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区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二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_____共苦 春意_____然 买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充数 _____)(_____满目 日__________ 津津_____)(_____

_____)(_____攘攘  _____)(_____不堪    张牙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量词。

________文件     ________圆圈     ________花生米    ________写字台

________台灯     ________房子     ________绿茶      ________海棠树

4、补充下列词语,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风骨_______)(_______  _______展自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绎不_______ _____________

1)他离开县城的那天,老百姓___________,情景十分动人。

2)唯此、李绅当年没做官、十分体察__________

3)其诗__________、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4)店铺开张了、买东西的人真是___________! 

5)《墨竹》是他的晚年代表作,图中几竿修竹____________,突兀的巨石之中长出一丛兰草。

5、基础知识

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轻歌______ ______后恭 迫不______ 

______沉舟 披星______ ______就班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是一首词,词牌名是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2苏轼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与其__________并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有关“月”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鹿柴》中的应读________

2这首诗描绘的是________时分的幽静景色。

3诗的三四句由声响转到夕阳返照深林,更突出了深林的________

4诗人王维是个才子,苏轼曾经赞他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

8、阅读《渔家傲·秋思》,体会不同的军旅情怀。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所写的时间是_______,地点是_______

2①“风景异”中“异”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②戍守边塞的士兵与“秋雁”的不同之处是______

A.秋雁能飞翔空中,士兵却只能守在陆地

B.秋雁能离开边塞南飞,士兵却不能归乡

3以下不是“燕然未勒归无计”所体现出的情感的一项是(   )

A.思乡 B.哀婉 C.忧心 D.爱国

4“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泪”是为(   )而流。

A.边塞的艰苦 B.不平遭遇 C.羌笛的曲声 D.壮志难酬,归期无望

5请你将以下军旅诗句补充完整。

①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

②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习题。

材料一:①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里,4D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了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在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②殷商时期,统治者信仰鬼神,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都要用甲骨占卜,预知吉凶,并将所问之事刻于甲骨之上。这里用到的甲骨,多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这些刻了字的甲骨真实记录了殷商的历史。公元前十一世纪,殷商灭亡,甲骨文开始了3000多年的沉寂。

③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安阳小屯村偶有农民耕地翻到了被刻画过的骨头。历经千年,甲骨文终于重见天日。最初,甲骨被当成“龙骨”,作为中药使用。直到1899年,人们才有意识地将它作为珍贵的资料收藏。而1899年也被学术界定为“甲骨文发现年”。

④1936年6月12日,考古人员在殷墟发掘过程中惊喜地发现了大量的刻字甲骨,这是殷墟发掘以来收获最大的一次。经统计和研究,考古人员共发现刻字甲骨17096片,其中完整的有300多片,内容极其丰富。

⑤随着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甲骨文研究从“草创时期”“发展时期”“继续发展时期”到今天的“全面深入发展时期”,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

⑥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甲骨文续写往日辉煌,中华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1】甲骨文是刻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的文字。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甲骨不曾被作为中药使用。(______

(2)刻字甲骨真实记录了殷商的历史。(______

(3)1899年被学术界定为“甲骨文发现年”。(______

(4)有些汉字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______

【3】材料一中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面这段文字资料插入材料一中,位置最合适的是(   

从发掘的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的结构来看,象形、会意、形声、指事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这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A.第①段后面

B.第②段后面

C.第③段后面

D.第④段后面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为爱掩藏

女儿细心地为母亲梳理着头发,(竟然 果然 突然)发现母亲的青丝中有一星闪亮的白。母亲老了?女儿的心中涌起一阵伤感。

母亲,从小就领着她去晨跑,她拼命地追,可怎么也追不上母亲轻快的步伐,她赌气停住了。这时,母亲回转身子,在前方伸开手臂,笑着:“来,到妈这儿来。”于是,她咯咯地笑着,迈开小步子向妈妈(温和 温柔 温暖)的怀抱跑去。

