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有味 不屑(____)(____)
争论(____)(____) (____)(____)大笑
2、文学常识填空
(1)《有的人》的作者是 ,诗集有 , 等。
(2)鲁迅原名 ,浙江 人,是伟大的 、 。其小说集有 , ,散文集有 。
3、看拼音,写词语。
sì nüè chén xī xìng shì qì nǎo
( ) ( ) ( ) ( )
jǐng tì zhèng shì jīng yà qīng yì
( ) ( ) ( ) ( )
jīng mì jī xiào zhōu mì biāo qiān
( ) ( ) ( ) ( )、
4、根据语境和拼音写词语。
(1)妈妈上夜班还没有回来,小红独自在窗前pái huái( ),jì mò( )qīn xí( )着她,使她内心jīnɡ huáng( )不安。
(2)提到là bā zhōu( ),谁不是嘴里就生出tián nì( )的感觉,在那个年代,吃上一口,便使人彻底忘不了。
(3)在科学史上,许多bù kě sī yì( )的发现发明都来自于sī kōng jiàn ɡuàn( )的生活现象。科学家们见微知著,往往在偶然的机遇中就发现了伟大的科学zhēn lǐ( )。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tài shān( ),或轻于鸿毛。
5、读拼音写词语。
6、阅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完成习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诗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也用相同的手法,以“春雨”为描写对象,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这首诗中,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谈一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正月十五日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暗尘:__________________ (2)逐人:__________________
(3)游妓:__________________ (4)金吾:__________________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描写了什么景物?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写两句描写元宵节的古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二则。
春夜喜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好雨知时节, 剑外忽传收蓟北,
当春乃发生。 初闻涕泪满衣裳。
随风潜入夜, 却看妻子愁何在,
润物细无声。 漫卷诗书喜欲狂。
野径云俱黑, 白日放歌须纵酒,
江船火独明。 青春作伴好还乡。
晓看红湿处, 即从巴峡穿巫峡,
花重锦官城。 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注释:
①发生:使植物萌发、生长。 ①剑外:指四川剑阁以南地区。
②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②蓟北:唐代蓟州北部地区,当时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③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从。 ③青春:指春天。
④花重: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⑤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花重锦官城(zhòng chóng ) 漫卷(juàn juǎn )
【2】理解词语意思。
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诗句的意思。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阅读两首诗根据相关内容填表。
诗题 | (内容、体裁等)不同之处 | 相同之处 | |||
不同项目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春夜喜雨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9、听录音《天宫课堂》,完成练习。
天宫课堂
①“欢迎来到天宫课堂!”2021年12月9日16时许,一声清脆的声音,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的“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
②在大约60分钟的时长里,三位“来自天上的老师”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让人仿佛置身于浩瀚太空之中,领略宇宙无穷的奥秘。
③能够亲眼目睹太空的细节、探寻飞天的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殊为难得。当一件件太空用品的面纱被掀开、一个个太空实验的原理被揭晓,曾经遥不可及的距离也变得触手可及,印象里“高大上”的科学也变得通俗易懂。来自中国科技馆地面主课堂和广西、四川、香港、澳门4个地面分课堂的孩子们如饥似渴,在这场特殊的“天地对话”中收获颇丰。
④太空课堂的精彩纷呈,背后是中国航天的欣欣向荣。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每一次腾空而起,是一个国家民族坚持不懈的进步,也是一代代航天人前后相续的脚步。
【1】按原文填空。
当一件件太空用品的面纱被掀开、一个个太空实验的原理被揭晓,曾经________的距离也变得触手可及,印象里“高大上”的科学也变得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三位“来自天上的老师”是指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 )
(2)天宫课堂设4个地面主课堂和1个地面分课堂。( )
(3)天宫课堂让孩子们能够目睹太空的细节、探寻飞天故事,( )
10、佳篇赏析
两个朋友
两个朋友在森林里玩耍,突然,有一只熊,向他们冲过来。一个人连忙逃跑,爬到树上躲起来,另一个人来不及跑了,只好躺在地上装死。
熊慢慢地走到躺在地上的那个人身边,用鼻子闻他的脸。这时候,他吓得连呼吸都停住了。熊以为他是个死人,就大摇大摆地走开了。
这时,树上的那个人爬了下来,笑眯眯地问:“喂!朋友,刚才熊在你的耳边说了些什么呀?”
“他告诉我,不能和在危急的时候扔下同伴逃跑的人做朋友。”
【1】一只熊冲过来,这两个朋友是怎样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上的那个人问熊说了些什么时,装死的那个人是怎样回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明月几时有
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佳句,它曾引起多少人的遐想啊!
②A这是为什么呢?B今天,站在地球上作出这样的回答是对的。C还得从“明月几时有”说起。 D几乎人人都会答:每月十五(农历)月儿圆。E可是,如果从天文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或上溯亿万年,或下推亿万年,这个答案就是错误的。F“明月几时有”呢?G这个答案既对,又不对。
③“月有阴晴圆缺”,道理何在?这是由于月亮是绕着地球旋转的,它本身不发光,而是靠反射太阳的光而发亮。当月亮转到太阳与地球中间的时候,对着地球的一面太阳光照不到,因而我们看不见它。当它沿着轨道继续转动,我们就可以渐次看到峨眉月、半弦月、弯弓月了。当它正好转到和太阳相对一面的时候,一轮玉盘似的皎月,就会高悬夜空了。可见“明月几时有”取决于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
④今天,月亮绕地球一周需要29.52天,地球上的人们看到它,也就是经过一圆一缺这样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明月十五有”是对的。然而,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不是从来就是如此呢?
