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三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纤纤素手 ______

(2)小扣柴扉久不开 ______

(3)雨雪霏霏 ______

(4)声泪______

(5)风飞过蔷薇 ______

2、回顾单元课文,完成填空。

(1)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一个立体的、多面的主人公。读《骑鹅旅行记(节选)》,读到“他活该,咯咯里咕,他扯过我的鸡冠”时,我会觉得尼尔斯很__________;读到尼尔斯的心理活动“父母从教堂回来时,发现雄鹅不见了,他们会伤心的”时,我会觉得尼尔斯也是一个_________的孩子。

(2)人物的性格藏在细节描写中。如《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中的“在这根方木杆的侧面,我每天用刀子刻一道痕,每第七道刻痕比其他的长一倍,每月第一天的刻痕再长一倍……”是对鲁滨逊的__________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 的鲁滨逊;再如《骑鹅旅行记(节选)》中的“‘怎么着?我还要揪你的尾巴!’他说着便向猫扑了过去”是对尼尔斯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________的尼尔斯。

3、辨字组词。

______   旋______   媚______   绊______

______   旅______   眉______   拌______

4、小学阶段,我们认识了很多课本中的人物,学习到了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我们学过描写春景的诗歌有孟浩然的《________》;描写夏景的诗歌有________的《小池》,其中描写夏日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描写秋景的诗歌有刘禹锡的《秋词》。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渔家

(明)孙承宗

呵冻提篙手未苏,

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

好作寒江钓雪图。

1“好作寒江钓雪图”中“好”读为“hào”,意思是_______

2诗的前两句营造了______的环境,从“______”“_______”这两个动作,可以看出渔家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内阅读。

西江月·夜行(xíng háng)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zhuăn zhuàn)溪桥忽见。

【1】这是______代词人________写的一首词,词牌名是_________

【2】用“√”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下列描写雨的诗句表现了雨的哪些特点?选择恰当的序号填空。

A.温柔润泽     B.零落稀疏     C.绵密繁多

(1)“两三点雨山前”,勾勒了雨的____________

(2)“清明时节雨纷纷”,描写了雨的____________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出了雨的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词人人生得意之时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充分体现了他对社会的赞誉之情表达出他仕途得意的心情。

B.前四句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喜悦。

C.“星”和“雨”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8、阅读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完成练习。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送元二使安西》是____(朝代)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__________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______诗。

【3】诗的前两句交代了送别的地点“_____”,送别的时间“______”,送别时的环境“________”,这样的环境烘托出与朋友之间的____________

【4】诗的后两句中,一个“_____”字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__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越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下面适合作为本短文的题目是( )。

A.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

B.数字时代

C.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2】短文第二自然段引用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中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全文,说说数字时代给我们的大脑带来了哪些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

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卡尔说,他在翻阅网页时,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注意力就开始漂移,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把大脑拽回去。

B.微博内容互不关联,缺乏内在的逻辑框架,跳跃性阅读就不可避免。

C.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因此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

D.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是由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引发的。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攀在树梢上的童年

①小小的身子在高高的枝叶间,随着风的舞动而弹跳。当细长的树枝快要承受不住一个

儿童的重量时,我终于在小伙伴们的一片惊呼声中,得意地取下那只筑在树梢头上的鸟窝。

这伢子很皮。”这是大人们在得知我的一次次树上历险后,给童年的我下的一个评语。可他们不知道,房前屋后、村里庄外、田间坡头,那一棵棵或高大、或粗壮、或繁茂、或遒(qiú)劲的身姿,给了我多少童年的欢乐!

③当槐花把一座座村庄笼罩在它纯净的香气里时,透过垂悬的一串串洁白花瓣,中午静静的阳光总可照见我及小伙伴们攀在树头的身影。四月的芬芳被一篮篮地拎回家,看母亲把它揉进面粉里,包成几个玲珑剔透润玉般的水饺。

④我的童年时代,没有快餐,没有超市里的各色零食。馋了,自己朝大自然要。春摘野桃,夏打酸枣,秋偷青柿,冬掏鸟蛋,不会爬树,那你就只好在树下流口水吧。

⑤一次,铁蛋的爸从县城回来后,铁蛋就炫耀地手托着一块焦酥透黄的糕片来到一群伢子中间。每个小喉嗓都在动,偷偷地咽着口水。受不了的,就向铁蛋求讨:“给一点点,一点点可以吗?”谁知铁蛋一指村口那棵大三角枫树梢上的鸟窝:“哪个有本事把那个鸟窝给我,我就给他半块。”天呀,半块啊!小伙伴们虽心中跃跃欲试,但都望而却步。因为那只鸟窝实在是太高了。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⑥也在树上吃过不少苦头。比如摘桑果时被一种叫“洋辣子”的毛虫蛰了,采棉花时被尖刺扎进了肌肤,打栗子时被黄蜂将额头蜇出一个大包……但仍乐此不疲地将小小的童年悬挂在乡村的树梢上。

