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六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根据积累、背诵的内容填空。

1.毛泽东主席在__________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著名演讲是《__________》,其中引用了著名文学家_______的一句言“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诗句“黄鸡催晓丑时明”被苏轼借用写成了《浣溪沙》中“__________”,劝人们不要因老去而悲叹。

3.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_______?”

4.同桌握笔姿势不正确,我提醒他好多次了,可是他总是不改,还不让我再提醒他了,真是_________________。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王明取得了好成绩,便认为自己是最努力的人了,老师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活少不了思念,正如王建所写:“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生活也需要节俭,“_________,莫把无时当有时”;生活也需要坚强,就像郑板桥所说:“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

6.这学期,我们认识了_____的李大钊,____的弈秋,_____的詹天佑。

2、《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_______,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_______的小说。

3、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就这样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58座”说明_________

“开山鼻祖”说明____

4、看图形,写汉字。

(1)这个汉字是________

(2)这个汉字是_________

5、根据拼音写汉字,组成词。

hóng          ( )毛       ( )                  ( )

chuī          ( )具       ( )                  ( )事员

qiān          ( )移       ( )                  ( )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一句中的“地白”、“树栖鸦”分别从________觉和________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树栖鸦”巧妙地烘托了月夜的________

2“冷落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心境;“桂花”既指庭中的桂花,又让人联想到____________

3如果把“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改成“在”,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①僵卧:指卧病在床。②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③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戌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④夜阑:夜将尽。

 

1诗中“僵”与“卧”描绘出了诗人_________的处境,对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与“不自哀”形成对比,表现了陆游坚定的报国之志

B.展现了陆游晚年的凄凉与不得志

2诗的前两句逐层深入,其中“_______”和“_______”两字体现了这种递进。

3判断下列关于古诗后两句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古诗的后两句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和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渴望杀敌报国的志向,读来悲壮苍凉。______

②“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处境和命运。______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杂诗(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①来日:来的时候。②绮()窗:雕刻花纹的窗户。③著(zhuó)花未:开花没有?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1】本诗的前两句连用了两个“故乡”,表达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一个久居他乡的游子,终于见到一个来自故乡的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故乡的一切

B.“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写出了仿佛故乡值得怀念的就是窗前的那株寒梅,这有些出乎常情,是故作姿态

C.在句式上,以问句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之情

D.本诗的语言风格质朴清新,口语入诗,平淡而隽永

【3】本诗中________寄托着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请你写出两句表达同样情感的诗句: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课外阅读。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

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年,就这样过去了。

(有删改)

【1】读短文,完成填空。

(1)文中画横线的这句话从侧面表现了故乡的元宵的____________

(2)“一天快过去了”在文中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短文开头用排比的手法,连用五个“没有”,有什么作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了元宵节这一天的哪些活动?什么活动写得最详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句“年,就这样过去了”,意蕴丰富。请你体会一下,其中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 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1干部要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人民服务》的第2-4段讲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只要弯一弯腰

夜深了,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黑漆漆的山路上,突然有个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请多捡些小石子儿,明天会有用的!商人决定遵照这一指令,便弯腰捡起几颗石子儿。到了第二天,当商人从口袋中掏出石子儿看时,才发现那所谓的石子儿原来是一块块亮晶晶的宝石!自然,也正是这些宝石,使他立即变得后悔不迭:天!昨晚怎么就没能多捡些呢?

这是科学家巴甫洛夫讲的一个故事,尤其发人深省的是,他在讲完故事后说:教育就是这么回事——当我们长大成人之后,才会发现以前学的科学知识是珍责的宝石,但同时,我们也会觉得可惜,因为我们学的毕竟太少了!不是吗?教育送给人的明明是瑰丽的宝石,可总有人因为弯腰太累而视而不见,结果白白地错过了许多机会。

还有个故事更意味深长,是歌德在他的叙事谣曲中讲的。

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把它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三文钱,并用这三文钱买了18颗樱桃。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进,经过的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够呛,就让藏于袖中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检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18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上操劳。”

不会弯腰或疏于弯腰,是糊涂;而耻于弯腰者,肯定是傻子!

弯腰的确有点累,但如果农民不弯腰,他能开镰收割吗?

1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后悔不迭:__________________

意味深长:__________________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文中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珍贵的宝石”“瑰丽的宝石”在文中所指的意思一样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它强调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这篇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研究有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最后一段话给你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前预测

第十一位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最后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她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③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带着各家的孩子去送这位代课教师。

④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到村外,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于们的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儿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上。……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那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⑤代课教师的脚步停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 … 这一留就是整整三十年。

⑥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县教育局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

⑦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教师对我说,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

⑧临走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都是第十一位。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说,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归定,他没有立即告诉我,当时他只是微笑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

⑨第二天,我早早从距小学校几里远的乡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上时,就远远地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离离原上草 / 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

⑩我想起,今天是新生开学的第一课。

(本文有改动)

1这篇短文是以第几人称来叙述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女大学生离开小学校这件事的直接原因及最终结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次写到孩子们背诵白居易的诗句,这两次背诵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段④孩子们齐跪的一幕,可谓撼人心魄,催人泪下。请你调动积累,发挥想象,在划线句基础上,将这一场面描写得更具体。(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冰雪的启示

刘墉在美国,每当大雪融化之后,我总是看到许多工人在忙着修补路面。

某日,我不解地问一位修路的工人:下大 雪期间,行驶的车子应该特别少,为什么路面反倒破了这么多大洞呢?

这不是被车子破坏,而是遭冰雪侵蚀的。工人笑着回答。

那就奇怪了,你们的工程为什么这样不结实?连冰雪都能将路面损坏呢?我接着问。

你一定是初到有冰雪的地方吧? ”工人放下铲子,指着远方的山头说,如果你有空,你可以到山上去看看,那里有许多比路面结实几十倍的 岩石,都因为冰雪的侵蚀而崩裂了,所以你不要以为雪水算不得什么,哪怕有一点小缝,被它渗进去,也可能会遭到大麻烦,它能够在结冰时膨胀体积,然后一分分地移动岩石,再一块块地将碎石推下山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从那些小小裂缝开始的,都是由那些看来不甚稀奇的雪水推动的,我们真是防不胜防啊!

1联系上下文,把下面的词语正确地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侵蚀 崩溃 渗透

2听了工人的话,会得到什么启示呢?请你试着把文章结尾补充完整。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小朋友出来了。

_______________

②他们戴着五颜六色的帽子。  

_______________

16、将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闰土对我说:我来教你捕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6分)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它有千斤重,(仿写句子)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搞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改为陈述句:  

他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缩句)

 

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缩句)

 

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仅有的亲人。(修改病句)

 

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这鱼汤更优美的了。(修改病句)

 

 

18、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1)人民不会忘记为祖国捐躯的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周围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应该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句子兵工厂。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我也会写这样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我知道这是一个___________句,我能把它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昨天一夜几乎完全没合眼。(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爸爸妈妈都出差了,我只能自己学着做饭、收拾房间。(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报告这个喜讯的人把消息告诉了她的丈夫。(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低声说:“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愿意告诉你。”(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身在热带,即使有衣服不用穿。(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百花园

我们祖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相信这些节日一定曾留给你许多美好的回忆。请选择一个传统节日,把节日中发生的某件事写下来。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