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 _____;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_____一事。
2、在括号里填上带"春"的词语。
①( )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 )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③( )潮水连江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④( )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⑤满园( )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⑥( )无处不飞花,寒食东来御柳斜。
⑦( )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⑧忽如一夜(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下面故事分别出自哪部书,请写出书名。
过五关,斩六将——《________》
西天取经——《________》
刘姥姥进大观园——《________》
逼上梁山——《________》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必然——( ) 培育——( ) 喜爱——( )
茂盛——( ) 感激——( ) 惊醒——( )
5、语文与生活。
(1)《穷人》一文选自_____国作家_________的作品,我们还学过他的课文________。
(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几件事中我们感受到鲁迅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
(3)课文中有许多性格特别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是________的商鞅;_______的狄仁杰;_________________的桑娜;忠于职守的_______。
(4)我收集关于“规则”的一句话:____________;
(5)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____________。
(6)“腹有诗书气自华”,积累优秀的古诗文是学好语文、增强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在教材中,我们积累了表达别情的经典诗句。其中有王维______ ,___;李白的_______ ,_______;白居易的________ ,_______。春夜我漫步在绵绵细雨中,感受着杜甫_________ ,________这诗意的境界。
6、阅读《回乡偶书》(其二),感受贺知章的乡愁。
回乡偶书(其二)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从题目中的“______ ”字可以看出,诗人写这首诗是有感而发,随感所想。
【2】诗的前两句中,体现诗人离家数十载,家乡世事变迁的词语是“ ______”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______)
A.悲伤 B.慨叹 C.凄凉 D.哀怨
【3】下列对后两句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句从人事变化转到了景物描写上,借物是人非来表达自己的感慨
B.诗句运用反衬的手法,以“湖波不改”反衬“半消磨”,加强了诗人的感情
C.诗人写门前的镜湖,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美景的喜爱之情
D.“春风不改旧时波”中“不改”的不仅仅是微波粼粼的镜湖,还有诗人的乡情
7、阅读诗歌, 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对下列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B.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C.十五夜:元宵节的晚上。
D.栖:鸟停在树上。
【2】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马诗》,回答问题。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在诗的前两句中,“沙如雪”、“月如钩”描绘了边塞月夜怎样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诗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人脑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细胞”“人脑多用了会笨”,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细胞没动用。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外国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④除了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让我们大家养成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吧。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②自然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
【3】“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这句话中的“几乎”这个词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短文,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你想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语句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说法进行判断,激发读者的兴趣,引出下文要说明的内容。
B.第④段针对“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谈了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面的,多用脑可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二是心理方面的,多用脑能使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C.经过研究,科学家发现所有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
D.最后一段与开头呼应,引用人们平常的说法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发出科学的倡议。
10、课内阅读。
