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拼音,写汉字。
luò tuo jiǎo bàn là yuè qī xī
(_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
qīn qi áo yè wū yā wén zhānɡ
(_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
2、我能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1.如果知道“逆”的读音,应该用_______查字法查字典,先查字母___,再查音节_____。在字典中,“逆”的解释有:①向着相反的方向;②不顺从;③背叛者;④迎接。“逆行”一词中“逆”应选第_____种解释,“叛逆”中的“逆”应选______
2.如果知道“乏”的字形,应该用_______查字法查字典,应先查____部,再查_____画。
3、看拼音写词语
tánɡ lánɡ bǔ chán méi ɡui wēi xié há ma zhànɡ ài fēi jiàn
( ) ( )( )( )( )( )
ɡài hóu mán jùn
灌( ) 诸( ) ( )天过海 险( )
大( ) 咽( ) ( )怨 英( )
4、看拼音写词语。
pái huái shōu cáng chì luǒ
(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zhēng róng nuó yí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5、看拼音,写词语。
juàn liàn wēi yī jiǎo jiàn
( ) ( ) ( )
jiào huì chì rè gū fù
( ) ( ) ( )
6、阅读题。
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
,轻烟散入五侯家。
【1】在原文中补充诗句。
【2】诗歌前两句用____两字点明仲春*;后两句用____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3】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________渲染的美丽景色。
【4】诗歌首联当中“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歌的后两句中的“传”字用得很妙,请你分析一下它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读划横线的句子,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词人游蕲水__________(填地名)时所作。
【2】对这首词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七字既点出了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B.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C.“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沉郁、悲凉的羁旅之情。
D.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
【3】______________这几句中,我们能体会到词人苏轼不服老、乐观奋发的精神。
8、阅读下面的诗词, 回答问题。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1】解释词语。
灯如昼:____________ 约:____________
【2】说说词句的意思。
(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写的是中国哪一个传统节日?写出这个节日的传统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课文精彩片段,完成练习。
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激起了点点尘土,四周冒起了白烟。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上好几米。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一道火网。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他用手一摸,全是血。这时,他离暗堡只有几十米了。他隐蔽在一小块凹地里。郅顺义接二连三地扔手榴弹。趁着腾起的黑烟,董存瑞猛冲到桥下。
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想把炸药包放在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无法炸毁暗堡。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1】根据文章内容填一填。
道路被封锁→①____________→负伤前行→②__________→解放隆化
【2】选段2通过对董存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表现了董存瑞__________、________的英雄气概。
【3】“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这句话写出了董存瑞怎样的形象?分析句子的表达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1自然段中找出“面”描写的一句话,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画“ ”的句子,说说作者写时间的流逝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22年5月25日是董存瑞牺牲74周年的纪念日,让我们再读选段,记住英雄的光辉形象,用一两句话写出此时此刻最真实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荷 花
每当我去公园玩,总要去池子边观赏那洁白的荷花。荷花,它出污泥而不染,总是保持着自己洁净的本色。
荷花的花瓣,呈瓜子形,洁白似玉,花里托出一个倒过来像个小窝头一样的深绿色莲蓬。远远看去,荷花的花瓣组成了一个精巧的五色摇篮,莲蓬像一个婴儿躺在里面。一阵微风吹过,荷花左右摆动,就像慈爱的母亲在摇着摇篮,哄自己的孩子入睡。
荷花下面是一杆碧绿的茎,一直插到水下的污泥里,再由粗壮的根长出一节节的鲜美的藕。清澈(chè)的水面上,漂浮着一片片荷叶,上面托着几颗水珠,那水珠真像顽皮的小孩子在玩耍,从荷叶这头滚到那头,真有趣。
荷花真美,让人越看越爱。我爱荷花!
