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二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关联词语。

1小孩子们(    )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    )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2春节(    )很快乐,(    )一眨眼工夫就过去了。

 

2、词语充值卡(补充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不安    ____________姿    

白雪______)(______      ______然开______

4、读拼音,写字词。

他是个chuī shì yuán______,被捕后,经受了yán jùn_____的考验。敌人像mó guǐ_____似的,用各种kù xíng_____bī pò_____他,他也一声不kēng_____。为了革命事业,他不惜xī shēng_____生命。他的死,重于tài shān_____

5、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_____( )_____( )

_____( )_____( )

_____( )_____( )

_____( )_____( )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古诗阅读。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提取信息)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___,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的情感。

2(品词析句)下面选项中,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此处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B.花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春景,但在国破家亡时,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此处运用的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词析句)“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__________,这里借指__________

4(整体感知)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乱时期收到家书时的喜悦之情。

7、古诗阅读

樵父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1这首歌前两句体现环境清静的景物有________

8、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本诗的作者是宋代的王安石,“泊”的意思是__________

【2】诗中哪个字运用得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撑伞的女孩(12分)

南天门是花果山上的一个景点。我们快到这个景点的时候,雨下大了,只好在大树下躲雨,躲了好一会儿,有三个伙伴见到一位打伞的女孩,就钻进她的雨伞里去,变成了四个人共用一把伞。他们佝偻着身子像四个蒜瓣围着蒜头的茎,煞是好笑。我这时打量起这个打伞的女孩。先前还当她是迷路的小游客呢,但看她不惊不慌的样子,穿着家常衣服,又不像。问她是做啥的。她的声音很低,断断续续地说是带路的,带到山顶两块钱。说着,扭头看背后的林间小路。我望过去,路边有民居。是她的家?到底是孩子,不会招揽生意,要不是躲雨,要不是问她,都不知道她在等什么。这也是生活呀。因地制宜,山里的孩子就靠带路来赚一点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

     雨,下小了,我们继续前行。百步之外,又碰上一个打雨伞的孩子,好比菜场上的又一个"摊位"。能肯定她是带路的了,所以直接问她今天带过几个人了。她说,带过一个,得了两块钱。看样子,花果山上有一个"带路族"。但这"带路族"的两位孩子都很木讷。为什么不会拿几把伞来卖卖呢?卖给躲雨的人,价格可以上浮呢。

     我忽然想起她们应该唱着带路歌去带路。我来给她两写个带路歌吧。"啦啦啦,啦啦啦,花果山中有我的家,走小道,抄近路,上山的小道在我脚下。只要花上两块钱,水帘瀑布可以直达。"希望以后她们能唱着这首《带路歌》给游客们带路,这样她们可能生意兴旺起来呢!

(1)给下面的字选出正确的读音,画上""号。(1分)

打量(liáng    lìàng)        兴(xīng    xìng)旺

(2)从第3自然段中找出一个错别字,改正过来。___改___。(1分)

(3)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画上"~~"线。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______比成________。(2分)

(4)联系上下文理解"因地制宜"的意思。"因地"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制宜"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2分)

(5)文中说两位女孩很"木讷",理由是____________。联系上下文来看,"木讷"这个词可以理解为____________。(2分)

(6)从文中的叙述和描写中,你体会到小女孩是什么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请你也为带路的小女孩编一首《带路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桃花

桃树枝头上,探出了一个个粉红的小脑袋。

这些小姑娘像刚睡醒一样,睁(zhēng)开眼睛,望(wàng)着这新奇的世界。看!她们慢慢地张开小嘴,笑啊,笑啊,笑出一个美丽的春天。

1根据短文的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________的世界    ________的春天

2短文中的小姑娘是指________

11、阅读理解

人脑的潜力

①每个人都有一笔巨大的财富:一个会思考的大脑。

②人的大脑,是大自然几十亿年进化的产物。它是思维的发源地,智慧的藏府,创造的源泉。恩格斯所说的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的思维着的精神,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③今天,大脑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重要。在原始时代,人们崇尚的是力;在工业革命时代,人们重视的是物;在信息革命的时代,智能成了最重要的资源,人的大脑也就成了开发的对象。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大脑中的资源却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感到思想的饱和,没有一个人发生思想的溢出。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每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力。

④人的潜力有多大?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大脑资源的95%没有开发。前苏联学者依凡·叶夫莫雷夫指出:“人的潜力之大令人震惊。______我们迫使大脑开足一半马力,我们______能毫不费力地学会40种语言,把《苏联百科全书》从头到尾背下,完成几十个大学的课程。”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啊!

⑤人的大脑为什么拥有巨大的潜力呢?

