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给下列词语加上合适的修饰词语。

________的夜 ________的闪电 ________的雷鸣 ________的风声

________的世界 ________的节奏 ________的冰岛 ________的黑夜

2、根据以下线索指出诗句中描写的是什么?_____

A、这是一种植物的花。

B、唐宋诗词中多次吟咏。

C、苏轼说它似花还似非花。

D、古人常常以其枝条来赠别。

3、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6)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道德之本。

2眼泪无法洗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伟大的见解是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4________是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只有那些____________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

 

4、同音字组词。

(1)[biàn]  ____解  ____别  ____论  分____

(2)[jù] 恐____ ____焦 话____ ____乐部

(3)[yán] ____酸 房____ ____期 调____

(4)[jiàn] 举________ ____别 火花飞____

5、“身高九尺,苒长三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这句话说得是____中的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解释下列词语。

无声:___________   野径:___________

花重:___________   独明:___________

2题目中的_____字是全诗的字眼。

3首联中的“知”与尾联中的“重”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仿佛春雨知道时节,应时而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以听觉和视觉落笔,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情。

C.最后两句,诗人没有想到的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全是不漏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却可体会出诗人的喜雨之情。

7、课内阅读。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以“好雨”开头,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是从什么感觉来写春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中写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鉴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几处谁家能否换成处处家家”?请谈谈你的着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理解。

长征的由来

①红军长征,可谓是家喻户晓,但“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后至遵义会议,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作报告时,把红七军团北上和红六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党的文献中最早出现的“长征”概念。

②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第一次提出了“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扩充。

③193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在《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俄界会议)》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当天,毛泽东即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这就是目前找到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

④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1】文中最早提出“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文献是(       

A.《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

B.《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C.《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俄界会议)》

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

【2】开篇首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A.总结全文

B.开篇点题

C.交代创作背景

D.承上启下

【3】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后,把这次行动成为“长征( )

(2)1935年2月,朱德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成为“长征”。( )

(3)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了长征。( )

(4)1935年9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 )

【4】最后一段中的“逐渐”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935年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请你也试着写一句歌颂“万里长征”精神的话吧。(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问题。

(A)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听到别人的心声和自我灵魂的独白吗?(B)没有人会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暴露给别人,也没有人能够不让自己的愿望从言语中流露出来。与他人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倾听是需要一种定力的。“高山流水逢知音”,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演绎了千古知音情。钟子期当时步履匆匆,不可能听清楚,更谈不上欣赏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了。(C)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其实,“知彼”难,“知己”更难。因此,我们不妨将脚步放慢一点,多多聆听心灵的激情呼唤或喃喃低语。(D)

1句子“心浮气躁的人,既无暇听清别人的心声,也很难静心聆听自我灵魂的独白。”应放在文中(  )

A.(A)处 B.(C)处 C.(D)处 D.(B)处

2填入句中①、②、③、④四处的词语,分别是(  )

A.虽然  但是  如果  就 B.尽管  可  倘若  因此

C.因此  然而  之所以  是因为 D.因此  然而  倘若  就

3下列有关伯牙·子期和孙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子又名孙膑,著有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本兵书——《孙子兵法》。

B.《高山流水》为中国的十大古曲之一。后也用“高山流水”来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C.孙子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的“百”是“很多”的意思,而非具体指“一百”。

D.“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流露出的感慨——知音难觅,与伯牙在子期死后的感概相同。

4对文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设问 B.引用 C.设问和引用 D.反问和引用

11、成为大师的秘诀

                            [奥]斯蒂芬茨威格

我在巴黎学习的时候,已经发表过不少文章,有很多人赞扬。有几篇我自己也认为不错,但总觉得应该还能写得更好,只是苦于无人指点,于是我暗自留心,渴望找到成为大师的秘诀。

25岁那年,我终于找到了这个秘诀,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那是一个周末,我到麦东拜访罗丹。“或许你愿意看看我的工作室?”他和蔼地说,“恐怕没什么有意思的东西,你不要嫌闷。”

