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区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三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意思。

(1)船上的帆还没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这喜报发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课时不要东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昨天,百货大楼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元宵节的夜晚,家家户户灯结彩,好不热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1)这个实验真有趣,随着不停地jiǎo bàn______,水慢慢变红了。

(2)要是我的船在那儿qīng fù______,该怎么办呢?

(3)我和父亲暂时躲在一间pì jìng______的小屋里,以duǒ bì______宪兵的sōu bǔ______

4、照样子,用部首相同的字组词。

例:拍(拍打)

( )              ( )             ( )             ( )

( )              ( )             ( )             ( )

5、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内容,推想加点字的意思。

马观花:______   自愧如:______   声泪下:______

不以为______   过犹不______   赴蹈火: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诗歌赏析: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诗歌中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请指出诗中眼见之实景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歌鉴赏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诗歌描写的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第一、二句写______________,第三、四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转折。

【2】诗歌第一句中的“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第三、四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知道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毛泽东的《咏梅》,回答问题。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这首诗的全称是《卜算子·咏梅》,其中(   )是词牌名,而(   )才是真正的题目。这首词是毛泽东读了(   )的同题咏梅词而作的。

2解释字词的意思。

咏:_______  犹:_____ 俏:_____   争:_____ 烂漫:_____

3这首词的前一部分着重写梅花(   ),后一部分着重写梅花(   )。其中最能表现梅花不畏严寒的一句是( )最能表现梅花崇高境界的一句是(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老师领进门(节选)

从事文学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在这方面田老师培育了我,给我开了窍。

我回家乡去,在村边、河畔、堤坡,遇到田老师拄杖散步,仍然像四十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老师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作者:刘绍棠)

【1】“在这方面田老师培育了我”一句中的“这方面”指的是__________

【2】“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文中指___________。它的前半句是“_________”。

【3】下列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成一棵树需要十年时间,而培养一个人则需要百年时间。

B.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形容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C.人就像树木一样,不经过培养是不会成为人才的。

D.十年オ能长成一棵树,一百年オ能教育好一代人。

【4】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青春庭院

故乡青青的庭院是我儿时的乐园。

宽大的庭院到处都染满了绿,除了北边屋前,四壁倒有三面被绿簇拥着,中间被父亲的花草和母亲的菜畦装点起来,并不显得空旷。因为庭院的绿太浓,于是在我的意识里,庭院仿佛一年四季都是绿的。而这绿又是摇曳多姿的,空灵而深邃的,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探到你的心里。

每到六月的时候,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缀满了火红火红的花朵,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蜂儿嗡嗡地闹着,贪婪地吮着花蜜。儿时的我总是很馋,却不晓得蜂蜜要经过蜜蜂的酿造才可以吃,以为捉到一只蜜蜂就可以吃到甜甜的蜂蜜。常常寻一只敞口不是太大的玻璃瓶子,轻手轻脚地靠近树身,耐心地等待蜜蜂停落到花儿上,钻进花心,然后悄悄地把瓶口移近,猛的一扣,蜜蜂一惊,就会落入瓶底,接着迅速旋紧盖子。怕蜜蜂死掉,就在瓶盖儿上扎个眼儿,且看蜂儿在瓶中辗转,腹部一鼓一鼓的,淡淡的黄的翅风车一样的振动,找不到出去的路。看到后来,却觉得蜂儿可怜,索性打开瓶盖儿,看蜂儿飞走,吃蜜的念头早已忘掉了。有时手指被蜇得又红又肿,就翻来清凉油抹上。但很快就忘了,就再去捉,再被蜇。

时光如同缎子一般在不知不觉中滑过。及至后来我离开故园到外地求学,再参加工作,再成了家,故园离我渐渐的远了。但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

一晃小女也十岁了。每到暑假或寒假,她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回故园。父母已经赋闲在家,将今日的庭院装点得更为绚丽。爬墙虎在南屋的墙面上像瀑布一样泼洒下来,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窗儿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着。南屋与庭院之间多了一道花墙,上面是瓜藤搭起的帐篷,长的丝瓜、弯的北从藤上垂下。转过花墙,东墙是满架的金银花,从南到北一路的铺开,西墙挂满了葡萄。各色的深的浅的树和藤在庭院中攀缘生长,错落有致。

母亲的菜畦依然齐整,父亲的花草依然沿着菜畦一路开放。石榴树斑斑驳驳地褪皮,大大小小的石榴赶趟似的挂满了枝头,叶间还偶尔开放着一朵两朵火红火红的石榴花。但故乡的庭院究竟还是绿,浓浓的令人不禁将它掬在手里,饮到心里,醉到梦里。

故园的绿啊,它衍生了几代人的梦,不仅衍生着梦,也衍生着希望,时时激励着我。

1“而这绿又是摇曳多姿的,空灵而深邃的,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探到你的心里。”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这绿是空灵且深邃的。 B.这绿深深地印入了“我”的心里。

C.这绿摇曳多姿,空灵且深邃。 D.这绿总 让“我”想起宽大的庭院。

2简要概括第三自然中作者所回忆的往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本文的思想主题,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描述了儿时故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青青庭院的深深怀念。

B.本文主要描述了故园往日和今日的景色,感激故园的绿给自己及家人的精神滋养。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半截蜡烛》片段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查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杰查琳镇定地把烛台增起来中的镇定和文中的慢慢、________ ________ 这几个词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

