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______)的激流 (______)的歌声
(______)的江水 (______)的唱腔
(______)的容貌 (______)的舞姿
2、照样子写一个相类似的成语。
千里迢迢 ——__________ 扬长避短 —— __________
浩浩荡荡—— __________ 东倒西歪 —— __________
3、火眼金睛(我能分辨它们的不同,然后组词)。
攻( ) 柿( )
玫( ) 饰( )
必( ) 般( )
泌( ) 搬( )
4、ABCC式词语 如:白雪皑皑
得意(________) 风尘(________) 人才(________) 果实(________) 千里(________)
气喘(________) 小心(________) 生机(________) 文质(________) 含情(________)
5、在下面句子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1)阎振三( )自己受苦刑,( )愿说出李大钊。
(2)( )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 )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3)我们( )有些意见分歧,最后( )统一了认识。
(4)捉来的小鱼,小虾,我们并( )拿来吃,( )养在瓶子里玩。
6、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
月下独酌(节选)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1】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写出了景物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本诗体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你从艺术技巧上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诗中生动描绘了山西村的______和______,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2】从诗中的哪两个词语中,可以感受到村民待客忠厚真挚的情态( )
A.腊酒浑 足鸡豚
B.莫笑 农家
C.农家 腊酒浑
D.莫笑 足鸡豚
【3】诗的后两句既生动描绘了山村_________的自然风光,又在写景中寄寓一定的哲理,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
9、阅读
理想的风筝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③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盖以下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圆日木拐杖支撑着。这条腿何时、为什么截去,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④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激昂,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了历史系,与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⑤他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讲来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提问的学生还要紧张。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⑥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⑦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人们的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⑧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简单的“瓦片儿”,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拉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⑨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⑩不见到他已近三十年了。然而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⑪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1】仔细阅读文章,下面这个段落插入文章中,最恰当的位置应是( )
每逢这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A.①②段之间
B.②③段之间
C.⑤⑥段之间
D.⑩⑪段之间
【2】下列语句是对第②段画线语句的赏析,你认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景物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时代背景。
B.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热爱。
C.侧面衬托,衬托下文刘老师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作者觉得自己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关系,原因是( )
A.作者非常尊敬刘老师,刘老师希望他考历史系。
B.身有残疾的刘老师,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他们讲课。
C.刘老师上历史课时总能牵动他们的情绪,让作者爱上了历史学科。
【4】本文按顺序回忆了关于刘老师的四件事,请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笑谈腿疾→_____→____→______
【5】作者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请认真阅读第⑧段,结合具体词句想想: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出一个怎样的老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为什么要以“理想的风筝”为标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家乡的春节
①按照湖北宜昌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冬至就开始了。
②冬至前后,人们便把鸡、鸭和鹅用笼子关起来,以减少它们的活动量,每天用充足的食物喂养。到了过年时,家禽就长得又大又肥。
③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传统的“小年”。这天,人们要把灶台打扫干净,杀鸡宰鸭来祭“灶神”。
④腊月二十五日前后,人们选择吉日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干干净净迎新年。这时,千家万户都忙碌起来,包粽子、爆“米花”、炸“油鼓”……
⑤除夕可真是热闹非凡啊!家家户户赶做年饭,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漂亮的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春联。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在门口挂上两个大红灯笼。除此之外,大家还在房间门口贴上“利市”。哪一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日夜不绝。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和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⑥大年初一是春节的最高潮。这天,人们不许杀生。早上,要互相讲吉利话祝福,给小孩和老人们压岁钱。从初一到十五,人们都不许讲不吉利的话。吃完早饭,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上街头。同时,各种庆祝活动也相继举行,舞狮、篮球赛、唱歌、跳舞、下棋、射击……内容可丰富了。街上人山人海,有的三五成群在逛街,有的围在庆典活动旁边观看,耳边不时响起如雷鸣般的掌声、喝彩声。
⑦正月初二这天开始,人们便要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拜年。初三,大家一大早就起床,开门扫地,把扫成堆的鞭炮纸烧掉。“人日”“人胜节”和“七元日”都指这天——正月初七,传说这天是女娲造人的日子。
⑧汤圆一上市,春节便接近了尾声。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这天晚上,有张灯结彩、猜谜踏歌的活动,突出了一个“闹”字,人们还要吃汤圆,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过了这天,春节也就过完了。农民们开始准备春耕,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有删改)
【1】选文第⑤段采用( )的结构形式。
A.分—总
B.总—分—总
C.总—分
