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你喜欢的歇后语写一句话。足球赛上,我们班连连败下来,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多音字拼音,并组词。
1.膊: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2.颤: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3.嘲: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4.逮: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5.横: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物无全美。
2)千门万户曈曈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卵石臻于完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任写一句描写“儿童可爱”的佳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_________》中的一个回合,其中“豹子头”指的是_________。
7)2012年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在______举行,中国共获______枚金牌,女子体操金牌获得者___________是安徽省阜阳市人。
4、日积月累。
1.古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从“君看一叶舟,______”感受到范仲淹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从“_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感受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从“春*满园关不住,_____________”明白新冠疫情终会结束,美好的春天终会到来。从“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明白遇到任何困难都应该坚强面对。
2.看到同桌整天想着玩,不认真学习,我想用《汉乐府》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来劝他趁着少年时努力,不要等老了才后悔。
3.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做一件事花了很大精力,但是结果却并没有如愿;而不知何时不经意的一件事却会顺利的得到好结果,真是“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的《浣溪沙》中和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句抒发的感情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面对不断变化的时代,我们也要适时摒弃旧的规矩,与时俱进,古人早就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
5、形近字组词
摄( ) 叛( ) 辑( ) 钧( )
聂( ) 判( ) 缉( ) 均( )
6、读古诗,做习题。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__________,诗中抒发了作者强烈的__________之情。
【2】写出下列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泊:__________ 数重:__________
绿:__________ 还:____________
【3】王安石写《泊船瓜洲》这首诗时位于( )。
A.瓜洲江边停泊的船上 B.京口 C.钟山
【4】你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又”字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第三、四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个“绿”字让我们看到了无尽的江南春*,你能把“绿”写具体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欣赏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描绘的是( )时候的景色。
【2】这首诗描绘的景致,形象鲜明,色彩鲜艳,短短28字描绘出了六种景物,这六种景物是( )( )( )( )( )( )。
【3】诗中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其中颜色是( ),声音是( ),动景是( ),静景是( )。
【4】根据诗句的内容,可以推知诗人的观察点应该是(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1】诗歌所描写的节日是( )
A.除夕夜
B.中秋节
C.元宵节
D.端午节
【2】体会诗歌情感,可以从抓关键词入手。如诗中“_______________”一词,就展现了游人高涨的游玩兴致。
【3】诗歌后两句接连反问,请分析这样表达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短文
真实的尴尬
到学校开讲座。 一个学生站起来直率地问我:“你从工人当上作家,最明显的感觉是什么?”我随口答道:“最明显的感觉是坐在家里不用去工厂上班了, 特别是刮风或下雨的倒霉天气,我往往就情不自禁地想,哈,我终于混到不用上班了!”台下的学生听到我的回答,不仅哄堂大笑,有的还为我能这样真实地回答而鼓掌。由于我很坦率,讲座一下子就掀起了高潮,有些学生就故意想方设法来难为我。他们问:“你看见地上有一元钱,会捡起来揣进自己的腰包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一元钱太少了点儿吧?凭我这么个大块头,弯下腰来捡一元饯,那我也太不值钱了! 不过,要是一百元钱,我会欢天喜地地弯下腰去,问题是,还没等我弯下腰,早就有比我灵巧的人,抢在我的前面扑过去了!”这下子学生们更是狂热,一个个提问得更踊跃起来,我当然也就更坦率、更真实地回答他们。讲座完后,学生们纷纷拥过来称赞我,说他们过去听报告都是套话、假话和废话。正当我被同学们表扬得乐不可支时,却有一个老师走上,表情严肃地对我说:“你怎么好这样回答学生们的回答呢?你就是真的感到当作家不用上班,真的看到地上有钱弯下腰去捡,也不能这样回答呀!”我问他,那应该怎样回答。他说:“你应该说你握惯了锤子的手,突然开始握笔,有些不适应,但想到无论拿锤子还是拿笔,都是为国家作贡献……你应该说拾金不昧……”那个老师说了很多,也很动听,最后他说。你要是像我这样回答,才是有水平的作家,而且还有教育意义。我只得尴尬地点着头。
还有一次,我乘公共汽车,不知不觉有一个人挤到我眼前,像看珍奇动物一样地看我,我抬头一瞧,原来这个人和我很熟,便向他打招呼。谁知他竟怯生生地问了我一句:“你是邓刚吗?”我说你开什么玩笑,我不是邓刚还能是谁。他还是认真地看了我一阵子,才说:“你是邓刚,怎么还乘公共汽车?”
