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补充词语,再完成练习。
流水( )( ) 聚( )会神 无( )于事
荒无( )( ) 乌( )之众 九( )二( )之力
(1)与画线词结构一样的词语:_____。
(2)表示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的这个意思的词语是_____。
(3)画“~”这样的六字俗语还有:_____。
2、把词语补充完整。
( )( )无措 ( )流( )息
蜂拥( )( ) 蔚为( )( )
3、日积月累。
(1)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3)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欲养而亲不待。
(5)穷则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则久。
(6)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休将白发唱黄鸡。
4、用画线词语的反义词填空。
鲁滨逊远离文明世界,流落到______的荒岛;远离了______的城市,居住在这寂寞的荒野;豪华的卧室入梦,______的帐篷成真。城市中司空见惯的灯红酒绿不见了,开始了一段世界上______的忧郁生活,他表现得_____,开始郑重其事地考虑目前的情形和环境。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石灰吟》作者是___代政治家____的一首______。这首咏物诗,采用______,表现了诗人_____。千锤万凿出深山,________。粉骨碎身全不怕,________。
2.《墨梅》作者是元代王冕,诗人赞美_____,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____,表达自己对_____以及____。我家洗砚池头树,___。不要人夸颜色好,____。
3._____着的广玉兰花,__________得像婴儿的笑脸,____________________。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花呢,_________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_____________,已长成近两寸长的____________。
6、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
【2】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好像 B.等闲:平常 C.浑:浑浊
【3】解释下列词语。
(1)吟:____________________ 。
(2)千锤万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若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首( )诗。
A.借景抒情 B.托物言志 C.借物喻理
【5】诗句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石灰的特点。
【6】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_____)千锤万击,(_________)烈火焚烧,(________)粉骨碎身,我(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也
【7】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一语双关,借石灰石之口,表现
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追求。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①孤村不自哀②,尚思为国戍轮台③。
夜阑④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①僵卧:指卧病在床。②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③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戌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④夜阑:夜将尽。 |
【1】诗中“僵”与“卧”描绘出了诗人_________的处境,对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与“不自哀”形成对比,表现了陆游坚定的报国之志
B.展现了陆游晚年的凄凉与不得志
【2】诗的前两句逐层深入,其中“_______”和“_______”两字体现了这种递进。
【3】判断下列关于古诗后两句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古诗的后两句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和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渴望杀敌报国的志向,读来悲壮苍凉。(______)
②“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处境和命运。(______)
8、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抖擞( ) 恃风雷( ) 万马齐喑( )
【2】解释下列同语。
九州: 生气:
喑: 抖擞: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
【4】学了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不禁让人想起了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想起了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家祭无忘告乃翁。”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万马齐喑究可哀”深刻地写出了当时社会(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局面,表现出了诗人对此的强烈不满。( )
(2)“天公”在诗中的意思是天帝、老天爷。( )
(3)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共计315首。广为传诵的这首诗联想丰富、奇特,比喻形象,含意深刻,言辞恳切。( )
9、一张纸条
上初中,我喜欢《格林童话》到了痴迷的地步。那时,父母工资微薄,除了维持生活以外,根本没有剩余的钱去买一本既不能吃又不能穿的书。
