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渠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六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照样子写词语。 

彬彬有礼、津津有味、________________

千里迢迢、风尘仆仆、________________

2、填一填,读一读。

1.“千门万户曈曈日,________。”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诗歌描写的是_______(填中国传统节日)。

2.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______”的习惯。中国的民居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

3.藏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顾课文,把相关句子补充完整。  

1)记住,你们是________长大的,也是________长大的!(《窃读记》)  

2)那么,人要做________,不要做只讲体面,而________。(《落花生》)  

3)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________的风险。(《童年的发现》)

4)詹天佑是我国________工程师。(《詹天佑》)  

5)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________,为别人________。(《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偶尔________       模仿________          优雅________

反义词:特别________       从从容容________      依赖________

5、根据译文,填写诗句。

(1)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赐的蜡烛,燃烛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含情脉脉、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关键字词概括全诗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往。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人王灼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一处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把壮阔雄浑的万里河山,形象地概括在短短的十个字中,有咫尺万里之势。请你具体说说后两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 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在他们听来,我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这些话使我感到十分沮丧,我不敢在家里练琴了。我发现了一个练琴的好地方,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一天早晨,我蹑(niè)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我很快又沮丧起来,我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

【1】字用音序查字法查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

【2】从父亲和妹妹对下的结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我蹑手蹑脚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4】读文中画   的句子,语段中还有一句话也表达了这种感情,请用   画出来。

【5】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6】读文中最后一句话,思考:沮丧的意思是   锯子是指: ,这两个词语写出了   的心理。

 

10、阅读理解。

奇想与发明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创造灵感。而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问题和常人眼中的“异想天开”,在发明者看来却是创造的源泉。

1821年的一天,德国有个农家女孩拿着妈妈的木梳在家门口玩耍。玩腻了,她想出个新花样:找来两张纸片,一上一下贴在木梳上,把它放在唇边,谁知竟呜哩呜哩吹出声了。一个叫布希曼的音乐家路过,被这奇妙的声音吸引住了。他仔细观看了女孩的“杰作”,回家后,综合女孩的木梳、中国古笙和罗马笛的发音原理,制成了第一支口琴。

无独有偶,听诊器的发明灵感也来自儿童。一次,法国医生雷内克到一位患心脏病的贵妇家去诊病。由于病人过于肥胖,传统的叩诊法无法测得准确的心率,又不便直接用耳朵贴在患者胸部听诊,医生十分为难。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群孩子在一根圆木的一头用针刮划,而另一群孩子把耳朵贴在另一头。出于好奇,他凑上前去,竟清楚地听到了圆木那头的声音。这件事启发了雷内克,不久,听诊器问世了。

一次性成像照相机是美国人兰德的发明,提醒他进行这项研究的是他的小女儿。一天,兰德和女儿去公园游览。他给女儿拍了许多照片,拍完后,孩子急切地向爸爸要照片。孩子的要求促使兰德花了好多年工夫研究一次性成像问题,终于在1947年成功地研制出一次成像照相机。

非裔美国人毕寇是位身手不凡的机械师。他的儿子是个报童,整日奔波送报,脚踏车上的链条常常脱落,儿子为此十分苦恼。于是,毕寇用塑胶做了些齿轮,再用木工工具加工,给孩子造了世界上第一辆“两轮传动”的脚踏车──用踏板的力量同时带动两个轮子,这种车能畅行于郊外崎岖的小径。

与前几位相似,发明隐形眼镜的比斯特得益于儿子的恶作剧。一天,他正聚精会神地读报,突然,鼻梁上的眼镜被调皮的小儿子打落在地。比斯特正要发火,小儿子却拾起碎镜片,贴在眼前大叫起来。比斯特拿过镜片,果然看到了地上爬行的蚂蚁,他灵机一动,既然碎镜片可以脱离镜架看东西,把它装在眼球上,看东西不是更方便吗?就这样,隐形眼镜诞生了。

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发明创造的契机。发明并不是件高深莫测的事儿。我们今天的许多“文明的奇迹”,最初都源自儿童的创造、发现与奇想。只要你拥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小发明家。

1根据词语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表示两事或两人十分相似。___________

(2)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___________

(3)事物转化的关键。___________

2文章采用“_____”的结构。作者要发表的观点是:___________

3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一写你读了短文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只有一个地球(节选)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     )谁的恩赐,(     )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使它们不能再生,(     )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在选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

慷慨:________滥用:_________

【3】“再生”的意思是________,不能再生的原因是________

【4】文段中哪一个关键句概括了这两段话的主要内容?请用“ ”画出来。

【5】读完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阿公

小巷里传来阵阵叫卖声:“豆腐花嘞——豆腐花——

“给阿月买碗豆腐花吧。”阿公掏了钱,递给阿嬷。

“哎!”阿嬤吆喝住卖豆腐花的老头,从阿公手里接过钱,往门外走去。阿嬷还没走出门,端月就已经站在门槛上等着了。老头卸下肩头的担子,舀了一碗豆腐花递给端月,端月接过瓷碗,咂吧咂吧地吃起来。

“哟,这俏姑娘怎么满脸肿包啊?以后可找不到婆家了。”端月只顾着吃豆腐花,不答话。“家里养了一只馋嘴猫,偷偷喝了我的荔枝酒,摔了几个跟头,成这模样了!”阿公说完,哈哈地笑了。