我跟大师来到一个有着巨大窗户的简朴房 间,桌子上堆满了草图,地上摆着一些已经完成的雕像,其余的都是黏土做的雕塑局部:一只胳脾、一只手、一根手指,有的甚至是指关节这样微小的细节。

我正看得入神,回头发现罗丹已经穿上了工作服,站在一个木架子前面。“这是一个新作品。”说着,他小心地掀开湿布,一座少女的半身像出现在眼前。那是一尊黏土 的小样儿,线条柔和,细节逼真,我忍不住赞叹:“太完美了!”

罗丹侧头看了看雕像,后退一步,盯着少女 出神。这位身材魁梧、肩膀宽阔、满头白发的老人好像变成了热恋中的少年,他柔声说:“肩上的线条还是太粗,这里还差一点儿……”

大师拿起刮刀,木制的刀片轻轻滑过湿润 柔软的黏土,所到之处留下肌肤柔美的光泽。罗丹在架子前走来走去,不时转动雕塑台,有力 的双手一刻不停,眼睛里闪着光,“还有这里……嗯,还有这里 ”他一边修改一边自言自语,时而兴奋得点头,一会儿又双眉紧锁。他 捏好一小团黏土,粘在雕像上,再用木刀一点点儿刮开,喉咙里发出含糊奇怪的声音。

就这样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 罗丹再没跟我说一句话,他把我给忘了,把整个世界都给忘掉了。除了手中的作品,他眼里没有第二件东西。他专注的神情,究如上帝正在创造世界。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罗丹舒了一口气,扔下刮刀,满意地笑了。他又一次拿起盖布,小心翼翼地盖上少女,好像把披肩披在情人身上一样,满脸的温存,然后他向门口走去,突然看见我,吃了一惊,凝视半晌才记起我来。

罗丹又变回了先前淳朴好客的老人,为自己的失礼感到魅尬:“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记了……”而我毫不介意,握着大师的手,心里充满感激和崇拜。

在麦东的那个下午,我得到的启示比在学 校里所有学到的东西加起来还多。我明白了成就一切艺术与伟大事业必需的本领——专注,

一种无论眼前的工作或大或小,都能将意志贯 注其中的本领。我这才知道自己缺少的是什么。除了专注,成就伟业没有别的秘诀。

1文章题目中的大师一是具体指________ ,文中具体写了他 ______________的事情;二是指__________的人。

2成为大师的秘诀是什么?请在文中画出来。

3除了专注,成就伟业没有别的秘诀。对于这句话不正确的理解是(  ) 。

A. 这句话是说,专注是成就伟业唯一的秘诀,其他的都不重要。

B. 这句话告诉我们,专注是成就伟业非常重要的品质,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C. 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自谦地认为自己最为缺少专注的品质,这是他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12、阅读理解

夏夜萤火虫

郭树清

夏日夜幕降临时,在乡间的田埂上、小路旁、沟河边、瓜栅下、草丛里,不时传来虫鸣蛙鼓的清音,如一支甜美的小夜曲。此时,那些举着绿灯笼的萤火虫也开始忙碌,时而飞来飞去,忽明忽暗,若隐若现;时而从草丛中飞出,在夜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点点萤光缓缓流动。这些可爱的小精灵,给静寂朗润的乡村夜晚平添了几许浪漫,也使我青涩的年少时光充满了乐趣。

夏夜的月光温润如玉。年少的我,每到此时,常常约几个伙伴,借着月光,奔跑着、追逐着,快乐地来到瓜棚、田间去捕捉萤火虫,大家找来竹竿或芦苇秆和网兜,不一会工夫,就会战果累累。此时,大家全然不顾手上腿上被树枝、藤蔓划出的一道道伤痕经汗水浸过的疼痛,便轻手轻脚地把这些战利品拿回家,又小心翼翼地把它们装进玻璃瓶子里,然后将瓶子挂在蚊帐里,看瓶子里蓝绿色的光一闪一闪。它们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发出幽幽的亮光,仿佛满天亮闪闪的小星星汇聚一处,照亮了童年的我梦中的憧憬和向往。

