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TP生物荧光检测法利用荧光素酶测定环境物体表面ATP的含量,根据检测仪器上的荧光强度值可判断环境中微生物数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TP分子中末端磷酸基团带负电荷,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
B.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可作为RNA的基本组成单位
C.检测仪器上产生荧光的能量来源于微生物产生的ATP
D.ATP荧光检测仪的发光值与物体表面的污染程度呈负相关
2、如图为水稻(2N=24,雌雄同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某一时期的显微图像,关于此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时期开始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相应片段的现象
B.该细胞中含有12种形状的染色体
C.该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组
D.该细胞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中一般没有同源染色体
3、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好的办法,有助于建立群体免疫屏障,减缓并最终阻断疾病流行。错误的是( )
A.接种疫苗为主动免疫,首次注射疫苗可使机体产生初次免疫应答
B.接种疫苗是一种预防措施,在高风险时期呼吸道传染病仍要贯彻戴口罩等防疫措施
C.灭活的病毒制成的疫苗仍保留病毒的抗原性,但失去增殖能力
D.再次接种疫苗后,机体的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可不断分裂而增强免疫效果
4、如图所示是生态系统氮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⑤为固氮过程,进行该过程的生物可以是消费者,也可以是分解者
B.③为硝化过程,进行该过程的生物一般是分解者
C.④和⑦过程可表示植物从土壤中同化氮元素
D.在生物群落内部,氮元素一般以有机氮的形式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进行传递
5、下图为物质出入细胞的四种方式示意图,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影响a、b方式的因素分别是浓度差和载体蛋白数量
B.向细胞中注入某种有氧呼吸抑制剂,则c、d方式受影响最大
C.氨基酸和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相同,都是c方式
D.上述4种运输方式的实现均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6、下列关于遗传、变异、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生物的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出现,但是新物种的出现一定有进化的发生
C.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的方向,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7、为了延缓乳酸产生,许多运动员采取肌肉按摩措施,下列关于运动员剧烈运动后的内环境有关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剧烈运动后,乳酸在血浆中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B.运动后组织液的含量会有所减少
C.剧烈运动后,血浆中的pH无明显变化,体现出无机盐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稳定的功能
D.血浆渗透压会由于血糖的消耗而降低
8、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B.细胞周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C.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
D.根尖成熟区细胞产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9、检测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实验中,对实验材料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甜菜的块根含有较多的糖且接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还原糖的鉴定
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
D.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动物材料
10、“霜叶红于二月花”,植物叶子呈现的颜色是各种色素的综合表现,色素主要存在于液泡和叶绿体中,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包含两大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下列对高等植物的正常叶子中色素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最宽和最窄的色素带是黄绿色、橙黄色
B.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可用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
C.叶绿素对可见光的吸收有一个高峰,类胡萝卜素有两个高峰
D.叶绿体中四种色素都含有N、Mg元素,作用是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11、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环境因素调节,光、温度、重力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尤为重要,请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
B.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光照决定的
C.年轮、春化作用均能说明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D.植物对重力的感受是通过平衡石细胞来实现的
12、将在暗处生长的燕麦胚芽鞘尖端与琼脂块一起放置,几小时后,再将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观察胚芽鞘生长情况(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重力的作用导致琼脂块甲中的生长素浓度低于乙
B.胚芽鞘放置琼脂块乙的一侧细胞伸长生长比另一侧快
C.琼脂块甲中的生长素浓度高,对胚芽鞘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D.将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顶端后,有无光照对结果无影响
13、玉米、艾滋病病毒的核酸中具有碱基和核苷酸的种类依次是( )
A.8、8和5、4
B.5、5和5、4
C.5、8和4、4
D.4、8和4、4
14、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真核生物只进行有丝分裂,原核生物只进行无丝分裂
B.没有核膜和染色体的细胞一定是原核细胞
C.含有有氧呼吸酶的生物不可能是原核生物
D.真核生物细胞具有生物膜系统,有利于细胞代谢高效、有序地进行
15、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大熊猫种群密度时,可采用分析粪便的方法。在野外,先确定哪些粪便来自大熊猫,再通过分析其中的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微卫星DNA分子标记指均匀分布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简单重复序列,由2~6个核苷酸的串联重复片段构成,重复次数在个体间呈高度特异性)从而确定来自哪只大熊猫个体。通过该方法现已查明,在2003~2004年间,某一区域的大熊猫为66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该方法具有不良影响小的优势
