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补全词语
五颜(________) 自说(________) (________)城下 (________)高吐
天伦(________) 不干(________) (________)相对 (________)炎炎
千家(________) 无依(________) (________)蛇影 (________)夏清
根深(________) 勃然(________) (________)明珠 (________)人往
古往(________) 一走(________) (________)夜夜 (________)而治
2、比较阅读《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 《匆匆》 | 《那个星期天》 |
|
相同点 | 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方法。 | ||
不同点 | 文中一连串的 _______句占了很大篇幅,直接__________表达情感。 | 更多地将情感融入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中,__________表达情感。 |
|
3、我能用“传”字组成不同的词语进行填空。
________疾病 ________知识 ________信息 ________文明
4、写近义词。
仔细________ 勤劳________ 甜蜜________
飘扬________ 有趣________ 发颤________
5、看拼音,写词语。
línɡ lì pái huái chì luǒ zhē wǎn
( ) ( ) ( )( )
6、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练习。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在横线上将诗句补充完整。
【2】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可理解为晒干;“昆黄华叶衰”中的“衰”可理解为衰败。
B.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盛衰规律来警示我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努力。
C.作者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冬葵,百川,赞美万物的勃勃生机。
【3】劝说人们抓紧青少年时光,认真工作学习,有所作为时,常引用本诗中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4】先描红练习一下,再选择这首诗中你喜欢的句子,用行书来写一写。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________________
7、日积月累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 。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 ?
, !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联系诗句解释下列词语。
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文理解。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翻译下列诗句。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首诗中,我们明白石灰的形成要经历这些考验:________;石灰的______的精神值得我们赞颂。
【3】诗中作者抒发要做一个正直高尚的人的坚定志向的诗句是:______。
9、阅读
山上云雾缭绕,山风卷(juǎn juàn)着雪花迎面扑来,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战士们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战,有的( )着被子,有的( )着毯子,有的( )着老羊皮,可都不顶用。越往上爬,空气越( ),人们头昏脑胀(zhǎng zhàng)、呼吸困难。体弱的人,走一步站一会儿,喘一阵。这时候,谁只要停步坐下来歇歇,就会再也起不来了。因此,大家都拼尽(jìng jìn)全身力气,互相搀扶着,艰难地一步一步前进。
【1】把这段话补充完整。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战”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头昏脑胀,呼吸困难”说明红军将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拼尽”一词还可以换成“________________”,从“拼尽”可以体会红军将士向_____大雪山______发出挑战,前进的道路_________但不可阻挡_________。
【5】画线句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你也来请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完成后面的练习。
生命的高度
在一个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在农家仓库里觅食的老鼠意外地掉进一个盛得半满的米缸里。这飞来的口福使老鼠喜出望外,它先是警惕地环顾了一下四周,确定没有危险之后,接下来便是一通疯吃、猛吃,吃完倒头便睡。
老鼠就这样在米缸中吃了睡,睡醒了再吃,日子不知不觉地在丰衣足食的悠闲中过去了。有时,老鼠也曾为是否要跳出缸去进行过思想斗争与痛苦的抉择,但终究未能摆脱白花花的大米的诱惑,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觉得以米缸现在的高度,自己就是想跳出去,也没有这个能力了。
对于老鼠而言,这缸米就是一块试金石,( )它想全部据为己有,其代价( )只能是自己的生命。( ),我们把老鼠能跳出缸外的高度称为“生命的高度”。而这高度就掌握在老鼠自己的手里,它多留恋一天,多贪吃一寸,就离死亡更近了一步。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能做到在明显有危险的地方止步,但清醒地认识潜在的危机并及时跨越“生命的高度”就没那么容易了。
生活中,有很多人,年轻时不去奋斗,满足于仅填饱肚子的生活,到老的时候,看着周围人都过着比自己好的生活,给下一代创造了多么优越的条件,这时他才意识到要努力,可是,“生命的高度”已到尽头。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青黄不接:______________
据为己有: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对于这只老鼠而言,试金石就是________,“生命的高度”就是_______。这个高度掌握在_______,它多留恋一天,多贪吃一寸,“生命的高度”就越________,最后的代价就是________。
【4】寓言总是警示我们道理的,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短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米缸中的老鼠在临终前终于见到了前来觅食的一个伙伴,它会对伙伴提出怎样的人生忠告呢?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将这段话分两层。
【2】分两层的根据是什么?( )
A. 先总体写,再具体叙述除夕热闹的活动。 B. 先交代时间,再具体写活动。
C. 先说节日名称,再说节日活动。 D. 先说在家的人如何过除夕,再说在外的人回家过年。
【3】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表明了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方面写了人们欢庆除夕的场景,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12、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
材料二:
按照攻击源IP 的地区分布来看,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几个省份恶意 IP 最为集中,在全球范围内,中美两国仍然是攻击源最为集中的地区。攻击受害者的分布略有不同,从中国看,受害者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在全球范围内,除中美两个网络大国,东南亚、欧洲地区也出现了较多的受害者。经济活动越频繁,受到攻击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体现出攻击者逐利、逐名的攻击诉求。
