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宝塔诗如何读?

____)山客山僧山里来

____)山中山路转山崖

____)山桃山杏满山开

____)山客看山山景好

2、你知道下面的诗句所描写的是哪里吗?写写看。(3分)

(1)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   )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

(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

 

3、将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句子中。

_____ _____ 一知半_____  饮水_____

__________  应接不_____  同心_____ 

1.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愈发叫人_____

2.一个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应该知道吃水不忘挖井人,懂得感恩。将句中画线的俗语换成上面合适的词语是_____

4、填空。

《匆匆》是一篇_____(体裁),作者是现代作家______。文章紧紧围绕“_____ ”二字,细腻地刻画了________ 。他写过的同一体裁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

5、根据意思写诗句。

1.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自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

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

诗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它不需要别人夸赞它的颜色好看只求自己的香气充满人间。

诗句: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

中庭地白树_______  今夜月明人_______

2前两句诗描写出了景物_______的特点。

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两句诗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月光的皎洁。

B.第二句诗中的“湿”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C.末句中的“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思念家乡和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情感。

7、课内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作者是___代的_____。体裁是___,“卜算子”_____,“送鲍浩然之浙东”是______

2“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抒写了词人_____。这句既写送_____,又送______,表达了词人对_______的留恋,对_____的深情。

3“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两句写出了词人_____溢于言表,对友人鲍浩然的___________也隐藏在词句中。

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几句中,词人把水比作_____, 把山比喻为____,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_______

8、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成。

纸上得来

 绝知此事要躬行

【1】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学问:

②无遗力:

③少壮:

④工夫:  

⑤始:

⑥终:

⑦浅:

⑧绝知:

⑨躬行: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3】解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话的意思,并说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记得她

二十五年了。

如同二十五年前,我叩响了她的房门,我是她的学生;而今我带着我的学生来到这所中学实习。我的学生肃立在我身后,我肃立在她门前。

七十六岁的地,苍颜白发,味眼打量着来客。我含笑摘下呢帽;我的学生也满怀敬意:“靳老师!”

她当然认不得我的学生——她的“徒孙”;却也似乎认不得我了。

啊,老师,我要唤醒你的记忆。……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如歌的行板,悦耳的清音,发自你的内心——那旋律,构成一个美好的梦。这梦,并未远逝,至今缭绕在我心潮的上空,现在我常给学生讲:优美的朗读,能拓展含羞不语的文学所蕴藏的意境。而当时的我,只有惊异:我怎么会听见童话中小天使那银铃般的歌声?

“孩子们,想想,小朋友们看戏后划船回家,那船头的激水声为什么更其响亮了呢?”

“因为夜深了……”

“不,是因为他们肚子饿,想急着回家,就划得快些……”

对同学们的回答,我不以为然,举起了小手。我是在家乡的小河中长大的。

“那是因为逆……逆水行……行舟。”

而课文中并没有写明顺水逆水的问题。也许没有必要写。也许静静的河汊,无所谓顺水逆水……总之,我的回答是她始料未及的。

地笑了,一如当时的笑容。

“有很多聪明的孩子……”她说,显然记不得我是其中的一个了。……

那么,老师,你总记得国难时期吧?你带着我这个年纪最小的寄宿生到这里来,点燃小炉,一点盐,一点油,熬了一锅粥,叫我吃……滚烫的、醇香的粥,跟妈妈做的一样;你的叹息,也像妈妈爱怜的目光一样。

“孩子,你太瘦了……”

她再一次笑了,没有了叹息:“熬粥的日子,不少……”

她依然记不得我。

我和我的学生告别了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我的学生不无惆怅:“怎么会记不得你呢,老师?”

