部地方法规。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走向完善
B.新时期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迅速发展
D.法治建设成为国家中心任务
9、《梨俱吠陀》成书于公元前1500——公元前900年间,《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是中国求法僧法显和玄奘游历印度后所写,分别成书于416年和646年。下表是四大种姓在《梨俱吠陀》与《佛国记》《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对比。据此可知( )
| 《梨俱吠陀》 | 《佛国记》《大唐西域记》 |
婆罗门 | 祭司 | 净行(祭司) |
刹帝利 | 武士 | 王种 |
吠舍 | 农民 | 商贾 |
首陀罗 | 奴隶 | 农人 |
贱民 | —— | 恶人 |
A.社会经济变动影响种姓的划分
B.《梨俱吠陀》的记载更加准确
C.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遭到破坏
D.种姓的变动推动了印度封建化
10、从1815至1850年,横越大西洋的大部分货物,海运费用直线下降,每磅的运费下降了80%,1870至1900年又下降了70%,累计共下降了将近95%。这反映出( )
A.思想解放鼓励了冒险精神
B.地理大发现缩短各洲距离
C.奴隶贸易降低了运输成本
D.工业革命带来动力的变革
11、19世纪40年代,英国一个职业骑师在一个赛季里参赛次数是350次,行程大约是4270英里。到19世纪末,骑师参赛次数则达到800次,行程大约达到10770英里。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赛马装备的改进
B.工人休闲娱乐时间增多
C.铁路运输的发展
D.现代时间观念逐渐形成
12、明朝前期,中央为强化边疆治理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在东北,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并在黑龙江流域设置机构对其进行管理。这个机构是( )
A.乌里雅苏台
B.乌思藏都司
C.奴儿干都司
D.澎湖巡检司
13、“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以上说的是哪种工具
A.水车
B.筒车
C.翻车
D.水排
14、1940年10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制定了“各省田赋均征实物”的政策。几乎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又成立了粮食部,并通过一系列草案,开始实施全国田赋一律收归中央的决定。国民政府的这些举措( )
A.是应对民族危机的必要手段
B.抑制了官僚资本的无序扩张
C.切实减轻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D.突出了农业生产的中心地位
15、据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当地的风俗: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叫做“蚕关门”,直到采茧时,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叫做“蚕开门”。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有盂兰会、水陆道场、翻经会,乡人以为此类活动“利于蚕花”,趋之若鹜。据此可知当地( )
A.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B.民风民俗有浓厚迷信色彩
C.存在比较发达的丝织业
D.农业经济发展出现新方向
16、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根据中国各地区战略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一、二、三线,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的背景是( )
A.中苏关系已恶化
B.巴以冲突的加剧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日内瓦会议召开
17、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此外,儒学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这表明,汉代( )
A.统治者重视儒学的教化功能
B.儒学教育逐渐官方化和制度化
C.儒学向思辨化和世俗化转变
D.王霸杂糅的治国理念逐渐形成
18、蜀地营盘山、波西等遗址发现了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类似的彩陶与磨制石器并存的现象,当地先民已经开始了原始种植业,是以种植粟和黍等旱地农作物为主。营盘山先民还学会了驯养家畜,此种情形在大渡河上游的哈休遗址也得到反映。这说明了史前蜀地( )
A.早期农业起源并得到初步发展
B.小农经济已经开始形成
C.与华夏族群有密切的互动关系
D.商品经济促进农业发展
19、下图为陕甘宁边区1942年到1944年实施的部分商品贸易税率的调整情况。边区税收政策的调整有助于( )
A.促进内迁工业的发展
B.破坏日军的资源掠夺
C.打击官僚资本的压榨
D.缓解边区的财政困难
20、20世纪初,学界开展了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问题的论战。梅兰芳开始了“京剧改良运动”,排练时装新戏与古装新戏,为梅兰芳京剧艺术的流派形成甚或整个京剧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戏剧行业( )
A.实现了中西艺术的融合
B.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C.探索着未来发展的出路
D.顺应了反帝反封建的潮流
21、19世纪中后期,铁路被引入中国。当时铁路建筑技术标准不一,有法式、英式、俄式等各种轨距,铺设铁路的钢轨类型达130多种,机车车辆更是五花八门,连西方国家淘汰的老式陈旧的机车车辆也仍然在中国铁路上运营,全国铁路机车型号有100多种,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近代铁路修筑技术落后
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政府试图平衡多方势力
D.地域差异及军阀割据的结果
22、下图展示的是魏晋墓群中鲜卑族步陆孤氏陆丑墓葬出土的文物。这可以用来佐证这一时期。( )
阿纳斯塔修斯一世金币 卑路斯一世银币
正面文字为“我们的主上”“阿纳斯塔修斯’;背面为两个祭司守护圣火坛的图像,“永恒的皇帝”,背面有“君士坦丁堡”及印记;正反两面有波斯文字
A.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巨大
B.中国与西欧直接往来增多
C.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活跃
D.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3、明代大学土徐阶说:“国家建都燕蓟,百官六军之食成仰给于东南。漕运者,盖国之大计也。自海运罢,而舟之转漕,独兹一线之渠,其通与塞,又国之所谓大利大害也。”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保障漕运是明朝维护统治的根本大计
C.明朝商品生产区域分工明显
D.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的分离存在矛盾
24、黔西州在明代属于水西土司管辖,其行政范围内生活的几乎全是当地苗民。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后“客民”开始进入该地区,到乾隆时期,该地区的汉族人口总数已达129585人,而当地苗民总人口为45263人。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是( )
A.清政府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
B.高产农作物品种从美洲引进
C.中原人口增加激化人地矛盾
D.设立理藩院缓和了民族矛盾
25、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改变人们观念)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________的运动日益高涨。
26、城市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社会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同样经历了发达国家曾经出现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________等问题。与此同时,犯罪率上升、________________加等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
27、评价(历史意义):有利于巩固__________,维护封建统治,神化_______;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____________;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___________;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28、后方大迁移——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抗战时期的中国,经济实力与军事技术水平都落后于日本。东部沿海工业大学、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规模向________大后方迁移,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29、16世纪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欧洲出现了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传播了________思想
30、根据提示,完成下列“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时间轴。
A. ___________ B. 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
E..____________ F. __________ F. ____________ G. _________
31、
战国 时期 |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_________时期;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_________”的办法编排户口。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 |
秦朝 | 秦朝的户籍实行__________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
汉朝 | 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 “__________”。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__________。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__________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
隋唐 | 隋建立后,命州县官“__________”,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
宋朝 | 宋朝户籍分__________。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到1072年,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 例__________ |
元朝 | 元朝的户口类型,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__________”,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
明朝 | 明朝户籍册称“__________”,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
清朝 | 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__________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清前期赋役实行__________、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
32、早期维新派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反思者,他们中的佼佼者提出改良政治、实行_____政体的思想主张,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______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33、20世纪上半期,_______文学高度繁荣。高尔基的小说《_______》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34、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________制度。自南宋起,________尤其成为人才集中地区。
35、宁汉合流、东北易帜的含义?影响?
36、人工智能技术是如何发展的?
37、试结合建国初期国际形势,说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38、中华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今天中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历史学习是我们认识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隋唐文化繁盛,请举出科技、文学成就各一例。
(3)对于包括传统儒家思想、古代科技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人们有各种态度和看法。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主张是什么?
39、“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