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合适的成语或名句填空。
1.比喻老师教育的学生众多,各地都有的成语:______________。
2.说明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喻一心想做成一件事却没有做成,没打算会有什么结果的事情却不经意间成功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学六年的生活一晃而过,真是_________、_________,我想用“___________________”来告诫自己,使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勤奋学习、珍惜时间。
2、根据意思出诗句
①西塞山前的白鹭,正在悠闲地飞来飞去。________。
②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肥美的鳜鱼活泼地在水中嬉戏。________。
③微风吹拂,小雨飘飘,钓鱼人是不需要去理会,更不用回家去躲避的。________。
3、词语解码。
(1)粉骨碎身浑不怕(__________)
(2)任尔东西南北风(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喜欢读语文书,那些课文教给我知识,启迪我心智——读《鲁滨孙漂流记》,可以学习_____________;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读《跨越百年的美丽》,可以感受到科学家那份_______________ 精神。
2.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_________,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小儿的最后一句话运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5、比一比,再组词。
域(_____) 惯(______)
或(_____) 贯(______)
6、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练习。
菊花
[唐]元稹
秋丛①绕舍似陶②家,遍绕篱③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①秋丛:即丛丛的秋菊。②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③篱:篱笆。
【1】第一句诗中的“____”字写出了菊花满院盛开的景象。
【2】第二句诗中的加点词,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情态。
【3】诗人“偏爱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借菊花___的特点,寄托诗人对菊花________的赞美。
【5】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B.第一句写景,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C.第二句叙事,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直到日头西斜。
D.第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品质。
7、课文理解。
题西林壁
[宋]苏轼
,
。
,
。
【1】把诗句填写完整。
【2】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什么?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看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4】俗话说:“当局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你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宁宁在朗通叶赛宁的《夜》时,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帮她解决。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1】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幽 暗 的 松 林 失 去 喧 响。
【2】朗通这一诗节,应采用的语调是( )
A.舒缓 B.欢快 C.激昂 D.深沉
9、课外阅读。
恰到好处的掌声
1991年,一位来自辽宁沈阳的父亲带着9岁的儿子,来到北京寻找他们的音乐梦。
可是,父子俩一无关系,二无背景,仅凭着对音乐的执著与热爱,根本不足以引起音乐界的重视。为了能够待在京城,父亲费尽周折。勉强(qiáng qiǎng)将儿子送进了一所小学。
儿子的特长是弹钢琴,父亲花高价联系了一位有名的钢琴师上辅导课。第一天,钢琴师只教了儿子一段简单乐谱,就摇起了脑袋:“这孩子,脑子比一般人笨,反应也慢,肯定上不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趁早改行吧!”结果,性格倔强(jiàng qiáng)的儿子当场就和老师吵了起来,父亲怎么也劝不住,师生俩闹得不欢而散。
看着不争气的儿子,父亲心里一阵难过:“这些年,爸爸为什么辞职、卖房子、背井离乡,到处求人?我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你能学好钢琴,将来上中央音乐学院吗?你现在却成了这个样子……”儿子的倔劲又上来了:“爸,我再也不学琴了,我想回沈阳。”经过又一场争执之后,父亲由失望变成绝望,决定带儿子离开北京。
在父亲俩动身的当天,他们意外地接到一个通知:儿子所在的小学办晚会,老师们指定要儿子弹奏一曲钢琴。儿子显然还在气头上:“不弹了,不弹了,连钢琴老师都说我笨,反应慢,我再也不摸琴了!”几位老师都很奇怪:“弹得好好的,怎么说不弹就不弹了?”“不摸琴?你父亲送你来北京,不就是为了学琴的吗?”然后,无论老师们怎么做工作,儿子都表示再也不摸琴了。
他们的争执引来了一群好(hào hǎo)奇的观众,那就是儿子班上的同学。同学们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帮着劝开了:“弹吧,我们都喜欢听你弹琴!”“在我们心中,你的钢琴是弹得最棒的!”这感人的话语终于打动了儿子。那天晚上,儿子流着泪,以从未有过的激情弹奏了几支中外名曲。当他演奏完最后一首曲子时,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儿子站起身来,一遍又一遍向着鼓励他的人们鞠躬。在那些连绵不绝的掌声中,儿子做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我要学钢琴!我一定要学好!”