藏戏(节选)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表演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一无所获 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观众团团围坐,所有的剧情全靠艺人们用说唱来描述。艺人们唱着,说着,跳着,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故事。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西藏地广人稀,生活节奏比较缓慢。表现在藏戏中,情节可以任意拖延,艺人们的唱腔、舞蹈动作可以随意发挥,一段戏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观众也在吃喝玩耍中看戏,双方(随心所欲 自得其乐)、优哉游哉,一出戏演他个三五天毫不稀奇。
【1】用“/”划去选文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藏戏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背景。
【3】选文中画“ ”的句子前后之间是什么关系?( )
A.总分 B.因果 C.递进 D.转折
【4】结合选文,说一说为什么一出藏戏可以演他个三五天?请分点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同的地区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除了选文中的藏戏,还有安徽的____________,四川的____________,陕西的____________,还有被称为“国粹”的____________等。这些剧种使我们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你认真阅读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国“天眼”
(材料-)中国“天眼”的大名叫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名FAST。它是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从1994年提出构想到2016年建成,总共历时22年。它由上万根钢索和4450个球形反射面组成,形成了一口直径约为500米的“大锅”,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接收面积约25万平方米。“天眼”与德国埃菲尔斯伯格100米口径望远镜相比,其灵敏度能提高约10倍;与美国阿雷西博35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是其2.25倍。
(选自2017年10月14日《信息时报》,有删改)
(材料二)“天眼”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脉冲星、黑洞吞噬小天体、星体演化、外星文明搜寻等,能收到137亿光年外的信号,接近宇宙边缘。有了“天眼”,载人航天器即使飞至太阳系外缘的行星上,仍可以给地球打来“超级长途电话”;有了“天眼”,还可能监听到太空发出的独特电磁波——如果宇宙中真的存在外星人,他们的信息就会被“天眼”探测到呢!截至2017年12月11日,“天眼”已经探测到数十颗优质脉冲星候选体,其中9颗通过国际认证,实现中国在发现脉冲星领域的零突破。2018年5月17日,“天眼”正在安装世界首台19波束L波段接收机,巡天速度将提高5至6倍,它的性能在未来10至20年内保持世界一流。
(选自2018年5月18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天眼”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用22年的执着和热情,让中国睁开了领先世界天文学界的“天眼”。为建设“天眼”,他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有人计算过,那时他在国外一天的报酬,相当于在国内一年的工资。为了“天眼”的选址,他耗费了整整12年的生命,踏遍贵州大山几乎所有的洼地。所选的贵州大窝凼天然洼坑为国家节约经费近30亿元。为解决施工难题,他经历近百次失败,用近两年时间研制出满足要求的钢索。他被誉为“天眼之父”。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选自2018年1月6日《文汇报》,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 ”的句子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中国“天眼”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二),下列关于“天眼”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天眼”能收到137亿光年外的信号,接近宇宙边缘。
B.如果宇宙中存在外星人,他们的信息就会被“天眼”探测到。
C.截至2017年12月11日,“天眼”已经探测到数十颗通过国际认证的优质脉冲星。
D.“天眼”安装了19波束L波段接收机后,巡天速度将提高5至6倍。
【3】读(材料三),概括南仁东为建设“天眼”的付出和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上面三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的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搀合成的。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1】请在片断中找出一个谚语:________________,这个谚语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腊八蒜的做法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色味双美”的意思是颜色和味道都很好。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呢?
答:(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6】找出一个过渡句用“~~~~”画出来。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细菌世界历险记(节选)
①细菌是极微极小的生物,是生物中的小宝宝。这位小宝宝到底长啥样的呢?我们倒要见识一下。
②好呀,请细菌出来给我们看一看呀!
③不行,细菌是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它是我们眼珠的1/20000的大小呀。幸亏260年前荷兰有一位看门老头子叫作列文·虎克先生,把它发现出来。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辛辛苦苦研究,我们渐渐对它的私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
④我们起初以为细菌实行裸体运动,一丝不挂,后来一经详细地观察,才晓得它们个个都穿着一层薄薄的衣服,科学的名词叫作荚膜。这种衣服是蜡制的,要把它染成紫色或红色才看得清楚。细菌最怕热,若将它们抹在玻璃片上放在热气上烘,顷刻间这层蜡衣都化了,露出它们娇嫩的肤体。它们又很爱体面,当它们来到人类或动物的体内游历,或在牛奶瓶中盘桓之时,穿得格外整齐,这层蜡衣显得格外分明。细菌的种族很多,其中以“荚膜杄菌”“结核杄菌”及“肺炎球菌”三族衣服穿得特别讲究,特别厚,特别容易为我们所认识。
⑤细菌的吃最为奇特而复杂,我们若将它详详细细地分析一下,也可以写成一部食经。在这里不便将它的全部秘密泄露,只略选其大概而已。细菌是贪吃的小孩子,它们见了可吃的东西便抢着吃,吃个不休,非吃得精光不可。但它们也有吃荤绝对不吃素的,也有吃素绝对不吃荤的,所以我们有动物病菌与植物病菌之分。
