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二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夜的工作》一文的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文学家 。本文写的是他陪 审阅一篇稿子,亲眼见到总理 的情况。抒发了作者对总理  

 

2、给下面的加点的字注音。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璀 璨   咀   米   趔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

剖   吓   倔 强 埋

3、写出下面的词语表示的岁数。

豆蔻年华______   弱冠之年______

而立之年______   古稀之年______

花甲之年______   期颐之年______

4、写出近义词

辩论—________      凉爽—________   阴冷—________   专心致志—________

5、补充下列词语,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风骨_______)(_______  _______展自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绎不_______ _____________

1)他离开县城的那天,老百姓___________,情景十分动人。

2)唯此、李绅当年没做官、十分体察__________

3)其诗__________、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4)店铺开张了、买东西的人真是___________! 

5)《墨竹》是他的晚年代表作,图中几竿修竹____________,突兀的巨石之中长出一丛兰草。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送元二使安西中的“使”的意思是( )

A.让,致使 B.奉使命办事的人

C.出使 D.使用

2结合地域特点和唐代的交通特点可知,“使安西”必定是一段( )的行程。

A.风光无限 B.通畅无阻

C.繁荣热闹 D.充满艰辛

 

3解释字词。浥:____________ 客舍:___________

4从诗中可知,诗人送别的时间是__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_____,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柳”往往让人想起古人的“折柳相送”,诗句中的“柳”是______________的象征。

 

6下列哪一项不是诗句所表现出的画面?( )

A.设宴饯别 B.把酒话别

C.对酒当歌 D.殷殷相送

7请你用自己的话替诗人向元二说说这两句诗表达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

7、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春秋皆可种植的农作物。蛱蝶:蝴蝶。

1.诗的一、二句中,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初夏农村特有的景象?

2.诗的三、四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 ——   ——     ——

 

8、阅读冲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理解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jué jiáo)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zā zhā)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1选择括号里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2认真读上面一段话,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啊!我不由得呆住了”感叹号的作用是什么?“我”“呆住了”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横线画出描写老班长吃草根的句子,老班长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体会到老班长怎样的高贵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做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1.文中是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家。 

2.祖父就把锄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来铲。句中上的引号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选取的两个片段中共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件事,其中_____________这件事写得最详细。

4.阅读片段,联系全文,用准确的词语填空。

( )的园子   (   )的我 ( )的祖父   (   )的童年  5.用______划出可以概括段落主要内容的句子。

 

 

11、阅读《桥》片段,按要求做题。(18分)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号人很快排成,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到: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分别用     画出文中课文中的三个比喻句、三个拟人句。(3分)

(2)在危急的情况下,群众的表现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个词概括?( )(1分)

(3)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2分)

 

(4)你从前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1分)

 

(5)浪头吞没老汉前,老汉似乎要喊什么,想一想,老汉要喊什么呢?(1分)

 

(6)老汉心中只有群众没有儿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2分)

 

(7)课文中的老汉和小伙子是什么关系?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样写用什么好处?(3分)

 

 

(8)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三大特色?(3分)

(9)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2分)

 

 

12、   鸟巢的风味

彭晓玲

①因为山青水秀,地处湘东的老家自然多鸟巢,不过,那还是在我年少时节。

②那时候,我家门前,有几棵高大苍翠的大樟树。每望一眼郁郁葱葱的大樟树,我总有一种爬上去的欲望,只因在高高的树之顶端,有盘缠于树杈上的鸟巢,常有三三两两的喜鹊喳喳地来来往往。

③喜鹊黑亮灵巧的翅膀,如豆的眼睛流转不已,飞姿自是美妙,乃至给飞翔留下足够的温暖。在美丽的春天,鸟巢里常隐约飘来小鸟叽叽之声,过路的人便自然而然沉湎于梦一般的清纯。

④老家的鸟,大都很狡猾。喜鹊高高在上,还有一些鸟则干脆将巢藏得深深的,或在树叶浓密之处,或在树之尖端。总之,要么让人可望不可即,要么根本不让人看到。偶尔,常常是落叶时节,当孩子们玩得疯癫之时,一抬头,便发现不远处矮矮的树梢上,垂挂着一只小巧玲珑的鸟巢。不过,当发现它时,其实已是空巢了。

