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要求填成语。
评——评人物:孔子( ) 诸葛亮( )
聊——聊话题:抗击疫情( ) 珍惜时间( )
2、成语不离“舌”。
(1) 形容惊诧无言(______)
(2)形容能说会道(______)
(3)形容不善辞令(______)
(4)形容随声附和(______)
(5)形容人多嘴杂(______)
(6)形容说话轻薄(______)
3、给加点的字注音。
⑴及日中则如盘盂( )
⑵孰为汝( )多知( )乎
4、根据下面语境,解释含“绿色”的词语。
1.为了满足人们健康的需要,厂家纷纷推出了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将物资及时运到灾区,政府开辟了绿色通道。
绿色通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意思写诗句。
(1)白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时的好雨似乎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就飘飘洒洒地下起来,催发植物生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劝学诗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人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因此要在学习上不遗余力。
B.池塘春草和阶前梧桐,通过意象的变化突出时不我待,进而来劝学。
C.击打石头才有火花,是用来类比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的。
D.三首诗语言通俗易懂,但是劝人学习的思想却充满着现实的功利性。
【2】三首劝学诗在劝学方面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快乐阅读。
石灰吟
,烈火焚烧若等闲。
,要留清白在人间。
【1】补全古诗。
【2】解释下列词语。
(1)等闲:_________________
(2)清白: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古诗内容,用适当的关联词将句子连接起来。
______千锤万凿,______烈火焚身,______粉骨碎身,我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4】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诗词,并完成练习。
春 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的体裁是(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胜日: ,光景: ,等闲: 。
【3】用自己的话说下面的诗句的意思。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____________。
9、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短文后的各小题。
特殊的点名
⑴刺耳的铃声急骤响起,马教授心头一震,随即用发颤的声音说道:“同学们,下课了!”
⑵然而,同学们睁着大大的眼睛,目光聚集在他们敬爱的老师身上,谁也没有动。四年前,他们怀着无限的憧(chōnɡ)憬(jǐnɡ)踏进校园,转眼就要毕业了。明天,他们将奔向各自的岗位。面对讲台上这位慈父般的老人,这位才华横溢而又平易近人的老专家,这位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的老教授,他们是多么想把时光留住片刻,和老教授多呆一刻呀!惆(chóu)怅(chànɡ)之中,他们每个人还意识到,只要这个班集体一解散,就意味着他们这一生再也难以相聚了。
⑶马教授望着自己的学生们,喉结动了动,他很想再次宣布“同学们,下课了!”,但嘴巴张了张,竟未能说出来。教室里一片寂静。
⑷这时,班长站了起来,红着眼圈说:“老师,您给我们点个名吧!”
⑸沉默5打破了,同学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释放点,渴盼地望着老师说:“对!老师,您就再给我们点一次名吧!”
⑹马教授愣怔了半晌,深情地扫视了一遍同学们,然后捧起了花名册。同学们立即调整坐姿,端端正正坐好,静神凝望着老师。
⑺“现在开始点名!”马教授清了清嗓子,泪水在眼眶(kuànɡ)里打转。
⑻“肖石、温天立、张颖……”他大声呼点着。四十五位同学相继站起来又端正坐下。
⑼“马国政!”
