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二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 )   ( )   ( )   

( )   ( )   ( )

2、填空

1.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胜日寻芳泗水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清月近人。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淡妆浓抹总相宜。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

6.独怜幽草涧边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入寻常百姓家。

3、以下各题都能打一个汉字,你能猜出来吗?

A.30÷2 ______________

B. 24小时 ______________

C. 72小时 ______________

D.左边九加九,右边九十九______________

4、给下列字组词 

蔼(________  资(________  胁(________  誊(________  厨(________    套(________

葛(________  姿(________  协(________  眷(________  橱(________  耷(________

5、《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_______,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_______的小说。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娃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说说上阕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七八个/星天/外

B. 两三点雨/山前

C. 旧时/茅店/社林边

D. 路转溪桥/忽见

3下列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二句写明月惊鹊,半夜蝉鸣,这是对夜晚宁静气氛的渲染衬托。

B. 第四句写蛙声,这是从侧面烘托丰年。

C. 第五、六句描写的是骤雨即至的景象。

D. 第七、八句描写的是词人的迷惑。

7、简答题。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本诗前两句写,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___的特点。

【2】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诗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____巴峡__巫峡,_____襄阳__洛阳。

1将上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2本诗是唐朝诗人_______的作品,他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此诗堪称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他最高兴时写下的诗。

3诗人喜欲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从以下诗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

4在学习古诗文时,我们要理解词语的古今意义的不同。比如:诗中的妻子指的是______________青春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现代文阅读。(选择题每题2分)

拒绝洋垃圾(节选)

2019年5月10日,在瑞士日内瓦,包括中国在内的186个国家共同通过了一项协议:

不再允许发达国家将他们的塑料垃圾随便丢给发展中国家处理。

这项协议明显契合于人类长远发展,然而,在这需要展现国家担当的时刻,美国政府却站在了“对立面”——反对协议。

放眼世界,面临垃圾危机同时又抱持别扭心态的,并非美国一家。

比如,韩国。2019年3月,有媒体关注到,韩国义成郡一座垃圾山,从2018年12月开始燃烧,熊熊火焰持续3个月未熄。据报道,要把所有的垃圾都烧掉需要5年的时间。而让人猝不及防的是,这则报道末尾冷不丁冒出一句:“造成韩国一切的,就是中国的视而不见”。

再如,澳大利亚。作为全球第二的垃圾产出国,年均125万吨的高污染固体垃圾,让澳大利亚回收系统面临崩溃。政府不得不支付高额费用,科学家们也在疯狂想招。他们用可回收材料制造了长凳、桌子,甚至修起了垃圾路,却仍是杯水车薪。于是,又一顶大帽子向我们砸来:中国洋垃圾禁令,导致全世界崩溃。

世界上( )任何一个国家注定就是“垃圾工厂”,( )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强迫别人处理垃圾。长久以来,在全球垃圾贸易链中,发达国家将固体垃圾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处理、回收、再利用,既能处理废品又能获得收益。这样的“舒适区”使得某些国家已然忘记了“自己的垃圾自己收”这个连三岁孩童都懂的道理,更没有建立起与本国垃圾规模相匹配的处理能力。

从前,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长期都是“世界垃圾处理厂”,从中收获一定经济收益的同时,承担着巨大的社会和环境成本。如今,当环境与健康的重要性愈发突显,当转型升级成为发展的必过之坎,拒收洋垃圾就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对此,任何人都无权说三道四,指手画脚。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sù料 qì合 biè扭

B.崩guì jìn令 舒shì

C.qiáng迫 chǔ理 杯水车xīn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手画脚(绘画)

B.说三四(说)

C.而不见(看见)

D.不及防(忽然)

【3】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入短文中括号里的一项是( )

A.如果……那么……

B.没有……也没有……

C.不是……就是……

【4】洋垃圾禁令协议通过以来,哪些国家对协议持反对态度?用“ ”在短文中画出这个问题的关键句。

【5】韩国媒体有报道称,韩国垃圾山燃烧、雾霾严重,是中国拒绝洋垃圾导致的。如果你面对这样的记者,你将会怎么反驳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针对少数国家在垃圾回收处理问题上围攻中国的做法,你有何感受?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 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 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 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 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 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 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 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 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 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 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苑、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 在不断翻番。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 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 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 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⑥ 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坏捕榜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奥如南极的嶙坏,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一 1. 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 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 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一⑥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粮仓”中的哪三类食物?

(1) ________;(2)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

3指出画线句子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请就保护海洋的重要性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真实的高度

大仲马是19世纪法国作家。他写了很多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等。这些作品广为流传

一天,大仲马得知他的儿子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便对小仲马说

“(   )你能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们附上一封短信,或者只是一句话,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者、或许、肯定)情况( )会好多了。

小仲马说:不,我不想坐在您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味道。年轻的小仲马()拒绝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基础、奠基石、敲门砖),( )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笔名,以避免那些编辑先生们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亲联系起来

面对一张张冷酷无情的退稿笺,小仲马没有沮丧,仍然不露声色地坚持创作。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这位知名编辑和大仲马有着多年的书信来往。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大作家大仲马的丝毫不差,怀疑是大仲马另取的笔名。但作品的风格却和大仲马迥然

不同。带着兴奋和疑问,他迫不及待地乘车去拜访大仲马。令他大吃一惊的是,《茶花女》这部伟大的作品,作者竞是大仲马名不见经传的儿子小仲马

1948年,小说《茶花女》问世,使小仲马一举成名。1852年,《茶花女》又被改编成同名话剧,演出获得更大的成功

那位资深编辑曾经(疑惑、疑虑、怀疑)地问小仲马:你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实姓名呢?”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老编辑对小仲马的做法赞叹不已

注释:①笺(jiān):写信或题词用的纸。②沮(jǔ)丧:灰心失望。③迥(jiǒng)然:形容差得很远。

1从第②⑥自然段的(  )里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打上“√”。

2在第②③自然段的(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短文里用了好几组近义词,你发现了吗?请你写出三组

(   )(   )   (   )(   )   (   )(   )

4读下面句子,你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到了什么?