B.扩大选取粪便的面积、延长调查时间,便可确定该地区大熊猫的准确种群数量
C.微卫星DNA分子标记不属于编码蛋白质的DNA序列
D.若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发生突变,可能会使调查结果出现误差
16、神经纤维某部位受到刺激时,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情况是( )
A.①→④
B.②→③
C.④→①
D.③→②
17、下列关于细胞质基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质基质能为细胞代谢提供水、无机盐、光合色素和氨基酸等物质
B.在活细胞中处于不断流动状态
C.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D.含有与细胞分裂、分化有关的细胞骨架
18、上课时老师忽然提问某个同学,这种情况下,该同学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会发挥作用。下列有关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分别是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B.它们能调控躯体运动,一般不受意识的控制
C.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数量远大于神经元
D.该同学在突然听到老师提问时,瞳孔和血管都收缩,心跳加快
19、骨关节炎(OA)是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OA患者患病严重程度与其软骨细胞中MMP13蛋白表达量呈正相关。已有研究证实,促甲状腺激素(TSH)可以诱发OA的发生,而CTRP3蛋白在此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研究者继续就此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设置和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可能同时患OA
B.TSH通过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诱发OA
C.临床上可考虑提高CTRP3的表达量以减轻OA患者病症
D.上述现象体现了内环境稳态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其有重要意义
20、秋冬季节,某同学穿短袖去跑操,出门顿感寒风凛冽,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打了个寒颤。跑操结束后,他大汗淋漓、口干舌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顿感寒风凛冽是寒风刺激大脑的冷觉中枢所致
B.寒风中,他身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
C.打寒颤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作用的结果
D.跑操结束后,他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21、下图是人体排尿反射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尿检时主动排尿需大脑经a过程对脊髓进行调控
B.婴儿的排尿反射过程可表示为膀胱→d→脊髓→b→膀胱
C.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协调配合支配膀胱活动
D.某成年患者能产生尿意但尿失禁,其受损的结构可能是c
22、人体细胞利用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阶段的产物仅是丙酮酸
B.第二阶段需要水的参与
C.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
D.释放的能量大多以热能散失
23、ATP酶复合体存在于生物膜上,其主要功能是将生物膜一侧的H+搬运到另一侧,并催化ATP的形成。如图表示,ATP酶复合体的结构和主要功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叶绿体基粒上存在ATP酶复合体,在光下,叶肉细胞不需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B.原核细胞无叶绿体和线粒体,因此,原核细胞中无ATP酶复合体
C.ATP酶复合体具有的功能说明膜蛋白具有运输和催化作用
D.ATP酶复合体在线粒体中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24、下图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概念图,A—G为结构名称,F、G、B的生物膜可发生转化,转化关系如图所示。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不具有A结构的生物也有生物膜系统
B.结构F、G、B依次是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膜
C.若动物细胞内结构D出现异常后被E分解,则E应为溶酶体
D.结构F参与合成的物质有胰蛋白酶、抗体、性激素、DNA等
25、每年6〜7月是广西某品种甘蔗的快速生长期,为研究其细胞分裂情况,某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①选取在实验种植区(与大田生产条件基本一致)处于快速生长期的大小、长势一致的甘蔗植株,每隔10天左右定时(每天上午10:00)取样3个茎尖并固定。
②制作茎尖细胞分裂临时装片:切取茎尖→用卡诺溶液固定5〜24h,再转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保存→解离→步骤A→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处理8〜16min→压片。
③制作装片,观察、统计细胞总数及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数,并计算细胞分裂指数(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数与细胞总数的比值)。
【实验结果】
观察指标 | 6月9日 | 6月17日 | 6月30日 | 7月11日 | 7月21日 |
观察细胞总数(个) | 815 | 703 | 879 | 899 | 731 |
细胞分裂指数(%) | 1.10 | 0.28 | 1.25 | 2.00 | 0.96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取茎尖作为观察材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每次要取3个茎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制作临时装片时,“步骤A”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不直接比较分裂中期细胞数,而是以分裂指数相比较,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影响该品种甘蔗有丝分裂指数的因素除了材料自身因素(如生长时期)外,还与日周期、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因素有关。
(5)若要探究该甘蔗细胞有丝分裂的日周期(或日节律)变化,请简要说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
26、下图1为某种核苷酸分子结构式,已知分子结构式的左上角基团为碱基—腺嘌呤;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核苷酸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所示化合物的基本组成单位之间是通过__________ (填“①”、“②”或“③”)连接起来的。
(3)若要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需要用____________________染色剂染色,可使用的植物材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科学家对猕猴(2n=42)的代谢进行研究,发现乙醇进入机体内的代谢途径如图所示。缺乏酶1,喝酒脸色基本不变但易醉,称为“白脸猕猴”;缺乏酶2,喝酒后乙醛积累刺激血管引起脸红,称为“红脸猕猴”;还有一种是号称“不醉猕猴”,原因是两种酶都有。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猕猴乙醇进入机体内代谢的A和a、B和b两对等位基因是否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________(填“是”或“否”),原因________________。