【2】“哪一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日夜不绝”中“日夜不绝”的意思是___________,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考查语文要素]短文是按照________顺序写的,其中详写了除夕和_____________这两天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大年初一是春节的最高潮,这一天人们可以杀鸡宰鸭来庆祝节日。______
(2)正月初三这天,人们便要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拜年。______
(3)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在这一天,人们要吃汤圆,预示新的一年快乐吉祥。______
【5】正月十五点灯,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思考一下,你还知道自己的家乡有哪些寓意吉祥的习俗吗?(至少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度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版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权。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3】“泰山”比喻:___________;“鸿毛”用来比喻:___________
【4】说张思德同志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是因为____________。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的死比泰山还重。
【5】这段话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方法。
12、课外阅读
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跋涉半生,几经沉浮,衣锦(jǐn bó)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救人、造福家乡的念头。
于是,老人让家人买来了很多书,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家乡需要资助的孩子。他在书的第一页亲笔题下: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xx。落款处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老人说:“我用生命换来的血汗钱只给予那些配得到他的孩子。”
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或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家人面面相觑(xū qù):这样微薄的赠予是不是太寒碜(chěn chǎn)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或汇款单。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违背老人的意思,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日子来去匆匆,老人家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为何心事重重(zhònɡ chónɡ)。
终于读懂了老人的心,是缘于新年的一张贺卡。很普通,贺卡上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祝您新年愉快!”没有想到老人竟兴奋得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一个可资助的孩子。”
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不知回馈爱的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同样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1】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
【2】用“/”划去括号内错误的音节。
【3】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句中“浮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句中“郁郁寡欢”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老人“郁郁寡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人对资助学生的要求是(______),请根据你的理解在括号里填写序号。
(1)家境贫困的学生。
(2)家境贫困但品学兼优的学生。
(3)尊重老人,能够给老人寄贺卡的学生。
(4)心存感激,懂得回报的学生。
【5】请说出对文中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解释词语中的加点字。
见微知著:____________ 锲而不舍:____________
【2】“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自然段采用了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中的事例,谈谈你对画波浪线的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骡子和铃铛
一头高大健壮的骡子,脖子上系着一个铃铛。铃铛制作精巧,响声清脆,骡子每走动一步,铃铛便发出“叮当”的声响,比鸟儿的歌声还悦耳动听。
一天,骡子撞开了篱笆,走进了菜园,白菜、韭菜一畦畦,鲜嫩又可口,骡子好不欢畅,它低头啃个不停。“叮当叮当”,一串串尖利的急响,钻进了主人的耳中。他一个箭步冲出房门,挥动竹枝赶到菜园,一边抽打着骡子的屁股,一边斥责道:“混账东西,你胡嚼乱踩,把菜地弄得一团糟!要不是铃铛叫我来,菜地准被你糟蹋完。看你下次再敢闯进菜园……”
骡子疼得直叫唤,不要命地跑出了菜园,“叮当叮当”,铃铛的响声,伴着骡子远远地到了山脚下。
没多久,骡子拉着一车货,长途跑路,傍晚时返回了村里。“叮当,叮当”,一阵脆响,引得一些乡亲们竖起大拇指夸奖道:“嗬,好一头结实顶用的骡子,拖这么多货物跑了一天,还那么精神抖擞的。听,配上这清脆悦耳的铃铛声,多有气魄!”“叮当,叮当。”铃铛儿听了这番话,响得更加起劲了,像是说:“对的,对的,骡子了不起!”
骡子耸起耳朵听了这些话,满心喜悦。突然,它望见了菜园,不禁感到一阵阵隐痛,立刻不高兴地责问铃铛道:“你发出的是同一个声音,为什么一时出卖我,一时又吹捧我?”
“叮当,请你听清,”铃铛含笑地解释道,“你和我,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你犯错误时,我发出警告,为的是挽救你,不让你越陷越深;当你做得对时,我理所当然地赞扬你,为的是激励你取得更大的成绩啊!”
【1】以下词语形容铃铛正确的是( )
A.见风使舵
B.曲意逢迎
C.明辨是非
D.溜须拍马
【2】骡子挨打是因为( )
A.它私自闯进菜园
B.胡嚼乱踩,把菜地弄得一团糟
C.主人听到铃铛声
【3】“铃铛听了这番话,响得更加起劲了”的原因是( )
A.铃铛本身就会响
B.铃铛在鼓励骡子
C.铃铛故意吹捧
D.铃铛爱凑热闹
【4】铃铛的两次响声的含意,骡子认为是( ),铃铛认为是( )
A.警告和赞扬 B.出卖和吹捧 C.陷害和捣蛋 D.责备和激励
【5】从《骡子和铃铛》中,你明白了( )
A.一种事物有利有弊,要扬长避短。
B.不能做坏事,否则必将受到惩罚。
C.生活中我们需要铃铛这样的朋友,做错事给我们提醒,鼓励我们做正确的事。
15、把肯定句改成否定句。
①他必须这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应该知道这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进行下面句子的转换。
原句: 老舍爷爷说:“北京的春节到处悬灯结彩,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1)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为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李杰严肃地说:“小雨,如果你再迟到,我就一个人去。”
改为间接转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别开生面。按要求改换句子的形式(不能改变句意)。
(1)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⑴有谁不知道这种华美的蝶蛾?(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蜘蛛最终缚住了这只强有力的苍蝇。(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我对儿子说:“把笼子放在那儿,跟我走。我们去看一样稀罕的东西”。(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大孔雀蛾在飞舞。(至少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列句子改为反问句
(1)我的发现竟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
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乐园。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作品的梗概。请你给《骑鹅旅行记》写一写作品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