凭着过人的自信加努力,两年后,儿子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十年之后,他成了中央音乐学院最年轻的客座教授,并且凭着一系列成功的演出技惊中外。他,就是被誉为“百年不遇的钢琴天才”——郎朗。
成名之后,很多人问起郎朗成功的秘诀,郎朗无一例外都会提及小学时那场特殊(chū shū)的晚会,提及激励自己上路的掌声。后来,一位记者在专访中动情地写道:“这些掌声,是对草根艺术的肯定。虽然它们不是出自名人大腕,但在关键时刻,以恰到好处的声音,拯救了一位音乐天才。”
【1】划去括号内错误的读音。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背井离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久不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短文中画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原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短文第5、6自然段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短文内容进行选择。
“在那些连绵不绝的掌声中,儿子做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这个“决定”是第( )个。
A.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
B.做中央音乐学院最年轻的教授;
C.要成为百年不遇的钢琴天才;
D.要学钢琴,而且一定要学好。
【6】短文题目《恰到好处的掌声》的含义应是第( )个。
A.这掌声恰好合适;
B.这掌声是郎朗成功的秘诀;
C.这掌声肯定了郎朗的艺术才华并鼓励着他走向成功。
D.这掌声肯定了钢琴艺术,拯救了郎朗。
【7】这篇短文使你受到哪些启发?请试着从不同角度(至少选择两个)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
10、 ①1915年10月,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娃娃"投生"到这个清贫之家,这就是我。大伙儿见我胖乎乎挺逗人喜欢,便起了个小名叫"狮仔"。莫看名字威风凛凛,不知怎的,学话比一般孩子晚多了,直到三周岁口齿才清楚些。上有哥哥,下有弟弟,我排行当中。
②我们年纪很小,父亲便教我们读书识字。他的旧学功底很深,教的是四书五经。他的视力在年轻的时候就坏了,看东西很吃力,常拿出一叠叠学生作文,唤着我的小名:
③"狮仔,念念!"
④我便"咿咿呀呀",照本宣科地读了起来。他一听就记住,听到妙处,往往露出欣慰的微笑,甚至出声叫好。
⑤我真怕他检查作业。一旦发现错别字,他就沉下脸来,低声但却是严厉地叫:"狮仔!"于是,我只好乖乖地伸出手,让他打手心。且不论这种教育方法得当与否,挨打的滋味总是不好受的,这倒使我养成了从小就认认真真做事的习惯。童年吟诗、联对子、背古文……就是没想到将来要跟什么"物质"、"分子"打交道。我至今十分感谢父亲的严格要求,为我打下了良好的语文基础,使后来的学习和研究顺利多了。
【1】第一段写出了"我"在学习方面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为什么怕父亲检查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点词"乖乖",原指顺从,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摘出最生动的描写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6】第⑤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拣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1】这段话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
【2】八儿看到锅里的粥时的表情是_______,这个词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_____、_____的孩童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3】根据对选文的理解,判断对错。
(1)“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这句话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强调了栗子在锅里容易煮碎的事情是他早就知道的事实。(______)
(2)“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饭豆膨胀、体积增大的样子。(______)
(3)“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这两句话都是比喻句。(______)
(4)“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这句话中“如他所猜”是说八儿对自己的猜想很满意,“但”说明八儿对粥的颜色不满意。(______)
【4】选文突出了腊八粥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展示。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汤姆被罚刷墙。)“嘿,汤姆让我来刷点儿。”
汤姆看上去像是考虑了一下,刚要同意,却又改变了主意:“不行──不行──我想这可能不行,本。你知道,波莉姨妈对这个篱笆墙非常讲究、挑剔,你知道因为它正临街。如果这是房后的篱笆墙,我就无所谓了,她也不会在意的。真的,她对这道篱笆墙讲究得很。这要刷得非常仔细才行,我想,一千个孩子,也许两千个孩子中也挑不出一个能干得合她心意的。”
“不会吧,真的是这样?哦,还是让我试试吧,只试着刷一点儿。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让你试的,汤姆。”
“本,说真的,我倒是愿意的。可是,波莉姨妈──唉,吉姆想干,但她不让他干。锡德也想干,她也不让他干。现在你该明白我是怎样被选中的了吧?由你来刷这篱笆墙,万一出了点儿差错……”汤姆说。
“哼,呸,我也会非常小心的,还是让我试试吧。这么吧……我把苹果核给你吃。”本说。
“好吧,就这样──不行,本,还是算了吧。我怕……”
“我把苹果统统给你吃!”