(2)“红脸猕猴”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__;若一对“红脸猕猴”所生的子代中有“不醉猕猴”和“白脸猕猴”,则它们再生一个“红脸猕猴”中的纯合体并且是雄性个体的概率是__________。
(3)为了判断某“白脸猕猴”雄猴的基因型,进行了如下遗传实验:
①让该“白脸猕猴”与多只纯合的“不醉猕猴”交配,并产下多只后代。②观察、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测实验结果并推测相应的实验结论如下:
a、若子代_________,则该“白脸猕猴”雄猴基因型为_________;
b、若子代___________,则该“白脸猕猴”雄猴基因型为___________;
c、若子代__________,则该“白脸猕猴”雄猴基因型为_________。
28、如图是自然条件下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模型,请回答: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________特征,______________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图中曲线是反映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_______________模型,用该模型解释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利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加。
(3)图中A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_________________型,A点后种群的增长速率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
(4)研究还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调查统计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研究者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29、果蝇的翅形有正常翅和网状翅、体色有灰体和黄体,它们各为一对相对性状,等位基因分别用A、a和B、b表示,控制这些性状的等位基因不在Y染色体上。研究小组做了如下杂交实验。
(1)果蝇正常翅和网状翅、灰体和黄体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①中,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F1个体间随机交配,其子代群体中等位基因B的频率为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位置相距非常远的两对等位基因,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的比例很接近而难以区分。已知在减数分裂时,雌果蝇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而雄果蝇不发生。假设控制果蝇翅无斑和有斑的等位基因(D、d),与控制果蝇正常翅和网状翅的等位基因(A、a)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相距非常远。研究小组通过以下杂交实验证实了该假设是正确的,但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出现两种结果,见下表:
亲本杂交组合 |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的两种结果Ⅰ和Ⅱ |
无斑正常翅×无斑正常翅 | Ⅰ:无斑正常翅∶无斑网状翅∶有斑正常翅=4∶2∶2 |
Ⅱ:无斑正常翅∶无斑网状翅∶有斑正常翅∶有斑网状翅=? |
画出结果Ⅰ所对应的亲本雄果蝇中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__________。(注:用表示,其中横线表示染色体,圆点表示基因所在位置,不考虑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顺序)。结果Ⅱ的比例应该为__________。
30、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
(1)正常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为__________,染色体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眼雌果蝇(XrXrY)最多能产生Xr、XrXr、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四种类型的配子。该果蝇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
(3)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杂交,F1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灰身白眼。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从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
(4)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试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I.若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环境改变;
II.若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基因突变;
III.若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31、果蝇的长翅、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A、a表示),红眼、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B、b表示),A、a和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25℃培养发育为长翅果蝇的幼虫,如果在35℃环境中培养,成体为残翅。现有两只果蝇杂交,将F1幼虫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在25℃环境中培养,成体的表现型及比例如图1和图2所示。乙组在35℃环境中培养。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定律。
(2)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组F1中长翅白眼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乙组果蝇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雌果蝇中这两对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
(4)为检测F1中长翅红眼雌果蝇(X)的基因型,让其与__________(写表现型)雄果蝇杂交,若F2幼虫___________,则X果蝇为纯合子。
32、已知果蝇黑身与灰身为相对性状(用A、a表示),正常翅与截翅为相对性状(用B、b表示),红眼与白眼为相对性状(用R、r表示)。一只灰身正常翅红眼雌蝇与一只黑身正常翅白眼雄蝇杂交。F1表型如下表1。让F1白眼雌性与红眼雄性杂交,F2表型及比例见表2。请回答以下问题:
表1
性别 | F1表型及数量 |
雌性 | 灰身正常翅红眼:灰身正常翅白眼=59:60 |
雄性 | 灰身截翅红眼:灰身正常翅白眼=61:58 |
表2
性别 | F2表型及数量 |
雌性 | 灰身正常翅红眼:黑身正常翅红眼=89:30 |
雄性 | 灰身正常翅白眼:黑身正常翅白眼=90:58 |
(1)正常翅对截翅为________性。控制体色、翅型、眼色的基因分别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翅型和眼色两种性状的遗传________(是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
(3)若让F1中的灰身正常翅红眼果蝇与灰身截翅红眼果蝇杂交,则子代中灰身截翅红眼雌果蝇出现概率是________,雄果蝇中黑身正常翅白眼所占比例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