⑥细菌的住是和食连在一起的,吃到哪里就住到哪里,在哪里住就吃哪里的东西,它们吃的范围是这样广大,它们住的区域也就无止境了。而且它们在不吃的时候也可以随风飘游,它们的子孙便散布于全地球了(别的星球有没有我们还没有法子知道。从前德国有一位科学家特意坐气球上升到天空去拜访空中的细菌,他发现离地面4000米之高还有好些细菌在那里徘徊)。大部分细菌都是以土壤为归宿,而以粪土中所住的细菌为最多。大约每一克重的粪土住有115000000细菌。由土壤而入于水,便以水为家,到了人及动植物身上,便以人及动植物的身体为家。
⑦好多种细菌身上都有一根或多根活泼而轻松的鞭毛。这鞭毛鼓舞起来它们便可在水中飞奔,“伤寒杆菌”能于一小时之内渡过4毫米长的路程。这一点儿的路在细菌看来实在远得很,因为它们的身长尚不及2微米,而4毫米却比2微米长2000倍。“霍乱弧菌”飞奔得更快,它们可于一小时之内渡过18厘米长的路程,比它们的身体长9万倍,别的生物都不能跑得这样快。然而细菌若专靠它们自己的鞭毛游动毕竟走得不远。它们是喜欢旅行,喜欢搬家的,于是不得不利用别的法子。它们看见苍蝇附在马尾还能日行千里,老鼠伏在船舱里犹能从欧洲搬到亚洲,它们何不就附在苍蝇和老鼠身上,岂不是也可以游历天下吗?于是蚊子苍蝇就成了它们的飞机,臭虫跳蚤就成为它们的火车,鱼蟹蛤蟆就做了它们的轮船,自由自在地到处观光。不仅如此,它们还会骑人,在这个人身上骑一下,又跳到另外一个人身上骑一下,你看,在电车上,在戏院里,在一切公共的场所,这个人吐了一口痰,那个人说话口沫四溅,都是它们旅行的好机会呀。
【1】关于细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肉眼可看见 B.种族比较多 C.怕冷不怕热 D.实行裸体运动
【2】文章第⑦段举了“伤寒杆菌”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
A.细菌运动速度快 B.细菌运动速度慢 C.细菌运动路程近 D.细菌运动路程远
【3】细菌是如何游历天下的?( )
A.凭借活泼而轻松的鞭毛。 B.依附在苍蝇和老鼠身上。
C.依靠动物和人类的移动。 D.骑在人的身上跳来跳去。
【4】对文章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细菌的吃食是复杂而奇特的 B.细菌的吃食是秘密,不能泄露
C.细菌就是个孩子,很爱吃东西 D.细菌的吃食有自己的菜谱,很讲究
【5】关于细菌的住处,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细菌的住与吃是息息相关的。 B.细菌住的区域是宽广无垠的。
C.细菌没办法生存在高空中。 D.细菌存在于人和动植物中。
【6】请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细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第⑥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语“大部分”,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是一篇介绍细菌的科普文,你喜欢文章的表达方式吗?(请结合文章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①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②“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1】选段是八儿____________的场景,作者描写得很_________(A.详细 B.简略)。
【2】画“_______”的句子是对八儿的__________描写。两位同学对这句话进行了批注,但观点不同。我觉得同学(______)的观点最恰当。
同学A:八儿连叫两声“妈”和“才”字,让我感受到八儿十分着急,突出了他感觉自己已经等了很久很久,想马上喝到粥的急切心情。
同学B:八儿连叫两声“妈”和“才”字,让我感受到八儿十分着急,写出了他脾气急躁,等粥等得不耐烦的样子。
【3】从选段中画“﹏﹏”的两处对八儿的描写中选择一处,仿照上题中最恰当的观点那样在文中作批注。
批注:我选第处,这是对八儿的_________描写,让我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句子意思不能变。
例: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不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1)这么大的风浪,那个渔民怎么能驾着小船出海去呢?
(2)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3)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6、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练习。
(1)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面的噪音太大了,我只好关上门窗。(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若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值得让人怀念的事迹,那就非得有毅力不可。(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镇上的人们已经为他们作了公开祈祷。依然没从洞里传来好消息。(用关联词合并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句子。
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我猛然听到随水柱飞扬起的奥运会嘹亮的会歌旋律。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老虎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这句话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
仿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①居里夫人的报告使全场的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改为“被”字句)
______
②我对老师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改为肯定句)
______
③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缩句)
______
④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
⑤经过一年的努力,我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改进。(修改病句)
______
20、将句子改成直述句。
1.总理对我说,他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我送来的稿子,他放在最后。叫我到隔壁 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傅对鲁班说,他要考考鲁班的木工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微习作。
在课文《匆匆》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叠词,以饱满的情感结合生活中的琐碎事件一遍一遍追问时间流逝的问题。你是否也曾感到时间的流逝或快得吓人,或慢得磨人,或刚刚好?你是否曾留意时间的流逝带给自己的改变?你对时间的流逝有怎样的理解和期待?发挥想象,结合自身实际,带着感情来给时间写一段深情告白吧!
要求:语言通顺,感情细腻真挚,言之有物;字数10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