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根据所学古诗文填空。

(1)《马诗》是一首托物言志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作者渴望奔赴沙场,守卫边疆的愿望。

(2)《寒食》中,生动地描绘出夜晚走马传烛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_;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_________而射之。

2、照样子写词语。

茫茫然(AAB)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泪淆淆(ABB)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伶伶俐俐(AABB)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做题。

(1)朱自清感叹时光易逝:“太阳他有脚啊,_________________地挪移了,我也______跟着旋转。”从《匆匆》一文中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写一句积累的珍惜时间的名言或者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中有不少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如写寒食节的“___________________,寒食东风御柳斜”。我还知道描写______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学家司马迁诠释生命的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_______________”;于谦赋予石灰以人的品格:“粉骨碎身浑不怕,___________________”;遇到老人哀叹岁月催人老时,可以借用《浣溪沙》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去安慰他。

(3)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只有在用知识的时候才会觉得自己懂得太少了,事情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就不知道有难,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的围棋教练是爸爸,在一次我们的对弈中我胜爸爸一筹,爸爸引用《荀子》中的语句赞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日积月累。

(1)时间可以检验一切,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奶奶是一个勤劳节俭的人,常常告诫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淮南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效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有的规矩。

5、补全下列成语

盖世_______ 急中_______ _______地裂 _______如织

抑扬_______ 不声_______ _______浪吼 _______满目

古色_______ 马马_______ _______澎湃 _______释手

肃然_______ 绞尽_______ _______为邻 _______伦次

震耳_______ 一动_______ _______之笔 _______遐迩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①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②闻说:听说。③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④望眼:视线。⑤缘:因为。

【1】这首诗中正面写塔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侧面写塔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诗人登临飞来峰上的千寻高塔亲眼看到的景象。( )

②诗人登高远望,觉得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诗的后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

③本诗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人生哲理。( )

【3】“浮云遮望眼”运用了典故——“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浮云”在这里指__________。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他______________的政治抱负。

7、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浣溪沙

游薪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解释下列字词。

浸:______________ 萧萧:______________ 休:______________

【2】本词上阕描绘的是______________的山林景致。

【3】“谁道人生无再少?”这是一个_______句,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

【4】苏轼写这首词时,正以戴罪之宫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原本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了他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5】请你回顾自己学过的和课外积累的诗词,想一想关于感叹时光流逝、催人奋进的诗句有哪些,然后写下来。(至少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歌赏析: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诗歌中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请指出诗中眼见之实景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课内阅读。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 ……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用“    ”在选段中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画线句子,“伟大的力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藏在心中的鲜荔枝

    小时候,我很不懂事,爷爷一生病,家里人都急得团团转,只有我最开心。因为来看望爷爷的叔叔、阿姨时常会留下一些奶粉、罐头之类的“好东西”,爷爷又总是说:“我不爱吃。”于是这些好吃的便成为我的“囊”中物。可是,八岁时由吃引起的一件事却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使我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变化。

      这一天,爷爷又病了,咳得很厉害。姑姑拎着一大袋东西来看他。“准是又有好吃的啦!”我想是,便偷偷地藏在卧室门外看。果然姑姑从袋子里拿出来蜂王浆等补品,还有一大串鲜荔枝!“爸,这是你最爱吃的鲜荔枝!”姑姑边说边剥给爷爷吃。那晶莹的荔枝肉馋得我直流口水,可惜就在这时我被妈妈叫走了。

    回来时,姑姑已经走了。爷爷知道我最爱吃鲜荔枝,就招呼我说“小王琴,来,来,这个爷爷不爱吃,你拿去吃吧。”我感到奇怪,便问道_____爷爷_____刚才姑姑不是说您最爱吃吗_____噢_____爷爷以前爱吃_____现在不_____不爱吃啦了_____“太棒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我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爷爷在一旁默默地笑着看着我吃。

