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四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从_______中节选出来的。开篇引入雷锋的______,揭示了雷锋高尚的思想境界——___________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1)考试开始了,同学们表现得很轻松( )

(2)连续下了几天的雨,地上很潮湿( )

(3)走进繁华的大都市,他有些迷失了自己。( )

(4)我们从小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

3、写反义词

爱好__________)   爱惜__________)   保护__________)   悲痛__________

本质__________)   成功__________)   惩罚__________)   出色__________

4、我是小小百科家

1_____朝李时珍毕生精力,历时27年编成了药学巨著_____________

2中华民族到了最___________的时候,每个人________ 发出最后的吼声,这首歌的歌名是_______________,由________作词,_________ 谱曲。

3、水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内_____%是水分。我们的饮食主要成分是_____,有句成语是水能_____,亦能_____

42010年世界杯是在________举办的,最终冠军是________2014年世界杯在_________举办。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的事情   ______)的实验   ______)的花朵

______)的机遇   ______)的灵感   ______)地注意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朗读古诗《采薇(节选)》,完成练习。

采 薇(节选)

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行道迟迟,  

  我心伤悲,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理解词语的意思。

(1)依依:___________。(2)霏霏:___________

(3)昔:____________。(4)迟迟:__________

3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条随风摇摆不定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是语助词。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守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守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饥载渴”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和鲁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7、阅读理解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吟”是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_______;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_的决心。

【4】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_____千锤万凿,_________烈火焚身,_________粉骨碎身,我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锄禾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这首诗当中的名句____________告诫人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开头描写了烈日当头( )的辛苦,提醒人们( ),诗歌表达了对农民(   ),著名诗人范仲淹《江上渔者》中也有两句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饥苦,这两句诗是(  

3请说说你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见  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  仍然)如旧。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xiě  xuè)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 )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哨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在文中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词语。 

________(拜见  拜访)     (依然  仍然)________如旧

________xiě  xuè)液      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德高望重:________

②津津乐道:________

3作者准确地捕捉景物的特点,并用生动贴切的语言表现出来。 

一面明镜写出了山泉的________吟诵着一首首小诗写出了溪流的________男高音写出了________挺拔的身躯则写出了________

4请模仿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这校园里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________。你好,________

10、课外阅读。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凭主顾凑合维持生活。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早埋了。”“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zuò)。

——选自杨绛《老王》(有删改)

【补充资料】文革期间,钱钟书和杨绛都成了牛鬼蛇神,被整得苦不堪言。

【1】简要概括短文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老王的形象品质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实善良,贪小便宜。

B.帮助别人,不图回报。

C.体贴乘客,为人着想。

D.感谢关怀,知恩图报。

【3】摘抄描写老王外貌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句子: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

【4】结尾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课文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愧怍”?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陌生人的红苹果

一个微寒的夜晚,我搭上了从广州开往长沙的第58次列车。

我躺在铺位看杂志,听到一声温柔的(a):“小姑娘!”侧过脸,对面铺位上那位陌生妇女扬着手里的一只红苹果,对我说:“喜欢吃这个吗?”我笑笑,摇摇头。那妇女硬是把苹果塞到我枕边,我只好有礼貌地(b)。

夜深人静,拿起那只红苹果仔细地看,那是一个很精致圆润的华盛顿苹果,发出诱人的香甜。她不认识我,凭什么送我苹果呢?我开始警惕起来,脑中迅速闪过儿时看过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吃了一口“陌生人”送的苹果,结果中毒……我把苹果放下,打算天亮后物归原主。

第二天一醒,发觉对面的铺位已经空了,苹果仍在我枕边,下面还压着一张纸条:

“小姑娘,早上好!我知道你怀疑我的好意,不敢吃。女孩子出门在外多一个心跟是好的,不怪你。苹果是我到广州开会时一位朋友送给我女儿的,可我女儿正在北京读大学。昨天一见你,便觉得你很像我女儿,一样留着长头发,一样长着大眼睛,一样穿着牛仔裤,一样喜欢静静地看书,于是我猜你也和我女儿一样,喜欢吃苹果……”

