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积累与运用。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大家都喜欢吟诵古诗应景。中秋节时人们会吟诵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的名句:“____________。”感叹时间如水不能倒流,人们会想到《长歌行》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

(2)敬爱的老师,您的谆谆教诲恰似春雨滋润我的心灵,这让我想起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_________。”

(3)文学家司马迁说过:“___________,或重于泰山,__________。”

_________的李大钊,_________的老班长以及_________的张思德,都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他们的死都是重于泰山。

(4)仿写句子。

老师,您是蜡烛,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

老师,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写字词。

1.在腊八这天,家家都áo_______nóng chóu________的腊八zhōu________

2.过去的日子如薄雾,被初阳zhēnɡ rónɡ________了,没有留下一丝痕迹。我内心感到chóu chànɡ________,感到jīnɡ huánɡ________

3. jūn fá________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bì miǎn________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chōu tì________里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3、连中三元中的三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画线词的意思。  

(1)通国善弈者也。________

(2)一人虽听________ 

(3)思援弓缴而射________  

(4)虽与俱学,弗若矣。________  ________  

(5)为是智弗若与?________

5、先将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赞叹不_____   身无分_____

一无所_____   随心所_____

别无所_____   师_____身授

1.表示“一切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成语是“____________”。

2.以上成语中,带有鲜明的褒义色彩的是“____________”。

3.以上成语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意思相近,是一组近义词。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课内语段赏析。

               出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这首诗作者___代诗人_____;这首诗主要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从写景入手。从诗中可以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后两句表达诗人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理解。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________诗人,因此他被称为________

【2】“又疑瑶台镜”中的“疑”和“疑是地上霜”的“疑”分别是________的意思,这两句诗分别出自李白写的《________》和《________》。

【3】李白的这首小诗写的是他小时候对月亮的看法,诗人把月亮比作________________,十分幼稚而可爱,语言质朴,比喻有趣。

【4】诗句“________”这两对诗借助神话传说,表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8、课内阅读。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补充诗句。

【2】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1)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______________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______________

【3】诗中借牵牛星、织女星表达人间夫妇的哀愁怨恨情思的语句是___________;诗中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的两句是__________。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

【5】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

鱼竿和鱼篓

在澳大利亚,有一个鱼竿和鱼篓的故亊广为人知。

两个年轻人外出旅行,因为迷路而越走越远,到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眼看所带的食物没有了,正在绝望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个钓鱼的老人。老人手里拿着一根钓鱼竿,鱼篓里还有一些鱼。他们立即向老人求救。老人说:从这里出去走到有人烟的地方,至少有十天的路程。我手里的两样东西分别送给你们,请你们自己想办法渡过难关吧。

年龄大些的要了     ,他说:我没有力气去钓鱼了,我吃着这些鱼回去。他想,有鱼果腹,还愁饿肚?年轻一些的拿了钓鱼竿想:鱼竿在手,何患无鱼?他们高兴地和老人告别,然后分道扬镳了。

拿了鱼的那个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转瞬间,连鱼汤也被他喝了个精光。他饿了就吃鱼,走了一半多路,就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而拿了钓鱼竿的人呢?他提着钓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能够钓鱼的地方走去。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碧蓝的湖面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很多年以后,又有两个年轻人同样因为迷路到了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同样,在他们山穷水尽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个拿着钓鱼竿和装有一些鱼的鱼篓的老人。他们向老人求救,老人依然分别送给他们每人一样东西以后就走了。

两个年轻人商量:我们不能分开,两个人的力量和智慧肯定比一个人大,我们共同吃着这些鱼去寻找钓鱼的地方,边钓鱼边向有人烟的地方靠近就有救了。

他们俩同甘共苦,精打细算,每顿只煮一条鱼。果然,在鱼篓里的鱼将要吃尽的时候,他们找到了钓鱼的地方。而后,他们把钓到的鱼晒成鱼干,继续往前走。不久又发现了钓鱼的地方……十几天以后,他们成功地从死亡之地突围,回到了出发之地。

澳大利亚人把这个故事代代相传,告诉自己的子孙,无论做什么亊情,都要精诚合作,而不要自私狭隘。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宽广( )  分裂(   )  满意( )  并肩前进(

2根据上下文意思,填在文中横线上的句子应该是( )。

A. 那鱼篓里一条鲜活硕大的鱼   B. 那一篓鲜活硕大的鱼

C. 那鱼篓里鲜活硕大的鱼   D. 那装着鲜活硕大的鱼的鱼篓

3用最后一段中的词语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两个年轻人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成功地从死亡之地突围,回到了出发之地。

(2)他们原来跟一个师傅学艺,由于__________________,后来便分道扬镳了。

4解释下面的两句话。

(1)有鱼果腹,还愁饿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竿在手,何患无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回答问题。

(1)在文中用   画出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2)试分析前两个人单独行动的不利因素,后两个人合作行动的有利因索。

 

(3)从以上两个同样经历、不同结果的事例中,你能体会卓有成效地合作,必须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吗?请分别从成功和教训两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4)从以上事例,你真正明白了 “1+1>2”的道理了吗?举例说明。

 

10、阅读理解

朱德的扁担

要守住井冈山,粉碎敌人的围攻,除了(修筑  修建)五大哨口工事、安顿好重伤员修建红军医院外,还有一宗大事就是要准备粮食。可是井冈山 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粮很少,仅够群众自用,部队要吃粮、储粮,都得去山下挑。因此,红军战士在井冈山斗争的那些日子里,挑谷上坳便成了部队的一项经常工作。

  从井冈山到山下的宁冈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里,山又高,路又陡,着实难走。尤其是从桃寮到黄洋界那一段路,就是空着手走,也累得够受,肩上挑着担子,那就更吃力了。因此,每次运粮,总是起早赶路,摸黑回山。当时,朱军长已经四十多岁了,但他总是跟大家一同去运粮,而且每次都是挑得满满的。大家看到朱军长晚上要计划作战的大事,白天还要参加劳动,生怕累坏了他,便劝他不要挑粮,可是朱军长却地说:吃饭有我的分,挑粮也有我的分!光吃饭不挑粮,那不成了剥削阶级了吗?