平时父母总是把钱放在写字台的抽屉里,而钥匙就放在写字台上。几经犹豫之后,我试着用钥匙找开了抽屉,从里面拿走了一张2元的纸币,第二天,我从书店里买回了那本梦寐以求的《格林童话》。几天过去了,风平浪静,父母似乎并没有发现我拿钱的事。
不久,书店里进了一批新书,其中《绿野仙踪》是我盼望已久的一本童话故事。禁不住“仙子”的诱惑,我如法炮制。当我再一次打开写字台抽屉时,却发现里面多了一张纸条:“峰儿,你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会永远做一个好孩子。”我很惭愧,取出纸条,悄悄地锁上了抽屉。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一张纸条成了我一生的警示,一张纸条给了我一生的尊严。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我从书店里买回了那本梦寐以求的《格林童话》。
答: 。
②禁不住“仙子”的诱惑,我如法炮制。
答: 。
(2)理解短文内容,填空。
①写出文中两个表现“我”十分喜欢《格林童话》的词语有:
答: 。
②“几天过去了,风平浪静……”“风平浪静”在短文中指 。
③“禁不住“仙子”的诱惑,我如法炮制。”“如法炮制”在文中具体指 。
④“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类似的错误”在短文中具体指 。
(3)“一张纸条”是谁留在什么地方的?从文中哪句话榀以看出这张纸条对“我”的教育极大?抄写下来。
答: 。
10、课内语段赏析
清晨,乳白色的雾气迷迷蒙蒙,村外的溪水传出淙淙的响声。小院的篱笆上开满了繁星一样的牵牛花,鲜红的、天蓝的、淡紫的……真像一只只彩色的小喇叭,花瓣上闪着几颗晶莹的露珠。枣树上的画眉在和黄鹂对唱,声音清脆婉转。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光亮而透明(_______) 声音清楚悦耳(_________)
【2】短文中描写色彩的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句中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请用“ ”画出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
【2】给短文第二自然段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鼎”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部,第六画的笔画名称是_____,我能写出带有“鼎”字的两个四字词语:__________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其中“固”的意思是_______,“或”的意思是________,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并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词语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见微知著(______): A.明显; B.写作,编; C.著作
(2)锲而不舍(______):A.坚持; B.雕刻; C.放弃
【3】第二自然段中,这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指的是___________。
【4】“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是( )
A. 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经过许多人的探索,应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B. 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探索,才能深入地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C. 当你产生一百个问题后就找到了真理。
【5】这篇课文在表达上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
A. 用具体事实说明真理。
B. 前后照应的写法。
C. 运用比较的写作方法。
【6】读了这个片段后,你一定也有许多感受,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小小的米兰花,细致的像碎玉,总是散发着淡淡清香的米兰花。
小小的米兰花,你牵引出我那么多衷心的思念。看见你,我总是想起儿时的第一个小学老师,那个美丽、和蔼就像大姐姐一样的女老师。多少次,她总是把着我们的手描红,她的手总是暖烘烘的,有一次我病了,她把脸紧着我的面额,轻柔的发丝抚爱着我,并在我心中注入了永存的暖流。在大雨滂沱的时候,她还送我回家,一个一个地背着我们涉过故乡那条被洪水变得湍急的小河。至今,那条小河还经常从我的心里流过,我仿佛看见小河的浪花飞溅到老师那美丽而和蔼的脸上。
为了山村小学的明天,她正直地呼吁过。于是她蒙受了罪名和苦难,身心摧残,生活虽然欺骗了她,然而地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她依然在那个幽静的小山村里,怀着深沉的爱,把着细嫩的小手描红;依然背着山那边的孩子涉过泥泞的小路,湍急的小河。
岁月的波涛冲冲走了我的许许多多关于花萌发的田忆,却为我留下小米兰那淡淡清香,温暖我心灵的永不消失的清香。
【1】找出加下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涝沱 (tuō tuǒ) 湍急 (chuān tuān)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热闹——________ 冷冰冰——________
【3】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
________的思念 ________的小路 ________的发丝 ________的小河
【4】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5】填空。
(1)文中用米兰花比喻________。
(2)二自然段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三个事例表现“她对我的爱心,抒发了作者对她的 ________,最后一自然段的“清香”指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北京绢人:霓裳绢塑蕴巧工
毛巧晖
①“北京绢人”,亦称“绢人”,是以丝绢制成的人形。其造型精美,神态各异,色彩绚丽,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绢人的制作多取材于民间故事、传说、戏剧中的各类人物,经由能工巧匠之手的雕琢,最终成为栩栩如生的艺术佳品。