⑤A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表明:四亿年前,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今天的3倍,这就是说,当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需9天,也就是说,那时一个月不是30天、29天,而是9天。B“明月”不是“十五有”,而是初五有。C有关资料还告诉我们:7千万年前,月亮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是逐渐变长的。D可以预料,再过几千万年以至上亿年,每个月将会变成40天、50天,明月也会变成“二十有”或“二十五有”了。
⑥这似乎是奇谈怪论,其实这并不奇怪,这是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道理。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运动速度本身也在“运动着”。所以说,“明月几时有”的答案历来是不固定的,将来还是这样。任何想把这个答案固定住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上溯(________) 旋转(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遐想:_____________②渐次:_____________
【3】默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作者怀念弟弟子由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二段文字顺序已打乱,请把正确的顺序写在下面。(只写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第三段文字,分析下列图示,指出“月圆”的位置应为_________处。
【6】第四段画横线的句子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六段中“‘明月几时有’的答案历来是不固定的,将来还是这样。”一句,你认为放在第五段中哪一句前最合适?(写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将第六段最后一句话变换成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每种只写一句)
A.文中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文中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文中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不得超过三十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范仲淹苦读
我国自古有句名言:“有志者,事竟成。”宋代的范仲淹,就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他从小就立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并且说过:“一个人如果不读书,没有抱负,(即使、虽然)能吃好穿好,我看(也、但是)没有多大的意思。”
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范仲淹勤奋苦读,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艰辛。他家境贫寒,上不起学。他一人住进一间僧房里,昼夜攻读。累了,就用凉水冲洗头脸;睡觉时,往往连外衣都不脱,免得耽误读书的时间,家里粮食不够吃,范仲淹每天煮一锅粥,等粥凉了凝成块后,用刀切成四份,早晚各吃两份,就着盐浸的野菜充饥。
有个大官的儿子见范仲淹生活如此艰苦还吟诵不绝,很不理解,(只、便)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说:“这是个有志气、有出息的孩子。你把咱们家的好饭菜送些给他吃吧!”
大官的儿子照他父亲的吩咐做了。可是,过了两天,他发现送去的东西范仲淹一点也没有动。他很惊讶,便问道:“我父亲听说你很勤奋苦读,很是赞赏,让我送些东西给你吃。你一点也没有动,难道有什么得罪你的地方吗?”范仲淹(恳求、恳切)地说:“你们父子的深情厚意,我十分(激动、感激)只是我平时已经习惯吃粥了,并不觉得苦。现在如果突然享受这么好的饭菜,以后还能坚持得下去吗?”
后来,范仲淹甚至连一天两顿粥也吃不上了。他仍然坚持苦读,五年没有睡过一个(安安稳稳、平平安安)的觉。
由于范仲淹长期坚持刻苦学习 终于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政治家军事家 文学家。他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实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1.给带点的字选择合适的意思,序号写在括号里
A、勤奋苦读 ( ) ①跟"甜"相反 ②感觉难受 ③有耐心地,尽力地。
B、吟诵不绝 ( ) ①穷,穷尽 ②断 ③极,极端的
2.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
3.给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4.用"__________"画出第二段的中心句
5“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写了范仲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后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积累了哪些有关勤奋学习的成语及名言警句,请写下来
成语(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言警句(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海洋——21世纪的希望》节选 ,回答问题。
你知道吗?当飞上太空的宇航员回眸我们的地球时,他们发现,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与海洋的关系就非常密切。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 )船只,( )海堤,( )沿海的城镇, 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在(__________________)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 “望洋兴叹”。
【1】在短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2】摘抄能够概括这段文字主要内容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短文,填空。
海洋的“喜”表现在_____________;海洋的“怒”表现在 ______________。
【4】“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
人们只能“望洋兴叹”中的引号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望洋兴叹”的两个近义词: 、 。用“望洋兴叹”写一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人类是怎样开发和利用海洋的?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四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七颗钻石
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交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过路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木头水罐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给_______喝 给_______喝 给_______喝
【2】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还是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罐不断地变化,越变越好,你认为是什么让它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文段选自课文《七颗钻石》,作者用它做题目的目的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照样子改写句子,不要改变句子的意思。
例:我们怎么能忘记妈妈的爱呢?
我们不能忘记妈妈的爱。
我们怎么能向困难低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进行下面句子的转换。
原句: 老舍爷爷说:“北京的春节到处悬灯结彩,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1)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为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字句、“被”字句改写
1.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
2.蚂蚁吃了一条大虫。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
3.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办法好,我们一定会采纳。(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4)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像天使一样,默默拯救受病痛困扰的人。(仿写)
我的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二十四只草船的草把子上插满了曹军射过来的箭。
缩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鲁迅先生说:“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把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王小明是学生。
扩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道题这样做事对的。
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每个小孩子都喜欢小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作。
就要毕业了,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回想六年的小学生活,总有一些事、一些人或者一节课、一次活动不能忘却,请以“常常想起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抒写真情实感。3.不少于400字。4.不能在文中出现你的真实姓名和校名,不得抄袭或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