“我记得她。”我说。

【1】第2自然段画线的两个“肃立”,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第7自然段划线句与前文的叙述关系密切,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5自然段中“显然记不得”与前文和后文的内容相呼应,请用波浪线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4】第19自然段中写到“我”又说了这个铭刻心肺的故事,靳老师却“依然记不得我”,这说明了什么?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答非所问的结尾寄寓了哪些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飘雨的故乡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好多诗人都喜欢借雨来写离愁别绪,而我也深爱着雨。

故乡的雨是美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明时节,故乡的细雨,和杜牧诗中“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朦胧之美更是相同的。她就像一位娇柔美丽且又有点任性的小姑娘。她凭借着春风,一会儿飘洒如雾,一会儿轻飞似烟,一会儿又调皮地打落一地的花瓣。有时,她还会斜着打在你的窗帘上。不过,就算她再怎么调皮娇纵,她都是温柔的、细腻的、美的。

有时,整个村子上方都笼罩在一层薄薄烟雨中,远处看去,给人一种朦胧而又脱俗的美感。假如你是在这个时候,第一次到这个村子来,看那烟雨笼罩的景物,看那满树杏花都静立在飘洒的烟雨中,和那冒着细雨在井边打水的少女,那种朦胧的美,一定会把你带到诗词的意境中去。

这个季节的雨一下就是三两天,黄昏时分,人们做饭的烟雾融合到雨的烟雾中,都在空中微微酝酿着。这时,有些人家已经亮灯了,一个祥和安静的夜晚又要开始了。

和春天的雨相比较,故乡秋天的雨是比较执著凄美的。她就像一位沉默端庄且会多愁善感的女孩,又如一个调皮娇纵的小姑娘。你看,她不停地从空中往下垂落,无边无际地密密垂织着。雨打着阡花,花随着流水。但此时也并非李清照词中“花自飘零水自流”那般无情了,不过还是带着几分凄凉与伤感。

记忆中,故乡总是飘雨的天气。千丝万缕,斜斜密密,那飘洒的细雨总会勾起心中几分诗情画意。杨柳如丝,丝丝细雨。雨打梨花,人随雨意深闭门。此时你若是女孩子,准能引发出你心中许许多多的心事来。不管是早晨,还是黄昏。不管是杏花初开,那诗情画意的朦胧春雨,还是那离愁别绪,“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美秋雨。故乡飘起的细雨,都如一幅古色古香的烟雨画卷,永远刻在我的记忆里。

此时,身在异乡,外面正下着大雨。独坐窗前时已找不到故乡下雨时的那种心情了,却平添了一缕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啊!

【1】这篇文章抒发的情感是(  )

A.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B.对雨、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作者抒发情感的寄托物是(  )

A.春雨

B.秋雨

C.雨

【3】在作者眼中,春雨是________的,秋雨是_______的。

【4】作者主要采用的抒情方法是(  )

A.借景抒情

B.即事抒情

【5】请你也试着用上一定的方法抒发自己内心高兴、伤心或失望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美研究显示:现有技术无法克隆人

美国科学家近日公布最新研究结果说,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固有缺陷,故目前没有可能对人和其他灵长目动物进行生殖性克隆。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沙滕博士等人,利用现有4种细胞核移植技术,对724个恒河猴卵细胞进行克隆操作。研究人员共获33个克隆猴早期胚胎,但将其移植代孕动物体内后,这些胚胎经过初步细胞分裂无一真正孕育。

科学家们对此分析发现,克隆猴细胞分裂看似正常,但细胞内染色体实则出现紊乱。通常染色体在复制和排列过程中需要借助纺锤体,可克隆猴细胞中纺锤体结构杂乱无章,结果导致染色体数目出现异常。不仅如此,对克隆猴细胞纺锤体形成至关重要的绝大多数蛋白质也出现缺损。

研究人员指出,虽然已有科学家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羊、鼠、猪、牛和猫等动物,但研究表明,现有技术对灵长目动物并不适用,其原因可能在于灵长目动物繁殖过程中,对纺锤体组装的要求,比其他哺乳动物更为严格

匹兹堡神学院教授特纳评论说,沙滕等人的研究展示了灵长目动物克隆的难度,从而为生殖性克隆不安全、应该禁止,提拱了迄今最为有力的支持。

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克隆猴细胞分裂时其内部染色体出现紊乱。

B. 在通常情况下,纺锤体有助于染色体的复制和排列。

C. 克隆猴细胞中纺锤体结构杂乱无章导致染色体数目出现异常。

D. 蛋白质对形成克隆猴细胞纺锤体比较重要。

2生殖性克隆不安全,应该禁止美研究显示现有技术无法克隆人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论述是否合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庄重的乞讨

庄重,是人的尊严的一部分,你见过乞讨者的庄重吗?