2用简短的话概括这个片段的内容:一家人 ________

3第⑤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来了中的厄运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叙的眠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句中,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的两处句子中,作者在表现德军的用词造句上感情色彩特别鲜明,请抓住句中最关键的两三处词语或标点,谈该这样写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如你是文中的大儿子,自己用搬柴办法失败后,心里会想 ________ ;妹妹用上楼睡觉转移情报办法成功后,心里会想 ________

7文中有两处问句(第一、二段各一处),这样的句式对于表现人物特点分别起怎样的作用?请任一外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土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请分别简析。

  土地:________________   河流:________________

  风:__________________   黎明: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眼里常含泪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13、品读语段,完成练习。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             ),从我脚边(             )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             )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             )了。

【1】以上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2】按课文内容填空。这些词语写出了时间_________的特点。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的心情。

【3】文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请你也来仿写一句。

下课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___

【4】时光匆匆流逝,请你写一句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句或诗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垃圾分类

材料一:

1目前,世界上有超过60亿的人口,大家每天生产生活,会产生多少垃圾?或许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再也没有存放和填埋垃圾的地方了。我们将被垃圾包围。

2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垃圾分类”就成了发达国家的一种时尚,在不少发展中圆家也渐成趋势。 比如巴西,街头整洁的垃圾分类箱宛如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一位市长甚歪把垃圾分类箱放在市政大厅的正门口,作为该市的荣耀。 其实,对于勤俭的中国人来说,“垃圾分类”并不陌生,有人或许还记得小时侯把牙膏皮攒起来换糖人,用橘子皮泡茶、制药,收集废布头打补丁等等。

3如果你还不清楚垃圾分类的意义何在,那就让我们看看不分类的垃圾是怎么处理的吧。传统的处理方式只有填埋。填埋垃圾的成本有多高?你可能难以想象。仅以北京市为例,日产垃圾就达到12000吨,需要占地60公顷;被废弃的垃圾填埋场不能用作耕地,也无法建成生活小区。

4如果进行垃圾分类,就可以拣出一部分尚有利用价值的垃圾,这些垃圾将被运到工厂进行回收再利用,从而减少垃圾总量。那么,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该怎么办呢?其中一部分如厨房垃圾等,还是只 能填埋,不过是科学地填埋:用推土机或压路机压实,覆盖一层土,再放一层垃圾,这样逐层填埋,最后覆盖一层30厘米厚的泥土。 经过这么处理,2-5年之后便可以在上面钻孔采集沼气,再将沼气用于发电。我们都知道,沼气的产生是有条件的,比如不能把生物类垃圾和破铜烂铁埋在一起,这也需要垃圾分类。

5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中,绝大部分是可以燃烧的,燃烧就能释放出热能,有了热能,自然就可以发电了。 据测算,垃圾中有机可燃物所含的热值普遍较高,焚烧2吨垃圾产生的热能大约相当于1吨煤。 当然,前提条件还是要进行垃圾分类。

6我国是个“垃圾大国”,全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到5%。 如果能分类处理,必将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

材料二:某地区对民众关于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进行问卷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

内容 

比率

清楚各类垃圾的具体分类方法

25.4%

一直坚持分类存放、投送垃圾

8.2%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符合阅读材料意思,符合的打“√",不符合的打“×”

1)巴西一位市长把垃圾分类箱作为该市的荣耀,是因为垃圾箱十分整洁。

2)用推土机或压路机压实垃圾,覆盖上30厘米厚的泥土,这就是垃圾科学填埋法。

3)作者列举用牙膏皮换糖人等事例是为了说明垃圾分类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

2材料一中第345自然段,先运用 的方法说明填埋垃圾的成本很高。再介绍垃圾分类的好处:     。(每一处字数不超过15字。)

3焚烧2吨垃圾产生的热能大约相当于1吨煤一句中,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到5%”,请联系材料二,说明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针对这样的现状,如何推进垃圾分类实施,请给主管部门提两条建议:

建议一:  

建议二:

5某小区为宣传垃圾分类工作,准备了3条口号:1“细节决定成与败,分类决定废与宝。”2“垃圾分类人人做,做好分类为人人。"3“请帮垃圾找个合适的家,谢谢!如果只能选择一条挂在小区里,你会推荐哪一条?请说明理由。

我会推荐第_________条,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他跑得很快。(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

2)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都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了:(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4)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要更加珍惜时间。(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

17、别开生面。按要求改换句子的形式(不能改变句意)。

(1)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缩句:受惊吓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紧紧地缩成一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扩句:小明爱钓鱼。(至少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我们坚持植树造林。我们这个地方变成了绿色公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成转述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魔术变变变。(按要求变句子)(6分)

缩句: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

 

改成夸张句:这里真安静啊!

 

改为转述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改为陈述句)

(2)碑林中的书法美不胜收,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缩写句子)

(3)敌人的神机妙算被我们识破了。(修改病句)

(4)高粱的全身具有鲜明的个性。(改为双重否定句)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作文

温暖,它可能是下雨时有人为你撑起的一把雨伞,可能是冬日里父母为你端上的那一杯牛奶,可能是考试失利时老师向你投来的那一束鼓励的目光;可能是你获得帮助后的那份感动,也可能是你得到表扬时的那份惊喜……请以“温暖”为题材,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不少于 400 字。③为了让老师更好地批阅你的习作, 请保持卷面整洁。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