给方凳雕完了花,彩上了色,阿公也应了之前的诺言,带端月看戏去。每次看戏,端月是去看热闹的。看得没趣了,就回到阿公阿嬷身边去,不停地问:“还要多久才能回家啊?”这时的端月是最烦人的,但是阿公阿嬤仍旧能津津有味地看戏,并不理会端月的无理取闹。阿月自觉没趣,就偎着阿公眯着眼晴假装睡觉。

散场时候,阿公只好背着“睡”得不省人事的端月回家。在漆黑的小路上走着,阿公弓着背背着端月,口中唱着戏里的小曲儿,阿嬤把蒲葵扇夹在腋窝下,一手提一只竹凳,跟在阿公身后。

那天,林老二家又出了麻烦事。他的儿子武叔叔又发酒疯闹失踪了!林老二找阿公帮忙找人。后来,武叔叔找到了,阿公也回来了。只是阿公是被抬回来的,阿公在找武叔叔时,一不留神摔进深沟里,中风了。阿公的右边身子瘫痪了,不能动弹,路走不了了,话也说不清了。

翌日清晨,端月在朦胧的睡梦中猛地听见阿嬷“哇”的一声后痛哭起来……出殡那天,阿嬷在端月的头上别了一朵白色的花。端月问:“阿嬷,阿公睡着了吗?”阿嬤不语,半晌后红着眼眶摇了摇头,说:“你阿公睡着了,跑到天上去了,不回来了……”

“阿公为什么去天上?”

端月用手捂住眼睛,小小的手一下子就被眼泪打湿了。阿公真的不会醒了,我再也见不到阿公了。

那年荔枝树上只结了几颗荔枝,孤零零地挂在枝头。端月长大了,可是阿公却永远不会回来了。

【1】文章的叙事顺序是(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2】“‘家里养了一只馋嘴猫,偷偷喝了我的荔枝酒,摔了几个跟头,成这模样了!’阿公说完,哈哈笑了。”结合语言环境,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描写,写出阿公对端月的责骂。

B.动作描写,写出了阿公开朗的性格。

C.语言描写,写出阿公对端月的宠爱。

D.动作描写,写出阿公的风趣和幽默。

【3】第6自然段中“睡”字加双引号的作用是(        

A.表示特殊含义。

B.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

C.表示解释说明。

D.表示直接引用的部分。

【4】文中“阿嬷‘哇’的一声后痛哭起来”的原因是(        

A.阿公身体瘫痪了。

B.阿嬷受伤了。

C.阿公摔进深沟。

D.阿公去世了。

【5】最后一个自然段写荔枝树,主要衬托出(        

A.今年的荔枝长势不好。

B.端月对阿公的思念。

C.端月对荔枝酒的怀念。

D.端月失望的心情。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觉得阿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

【8】画横线的自然段没有写阿公对端月的疼爱,能删去吗?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玉兰花的记忆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jiǎo  jiàn( )。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中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荫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这时想来,真自觉小家子气。

那时我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在要花的过程中,(   )不认识的人,(   )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友谊。真是情趣无限!

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尤其某个夏天的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动,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我很难明确地miáo  shù( )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对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但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jiǎo    jué)     露(zhān    zhàn)

【2】根据拼音写词语。

【3】第6自然段中括号里应填入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填序号)

A.只要……就……

B.即使……也……

C.无论……都……

【4】下列对第2~3自然段写父亲摘花的过程所表现的性格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填序号)

A.慷慨大方

B.助人为乐

C.热爱劳动

【5】文章第4自然段中的“再三叮咛”除了表现________外,还表现了________

【6】文章第6自然段说小小的玉兰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请结合这段文字写出“魅力”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7自然段中父亲给母亲插花这一细节令“我”深深感动的原因是(    )(填序号)

A.父亲的这一举动反映了他与母亲间的温柔恩爱。

B.父亲的这一举动表现了他的童心未泯。

C.父亲的这一举动说明了他非常爱惜玉兰花,不舍得丢弃。

【8】第9自然段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父亲带给“我”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一读《黑板跑了》,并填空。

有一天,安培在街上散步。街上的行人、车辆来来往往,很热闹。可是安培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顾低着头朝前走。原来他正在思考一道数学题。

1单选题。

这段话共有几句( )写了安培一边做什么( )一边做什么(

A. 散步 思考数学题    B. 散步 思考数学题     C. 散步 思考数学题

2照样子写词语。

来来往往: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单选题。

读了画线的句子,我想对安培说: )我想对自己说:( )。

A. 安培,你可真是专心啊!街上那么吵,你就像没听见一样;我也要向安培学习,以后做什么事都要专心。

B. 安培,你可真是傻啊!大家都在外面玩,你怎么待在房间里呢;我不能向安培学习,我要寓学于乐。

C. 安培,你可真勇敢啊!居然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救妈妈;我要向安培学习,临危不乱。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把句子改成反问句。

 人人都需要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用划线的关联词造句)

_______

(2)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大约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修改病句)

_______

(3)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个句子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

18、下列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雪覆盖了这座美丽的城市。(“被”字句)

被白雪覆盖了的这座美丽的城市。

B.桃花心木不是一种普通的树。(肯定句)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

C.这场电影,我不能不去看。(反问句)

这场电影,难道我去看吗?

D.此刻,他的心情十分激动。(感叹句)

此刻,他的心情激动吗?

19、修改病句。

【1】《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马克·吐温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船长答应带他们愉快地回英国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费了九牛一毛之力,总算爬了上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一会儿,街上就挤满了欣喜若狂却衣衫不整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型转换。

1)广场上那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水向前流着。(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人笑着对我说:“30年后,我请你到海底世界喝茶。”(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写一段话描写父母或其他亲人劳动的情景,表现出他(她)十分辛苦。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