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春节的时候,大家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家家户户灯火通明,biān pào( )声日夜不绝,显示出wàn xiànɡ ɡēnɡ xīn( )的气象。可是,一场疫情突如其来,新冠病毒qīn xí( )人类,人们jīnɡ huánɡ( )不安,形势十分yán jùn( )。一位位在医学lǐnɡ yù( )颇有建树的专家、一批批普通医护人员纷纷qǐnɡ qiú( )驰援武汉。大家虽然来自wǔ hú sì hǎi( ),但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战胜疫情!
2、根据谜语,各猜国内外的一作家名。
颂歌风(____) 万丈大厦平地起(____)
拜师 (____) 百年任务七天完成(____)
3、按课文《荷花》填空。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________。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看起来饱胀得________。
4、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1)过年了,农村里家家户户rán fàng( )鞭炮,团圆吃jiǎo zi( ),正月还要到qīn qi( )家拜年。
(2)事情被dān gē( )了,她心中很chóu chàng( )。
5、课文填空。
1、法国作家莫泊桑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他拜_________________为师,从中我们也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2、大自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广袤的大地是她_____________________,茂密的森林是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暖的太阳是她_________________,和煦的轻风是她_______________.......这里的“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请你再接着写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敏而好学,__________________。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己所不欲,________________。这些都是孔子说过的话,对我们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孔子弟子三千,请列举他的两位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孔子的眼中,水是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好像有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有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由水的特性,我们还能联想到一些诗句!“水”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这正如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_________”“水穿山岩,凿石壁”,正如刘禹锡所写:“_______________,浪淘风簌自天涯。”“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会让我们想到朱熹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6、读古诗,完成习题。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___,___秋风动客情。
___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_____。
【1】补全诗句。
【2】本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3】这首诗是__代诗人__所作,抒发了诗人在秋天思念__的思想感情。
【4】诗中“挑”的意思是__,“促织”就是__。作者看到___,料想___,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5】本诗中,表现作者想象的诗句是“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送柴侍御①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②接武冈③,送君不觉有离伤④。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⑤。
注释:①侍御:官职名。②通波:四处水路相通。③武冈:县名,在今湖南省西部。④离伤:离别的伤感。⑤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1】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诗人通过写沅水连接着武冈,给人一种两地比邻之感
B.“送君不觉有离伤”说明作者心胸豁达,送别友人之时并没有离愁别绪
C.第三、四两句用青山同享、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轻快地写出两人分别后的情景,巧妙地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写出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情谊
D.“同”字表面上写与朋友风雨同行,实际上突显了对朋友的牵挂
【2】有人认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正说”,而本诗“明月何曾是两乡”则是“反说”。结合全诗,说说你对“反说”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十五夜望月》,完成下面的练习。
十五夜望月
王建 〔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解释词语:
十五夜:__________________
尽: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朝诗人________,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3】根据古诗判断对错。
(1)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律诗。___________
(2)这首诗第一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词语“地白”看出月色的皎洁,写出了萧瑟苍凉之景。__________
(3)“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___________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__________
【4】解释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并简单地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描写中秋节的古诗很多,再写两句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内阅读。
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
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1.用“ ”画出文中打比方的部分,并说明把什么比作什么。
2.语段中 一词写出天游峰山路的细、窄, 一词写出了它的高峻, 写出了它的险。
3.“好不得意”的意思是 。作者“好不得意”的原因是 。
4.语段中的最后一句中“终于”的意思是什么?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用“_______”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_______”画出联想的内容。
【2】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3】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_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展示。
100 年后,居里夫人的手稿仍带辐射
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皮埃尔主要研究“哪些物质为何带有辐射”,夫妻两人都不顾放射性物质的危险性,在他们家中的实验室直接放置了钍、铀、钚等物质。除此之外,居里夫人为了更好地观察钋和镭,常常把它们装入小瓶, 带在身上,而且没有穿防辐射的保护服。受这些物质的影响,居里夫人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
直到 1978 年,人们才发现她家里存放的放射性物质十分危险。因此, 居里夫人的家在政府的监视保护下,暂时禁止了任何人进入。
现在,居里夫人的手稿珍藏在法国国立图书馆,她的手稿以及各种研究文件、衣服、家具,甚至菜谱,一切物品都带有辐射。据悉,这些物质需要经过 1601 年才会进入半衰期,在这之前,它们会一直被保存在铅箱里。
【1】居里夫妇研究的课题是 。为了更好的研究这些物质,把他们 。这也体现出了他们对科学的 。
【2】为什么禁止人进入居里夫人的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第三自然段了解到了什么?你想到些什么?
_____。
12、阅读
远 行
作者 周太舸
又到周末,儿子放假回家,又说:“爸,我真的不想读书了。我这成绩,恐怕连高中都考不上。即使考上了高中,也难进大学的门。”
“你…… ”父亲老树皮一样的手僵在空中,瞬间便柔了回来。儿子的耳边没有响雷。那夜,父亲在院子里的石磨上,披一身月光,坐成了一尊古铜色的雕塑,烟头的红光时隐时现。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催儿子起床:“随我去卖猪崽。”
儿子揉着惺忪的睡眼,好生纳闷儿。以前,父亲一大早便催自己起床读书,莫非父亲默许我不上学了?儿子一骨碌起来,心想,赶场卖猪崽也比上学好。
父亲:“本场近,猪崽便宜;赶远场,猪崽贵。我挑四只,你背一只。”
儿子:“不骑摩托?或者搭车?”