⑥首先,脑科学表明,大脑中有着超量的神经元。一般认为,大脑中的神经元有1000亿个,它们对于人的生存功能来说,是大大过量的。如此超量的神经元,正是智能开发的后备力量,是潜力存在的生理基础。

⑦其次,脑科学表明,神经元有丰富的神经突触。低等动物突触比较少,刺猬每个神经元与几十个神经元相联系,形成几十个突触;老鼠每个神经元有500多个突触;人的每个神经元与1000神经元相联系。对列宁的大脑解剖表明,他的神经突触特别丰富。计算显示,大脑中神经元之间有1015个接触点。也就是说,人脑具有思维的极大容量。

⑧再其次,脑科学还表明,大脑中的突触、神经生化物质也有很大的可塑性。经过训练,大脑中会产生新的突触,产生新的神经递质。动物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的老鼠的大脑中长出了新的突触,大脑产生了新的功能。

⑨人类有着巨大的记忆潜力、思维潜力和创造潜力。潜力理论为我们开发自我增添了信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巨人,人人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做出伟大的贡献。成就决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1第②段画线的句子中的“这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入第④段横线处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才…… B.只要……就……

C.如果……就…… D.因为……所以……

3作者认为人的大脑拥有巨大潜力的科学根据是______(选最合适的三项)

①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每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力。

②神经元有丰富的神经突触。

③大脑资源的95%没有开发。

④大脑中有着超量的神经元。

⑤经过训练的老鼠的大脑中长出了新的突触,大脑产生了新的功能。

⑥大脑中的突触、神经生化物质也有很大的可塑性。

4对⑥⑦段说明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刺猬大脑中有几十个突触,老鼠大脑中有500多个突触。

B.人的大脑中有1000亿个突触。

C.列宁大脑中有10个神经元。

D.大脑中突触数量越多,人或动物越聪明。

5再读第⑦段,圈画相关的句子,写出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再读第⑥段,加点的词“一般认为”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读画“ ”的句子,完成练习。

①句中“茫茫然”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句话充分说明了( )。

A.作者对时间的消逝毫无察觉 B.作者对时间的消逝毫无办法

③用“_____”在选文中画出一句同样使用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

【2】画“﹏﹏”的部分运用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自己的感情融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寻常的小事中,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最后连用“跨”“飞”“溜”“闪”四个动词,形象准确地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朗读时的感情基调是( )

A.豪迈

B.坚定

C.感慨

D.悲痛

13、   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士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肉是在土堡似的士馕坑里烤熟的!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维吾尔牧人还喜欢吃沙土灰里烧出的“库乃其”。他们先在沙土里挖个坑,捡来一些干胡杨在沙坑里燃起一堆火,火灭之后,就把包肉的面饼埋在火灰中烤熟即食。据说,吃了这种“库乃其”,一天不吃饭也浑身有劲儿。

1“馕”字的音序为_______,音节_______,它的另一个音节是_______

2文中画“ ”的句子是什么句式?你能再仿写两个句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库乃其”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考题

《童年河》

苏州河边的路灯稀稀疏疏,灯光暗淡,照亮的路面很有限,那些灯光照不到的角落,就像一些黑黢黢的洞窟,阴暗,神秘,深不见底。远远的,出现了那幢无人的旧房子。

看!看那扇窗户!小蜜蜂轻声呼叫,声调里充满了惊悸。

雪弟看到了小楼侧面墙上那扇窗户,里面有微弱的火光在闪动,在黑暗的地面上,就像是一只眼睛,无力地睁着,窥探着苏州河。

1这个片段选自________的《童年河》,片段中那幢无人的旧房子被孩子们称为______

2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幢旧房子里住着    

4在《童年河》里出现了哪些孩子?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保卫黄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

(2)清晨的阳光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缩句)

______________

(3)清晨,我走在田野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和温暖的阳光。(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李晓玲对王虹说:“我要像你一样热爱集体。”(直接改间接)

_______________

2.小雪对小明说;“明天我去你家一起写作业。”(直接改间接)

_______________

3.李松说,他做作业虽然准确率高,但速度太慢。(间接改直接)

_______________

4.贝贝说,她家养的小花狗很通人性。(间接改直接)

_______________

17、照样子,转换句子。 

例:父亲说:我的糖葫芦蘸得均匀。 

父亲说,他的糖葫芦蘸得均匀。 

他经常说:还不如我闺女呢,太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母亲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李晓玲对王红说:我要像你一样热爱集体。(改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改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高兴得坐立不安。(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学校是全区人数最多的学校。(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地方太小,怎么容易下几个班的同学活动呢?(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宽容如喜雨,滋润人的心田。(仿写句子)

宽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宽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要求填空并仿写。

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1)“这”指的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

(2)仿照“不是……而是……”的句式写一个描写春天景物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风景线。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本名著,给这本书写一个梗概,把它推荐给你的同学。要求:梗概框架清晰,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表达连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