那天,我乘20路电车,看见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坐在车上,神情(níng zhòng)。不一会儿,他热情且有礼貌地介绍自己:“女士们,先生们,我下岗了,有个儿子刚进大学,现在生活发生点儿困难。我平时喜欢音乐,吹口琴也是自学的。我为大家表演口琴独奏,愿大家旅途愉快。”说完,他便从洗得干干净净的灰色中山装口袋里摸出了口琴。随即,一车厢的人听到了熟悉的《喀秋莎》的旋律。他那(jīng   zhàn)的吹奏技巧令人屏息细听。此曲终了,日本的《北国之春》又博得乘客们的点头称好。吹奏完毕,他就托起小罐头盒,扶着椅子,一步一步稳重地向前挪动脚步;当不断地有人把硬币往罐头盒里投时,他能根据硬币发出的响声,准确地朝投币人的方向点头致谢。走完一圈后,他继续为乘客吹奏。《杜鹃圆舞曲》《溜冰圆舞曲》和《采茶调》的优美轻快的节奏,让人欢悦不已。乘客们静静地听着,他似乎感觉到了某种需求,又吹了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我听来,他的吹奏已达到大师级的水平,颤音和滑音的变化使人入迷。电车将要到达终点站了,他高兴地对大家说:“我最后为大家吹奏一首《一路平安》。”悠扬的旋律又一次打动了人们的心,不时地又有人朝他的小罐头盒里掷下硬币。一对年轻的夫妻带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小儿子,让他把数枚硬币递到小罐头盒里。这一切几乎是qiāo   qiǎo)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了孩子的动作,说出一句“愿这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的话,听得大人们面露喜色。不知是音乐的力量,还是这位盲人得体的举止言行,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使人自始至终沉浸在一种安详(   )的气氛之中。此情此景让我振奋。面对生活中一时的挫折,这位盲人能够有勇气正视它,庄重地行使自己的劳动权利。作为一个健康人,我有什么比不上他?

我快步走下了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

【1】读短文中的拼音,在下面的横线上依次写出对应的词语和加点字的拼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入迷 ——( )                     知晓 ——( )

振奋 ——( )                           挫折 ——( )

【3】按要求写句子。

(1)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坐在20路电车的座位上。(缩写句子,只留主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为一个健康人,我有什么比不上他?(改为陈述的语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了孩子的动作……”一句中的“居然”的意思是___________,作者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这一切”是指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理解短文最后一句话,在正确答案上打“√”。

①“我”脚下的人行道比过去真的变宽敞了。(       

②“我”从双目失明的中年人身上得到了启发,决定要正视生活中的挫折,克服生活中的困难,用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       

③“我”有急事要赶紧去办,不能拖拖拉拉。(       

【6】第一段中“你见过乞讨者的庄重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乞讨者的乞讨是“庄重”的呢?请你具体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瞭望塔。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莫高窟坐落在___________

2短文按照先后顺序先介绍了___________,最后介绍了___________。

3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_, 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

4读了短文后,你印象最深的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有删改)

【1】给短文拟个题目_______

【2】短文第2自然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了人们钟情中秋赏月的原因,并诠释了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方面的内涵。

【3】短文按照_______顺序介绍了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的发展:大约始于_______,盛于_______,现已成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4】“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文中有一个字与“衰”的意思相反,这个字是_______。可解释为_____

A.华美    B.炽烈    C.兴旺    D.热烈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调换顺序,给下面句子换个说法(可适当增减个别字词)。

1、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小朋友出来了。

_______________

②他们戴着五颜六色的帽子。  

_______________

17、直述句与转述句转换练习。

(1)妈妈对我说:“我今天有事,你和爸爸先吃饭。”(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玲在中队会上说,她负责帮助肖兵补习生病时落下的功课。(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刚对我说,他帮我把自行车送到楼上。(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改成肯定句

星期天,我们不得不去看排球赛。

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句子

(1他花了好大心血把报告完成。(改成被字句)

 

(2)他有梦想。(扩写句子)

 

(3)那样的梦想难道会实现吗?(改成陈述句)

 

(4)你被我泼过冷水。(改成把字句)

 

 

20、按要求改写句子,不要改变句子原意。

1.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换成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换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辅导我。我学作文。(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1)书写。

要求:认真书写,字迹工整,卷面干净,格式规范,讲究美观。

(2)习作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题目自拟,注意写时要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