⑽“?”同学们蒙了。
⑾“到!”未等同学们反应过来,马教授已经响亮地回答了自己。
⑿ 掌声立即掀起,同学们眼里噙(qín)满了激动和幸福的泪水。
【1】“憧”、“憬”、“惆”、“怅”、“眶”这五个生字,按音序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A.怅惆憧憬眶 B.怅憧惆憬眶 C.怅憧眶惆憬
【2】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⑿自然段中“噙”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哪几句话让你知道了 “下课了,谁也没有动”的原因?用横线把它们画出来。
【4】把第⑹自然段中 “马教授捧起花名册”一句中的“捧”字改成“拿”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马教授为什么要点自己的名字?从这里你看出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⑽自然段引号之间只有一个问号,你从这个问号读出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你是不是也舍不得离开自己的老师?请用心写下给老师的临别赠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足迹
拐过那道挂满冰柱的断崖,大雪山的山顶就在眼前了。
就在这时候,山背后突然腾起了一片雪雾,冷风推送着一大片浓黑的乌云,疾速飞来,遮得天昏地暗;接着,风吹起的积雪,夹着天上飘来的大片雪花,劈头盖脸地落下来。
指导员曾昭良望着这突如其来的大风雪,忧心地摇了摇头。他深深地吸了口气,把搀在病号腋窝里的那只手攥紧了,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他是在部队行进到山腰,就要进入积雪区的时候被指定参加团的收容队的。一路走着,他收容了三批因病掉队的同志,组织好人力,把他们送向前去。他本来可以走快些,赶上本队。可是,就在半个小时以前,他遇上了这个病倒在路旁的同志。搀着一个同志走,就慢了,最终没能赶到起风之前翻过山去。
路,越来越难走了。风吹起的积雪,夹着大片雪花,劈头盖脸地落下来。指导员曾昭良觉得脑袋仿佛胀大了几倍,眼前迸散起一串串金星,两腿好像被积雪吸住了,足有千斤重,每挪动一步都要积攒浑身的力气。特别难耐的是胸口,好像猛地塞进了大团棉花,透不出气来,心跳得“砰砰”响,似乎一张口那颗热乎乎的心就会一下子从口里跳出来。这时候,要是能够坐下来歇歇,该有多好啊!可是不行,还在接受收容任务的时候,他就听说过,山顶上空气稀薄,在身体衰弱又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只要一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
被搀扶着的病号倚在曾昭良的肩膀上,喘了几口粗气,仰起脸,乞求道:“同志……把……把我扔下……你……”
“瞎说!”曾昭良生气地打断了他的话,像是为了回答,他加快了脚步。
“力量……”走了一阵,那个同志又说话了,“这会儿,要是有人能,能把力量这种东西,给,给我们,哪怕给上一点点……”
曾昭良咧开干裂的嘴唇笑了笑。这同志说的,和他这会儿想的,竟然一模一样。
可是,这种事,在心窝里想想也就罢了;要不,也只有神话里才会有。现在,在这鸟兽都绝迹的茫茫雪山上,在人们最后一丝丝力量都快用完了的时候,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奇迹?他把口气放软了些:“别说傻话啦,同志,把剩下的力气省着点,我们能爬上去!”
一步,两步……尽管走得很慢,雪路却终于一尺一尺地移到身后去了。约莫经过了一个小时的奋斗,他们终于走完了这段艰难的路。
【1】选文第二段写的是_____的恶劣环境。其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______的场景,目的在于__________。
【2】选文写到的人物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记叙的顺序是___________,用一句话概述短文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文中画“﹏﹏﹏”的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腿好像被积雪吸住了,足有千斤重”和“特别难耐的是胸口,好像猛地塞进了大团棉花,透不出气来”这两句话是两个比喻句,写出了雪山环境的恶劣。
B.“这时候,要是能够坐下来歇歇,该有多好啊!可是不行,还在接受收容任务的时候,他就听说过,山顶上空气稀薄,在身体衰弱又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只要一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这两句话是对指导员曾昭良的心理描写。
C.指导员和病号不能停下来歇一歇的原因是后面有敌人追击,他们需要尽快转移。
D.这段话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惧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蔑视苦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读完全文,哪位战士给你留下的印象更深刻一些?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与“春联”相关的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
春联这种文学样式以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材料二)
春联在形式上有诸多限制。首先,上下联字数要相等。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这副春联,每联都是七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最基本的要求。其次,上下联词性要相对。如刚才说的那副对联,上下联词性相对,“新春”对“佳岁”,“富贵”对“平安”,“年年好”对“步步高”。此外,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现在的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为仄声。对联讲究平仄,末尾最严。上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仄声,下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平声。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上下联末尾的“寿”和“门”就分别是仄声和平声。
(材料三)
春联的内容也有许多讲究。譬如,“春好禾苗壮,人新稻谷丰”是体现农民对新的一年的期望的春联。“百货琳琅,柜盈春夏秋冬货;大楼兴旺,客满东西南北楼”是希望生意兴隆的。可见,不同的人家,不同的行业,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期望。
【1】下列哪些是春联的特点?___________(只写序号)
A.上下联字数相等。 B.韵律性强。 C.词性相对。 D.平仄相调。
【2】根据材料二,把下面的上下联连一连。
又是一年芳草绿 竹报岁平安
春同大地千山秀 依然十里杏花红
勤劳门第春光好 日照神州百业兴
绿柳舒眉辞旧岁 和睦人家幸福多
梅开春烂漫 红桃开口贺新年
【3】根据材料三,你觉得右下面这幅春联应该贴在哪里?选一选:( )
A.宾馆 B.家里 C.商店 D.学校
12、课外阅读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惟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上。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 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往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母亲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1】题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写的,他把母爱比作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2】把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近义词填在括号里,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骄傲—________
【3】文中省略号的用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4】句中说“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你知道该怎样做吗?