我很内疚,她能把我想象得同女儿一样可爱,而我却没有把她想象得像母亲一样可信。

苹果送到唇边时,我感到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苹果……

【1】根据短文内容,文中a、b两处的括号里应填入的词语分别是____________

A.呼唤B.呼喊C.道歉D.道谢

【2】“我开始警惕起来,脑中迅速闪过儿时看过的童话故事”中“警惕”的意思是( )

A.犹豫不决

B.高兴、愉快

C.小心谨慎

D.觉察

【3】“我把苹果放下,打算天亮后物归原主”的原因是( )

A.“我”并不喜欢吃苹果

B.“我”怀疑妇女的用意,不敢吃

C.“我”接受的是一个陌生人的苹果,觉得不好意思

【4】“苹果送到唇边时,我感到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苹果”,除了这个“苹果”,“我”还得到了( )

A.很多红苹果

B.那位妇女给“我”的纸条

C.那位妇女对“我”的关爱

【5】“我开始警惕起来,脑中迅速闪过儿时看过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吃了一口‘陌生人’送的苹果,结果中毒……”你读过这个童话故事吗?你能再提供两点有关这个童话故事的信息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由这个红苹果引出“我”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按提示把相关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保持敏锐的感情,称为___________

②对别人的行为不很相信,称为___________

③内心考虑、计划,称为___________

④内心感受惭愧不安,称为___________

⑤从“_______”这个词可以看出,“我”对那位妇女的态度已从______转为信任。

【7】文章中的“我”以及那位陌生妇女,哪一位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请选择其中一位,谈一谈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并回答问题。

人总是要死的   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为人民利益而死   就比泰山还重   替法西斯卖力   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   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 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给上面这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2这段话由_____句组成,是围绕_____的问题来说的,一句一句联系得非常紧密。

3第一句话总说_____

4第二句引用 的话,进一步说明 有不同,有的人 , 有的人

5第三句指出人死的意义不同的原因在于为_____而死。

6最后指出_____

7联系课本和课外了解的知识,按要求写出相关的人名。死得“重于泰山”的英雄有:_____死得“轻于鸿毛”的罪人有:_____

13、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而最妙的便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________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________着风筝。他喊声,便不断________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________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苏醒——________       舒展——________

2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动词, 

他总是自己手________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________着风筝。他喊声,便不断________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________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

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________

3刘老师喜欢放风筝的原因是(   

A. 因为好玩 B. 为锻炼身体 C. 他热爱生活

4文中的刘老师有什么特点?从下面的语句中选择一项或者几项, 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说明。

A.腿有残疾。

B.善于做风筝,爱放风筝。

C.热爱生活,充满活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长征的由来

①红军长征,可谓是家喻户晓,但“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后至遵义会议,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作报告时,把红七军团北上和红六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党的文献中最早出现的“长征”概念。

②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第一次提出了“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扩充。

③193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在《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俄界会议)》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当天,毛泽东即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这就是目前找到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

④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1】文中最早提出“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文献是(       

A.《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

B.《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C.《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俄界会议)》

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

【2】开篇首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A.总结全文

B.开篇点题

C.交代创作背景

D.承上启下

【3】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后,把这次行动成为“长征( )

(2)1935年2月,朱德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成为“长征”。( )

(3)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了长征。( )

(4)1935年9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 )

【4】最后一段中的“逐渐”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935年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请你也试着写一句歌颂“万里长征”精神的话吧。(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 按要求写句子。

(1)有谁不知道这种华美的蝶蛾?(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儿子说:“把笼子放在那儿,跟我走。我们去看一样稀罕东西。”(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6分)

(1)在南极考察队员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2)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 我的心哪,留在祖国的蓝天上。

 

 

17、修改病句。

【1】《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马克·吐温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船长答应带他们愉快地回英国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费了九牛一毛之力,总算爬了上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一会儿,街上就挤满了欣喜若狂却衣衫不整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下面的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1)既有一,何不能有二?

_____

(2)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

_____

19、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我们跑遍密密的树林。________

②欢乐的笑声惊飞了觅食的小鸟。   ________

20、用关联词将下面的两个句子合并为一个完整的句子。

冬天就要到了。

小松鼠要贮存冬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父死了。

夸父的精神永驻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生活中你一定有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这件事情让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紧张?快乐?感动?还是其他的情感体验?请把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和感受写下来,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