她渐渐懂事,明白了“母亲”这一角色的艰难。然而在她的记忆中,母亲总是笑对一切,以充沛的精力和活力直面人生。难怪邻居阿姨总是羡慕地说:“你妈妈呀,好像永远不会老。”女儿也坚信,母亲永远不老,可眼前那星白分外刺眼。女儿拔下那根白发,悄悄地藏起来,对着镜子里的母亲笑着说:“妈,你的头发多好啊,您永远那么年轻。”母亲笑了,女儿的小伎俩怎么能瞒得过妈的眼呢?多年来,从“哇哇”啼哭的娃娃到青春勃发的少女,女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印在母亲的眼里。

这孩子,这么傻,白发能藏得住吗?你都这么大了,妈能不老吗?其实从你不再需要妈妈为你扎辫子时,从那天你跑步超过了妈妈时,从你在作文中写下“青春无悔”的字样时,妈妈就知道你长大了。你就是妈妈的延续,妈有了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可母亲没有说,她欣慰地看着镜子里的女儿:“有女儿给妈梳头,真舒服”镜子里两张美丽的笑脸,令人羡慕。

【1】结合具体语境,给括号里恰当的词语打“√”。

【2】请结合题目和文中的故事,续写一个结尾,写在文章末尾的横线上即可。

【3】文中女儿伤感的是_______,邻居阿姨羡慕是_____,产生这种羡慕是_________

【4】女儿和母亲都在掩饰,女儿掩饰的是_____,母亲掩饰的是______,她们的掩饰________

A.骗得了对方

B.看穿了女儿的小伎俩

C.看到了母亲的白发

D.藏着对彼此的尊重,和最深沉的爱。

【5】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是描写妈妈心理活动的语句,但是读起来却像是母亲女儿的对话,你觉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美丽的白桦林

在新疆诸多的树木中,最美的要数白桦了高挑的躯干,秀美挺拔,丰富的叶片,妩媚动人。 ( ) 在哪个季节,它( ) 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白桦树既不像苍松那样喜欢站在山头炫耀,也不像垂柳那样,爱好偎依湖畔弄情。白桦总是身着素装,静静地站在那里,宛如纯洁秀美的村姑。

夏季,河滩上大片大片的白桦树,浓阴蔽日,将河水围着、拥着、吻着,奉献着母亲般的爱。走进白桦林,仿佛面对一排排西域丽人,个个玉树临风,清俊挺拔,却又款款深情,透出母性的坚强。

深秋,是白桦最妖榻的日子。它的叶片由 绿变黄、变红,赤金一样挂在岁月的枝头。微风 轻轻一吹,哗哗作响,似乎在对你窃窃私语。它的树干更加洁白光亮,挺中显秀,白中盈洁,光彩照人。

寒冬,大片桦树林静静地伫立在雪原上,通体洁白,棵棵独立,与天空、雪地融为一体,雪野无言,桦林无语。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是一种至极之美。它们立足冰雪,身处严寒,却生长得如此从容,如此平静。它们叶片全无,却挺立雪原,历经风刀霜剑却爱心依旧,还有什么树木能像白桦这样与冰雪融为一体又不失去自己的本色呢?

1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读文中四处画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 第一句:这句话将白桦树与什么相比,写出了它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二句:如果将这句话中的拥着、吻着换成遮着、挡着,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三句:这个神奇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请你用“——”在文中画出有关句子,并说说你是如何理解 这个至极之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第四句:把这句话换成陈述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三峡之秋

时令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 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 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 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撒了 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年了,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鱗巨蟒,翻滚着,呼 啸着,奔腾流去。苴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又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 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连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去得 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 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犹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 使长江仿佛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 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只能感 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 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如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 常明显一一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直 立的、深深的谷壑,把清冽的光辉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 上挂下来。

这一天,正是中秋。

1“√”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累累的果实(lěi léi) (lòu lù) (chū cū )

2短文中使用了许多描写色彩的词语,请找出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句子,写出画线词语的近义词。

(1) 露水消逝(  ) ,橘柚树闪烁( ) 着阳光,绿叶金实。

(2) 累累的果实渐渐( ) 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

(3) 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 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 。

4文中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线的三个词分别指什么?