小仲马说:不,我不想坐在您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味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文中加“”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把下面的句子补写完整。

那位资深编辑兴奋是因为 ,但他又 疑问,这疑问是_________

6“______”画出短文中的一个过渡句。

7文章详写的材料有 ,略写的材料是_________

8写出短文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

9上述短文《真实的高度》中,编辑拜访大仲马的情境省略了。请你联系原文,展开想象,把编辑拜访大仲马时的对话过程写下来。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的语言不仅口语化,而且多样化。请在选文的第1自然段中找出“一律”的三个同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选文可以看出元宵节的习俗不包括( )。

A.观花灯 B.放花炮 C.吃元宵 D.走亲戚

3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真有意思!还有很多描写中国传统佳节的诗句,其中我会写: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用“   ”画出选文中的排比句。

5选文详写了__________,作者从两个方面来写灯,一是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轩。

心灵的眼睛

初冬的时候,我们一行人到豫西乡间去。

那是伏牛山的深处,山岗起起伏伏的,山上的树都凋尽了叶子,看上去灰蒙蒙的。在山脚下,我们见到了许多柿树。那些柿树有的劲干秀枝,有几个人合抱那么粗,有的是挂果没有几年的新树,树干泛着灰绿,树不粗,也不高。

令我们感到奇怪的是,每一棵树的顶梢,都有五六个又红又大的柿子,不管那棵树是参天高大的古柿树,还是并不高大的新树,在落光了叶子的树上,那些鲜红的柿果就像一个个高挑的红灯笼,红得鲜艳而炫目。

有人说,可能每棵柿树就结那么五六个柿子,这里的农人还没来得及采摘。有人说,肯定是这里的人太笨,他们不敢爬到树的顶梢去摘柿子,所以低处枝上的他们已全部摘下,而顶梢的那五六个柿子就留了下来。我们都赞同第二种说法。

后来,我们在一个山脚下遇到一位打柴的老农,为了验证我们的结论,我们纷纷拥上前去对那位老农说:“是不是每棵树每年只能结三五个柿子呢?”老农笑着摇摇头说:“怎么会只结三五个呢?一棵树要结上许多的。”我们又吞吞吐吐问老农说:“是不是因为顶梢太高太危险,人们不敢爬到顶梢去,所以每棵柿树顶梢的几个柿子现在还留着?”老农淡淡地说:“我们故意留的。”

故意留下的?我们更不解。

老农笑着说:“人们劳作了一年,收获了小麦、大豆、玉米什么的,可以安心在家里有吃有喝过冬天的生活了,而那些鸟儿也忙了一年了,大雪封山、封了地,它们吃什么?这是俺们留给鸟儿们的果实,也是俺们这地方的风俗,如果谁要把树上的柿子摘光了,那大家就会瞧不起他,怎么和鸟儿争东西吃呢?”

我们一听,全楞了,老农看一眼我们说:“树上留的柿子,我们叫它‘老 柿’。”

不是摘不到,而是故意留下给鸟儿们吃的,想想我们刚才的匆忙猜测,想想我们给这里人下的“笨”字结论,我们的脸全红了。

眼睛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有许多时候,许多东西需要我们透过心灵去察看。

【1】“我们”在伏牛山发现了一个什么奇怪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对感到奇怪的事情的推测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老农的介绍,我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眼睛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有许多时候,许多东西需要我们透过心灵去察看。”你是怎么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子“‘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是对八儿的__________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_____________的八儿。

【3】句子“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中的“跌”可以换成“__________”等字,但无疑“跌”这个字用得最生动。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跌”字运用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是对腊八粥的________________(正面   侧面)描写,都体现了腊八粥的_____________

【5】“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从文中找出与这句话相照应的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品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相关练习。

(1)“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作者将_____________比作粥有声无力的叹气。其中,“有声无力”一词,呼应了八儿此刻____________的心情。

(2)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这是对八儿的____________(描写方法),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体现了八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16、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下列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①你是最出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我们送你的礼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⑴有谁不知道这种华美的蝶蛾?(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蜘蛛最终缚住了这只强有力的苍蝇。(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我对儿子说:把笼子放在那儿,跟我走。我们去看一样稀罕的东西。(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大孔雀蛾在飞舞。(至少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二十四只草船的草把子上插满了曹军射过来的箭。

缩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鲁迅先生说: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把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王小明是学生。

扩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道题这样做事对的。

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赵王告诉蔺相如说:“你要带着宝玉到秦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萍告诉老师:“这次的中队会由我来主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武松道:“这可奇怪了!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题目: 真美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作文;②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作文纸自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