我说乘公共汽车便宜呀。他一听大吃一惊,忙说:“你小声点儿,别让旁边人听见了笑话你。”然后他就非常亲切地在我耳边开导我说:“你完全可以说你是为了体验生活,或是你本来要乘出租车,但一下子来了公共汽车,偶然坐那么一次……”下车后,他还叮嘱我: “你是个作家,说话得讲究点儿!”我含含糊糊地点着头,感谢他的好意,心里却悲哀地想:我们这个世界虚假的时间太长了,要想真实一下还挺艰难的。
还是乘公共汽车,我听到一段母子的对话,母亲问孩子:“你昨天没去参加劳动,是怎么对老师说的?”孩子回答:“我对老师说,昨天跟妈妈、爸爸看电影去了。”母亲一下子火了:“你这个傻蛋! 你怎么能这么说呢?”孩子瞪着大眼睛,不解地问:“你们昨天不是带我去看电影了吗?”母亲气急败坏地呵斥道:“说你是个傻蛋你还真是个傻蛋。因为去看电影就不去劳动,老师能高兴吗?你要对老师说你昨天生病了!”孩子吓得不敢吱声。我想,如此教育下来,这个孩子将来肯定不会成为傻蛋,但会不会成为坏蛋呢?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打“√”。
乐不可支:①撑;②伸出,竖起;③支持;④调度,指使。
气急败坏:①想要马上达到某种目的而激动不安,着急;
②容易发怒,急躁;
③急迫,紧急;④对大家的事或别人的困难,赶快帮助。
【2】当虚假的东西弥漫着整个社会时,真实的声音反而让人听起来感到尴尬,文章共写了三件“尴尬”的事,第一件事是第_________自然段,第二件事是第__________自然段,第三件事是第_________自然段。
【3】先填空,再比较一下邓刚的回答和那位老师所认为的答案有什么不同。
(1)学生问:你从工人当上作家,最明显的感觉是什么?
邓刚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位老师认为应该这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问:你看见地上有一元钱,会捡起来揣进自己的腰包吗?
邓刚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位老师认为应该这样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生们为什么对“我”的报告那么狂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套话”“假话”“废话”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季风雨
我忘不了那个日子,忘不了那个雨天。
那一件往事,使我一生都会内心负疚;那天的情景,使我所有的回忆都低头忏悔。
那天我要去上学,父亲便挑着我的东西送我去二三十里外的学校。我带着自己的书包,跟在父亲的后面。
时值秋收农忙季节。天还未亮,我和父亲便从家里启程。走在田间小路上,每碰上一处收割稻谷的人,父亲那紧缩的眉头就会微微皱一下。我懂得父亲那时的心情,但为了送我上学,父亲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急匆匆地走在我的面前。
看着前面父亲匆忙赶路的背影,我的心中掠过一丝阴影,随即(慌忙、慌乱)起来。
赶到学校,并没有开学。只是为了在校多玩几天,我向父亲撒了谎。许是父亲从我的眼神中看出了什么,但他并未批评我。把一切东西安排好了之后,父亲连坐也没坐一下,抹一把汗水,抄起扁担就走了。
我无言目送父亲,他的背影一点一点地被抹入视野的边缘。我十分理解一个本分的庄稼人在收割庄稼时的心情,也能理解父亲临走时对我的一再(关照、关心)。
送走父亲不多久,天空变得阴暗起来。我的心情也变得更加不安,念起家中母亲独自收割稻谷的紧张情况,更念着还在匆匆赶路的父亲。
几阵风后,便下起雨来。雨越下越大。我面前的视野逐渐模糊起来,不知是由于铺天盖地的雨水还是早已盈眶的热泪,在模糊的视线中始终晃动着一道清晰的身影,父亲,父亲!您走在哪里了?二三十里远的山路,您在哪里避雨呢?在我的记忆中,那场雨是最狂暴无情的一季风雨。它冲去了我少小全部的灰暗和幼稚,冲去了我心中所有的荒唐和无知。
尔后得知,那天父亲并没有寻找避雨的地方,而是冒着滂沱大雨快步赶回家中。他一踏进家门便问母亲:“稻谷全收回没有?”
尔后得知,那天竟是我父亲的四十岁生日!