    当荔枝所剩无几时,妈妈给爷爷端饭来了。见此情景,她怒不可遏地呵斥道:“小琴,你怎么把爷爷最爱吃的鲜荔枝给吃了!”说着就将剩下的几个荔枝夺了过去,放在了爷爷的床边。听了妈妈的话,我委屈地哭了。爷爷赶紧地说:“没关系,我……我不爱吃……”

    我低着头走出了爷爷的房间,这时我才明白,关非爷爷不爱吃,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从这时起我心中便藏下子这串鲜荔枝。

    以后,我发现身边有许多像爷爷那样的人,他们以种种“不爱,不喜欢”为借口,把好处让给了我。而我不再不像小时候那样不懂事了。我也学会了“撒谎”,告诉他们:我也不喜欢,给您吧!

1给短文第自然段缺标点的地方补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我感到奇怪,便问道________爷爷________刚才姑姑不是说您最爱吃吗________________爷爷以前爱吃________现在不________不爱吃啦了________

2写反义词。 

怒不可遏——________     呵斥——________     委屈——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给第自然段的横线处填上合适的文字。

4读了短文,请谈谈你对从这时起我心中便藏下了这串鲜荔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自然段中,用波浪线画出体现我很不懂事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听过像文中爷爷类似的谎言吗?请用几句话说一说你的经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祖父在园子里。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菜种踢飞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就是了。我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1选文中的____

2选文主要提到了                等几件事,其中    写得最详细。

3  画出概括选文主要内容的句子。

4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自己很想吃螃蟹。这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③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的一块块大石头,是可以找得到螃蟹的。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④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⑤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⑥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用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⑦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吧!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⑧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泪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1母亲为“我”找螃蟹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 )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2阅读文章第①~③段,下列哪一项不是母亲找螃蟹的原因?( )

A.母亲想满足儿子的愿望。 B.“我”久病初愈,想吃螃蟹。

C.春天的溪流里有很多螃蟹。 D.偏远山村买不到螃蟹。

3第⑦段画线句子中一系列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

A.为后文母亲抓回母蟹做铺垫。

B.说明螃蟹非常难抓。

C.表现了母亲是一个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的女人。

D.表现了母亲内心的矛盾,说明了母亲的善良。

4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照样子,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我”想吃螃蟹→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捞起螃蟹→___________

5“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联系上下文,猜猜母亲当时在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用“_______”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_______”画出联想的内容。

【2】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3】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_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_,时而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①“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②□是呀□孥孥说得对□

③“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④“pū bū)……”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chōnɡ chònɡ)而已!

1在第②自然段□里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给第④自然段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3下列对文中省略号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表示声音断断续续

B.第③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

C.第④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表示说话内容省略

4填空: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2)第①自然段运用了__________描写,这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表现了八儿的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句子练习。

1.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 (用上问号,意思不变)

2.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广玉兰一样美好的事物呢?你喜爱它的什么?请仿照课文最后一段写句子。

 (1)我爱   ,更爱      

 (2)我爱 ,更爱  

3.不,不不!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呢?(改为陈述句)

4.他把每天看到的情况,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改为字句)

 

16、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我的童年是在大自然里度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最使我着迷的还是绿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句意不变。

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山川、田野和村庄。

(1)变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变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变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变成设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变成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仿写句子。

(1)如果没有想象,思维就像花儿失去了营养;如果没有想像,思维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如果没有想象,思维就像_______________

(2)假如生命是草,不要自惭形秽,要毫不吝惜地向世界奉献自己的一星浅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6分)

1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国来的中学生个子都很高。(改变词序变为意思不同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班的李华同学被评为道德小富翁的光荣称号。(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老师对小明说:我了解了这件事情,你冤枉了小红。(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回家,凡卡只好给爷爷写信,诉说学徒生活的痛苦。(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缓缓到来。(仿照句子写一句表现景物变化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次探寻知识奥秘的实践活动,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典礼,一场铆足劲儿的比赛,一次心仪已久的出游,等等,凡是记忆深刻的动人场景,都值得我们用手中的笔描述,请写一写吧。要求:详略得当,表达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