其实,在我更年幼时,一看到萤火虫的亮光,就毛骨悚然,心里怦怦直跳。那时候,大人们怕发生意外,不让孩子们在晚间独自出门玩,便把这萤火虫发出的光说成是鬼火,用它吓唬小孩。这一招真灵,一到天黑,小孩子们一个个被吓得都不敢出门。直到上学后,读了车胤的《囊萤夜读》故事后,才真正明白萤火虫原是一种能发光的小昆虫,于是才敢大胆地去接近它,捕捉它。

如今,我早已离开了乡村,居住在繁华的大城市里,参差林立的高楼、平坦坚硬的马路、五光十色的夜灯,糅进了我们的生活。萤火虫悄然离开了我们,关于小小萤火虫的可爱,只能留在我那童年梦幻般的记忆里。

夏日的一天,我踏上了这片魂牵梦绕的故土,站在田野里,呼吸着晚风中飘来的甘甜、清新空气,重温着童年的往事,聆听着各种各样虫儿的浅吟低唱,又见那萤火虫闪烁着蓝绿色的幽幽亮光……

1从首段中找出四对反义词。

(   )——(   ) (   )——(   )  

(   )——(   ) (   )——(   )

2从文章中找出表达对家乡感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体现对萤火虫喜爱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你喜欢的一段,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事物或景色让你念念不忘?说说它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做练习。 

从前,有一对夫妻,开了一家酒店,由于所卖的酒物美价廉,生意十分兴隆。

有一天,丈夫外出,妻子偷偷地在酒里掺了水,多卖了5元钱。晩上丈夫回来,急得双脚直蹦,抱头痛哭,说:唉,你把我们最值钱的东西——信誉,只5元钱就卖掉了。

果然_____从此他们的生意不如以前红火_____最后终于彻底破产_____当妻子贫病交加、奄奄一息的时候_____她悔恨地流着泪说_____我明白了_____

1从文中选一个词作为文章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

2在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横线上加上标点符号。 

果然________从此他们的生意不如以前红火________最后终于彻底破产________当妻子贫病交加、奄奄一息的时候________她悔恨地流着泪说________我明白了________

3填空。 

物美价廉的意思是:________

②文中有一个词与兴隆的意思相同,这个词是:________

4文中妻子在临死前明白了什么?请把妻子可能说的话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怀疑与学问(节选)

顾颉刚

①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②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章句》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章句》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③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下列选项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下列选项中对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引用孟子的话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B.有力地说明了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C.引用这句话的目的是反驳本文的中心论点。

D.使论据确凿充分,更加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增强说服力,突出了中心论点。

【3】本文为了证明中心论点选择了哪个事例作为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这两句中的两个“这样”指代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句子练习。

1.鸟怎么会是恐龙变的呢?

改为陈述句:    

2.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

人们以为赫胥黎发疯了。因为在人们看来,恐龙早已灭绝。

因为   ,所以  

3.用画线的词语造句。

这个标本会不会就是那种由恐龙向鸟演变的过渡性生物?

 

 

 

 

16、四周围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李杰严肃地说:小雨,如果你再迟到,我就一个人去。

改为间接转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给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

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玛丽号剖开了一个大口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海鸥在飞翔。(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个小朋友都喜欢小动物。(改写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么美的景色,难道不令人陶醉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花草树木能美化环境。花草树木能防止水土流失。(用上合适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这场比赛怎能让祖国再次蒙受屈辱呢?

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样肮脏、零乱的地方,怎么会让人觉得舒服呢?  

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阅读《洞中历险》,回答问题。

你认为汤姆在历险中有怯懦和失望的心理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