⑦想起那首叫《童年》的歌曲:“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歌声里,童年是随着那只蝴蝶越飞越远了,不禁有一丝忧伤。只是不知,故乡里那一棵棵给我欢乐的身姿是否依然健壮葱茏,那上面,是否还攀附着一个个小小快乐的童年?

【1】第①段说树枝很细,可能承受不住“我”的重量,可“我”为什么还要去冒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画“____”的句子中“皮”的意思是(  

A.表面的,肤浅的

B.顽皮,调皮

C.由于受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听谓”的

【3】“我”童年攀树时也“吃过不少苦头”,请用波浪线画出这些苦头。

【4】文章既写了“我”童年攀树的快乐,也写了攀树时吃的苦头,是为了(  

A.表现攀树留给“我”的痛苦回忆

B.既对比突出攀树带给“我”的乐趣,又侧面烘托“我”对攀树的喜爱之情

C.反映“我”童年生活的艰难

【5】文章最后一段中画“     ”的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闲谈“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这个地方,那么无论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 )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 )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在文章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浩如烟海: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列举了几种阅读方法?分别是谁的什么阅读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下文说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如我们读书时可以在页面空白处____________;看到喜欢的段落,可以____________;如果遇到人物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可以__________;读完整本书,还可以写出_________,以及作者在书中想要表达的一些想法。

12、阅读部分

詹天估经常(      )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     )。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     )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1在括号里把词语补上。

2这部分是詹天估的(①动作 ②语言 ③神态 ④内心活动)(选择:_____)。

3詹天估不允许工程人员说______  样的话。这表现他 ____

13、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保尔缓缓摘下军帽。哀思,深沉的哀思充满了他的心:

①人,最宝贵的是生命。②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③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④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人,应当赶快生活!

保尔怀着这样的幽思,离开了烈士公墓。

【1】第二段话第③④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应当怎样度过呢?”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回答的。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递进说明

B.解释说明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做保尔那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题。

一条小面包

从前,有个地方闹饥荒。一位富有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二十个小孩召唤来,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条。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条面包。

这些饥饿的孩子们蜂拥而上,围住篮子你推我嚷,因为他们每人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最后,当他们拿到了面包,也没有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就走了。

但是格琳琴,这位衣着贫寒的小姑娘,即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谦让地站到一步以外,等那些坏行为的孩子离去以后,才拿起剩在篮子里最小的面包。她还亲吻了面包师的手以表示感谢,然后才回家去了.

第二天,那些孩子同先前一样没有教养,抢在前面。而羞怯、可怜的小格琳琴只得到一条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掉了出来。

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格琳琴,赶快去!当小姑娘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师的时候,他说:不,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颗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你的了。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闹饥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蜂拥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小格琳琴对面包师充满了感激请在文中用_____画出来

【3】为什么格琳琴得到了奖励?

【4】你想对文中其他的小孩说些什么?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______________

(2)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

(3)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

16、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狂风刮飞了地上的落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条鲸鱼吃掉了一头海兽。  

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根据画线句子仿写句子,另选三个人物和三种品质。

我喜欢鲁滨逊,是因为他不畏艰难。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秋天,树叶从枝头飘落下来。(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6分)

(1)芦苇从泥土里长出了新芽。

改成拟人句:

(2)我们中卫市的变化真大。

改成反问句:

(3)他经常回忆过去的往事。

修改病句:

(4)汹涌的洪水迅速冲走了正在河边饮水的大象。

缩句:

(5)这山中的一切,每个都是我的好朋友。

改成双重否定句:

(6)小强的妈妈对小强说:我今天要加班,你自己做饭吃。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20、拓展题。

从所给的事物中自选一个,补写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的语句。

蜡烛:它虽然不如电灯那么明亮,但它总是默默无闻地为人们带来光明。

菊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芳草地。(25分)

学校是我们这六年来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同学们对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无限的情感,但学校也一定有一些不能让你满意的地方,你对未来的学校一定充满了向往。请以我想设计这样一所学校为题,写一写你心目中的未来学校。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