父亲:“摩托坏了。走路省钱。”
一只猪崽二十多斤。儿子紧跟在父亲后面,心中颇为惬意。猪崽在背篓里似乎在往大里长,越来越沉。双腿渐渐像灌了铅,身子渐渐僵硬如石块,汗水如泉般淌了出来。
与父亲的距离越拉越远,儿子盼父亲倒回来帮着背。以前背柴火,儿子背不动时,父亲总要接一程。可这回,父亲卸下担子,却没有倒回来的意思。
儿子恨恨地赶上了父亲,只见父亲被汗水湿透的衣衫能拧出水来。
儿子:“爸,这三十多里路,我恐怕走不了。”
父亲黝黑红亮的脸膛闪电抽搐了一下:“背回去?前功尽弃了!”
儿子摇摇头,又点点头。
父亲:“你能背到大石头那里吗?”
儿子一看,山脚确实有一块大石头,很近,于是说:“能。”
又启程,父亲在前,儿子在后,来到大石头跟前。
歇息不久,父亲催儿子动身。
儿子: “爸,再歇一会儿吧,我实在走不动了。”
父亲:“赶紧走,晚了就卖不上好价钱。能背到前面那棵大树那里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确实有一棵大树,很近,于是说:“能。”
来到大树下面歇息。父亲:“能背到半山腰吗?”
儿子抬眼一看,半山腰很近,于是说:“能。”
半山腰歇息。父亲:“能背到那处瓦房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一处瓦房已经亮起了灯,隐隐约约能听到人声,于是说:“能。”
父亲:“能背上山顶吗?”
儿子抬眼一看,山顶很近,于是说:“能。”
往山顶走,不,准确地说,儿子弓着腰,垂着双臂,是爬。
儿子:“爸,我实在迈不动步了。”
父亲:“咬咬牙。力气又有了。”
爬上山顶,儿子一屁股软在地上。山那边的集镇就在眼前。
父亲喘了一会儿,说:“这么远的路都走过来了,好样的!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目标地走过来的。”
猪崽换成了钞票,父子俩美美地吃了早餐。
晚上,儿子太疲倦了,渐渐进入了梦乡。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
儿子:“爸,我要继续读书。”
父亲:“好,上学,我用摩托送你。”
儿子:“摩托不是坏了吗?”
父亲:“没坏。”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惺忪: __________________ 纳闷儿: 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是文中儿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请补充完整。
不愿上学→ (_________) 畏惧前行→ (__________) →决定上学
【4】请仔细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回答下列问题。
“老树皮”这个词生动刻画出父亲的手___________________的样子,从中我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的父亲;“僵”与“柔”两个字,让我感受到父亲由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变化。
【5】文中父子翻山时的对话,你认为显得重复啰唆吗?写出你对作者这样写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喜欢文中的父子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说结尾的情节设置别具匠心,请你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最优秀的弟子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愿 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果然 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最优秀的关门弟子。
事情是这样的: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 风卷残云)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的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děi de)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承传者,他(虽然 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可是 而且)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
“好的,好的。”助手很温顺很尊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寻找,以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
苏格拉底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总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了。有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地回到苏格拉底病床前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抚着那位助手的肩膀说□□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还不如你□□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言辞恳切地说,“找遍城乡各地、找遍五湖四海,我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举荐给您。”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让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就永远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这个世界。
【1】用“√”选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词语。
【2】在文中□处填上合适的标点。
【3】请联系文章内容,把下面写苏格拉底的助手行为表现的词语按先后顺序写在横线上。
①恭恭敬敬 ②无可奈何 ③不辞辛劳 ④不假思索 ⑤意味深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格拉底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话中第一个“蜡”指______________;第二个“蜡”指______________。
【5】在助手看来,他对不起苏格拉底,让他失望的原因是 。而苏格拉底失望的真正原因是 。当助手听完苏格拉底的话,他会说:“ 。”苏格拉底的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
14、课内阅读。
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两次把炸药包放到桥沿上,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1】用“_____”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2】填空。
( )的冲锋号 ( )的喊杀声 ( )的光芒
【3】把董存瑞炸暗堡时的动作的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请你联系课文写出当时的情况怎样紧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怎么做的?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春姑娘不是快活地喊着吗?
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燕子在电线上排列成了错落的音符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
16、将下列陈述句改为反问句,体会哪种句子语气更强。
大王不能说齐国没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老师带病工作,我很受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
1.老师对王芳说:“学校让你明天出席区小学生座谈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伙伴说:“我爸爸说手表里住着很多小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对我说:“今天我有事,你自己在家写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对我说:“今天晚上我要排练节目,您就别等我吃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马是跪着的。
________
②天空出现一匹马。
________
19、把肯定句改成否定句。
①他必须这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应该知道这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成双重否定句。
(1)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坡下的每一块土地都被洪水淹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应该知道这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让我们在浓浓的亲情、友情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过节多有趣啊!不过最有趣的是想象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如轮滑节、风筝节……哈哈,多么有意思的创想,期待你赶快写下来,与大家分享。注意:一定要写清楚为什么过这个节,想象你们是如何庆祝的,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