⑤麻雀多得很。那褐色羽毛上布满了黑色斑点的小巧的鸟儿,一天到晚在屋檐下,叽叽喳喳,飞来飞去。它们的巢就藏在屋檐下的某个墙洞里,洞口黑洞洞的,若将手伸进去,常常能掏着几颗圆圆的麻雀蛋,或一两只丑丑的小麻雀,黄黄嫩嫩的嘴,不停地张开又合上。可过一段时日,若是再去摸那个鸟洞,常常一无所获了。

⑥后来,我离开了乡村,远离了鸟巢,也远离了鸟。在繁华的家乡小城,自是难以见到鸟的踪影,内心空落了几许,好在,时有鸟巢淡薄苍灰的身影飘荡在我的梦里。不知为何,我执著地萌生了一种想法,真想成为一只美丽的鸟,翩飞在枯瘦的枝头上。变不了鸟的我,自是对鸟巢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

⑦又是一个初春时节,我来到山东大平原。车窗外,一望无际的旷野上,多是光溜溜的树。很突然地,一棵高高瘦瘦的树傲然于眼前,那光光的树梢上,赫然苍黑一团。我张望再三,惊讶地发觉,那是一只鸟巢。谁知,从青岛至烟台,一直到济南,只只苍黑的鸟巢,竟绵绵不绝地撞击着我的视线。

⑧试想,汽车在公路上奔驰,公路两旁,绵延着一排排光溜溜的树,隔不了多远,便有一只苍黑的鸟巢挂在树枝之上。可以说,所有的鸟巢,看上去都厚重,由一枝枝苍黑的树枝错落有致地搭成,爽朗,朴素。偶尔,自苍黑的鸟巢,也会飞出一两只黑羽毛的鸟。虽不知其为何鸟,我仍被一阵翅膀的扑棱棱拍击声所震颤。

⑨真想不到,在苍茫的平原上,鸟巢以一种全新的风味,令我无法回避无法平静,给了我异乎寻常的触动。而穿越时空的隧道,老家的鸟巢,以蒙太奇的手法,执著地闪烁。可我惊异地发现,南方老家的鸟巢,在森林茂密、山重水复的世界,莫名地迷失了飞翔的方向,有着一种战战兢兢的谨慎,如履薄冰。北方的鸟巢,则洋溢着关东大汉的坦荡,无遮无挡地走近世人,却得以守住自我的风味。

⑩其时,一棵又一棵树,一只又一只鸟巢,自我眼前掠过,传递着鸟的声音,我有了一种行走于大地的心情。一种全新的感觉,一种渴望闯荡的锐气,渐渐地漫溢而来。

  (本文选自《新华文摘》2011年精华本)

1“老家的鸟,大都很狡猾”一句中,“狡猾”一词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表达方式、词语运用等方面,赏析第⑤节中划线的句子。

常常能掏着几颗圆圆的麻雀蛋,或一两只丑丑的小麻雀,黄黄嫩嫩的嘴,不停地张开又合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出了鸟巢的哪些“风味”?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描写北方的鸟巢时,没有对鸟作详细描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作者对鸟巢“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挪树

院子里那株培梅奄奄一息了。它长得不是地方,旁边是一个垃圾桶,垃圾车常年地擦它、蹭它、碾它,原来风姿飘逸的它,便渐渐枝折叶落,瘦弱得仅剩可怜巴巴几条筋,眼见得便要零落成泥碾作尘……老花匠来了。我劝老花匠挪一挪衰弱的千金。院子向阳一侧长着一排蜡梅,其中刚好空缺一个位置。

人挪活,树挪死。有人说。蜡梅会挪死吗?我有点担心。

老花匠提着锄头、铲子来了。他铲开了!刨开了!瘦小的蜡梅,却有并不瘦小的根须,它是一株已经成熟的蜡梅啊!它的根须长长地在地下漫延。老花匠用铲子把四周的根须全产断了!他又抡起锄头,朝几根甘蔗粗细的主根政去。锄落之处,铮铮有声。发声之处,竞露出白生生的断裂开的主根,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我的心一阵悸动:“它会死吗?

死不了!老花匠漫不经心地回答。

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断!

不砍断怎么挪呀!老花匠依然是那种职业性的残酷。

不能不承认,为挪这株蜡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然而这株培梅的根更深更大。要挪动它,非砍断一些根根蔓蔓不可,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谁让这株靖梅在这块土地上生 长了那么长的时日呢!