  怎么办呢?有位红军想了一条妙计。有一天,队伍又要到茅坪去挑粮。天没亮,大家都起床了。吃过饭,有的 着箩筐,有的 着麻包,有的 着布袋,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朱军长也准备动身,便去拿放在墙角里的扁担。奇怪?扁担突然失踪了,怎么也找不到。

  朱军长的扁担哪去了呢?原来是红军战土们为了让朱军长在家里多休息一会,故意把扁担藏起来了。谁知大家刚走上黄洋界,朱军长又挑着箩筐,满头大汗地赴上来了。等他坐下来休息时,人们才发现朱军长又新削了一根扁担。过几天扁担又不见了,朱军长又削了一根新扁担。而且,在扁担的正中,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大字。

  从此,朱军长的扁担再没有人了,朱军长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深深地教育了大家。不久,有位红军战士还编了首歌谣: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合力,粉碎敌人围剿。每当挑粮爬山累了时。红军战士就用这首歌谣互相鼓励。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更(激励 激动)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1】为下面加点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实 )手

【2】将文中( )不合适的词语划掉。

【3】背、挑、提填在第三自然段的 处。

【4】指出下面各句中双引号的作用。

a.表示引用   b.特殊含义

c.表示强调意思  d.反语或讽刺

有位红军想了一条妙计 

从此,朱军长的扁担再没有人了。 

③“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5】写一写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1、阅读理解。

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

①远眺,全长55公里双向六车道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蔚蓝色的海面上,大桥将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珠海、澳门和香港间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

②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根据规划,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满足30万吨级巨轮的通行,大桥就得建高;满足附近机场航班起降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最后将大桥的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端建起人工岛。

③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

④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连接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工作人员称其为“贝壳岛”。这是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的两座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人工岛。建造时,采用120个巨型钢圈筒直接插入海底在海床固定,再在中间填土。每个圆筒直径有22米,和篮球场差不多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

⑤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要让3节巨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地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下管的岛隧工程,科研人员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跃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

⑥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钢结构桥梁,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5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这在我国桥梁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大桥的钢桥面铺装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也创造了世界纪录。

⑦施工的这片海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自然保护区。这对建设者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不论大小,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像搭积木一般拼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安装,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力。

【1】港珠澳大桥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的原因是( )

A.不影响万吨巨轮通行的航道

B.不影响国际机场航班的起降

C.满足抗台风和地震的需求

D.满足建高与建矮的不同需求

【2】港珠澳大桥“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是由于( )

A.大桥高入云端

B.大桥进入隧道

C.大桥没有合拢

D.大桥进入小岛

【3】下面不属于港珠澳大桥科技密码的是( )

A.外海人工建岛

B.海底沉管隧道

C.净化生态环境

D.搭积木式建造

【4】第④自然段采用的说明方法有( )

A.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B.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

C.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

D.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

【5】第④段和第⑤段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①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②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圆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1下列哪个词语和“司空见惯”的意思不同?(   )

A.层出不穷 B.熟视无睹 C.见怪不怪 D.屡见不鲜

2第②段中的“这一特点”指的是(   )

A.实验中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

B.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

C.助手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变红了

D.助手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紫罗兰花瓣会冒烟

3根据第②段的内容填表。

人物

“?”

从“?”到“!”的过程

“!”

波义耳

紫罗兰遇到盐酸为什么会变色?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把“?”拉直变成“!”,作者这样表述,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观点。______

(2)波义耳经过反复实验发现,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______

(3)作者选取了化学家波义耳的事例来证明观点,很有说服力。______

5如果再给选文添加一个事例,下面两则材料,哪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

材料一

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澡盆中的水随着身体的浸入而不断溢出,这是为什么呢?其他物质浸入水中也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吗?他经过反复的实验,终于发现了浮力定律,还帮国王测定了皇冠的纯度。

材料二

莱特兄弟自幼爱好机械,向往飞上蓝天,他们努力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鸟类的飞翔秘密,探索它们起飞、升降和盘旋的机理,进行飞行器的研制。经历了一次次的试飞,经历一次次的失败,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

我选择材料______,我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________,几下就扫得________。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________,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________的乐谱。

1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立刻便有一群海鸥________,几下就扫得________。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________,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________的乐谱。

2“_____”在文段中画出一个比喻句。这个比喻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3从画“_____”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个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文段中两个“赤裸裸”的含义相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反问句:“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并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我的童年是在大自然里度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最使我着迷的还是绿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原句:鲁肃答应了为诸葛亮借二十条船的要求。

(1)改写成带“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写成带“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4分)

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封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使节。

缩句:

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改为字句:

改为字句: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用了什么用词手法?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请你使用这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18、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中队委员会的决定,我们都同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肯定很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我们应该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画线句子仿写句子,另选三个人物和三种品质。

我喜欢鲁滨逊,是因为他不畏艰难。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题目:我的理想

提示: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内容要具体,有真情实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