【1】这篇短文是围绕________来写的。
【2】短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荷花的可爱,作者先写了荷花的________,接着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观赏—________ 保持—________ 精巧—________
慈爱—________ 顽皮—________ 洁净—________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再选一个抄下来,并说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比喻句:________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11、阅读能力
我的老师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她是我的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前一学期的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饯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起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笑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和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前面焚起香来,把两个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喽!”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安慰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鼓励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意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觉察,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那么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
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纯真的心,就是那些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的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1】文中写了蔡老师哪几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详写了那两件事?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两个默默的不同之处:“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可以改成“帮助”么?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最后一份晩报
从办公楼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了。我顺着街心公园边的小路,在昏暗的路灯下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走。走到一棵树下,一个人影闪了出来,吓我一跳。
借着微弱的灯光,我才看清眼前是个女孩儿。她十来岁的样子,相貌清秀,头上扎着一条小辫子。我镇定了一下情绪,正准备走,那女孩儿急切地对我说:"叔叔,叔叔,请等—等!”我疑惑地打量着她。"叔叔,您能不能帮我在那个报摊买份晚报?”我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五十米远的地方(竟然 居然 果然)有个报摊。
"买晚报?"我有些惊讶。
“嗯,买份晚报。”女孩儿边说边把一枚硬币(塞 放 递)在我手里。
我很诧异,心想:你自己怎么不去呢?但我没说出口,天这么黑,我一个大人,这点儿小要求哪能拒绝。我走向报摊,把硬币递给卖报的妇女,取了报,转身回来。
____你怎么还站在树后面____我问____
____怕被我妈妈看到____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____
____你妈妈____
“就是那卖晚报的。"
"你怎么从你妈妈那儿买晚报呢?”我怔怔地盯着女孩儿,不解地问。
女孩儿低着头说:“我晚上给妈妈送饭的时候,还剩下一份晚报,她说如果不卖掉,明天就没人买了。她在那儿等了快一个小时了。”
在我和女孩儿说话的时候,她的妈妈已经收摊了。女孩儿接着说:"谢谢叔叔,我回家了。”说完,她转身一路小跑着回家去了。
【1】认真读文仔细想,括号里用哪个词最合适,找出来。
【2】请从文中找出符合要求的词语,写下来。
表示看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
表示奇怪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
【3】请给短文中第6-8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再仔细检查一遍。
【4】用横线划出最令你感动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并写出你的感动。
【5】小女孩儿为什么要我帮她买晚报?
___________
【6】读完短文,相信你也感慨万千,请仿写两句。
爱,其实很简单。爱,就是躲在树后的那份守候;爱,就是带着体温的那枚硬币;
___________
13、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这段文字的哪句话可以概括选文的内容?( )
A.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B.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C.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D.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2】读画线句子,完成练习。
(1)“轻易”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这是对父亲的_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3】父亲对“我”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试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腊八粥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那种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是啊!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1】“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中“糊糊涂涂”是指_______
【2】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八儿_______和_____两件事,其中详写的内容是_________的事。
【3】判断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课文以对话贯穿全文,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________)
(2)选文写粥在锅里叹气说明母亲煮粥的动作太慢了(________)
(3)选文主要通过对八儿语言、心理和动作的描写,刻画了一个馋嘴、天真、可爱的小孩形象。(_______)
15、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①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黑松鼠在茂密的树林中嬉戏。
(缩句)
2.用“生气”的不同词义造句。
(1)活力;生命力。
(2)发怒;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
3.可是,对于没有亲临其境的人,这一切我是无从描绘的。(用画线的词语造句)
17、别开生面。按要求改换句子的形式(不能改变句意)。
(1)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句子。
(1)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张思德同志的死比泰山还要重。(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上的星星在闪烁。(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老师说:“看到你们的进步,我非常高兴。”(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避免不再发生交通事故,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交通规则。(修改病句,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
19、这只大虫被武松打死了。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你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下面三个短句按照合理的顺序组成一个通顺的句子。
(1)挫折和失败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
(2)挫折和失败会给人带来痛苦。
(3)挫折和失败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一)湛江是个多雨的城市,阴雨绵绵、暴风骤雨、东边下雨西边晴……雨能成为独特的风景,雨亦能勾起难忘的回忆。请以“雨”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可写与“雨”相关的人或者事,也可以写雨景,题目自拟。
(二)“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许多人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在你眼中,什么是“中国的骄傲”?是某个地方?某个人?某个物品?某件事……请你以“中国的骄傲”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1.任选一题,写一篇习作。注意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书写规范、整洁。
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姓名、校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