【1】下面全是恶意 IP 最为集中的省份的一项是( )
A.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广东
B.北京、江苏、安徽、山东、广东
C.北京、福建、浙江、山东、广东
D.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广西
【2】从中国看,受害者集中于哪个地区?( )
A.南部沿海
B.华东沿海
C.东南沿海
D.西部内陆
【3】材料一漫画中的那把伞的意思是( )
A.人对网络的保护。
B.法律对网络的保护。
C.怕“@”被太阳晒着。
D.“网络安全法”和“@”关系好。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一谈你对网络攻击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
13、(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1】在括号里填上关联词。
【2】{填序号}
这段话共四句,第一句指出( ),第二句指出( ),第三句指出( ),第四句明确了( )。
A.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正确批评 B.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我们的缺点
C.正确批评的标准D.不怕任何人批评
【3】这段话中的四句话的顺序能否打乱?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生命的礼物
那年,在美国考得驾驶执照,同时发给一张淡红色的小卡,卡上写着:按照统 一的人体捐献法规,当我死之时,我作如下选择:
a.捐献我的任一器官和部件。
b.捐献我的心脏起搏器官(植入日期为某年某月某日)
c.捐献下列部件和器官——
d.不捐献我的任一器官部件和心脏起搏器。
以下是亲笔签名和日期。
真新鲜!要是我母亲见了,一定大惊失色。美国人简直是疯子!她虽然不相 信“来生转世”之类的说法,但刚领到驾驶执照就谈死,她会认为“不作兴”。再说 捐献器官,把尸体弄得支离破碎,她会认为太残酷。不过,我在a项上作了选择,就是说,一旦发生意外而死亡,我愿意捐献我的任何一个器官和部件。我签上自己的大名,把卡贴在驾驶执照后面,并把“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贴在驾驶执照正面。我端详这张驾驶执照,想象万一我遭不测,警察和救护人员赶到现场,翻开驾 反灰照一眼就能看见“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就会立即拿我的器官去解救另一个垂危的生命……这是一份生命的礼物,赐予和被赐予都是一种幸福。美国大多 数人都愿意作这种选择,我非常赞成这种做法。只是当时,我不曾将此事告诉母亲,怕她整天提心吊胆。
不久前,在一份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一美国青年在一场车祸中不幸丧生,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医生摘取了他身上所有的可供利用的器官。两只肾脏分别移植 给当地和欧洲的两名肾功能衰竭者,心胜和肝脏分别移植给两名濒临死亡的患者,两只眼球给两个失明者作了角膜移植。这位青年捐献的生命礼物,使四个垂死者重获新生,两个盲人重见光明。当记者访问这个青年的母亲时,她说,她为儿子的行为感到骄傲,同时她还感谢那些接受她儿子器官的人。他们使她儿子的一部分在他们体内存活,她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儿子!
我把文章拿去读给我80岁的母亲听,她听了半晌不说话,最后她缓缓地说这个母亲实在了不起只是我这样老的器官不知还能不能派上用场 我激动得一把抱住她:“你真是我的好妈妈!”
【1】给文章倒数第2自然段缺标点的地方补上标点符号。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残酷( ) 延续( ) 激动( )
【3】将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
(1)医生摘取了他身上所有的可供利用的器官。(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人体捐献法规”中a项是“任一器官和部件”,“任一”可否换成“所有”?为什么?(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开头详细描写捐献卡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把卡贴在驾驶执照后面,并把‘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贴 在驾驶执照正面”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她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一句中“另一种形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人们用这样的办法,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来。(改成“被字句”)
16、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王宁说:“我要像李涌那样关心集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红军对陈庚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利亚说:“今天我不仅找到了木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人一天天地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刚对我说:“我帮你把自行车送上楼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这条公路宽阔、平坦。这条公路漂亮。(用关联词语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他微笑着说:“我们到延安来,专门赶来采槐花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红说:“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到野外活动,我必须参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问题,让我指给您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蔺相如说:“秦王若有诚意换璧,我就把璧交给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小朋友出来了。
_______________
②他们戴着五颜六色的帽子。
_______________
20、扩写下面的句子。
(1)竹楼藏在竹林中。
(2)土楼显示了魅力。
21、阅读材料,写一篇记叙文。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经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第一次高考,数学只得了1分,全面败北;第二次参加高考,再次惨败,数学只考了19分,父母都对他不再抱什么希望,认为这孩子注定不是考大学的料,劝他安安心心学点手艺,混口饭吃。但是马云却仍不甘心。第三次高考马云的数学考了79分,历经千辛万苦,马云终于考上了大学。他高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试想,如果马云在第二次高考失败后,听从了父母的劝告,去学习一门手艺,安安稳稳地过他当临时工的生活,还会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吗?
结合上述材料,确定一个中心,再联系你的学习生活经历写一篇不少于450字的记叙文。
习作要求:(1)题目自拟,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2)内容真实,叙事具体;(3)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4)书写工整,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