我小时,父亲的生日少有客人来,加之我从十二岁起便外出念书,不曾关注过父亲的生日,那天我在撒谎时,同样(省略、忽略)了它。当母亲低声告诉我时,我哭了,哭得很伤心,觉得心里阵阵绞痛。望着屋外父亲略显老态的身影,我哽咽无语:父亲,我对不起您,不懂事的儿子对不住您啊……父亲。
这个故事已过去几年了,虽然父亲从没提起过它,这个故事或许就和他曾经经历过的许多往事一样平平淡淡,但我的悔恨与日俱增。
【1】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随即________(慌忙、慌乱)起来 一再________(关照、关心)
同样________(省略、忽略)了它
【2】从文章中找出与画横线的句子相呼应的一个句子,用“________”画出来。
【3】结合文章内容填空:①“父亲每碰上一处收割稻谷的人,眉头就会微微皱一下”是因为________。
②文中“我”的情感在不断变化着:由一开始的________到后来的“不安”,再由“不安”到最后的________。
【4】看着窗外无情的滂沱大雨,念着雨中的父亲,“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请根据文意,写出“我”当时的内心想法。(不少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题中的“一季风雨”仅仅是指大自然的狂风暴雨吗?还指什么?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父爱,是抛下紧张的收割陪着孩子踏上返校的路;父爱,是对孩子偶尔一次犯错的宽容……父爱,是________。(请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也写上一句)
11、(一)梦话
①你睡着了你不知道
妈妈坐在身旁守候你的梦话
妈妈小时候也讲梦话
但妈妈讲梦话时身旁没有妈妈
②你在梦中呼唤我呼唤我
孩子你是要我和你一起到公园去
我守候你从滑梯上一次次摔下
一次次摔下你一次次长高
③如果有一天你梦中不再呼唤妈妈
而呼唤一个陌生的年轻的名字
啊,那是妈妈的期待,妈妈的期待
妈妈的期待是惊喜和忧伤
(1)阅读诗歌第一节,简要说说妈妈的童年与孩子的童年有什么不同。(2分)
(2)“妈妈的期待”为什么既是“惊喜”的,又是“忧伤”的?(2分)
(3)请对诗中“妈妈”的形象作点评价。(2分)
12、课外阅读。
三峡之秋
时令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 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 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 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撒了 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年了,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鱗巨蟒,翻滚着,呼 啸着,奔腾流去。苴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又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 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连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去得 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 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犹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 使长江仿佛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 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只能感 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 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如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 常明显一一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直 立的、深深的谷壑,把清冽的光辉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 上挂下来。
这一天,正是中秋。
【1】用“√”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累累的果实(lěi léi) 显露(lòu lù) 起初(chū cū )
【2】短文中使用了许多描写色彩的词语,请找出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句子,写出画线词语的近义词。
(1) 露水消逝( ) ,橘柚树闪烁( ) 着阳光,绿叶金实。
(2) 累累的果实渐渐( ) 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
(3) 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 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 。
【4】文中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线的三个词分别指什么?
⑴“它”指( )。
(2) “这”指( )。
(3) “它们”指( )。
【5】填空。
(1) 作者写了 这一天三峡的景色,赞美了( )。
(2) 本文是按( ) 顺序描写景物的。文章把早晨三峡的特点概括为( ) ,把中午三峡的特点概括为( ) ,写三峡黄昏突出其( ) ,夜晚的三峡则显得( ) 。
【6】摘录文中你喜欢的比喻句、拟人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 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如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句话意思是( ) 。
A. 月亮出现的时间不确定,估计不准
B. 山太高,挡住了月亮,看见时,它和山崖贴得那样近
C. 作者一时没有注意看,月亮很快便升到了山顶
【8】读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犹如一条明亮的小溪。”这是因为( ) 。
A. 长江到这里变窄了,像小溪一样
B. 长江平缓流淌像小溪一样
C. 长江两边都是黑色的山崖的倒影,只剩江心是光亮的,像一条小溪