②各地与“北京绢人”类似的艺术品有“绢偶”“绸塑”“纱阁戏人”等。如“纱阁戏人”将纸扎技艺与舞台表演艺术进行巧妙结合;“绸塑”是用青泥、绫、绸、缎、丝、棉等材料塑造各种形象,其特点是精致、小巧、逼真传神。此外,还有一种绢塑佛像,在庙宇中先塑一座泥胎,待泥胎干燥后,用丝绢一层层糊制,大约需要糊十几层乃至几十层,等丝绢完全干透后,从佛像下面捣碎泥胎,再从丝绢的躯壳中取出,形成一座空壳的绢塑佛像,制成后上腻子打光彩绘金身,此种佛像坚固耐久,质地轻巧,佛像有飘然欲飞之空灵,现存雍和宫内的十八罗汉即为此种绢塑佛像,又称“紫麻脱纱”“彩绘拨金”。“北京绢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铅丝为骨骼,棉花纸絮为血肉,绢纱为肌肤,真丝为秀发,彩绘丝绸为服装,惟妙惟肖,引人流连忘返。
③北京绢人的制作技艺颇为繁杂,“绢人”的头脸、双手和通体的服饰均需选用上等的丝绸、绢纱为材料,质地以轻软为佳。制作绢人时需要注重人物的“形体美”,追求色彩、线条、比例的和谐统一。人物的高矮、胖瘦、身姿风貌均需要艺人先“胸有丘壑”,方可着手制作,否则便会出现人物头身比例不协调等诸多问题。
④绢人的头部制作讲究精雕细琢,遵照民间工艺传统技法中的“田、由、国、同、目、甲、申、风”八字区分“脸形”。由于丝制品原料的局限,制作头部时需要先做头模,然后在原模头型上采用“糊头”工艺完成绢人的五官。但这种技法仅仅能粗略塑出五官的凹凸,面部的生动表情还需要艺人手绘完成,带有故事情节的绢人作品,尤为注重面部表情的刻画和眉眼神韵的添加。如绢人作品《穆桂英》选择展示戏曲中的穆桂英形象,整个作品最为精巧之处即在于穆桂英的面部刻画,神采飞扬,俊逸的眉眼展现了她“巾帼不让须眉”的出神气质;再如绢人作品《史湘云醉卧芍药圃》,其取材于《红楼梦》第六十二回的“憨湘云醉眠芍药圃”中的情节,这一作品凸显了一个“醉”字,史湘云的面目刻画尤为下功夫,除了脸颊绯红外,还着意刻画了其似睁非睁的蒙眬醉眼,塑造了一种“红香散乱”的情态。
⑤绢人的手部制作尤为重要,首先要用五根细金属丝制成手指骨骼,用棉花缠绕成手指形状;再用蚕丝织物缝制成手套,套在手上缝合;再根据题材、人物、性别、年龄、身份确定不同的手形与肤色。有些绢人对手部细节的要求更高,还需要染指甲、戴戒指。
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理念在短短数十年间迅速传播,随着各地方政府如火如荼开展非遗项目申报及保护工作,北京绢人也于2009年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非遗话语的影响下,北京绢人的传承、传播及发展应立足当下,在挖掘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注重传承的“有效性”,在传统技艺的“活化”与“新生”中,对其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加以弘扬,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选文有删改)
读完文章后,同学们针对文章内容发表了看法,下面是讨论的记录单。
讨论记录单 奇奇:“北京绢人”身体的不同部分使用了不同的材料,制作工艺繁杂。 甜甜:文中使用了一个我不熟悉的成语,我在文章中标注了出来。 妙妙:这篇文章有详写的部分,也有略写的部分,详略得当。 聪聪:这篇文章重点表达了作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绢人”的保护和传承的担忧。 鸥鸥:作者对穆桂英、史湘云两部作品的描绘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一般。 |
【1】(词语理解)甜甜在文中标注的成语“胸有丘壑”指的是什么?
【2】(信息提取)请阅读文章第2段,帮奇奇在图上标注“北京绢人”不同部分所使用的材料。
秀发:(1)____________ | 肌肤:(4)____________ | |
血肉:(2)____________ | 服装:(5)____________ | |
骨骼:(3)____________ |
【3】(详略安排)妙妙觉得本文详略得当,请你说说文章哪部分写得简略,哪部分写得详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
【4】(说明方法)作者在描述“北京绢人”的头部制作时,为什么要列举穆桂英和史湘云这两个绢人作品呢?
_________
【5】(分析探究)你认同聪聪对于本文写作重点的分析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
15、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他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
(2)老班长说:“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3)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
(4)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
16、改成双重否定句。
(1)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坡下的每一块土地都被洪水淹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应该知道这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还有谁比我更了解他呢?(改为陈述句,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像桑娜那样品德高尚的人难道不值得赞扬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盛,我们怎能不努力学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我会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①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妈妈告诉姐姐:“我要出差了,三天后我才回家。”(改为间接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日出”为内容,分别写句子。(比喻句、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沿着这条小路走,能到图书馆。
改成反问句: 。
2.海上日出很壮观。
改成感叹句: 。
3.草原的景色很美。
改成比喻句: 。
21、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犯一些错误,你犯过怎样的错误呢?你又是怎样面对的呢?请你以“成长中的错误”为题目,写一篇习作,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