汤姆交出了刷子,脸上老大的不愿意,可心里高兴得很。就这样,刚才的那艘“大密苏里号”便在太阳底下汗流浃背地干着活,而那位下了岗的艺术家却在边上的阴凉处,坐在一只木桶上,悬着两条腿,咀嚼着苹果,同时还盘算着多宰几个缺心眼的傻小子。这样的蠢货有的是。每过一会儿,便有些男孩经过,他们本来是想来取笑汤姆的,但都留了下来刷篱笆墙。等到本累得撑不住时,汤姆把这个机会卖给比利·费希尔,得到了一只精心粘补好的风筝;比利又干不动了之后,约翰尼·米勒又用一只死老鼠和一根拴着它的小绳子购买了这个刷墙的机会──如此这般一个轮着一个,一个小时接着一个小时。汤姆上午还是一个穷鬼,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富翁。他除拥有上面提到过的那几样东西外,还拥有了十二颗石弹子、一只破口琴、一块可以透光的蓝瓶子玻璃片、一门用线轴做的大炮、一把开不了锁的钥匙、一段粉笔、一个玻璃酒瓶塞子、一个洋铁皮做的玩具士兵、一对蝌蚪、六个爆竹、一只独眼小猫、一只铜制门把手、一只狗项圈、一把刀柄、四块橘子皮以及一个破旧的窗户框子。
汤姆享受了一段美好、愉快和逍遥自在的时光,还有好多伙伴陪伴着。篱笆墙足足刷上了三层灰浆!要不是他的灰浆被用完了,他一定会让镇上所有的孩子都破产的。
【1】选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汤姆是怎样骗其他孩子刷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选文我们可以看出汤姆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13、雕 像
一位致富不忘家乡的农民企业家出资修了一座跨河大桥。
大桥竣工后,企业家找到一位颇有名气的雕塑家,请他塑一尊人物石雕立在桥边。
企业家说:照片我没有,但请您听听这个故事——
20年前一个夏日的傍晚,山洪暴发,天昏地暗。一个放学归来的少年躲在河边一棵孤柳下浑身湿透,惊恐地盯着面前咆哮的河水。突然,少年听到一声声呼唤:狗子——狗子——
少年隐约看见河对岸母亲顶着一块儿塑料布艰难地走来了,可河上的小木桥早被洪水冲走了。母亲也看见了儿子,来不及挽起裤腿便踏进湍急的河里。突然,一股更猛的洪水奔涌过来,母亲一闪不见了。少年急了,跟着洪水往下游跑。
良久,母亲又被洪水托了起来。
娘!娘——少年哭喊道。
母亲被浪头掀起的片刻,用了最大的声音喊:狗子——饭在灶膛里……热着——有20块钱在床上的棉絮里……母亲话音未落就被洪水卷走了。
后来少年辍(chuò zhuì)学了。少年用母亲积攒下的分分角角到镇上做生意,一直到今天。
企业家讲到这里声音有些哽咽(yān yè)了,他说:“您知道,那少年是我,我要给母亲塑一尊雕像。”
那一夜雕塑家失眠了,那场景总缠绕在脑子里。雕塑家开始了自己雕塑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幅作品的创作与雕刻。
雕像揭幕(mù mò)的那一天,当这位农民企业家亲手掀起雕像上的红绸时,他惊呆了,久久不语——风雨中,一位头发凌乱的母亲顶着一块儿雨布,佝偻着腰,神情焦急地呼唤着……母亲的背后,映衬着彩虹一样的跨河大桥。
企业家紧紧抓起雕塑家的手:“谢谢您!谢谢您!”企业家的声带颤(chàn zhàn)动着,眼睛闪着泪光。随后他说:“工钱多少?您说个价!”