指( )。

(2) “指(   )。

(3) “它们指( )。

5填空。

(1) 作者写了 这一天三峡的景色,赞美了( )。

(2) 本文是按(   ) 顺序描写景物的。文章把早晨三峡的特点概括为(,把中午三峡的特点概括为(,写三峡黄昏突出其(   ) ,夜晚的三峡则显得( ) 。

6摘录文中你喜欢的比喻句、拟人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 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如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句话意思是( ) 。

A. 月亮出现的时间不确定,估计不准

B. 山太高,挡住了月亮,看见时,它和山崖贴得那样近

C. 作者一时没有注意看,月亮很快便升到了山顶

8读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犹如一条明亮的小溪。这是因为( ) 。

A. 长江到这里变窄了,像小溪一样

B. 长江平缓流淌像小溪一样

C. 长江两边都是黑色的山崖的倒影,只剩江心是光亮的,像一条小溪

9三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片断,回答问题。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dāi  dài)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hu   hù)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zhe  zháo)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2在文中找出下面词的反义词。

清楚______________   严肃______________

3用“   ”在文中画出和划线部分照应的句子。

4“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三个方面:

A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主要表现了:(选对的打√)

A.李大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

B.李大钊对子女教育十分耐心。( )

14、课外新视野。

夏日山行,感悟生命

夏天是成长的季节,夏日的终南山是青翠的,是凉爽的,也是生机勃勃的。

山路两旁到处是野花,有金黄的、淡黄的、粉白的、深红的、紫红的,在青松翠柏和竹林的掩映下,煞是好看。

空气是清新的,山林是幽静的。清新的空气里混着淡淡的泥土和花草的气息,深深地呼吸一口清鲜的空气,人都有一种陶醉的感觉。行走在茂密树木遮掩下的山道上,各种不知名的小鸟尽情舒展着歌喉,“布谷、布谷”“呱呱呱谷、呱呱呱谷”,此起彼落的鸟叫声简直就是小鸟们在举行歌唱比赛,或者就是它们在开音乐会啊!一声声清脆的鸟鸣更增添了山中的清幽,穿行在这望不到边看不到尽头的绿色长廊里,人的心情是自由的、愉悦的。尘世上无边的喧嚣和一切纷扰、纷争都没有了,都被山林的清幽和绿意层层过滤了,都被这凉飕飕的山风吹到了九霄云外了。

“看,松鼠!”是孩子的声音。顺着孩子所指的方向望去,一只拖着长尾巴的小松鼠正在前面迅速地跨越山道,然后敏捷地爬上道旁一棵松树,轻盈地从一棵树跃向另一棵树,一转眼就不见了。

快爬到山顶的时候,又看见了几只松鼠在林间跳跃。在几棵高大的绿荫掩映的树木下发现了一丛开得正艳的石榴花,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呵!石榴花随风摇曳着,开得火红火红,在沉闷蓊郁的山林中,就像一个个天真快乐的孩子,随意泼撒着生命的欢歌、生命的笑声。

夏天是成长的季节,夏日的终南山是青翠的,是凉爽的,也是生机勃勃的。各种植物和动物都遵循着自然规律,和谐地生长着,努力地张扬着自己的风采,活出了一种蓬勃的精神状态。

在蓬蓬勃勃、生机盎然的大自然面前,生命的状态总是积极向上的,自由愉悦的,人只能感受到轻松、自由、博大、快乐!因为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绽放的是永恒的绿色,释放的是永恒的活力和精神啊!

生命啊生命,大自然中生机勃勃的生命!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________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出一个比喻的句子并仿写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横线句子是第三自然段的__________句。第三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是_____________

4最后一自然段与第一自然的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游览时有什么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将下列陈述句改成疑问句

①多得些知识不是坏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些设想即使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改为字句。

①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邮票很快被那位先生撕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这条公路宽阔、平坦。这条公路漂亮。(用关联词语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在我军猛烈的炮火攻击下,敌人投降了。(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字句与“被”字句的转换:

1.睡梦中的小芳被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给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

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玛丽号剖开了一个大口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小练笔。(选做题)

有人认为“玩”这件事不能容忍,但是,世界上有很多新事物是“玩”出来的!如显微镜、飞机、蒸汽机等。请你用具体事例来证明“玩也能玩出名堂”这个观点。

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