嚓!嚓!嚓!一铲,一铲,一铲,喀!喀!喀!一锄, 一锄,一锄,……腊梅的根须与这块热土的联系一一割断了。嘎吱一声,老花匠一脚蹬过去,最后的最粗的主根断开了。我仿佛听到了腊梅的呻吟。腊梅在阵痛中出土了!独立了!老花匠像拎着一头刚被宰割的小猪,抓着枝条拖着它走到那个已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置上。蜡梅的根须仍带着一团老土。那老土依然沉重。独立了的腊梅带着一团老土的根埋了下去。腊梅痩骨嶙峋地立着。它会死吗?

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翌日,那株蜡梅仅剩的几片叶子仍在枝丫上,仍是绿的。又过了几天,叶子还是绿的。又长出了几片新叶。又抽出了几条新枝……腊梅新生了!

尽管它比那一排丰满秀美的蜡梅显得矮小,但它总算逃脱了垃圾车的劫难。人挪活!树也挪活!会有的,会有的,在万花纷谢的冬天,在它的干枝上,一定依然会有蜡梅花的黄色的芬芳。 这里的风物一定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 )( )一息   风姿飘(  )   ( )( )有声 丰(  )秀美

2文中第三段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 )—( )   ( )—( )

3诗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出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

4没有字典和词典可查,请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_________

②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__________

5最后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里蕴含着什么意思?把你的体会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要求概括。

①第三段到第九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认为本文作者在文中赞美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二)舍弃

古希腊的佛里几亚国王葛第士以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战车的轭上打了一串结。他预言:谁能打开这个结,谁就可以征服亚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地将绳结打开。这时,亚历山大入侵小亚细亚,他来到葛第士绳结之前,不加考虑,便拔剑砍断了绳结。后来,他果然一举占领了比希腊大五十倍的波斯帝国。

一个孩子在大山里割草,被毒蛇咬伤了脚。孩子疼痛难忍,而医院在远处的小镇上。孩子毫不犹豫地用镰刀割断受伤的脚趾,然后忍着疼痛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一位朋友到一家餐馆应征做钟点工。老板问:在人群密集的餐厅里,如果你发现手上的托盘不稳,即将跌落,该怎么办?许多应聘者的回答都不令老板满意。朋友答道:如果四周都是客人,我就要尽力让托盘倒向我自己。最后,朋友成功了。

亚历山大果断地用剑砍断绳结( )说明他舍弃了传统的思维方式( )孩子果断地舍弃脚趾( )以短痛换取了生命( )服务员果断地把即将倾倒的托盘倒向自己( )才保证了顾客的利益( )在某个特定的时候,你(   )敢于舍弃,( )有机会获得更长远的利益。( )遇到难以避免的挫折,你(   )要选择最佳的失败方式。

成功往往蕴含于取舍之间。不少人看似素质很高,但他们因为难以舍弃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视了更长远的目标。成功者有时仅仅在于抓住了一两次被别人忽视的机遇,而机遇的获取,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进行果敢的取舍。

(1)在文中的( )里加上标点符号。(2分)

(2)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2分)

只要………… 只有…………   即使………… 因为……所以……

(3)短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请用小标题概括出来。(3分)

(4)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找出有关句子,用 画出来。(2分)

(5)亚历山大剑砍绳结,你认为他是怎样舍弃传统思维方式的?(3分)

 

(6)孩子果断地用镰刀割断中毒的脚趾,你认为是否值得?为什么?(4分)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写句子,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天早上没吃饭,到中午时,肚子饿极了。(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八儿对妈妈说:“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照样子写句子。

例:工人提起来汽灯。

工人把汽灯提起来。

课间,马小朋擦干净了黑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这条公路宽阔、平坦。这条公路漂亮。(用关联词语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将下列句子改变句式。

(1)老黄鹂把小虫塞到一只小黄鹂的嘴里。

改为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被车长全扔了出去。

改为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二十四只草船的草把子上插满了曹军射过来的箭。

缩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鲁迅先生说: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把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王小明是学生。

扩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道题这样做事对的。

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 像桑娜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值得赞扬。(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盛,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江南风景如画,怎么比得上我的家乡美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缩写。

读了《金色的鱼钩》,你一定会被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所感动,请你把这个故事缩写到200字左右,并把它讲给你身边的人。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