雕塑家轻轻推开企业家的手,郑重地问:“你说呢?”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解释词语中加点的字。
(1)颇有名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洪暴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文中画“——”的句子,想想这尊雕像表现出了怎样的深刻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中画“——”的句子,说说雕塑家想表达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简要评价文中的三个角色。
企业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雕塑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面是不同译者笔下《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一段译文,读一读完成练习。
【文段一】 | 【文段二】 | 【文段三】 |
小鳄鱼, 尼罗河上晒尾巴。 片片金光鳞, 撒点清水吧。 笑眯眯, 爪子摆的开又开。 一口温和气, 欢迎小鱼儿来。 | 小鳄鱼怎样 保养它闪亮的尾巴? 它用尼罗河水冲洗 每片金色的鳞甲! 它咧开嘴巴欢乐开心, 它伸开手指多么优雅, 脸上挂着慈祥的微笑, 迎接小鱼游进嘴巴。 | 小鳄鱼,尾巴亮, 怎样使它亮又亮, 尼罗河水哗哗响, 冲得鳞甲闪金光。 咧开嘴,笑得欢, 伸开爪,多灵巧, 张开两颚眯眯笑, 欢迎小鱼往里跳。 |
赵元任 译文 | 贾文浩 贾文渊 译文 | 陈复庵 译文 |
【1】【提取信息】(1)读完三段译文,给这一部分内容选一个题目,最恰当的是______
A.小鳄鱼 B.尼罗河故事 C.小鳄鱼怎样……
(2)从三段译文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小鳄鱼?______
A.狡猾 B.凶恶 C.可爱 D.贪吃
【2】【品读语言】品读三段译文,下面的评价说的是哪一种译文,请你连线。
【文段一】 朗朗上口,欢快有趣,有儿歌的韵味。
【文段二】 句式长短错落,简洁明快,表现出小鳄鱼的有趣形象。
【文段三】 较为直接的翻译,句子稍长,欠缺了一点情趣。
【3】【思考交流】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的版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6分)
(1)在南极考察队员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2)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 我的心哪,留在祖国的蓝天上。
16、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你们看见过这么劳苦、这么简朴的总理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们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总理。(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浏览”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老师说:“你今天放学之前必须完成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说:“今天晚上你和妈妈先吃饭,我有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婆问我:“你在干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强说:“老师,是我不对,您批评我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说:“我不信你考了一百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汤姆的脸立刻变得煞白。(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官说:“两周前我就让人把山洞的洞口封上了,钥匙在我这里。”(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在放学的路上,一个人向家里走去。(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句子
(1)历史博物馆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一大批文物。(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是不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的。(改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藏的雪花大如席。(模仿此句的修辞方法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宁对小明严肃地说:“如果你再迟到,我就一个人去。”(改为第三者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焦裕禄的事迹让我感动。(改为用否定的句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把”字句.
火柴照亮了小女孩的四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在下面两题中选一题,按要求完成习作。努力做到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请另附纸)
(1)毕业在即,请以《XX,我想对你说》为题,确定一个对象,向他(她)敞开心扉,说真话,吐真情。
(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请将《那一双 的眼睛》补充完整,再完成习作,横线处可填“关注”“失望”“美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