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二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古诗词填空。

1.《泊船瓜洲》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作者前两句_________,后两句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诗句中“京口”指___________,诗人的家乡在“________”,从“_____”到作者的家乡只隔着几座山。“一水”指的是_____。所在地到诗人的家乡,可以说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诗人觉得只是一水之隔,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草拟——   晴朗——   平静——

即将——   勇敢——   光辉——

反义词:

充满——   圣洁——   隆重——

熟悉——   清楚——   不慌不忙——

3、奇奇发现资料中有一些词语的运用和他之前学过的不一样,请你帮他解决疑惑。

(1)“糊糊涂涂”的本义是“无感觉、麻木茫然的状态”,但在“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这句话中,“糊糊涂涂”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肿胀”本指“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瘀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但在“饭豆煮得肿胀”这句话中,“肿胀”用于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样子。

4、补充下面的内容。

1 ____________________,不应该随意虚掷。

2)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就是打不败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学习过的外国名篇有 ,作者   ;名著有   作者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诗中描绘的是_______季的景色。

2这首诗描绘的景致形象鲜明、色彩鲜艳,短短28个字描绘了六种景物,这六种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其中表示颜色的字是____________,表示声音的字是__________;表示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表示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诗句内容,可以推知诗人的观察地点应是(   )

A.柳树下 B.窗前 C.西岭 D.门外河边

7、阅读词句,并完成练习。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全词句。

【2】下列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B.唤取:呼唤,询问。

C.啭:鸟婉转地鸣叫。

D.因风:因为风势。

【3】词的上阕,一个“_______”字直接道出了词人的设想:有人知道春的去处,唤回来与自己同住。词的下阕,通过黄鹂“___________”,写出春天已过,初夏已来。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_______之情。

【4】在这首词中,运用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将__________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__________的喜爱。

【5】美好春光的流逝总是让人感到无限惋惜和伤感,请你再写出两句类似的诗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这首诗是_____代诗人_____的作品,这是他的“生平第一快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的心情。

2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初闻涕泪满衣裳”中诗人流出的是喜悦的泪、高兴的泪。______

(2)令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可以回到家乡去了。______

(3)诗中的“妻子”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意思相同。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课内阅读。

  (节选)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二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它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殿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十二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与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围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一条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上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飞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1选文中用数字二十八”“二千三百八十是来说明什么的?”的具体说明?

 

2选文在介绍太和殿时遵循了什么说明顺序?“√”表示。

A.事情发展顺序(   ) B.时间顺序(   ) C.空间顺序(   )

10、品读语段,完成练习。

我一声不吭,盼着。……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一声不吭”在课文第六自然段中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一声不吭,是因为“我”仍________ ;第二次一声不吭,是因为“我”仍________;随着光线“暗下去”“凉下去”“沉郁下去”,“我”的心越来越________,第三次一声不吭,是因为“我”已沉浸在________之中了。

【2】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中学法:认真读下面的一段话,领悟作者的写法再仿写。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上面这段话节选自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写她的和父亲在法庭上网页的情形,先写了见面的场所,再写她见到父亲的(  )和(   )。让我们感到李大钊被捕后,虽然被严刑拷打,但他的信仰没有改变。请你仿照作者的写法,定你和XX见面的情形。要写出见面的时间、地点、对方的衣着,神态,以及你看到他(她)的心理活动。

 

12、课外阅读。

五花山

小朋友,你们说山是什么颜色的?

我家就住在大森林里,我知道山是什么颜色的。

春天的山是绿色的,可那绿色是浅浅的,许多树叶儿冒出芽儿来,嘴角上还带着嫩嫩的黄色呢。

夏天的山也是绿色的,可那绿色是深深的,一片片树叶儿,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像被绿色的蜡笔涂了,连雨点儿落上去,都给染绿了。

秋天的山呀,可不再是一个颜色了。下了一场秋霜后,你看吧,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照到那里去了;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地看去,就像枝头上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儿在跳跃;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那颜色就像剧场里的大幕布。只有松树不怕秋霜,针样的叶儿还是那样翠绿翠绿的。

秋天的山就是这样五颜六色。一层金黄,一层翠绿,一层火红……人们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

【1】作者按照________顺序分别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个季节山的不同景色。

【2】作者详细写了_______的山。结合题目思考,为什么详写这部分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你能用其中一种修辞方法简单写一写冬天的山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找出文段中一个表示看的词语:___________

【2】用“﹏﹏”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

【3】“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

这时父亲心里也许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伟大的力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这篇习作,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①下了一天一夜的雪,房子、树上、地上一片白。兔妈妈要出去找吃的,她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让他和小兔一起玩。

②看着可爱的雪孩子,小兔真高兴,她和雪孩子又唱又跳,正玩得很高兴!小兔玩累了,就回家休息了。屋子里很冷,她往火里加了一些柴,就上床休息了。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小兔睡得正香,一点儿也不知道着火了。雪孩子看见小兔家着火了,就飞快地跑了过去。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小兔,自已却融化了。

③雪孩子去哪儿了呢?原来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云……

1旁评:根据提示把你的评价补在A、B两处的横线上。

A.开头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第②自然段是否说清楚了故事的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评:这是一篇较好的故事梗概。基本保留了原故事的情节,用概括性的语言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

我也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______________

(2)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

(3)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

16、下面的语段中有两处语病,请用修改符号修改。

孔子三十岁左右就从事教育事业,他时常为能培养出优秀弟子而感到安慰。他常常以谦虚严谨、知难而退的态度鼓励弟子勤奋好学。

17、按要求写句子。(6分)

1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国来的中学生个子都很高。(改变词序变为意思不同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班的李华同学被评为道德小富翁的光荣称号。(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老师对小明说:我了解了这件事情,你冤枉了小红。(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回家,凡卡只好给爷爷写信,诉说学徒生活的痛苦。(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请用关联词语将下面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狼认为守住山洞就可以捕获各种猎物。

狼堵上山洞的另一端,单等动物来送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我会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①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妈妈告诉姐姐:我要出差了,三天后我才回家。(改为间接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日出为内容,分别写句子。(比喻句、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改写句子。

①我们难道不应当热心地为他人服务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计其数的中外游人在广场上漫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结合下图,展开想象,把古诗《竹石》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