【9】三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那一扇门
①少年只有16岁。之前他干过许多糊涂和愚蠢的事情:他偷过郊区的苹果,偷过城市的盆花,偷过同学的铅笔和饼干,偷过邻居的茶杯和腊肉,还偷过大街上的自行车。他一次次被带进派出所又被一次次放出来。某一天,他猛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意识到自己错了,意识到自己应该悬崖勒马痛改前非了。
②他后悔,他想改,可是他已经挽回不了自己的声誉和尊严,他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朋友。他一出现总会引来一些异样的目光。少年并不记恨他们,认为这是对他的惩罚。少年望着窗外,天阴沉沉的,没有一丝阳光(a)。
③整整一个夏天,每天上午,少年都把自己关在家中,透过窗子看外面的树。他忍受不了寂寞,到下午时,他悄悄出去,在小区转一圈,吸两口清新空气,看两眼空中的飞鸟--他还是少年。人们一见着他,或扭过头去,或老远就避开。邻居们防他,就像防一条带着传染病的狗。少年不敢上前,不敢与他们对视--他失去了与任何人交流的勇气。他无奈,他自卑,似乎世界在他面前关起一扇门,又加上无数把锁。
④他垂着头慢慢地走,脚尖轻踢着一粒石子。没有阳光,少年却感觉到后背灼热。忽然有人喊他,是一位坐在凉亭里的老人。老人朝他招手:“喂,年轻人!”他抬头,一愣,不敢相信眼睛和耳朵。“您是在喊我吗?”他指指自己。“过来,年轻人!”老人说。他走过去,胆战心惊。他想逃离,可是却说服不了自己的脚步。老人叼一根没有点燃的香烟,摸着口袋,问他:“有火柴吗?”“没有。”“打火机呢?”“也没有。”说完,他急急地低了头,试图离开。“别急着走。”老人再一次喊住他,“去帮我取来打火机吧,我的家,你知道的。”
⑤他当然知道。老人与他同住一个单元,他住七楼,老人住一楼。“我的腿脚不中用。”老人笑呵呵地说,“打火机放在茶几上,麻烦你帮我取来。”少年心中划过一道闪电。可是那闪电转瞬即逝。“钥匙呢?”他问。“门没有锁。”老人说,“我从来不锁门的。住咱们这个小区,根本不必锁门。”少年心中又是一道转瞬即逝的闪电。少年飞奔而去,途中流下眼泪。一缕阳光从云缝里钻了出来(b)。
⑥那扇看起来冷冰冰的防盗门果然没有上锁,他伸手轻轻一推,便开了。茶几上放着果盘,放着零钱,放着钥匙和打火机。少年抓起打火机,反身跑出屋子。
⑦老人点着了烟,郑重地对少年表示感谢。然后,他对少年说:“如果你有时间,如果你愿意,我们下一盘象棋,好吗?”少年当然愿意。他坐下来,聚精会神地和老人下起了象棋。不久,少年便败下阵来,可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凉亭外,阳光灿烂……(c)
⑧少年后来成为一名警察,老人的身体仍然很好,闲时,他们仍然会凑到一起下象棋。他多次跟老人谈起那件事情,他说那天你故意不锁门,那天,你口袋里,其实装着打火机。
⑨老人只笑不语。问急了,老人就说:我忘记了,我真的忘记了。或许真如你说,那天的一切都是我故意的;或许那几年里,我出门真的从不锁门;或许,那一天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生,一切不过是你的一个美好梦境。不过我认为,这一切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亲手推开了那扇门,而不是别人……
【1】文中划波浪线的a、b、c三句写阳光变化,其实是在暗示少年心理变化,请你选用4个字的词语分别概述少年当时的心理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内容上看,“邻居们防他,就像防一条带着传染病的狗”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题目中的“门”,可以理解成哪些门?联系全文,分别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少年”,有人认为是“老人”,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为人民服务(节选)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先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再说说全句的意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_______ 或:_______ 于: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自然段中引用司马迁的话当论据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自然段提到“精兵简政”,这是用了______的论证方法。
【4】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此句和后面三句是______关系。
【5】“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揭示革命的生死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照样子,转换句子。
例:父亲说:“我的糖葫芦蘸得均匀。”
父亲说,他的糖葫芦蘸得均匀。
他经常说:“还不如我闺女呢,太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在我的请求下,总算留住了一片洁白的雪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洁工人清理掉了一堆堆的垃圾。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我会想起少年。
(扩句):
(2)一位 从后台 的 白发老者 灯光下 矮小结实 走到。
(连词成句):
(3)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
(缩句):
18、按要求写句子。
(1)茉莉花的花蕾托着淡紫色的花苞。(缩句:保留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我们的帮助,你不能完成这一项任务。(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是一间很小的牢房。(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为“把”字句
史德威得不到史可法的尸骸,就安葬了史可法的衣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表达。
生活是本无字书,总会发生很多事,给予人启发,帮助人成长。选择一件让你深受启发的事写下来。要求:1、题目自拟。2、叙述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标点符号使用正确。3、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