__________________
13、现代文阅读
牵着母亲过马路
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啊!”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爱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经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的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渔网……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喜不自禁:______________
娴熟: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中与“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相照应的句子,画“________”。
【3】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自然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母亲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喜。第七自然段中写“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母亲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喜。
【5】第四自然段中写“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为什么“我”的心灵震颤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短文主要写“我”牵着母亲过马路,也回忆了小时候母亲牵着“我”过马路的情景。
B.文中的母亲,不仅仅是“我”的母亲,也指祖国母亲。
C.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连用两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欣慰、满足和喜悦之情。
14、阅读理解
有一天我下班较早,看见邻居老先生正在整理花架。起初只见老先生拿着剪刀,走向一盆繁茂的花,细细转动审视之后,突然连下几刀,剪去许多看来非常漂亮的枝条。接着老先生又端来另外一盆,而且连看都没多看两眼,就把花连根拔起,除掉附带的泥土,再植入另一盆。我正不解,老先生又从里面提了一壶水出来浇灌,妙的是他不但浇那些枝叶茂盛的盆栽,而且对于一些看来只有泥土,或略见两三枯枝的花盆,更是特别照顾。
老先生浇完花,总算工作告一段落,我就趁机发问:“您刚才的这些做法,我真有点不懂,起初一盆好好的花,硬是剪几刀,不是很不尽人情吗?接下来翻泥、换土、移盆,不是多此一举吗?最后连些枯枝干土也要浇水除草,不是毫无意义吗?”
老先生慢条斯理地回答:“你们年轻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只看表面,不多思考。养花就好比养人啊!对于那些看似繁茂,却生长错乱,不合规矩的花,一定要狠狠地修剪,免得它们歪斜杂乱,将来才能发育良好。这就好比收敛年轻人的气焰,将他们导入正轨一样。接着我换土疏根,目的是使植物接触沃壤。这就好比要孩子追求上进,离开不良环境,求取更高的学问。至于浇花,我之所以特别照顾枯枝,实在是因为那些植物的枝子,看来已死,却蕴有生机;泥土中更埋有种子,等待发芽。这就好比教育,要特别照顾那些贫苦却有心向上的学生,更得悉心哺育下一代,使他们成长茁壮。你说,我刚才的做法,哪一项是没有意义的呢?”
至此,我恍然大悟地说:“怪不得柳宗元讲‘问养树,得养人术’了!”
【1】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请给文章拟定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慢条斯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恍然大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先生整理花架时是如何对待繁茂的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先生养花的做法中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你对“问养树,得养人术”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有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陈述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
2.为了避免暴露,他们决定暂时断绝通讯联系。(陈述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
3.每个访问埃及的外国人,都不得不去看一看金字塔。(双重否定改写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
4.我暗暗叮嘱自己,这两天非要给他们姐弟俩买到两张电影票不可。(双重否定改写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你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下面三个短句按照合理的顺序组成一个通顺的句子。
(1)挫折和失败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
(2)挫折和失败会给人带来痛苦。
(3)挫折和失败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赵王告诉蔺相如说:“你要带着宝玉到秦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萍告诉老师:“这次的中队会由我来主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武松道:“这可奇怪了!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句子训练场。
(1)这是天地给我们的恩泽。(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改变语序,句意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与人之间密切的关系,让我感到亲切,舒服。(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读好书可以丰富和提高我们的知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我们跑遍密密的树林。________
②欢乐的笑声惊飞了觅食的小鸟。 ________
21、习作。
同学们,你的家乡有什么节日习俗?你参加过什么节日的民俗活动?请你根据亲身经历写一篇作文。注意要运用过渡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穿插在合适的地方。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详略得当,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