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要求写词语。
近义词:指导——( ) 观察——( )
认真——( ) 结果——( )
反义词:简陋——( ) 仔细——( )
详细——( ) 混同——( )
2、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翻译。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___)
___________
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___)
___________
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带有“改”字的词语。
___错误 ___生活 _____品种 _____技术
4、根据语境,写出正确的词语。
父亲从chōu tì( )里拿出一个盒子,便拽着我来到了一个pì jìng( )的小树林,神情yán jùn( )地告诉我说,这是cán bào( )的fěi tú( )杀害人民的证据。
5、在括号里写出加点词语的反义词,将句子补充完整。
(1)这枚戒指看起来很_____,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2)诚实的人让人_____,虚伪的人让人讨厌。
(3)虚心使人进步,_____使人_____。
6、课内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这首诗中“之”的意思是__________,“故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唯”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作者在____(月份)送别________这个老朋友。
【3】在这首诗中,____两句叙事,____两句写景,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7、课外阅读
阅读诗歌, 回答问题。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1】解释词语。
(1)直待:_________(2)凌云:_________
【2】说说诗句的意思。
(1)自小刺头深草里。_______________
(2)时人不识凌云木。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小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两首托物言志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关键字词概括全诗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三打白骨精(节选)
白骨精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走了,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手和女儿。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满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父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 mēng méng )骗我师父,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众神都在云端看着。悟空抡( lún lūn )金箍棒,棒打死了妖精。 妖精化作一堆骷髅,脊梁上有一行字, 写着白骨夫人。
【1】用“”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端”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东西的)头;②事情开头;③原因;④项目),“端”字在“云端”中应选第(______)种解释,在“白骨精诡计多端”中应选第(_____)种解释。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其中“笑”字表现了悟空 .在第三次与白骨精的较量中,悟空采取的办法与前两次不同在 从中可以看出悟空的 。
【5】《三打白骨精》选自_______写的《西游记》,请写一个这部名著中体现孙悟空勇于反抗神权的故事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渴望
晓萌今年过生日,他渴望得到一辆滑板车。街上的孩子们好多人都有。男孩子们凑到一块儿会比赛,滑得最快最溜的那个,就是大家心中的英雄啊!
生日前三天,晓萌就开始为自己的礼物作谋划。他给爸爸详尽描绘了一个人蹬上滑板车之后的愉快感觉。然后,他在作业本的反面尽可能准确地画出一辆滑板车的图形。最后呈上的是一张价格调查表,上面开列着每个商场出售的滑板车的不同品牌、不同质地以及不同价格的清单。爸爸听完后,只是说一句:上学吧。晓萌愣了半天,也没想明白爸爸的话是什么意思。
生日前一天,没见到爸爸的任何动静。为保险起见,他把那张滑板车价格调查表拿出来,用黑笔描得粗粗的,先搁在爸爸的枕头边,又用酱菜瓶压在桌子上,最后拿糨糊粘在冰箱把手上。晓萌心里想,爸爸肯定会看见的。
可是生日那天,早晨起床以后,晓萌彻底伤心了,因为爸爸什么也没有买。晓萌在家里垂着头站了好久。然后他背上书包,出门上学去了。
【1】晓萌今年过生日渴望得到一辆滑板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生日前三天,晓萌为自己的礼物做了哪些方面的谋划?想一想,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来。
【3】第3段中画横线放、搁、压、粘三个动词表现了晓萌________的心理。
【4】《渴望》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题临安邸
佚 名
诗人林升一日路过临安,住在一家旅店。远处不时飘来一阵阵悦耳的乐声,诗人循声而去……
西湖景色迷人,远处的山郁郁葱葱,一座接着一座,连绵到天边。那连绵的群山中,星星点点地散落着一座座玲珑别致的小楼,好一派迷人的景色!你听,远处隐隐约约的的地传来一缕缕美妙的乐声。看!楼阁里的舞女们长袖飞舞,袅袅婷婷,那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诗人林升却无心欣赏这些美景。那西湖边暖融融的风吹得那些达官贵人忘却了丢失国土的耻辱,整日花天酒地,早己把国与民抛在了脑后。看到这奢靡的场面和达官贵人们那迷醉的丑态,林升气愤地想:他们简直把杭州当作了汴州,整天过着荒淫腐败的生活,不思收复失地,真是腐败到了极点。想到这里,林升不禁在旅店的墙上忧心写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题目中的“临安”即_________(地名),诗中的“游人”指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描写的是___________(地名)的美景,是林升的诗句“_______________”所描写的内容。
【2】选择正确的答案。
(1)“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意思是(_________)
A.西湖边那些整日长袖飞舞的舞女们什么时候可以休息呢?
B.西湖边统治者们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2)这首诗反映了诗人(_______)的情怀。
A.大公无私 B.忧国忧民
(3)这首诗应用(________)的语气朗读。
A.赞美 B.悠闲 C.讽刺
【3】你还知道哪些跟西湖有关的诗词?请写出一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请你记得歌唱
①为一次医疗事故,他在四个月大时成了聋儿,在母亲竭尽全力的教导下,他终于理解了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名字,并慢慢学会开口说话,普通话说得甚至比一般孩子还标准。
②可是一进学校,他的助听器还是引起了其他孩子的好奇。有时他听不清楚老师提的问题,答非所问,也会招来哄堂大笑。这一切都让他很沮丧,他恨不得把助听器摔烂,再也不去学校。
③母亲安慰他,他不听,哭着问:“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母亲回答,他是医生一针给打聋的。他哭得更厉害:“我恨他,我要找他报仇!”母亲难过地别过头:“找不到了,就是找到了,你的耳朵也是这样了。”
④他只能接受现实,并比其他同学更努力。小学时的听写课,同学们只需记住单词,他还要记住单词的次序,老师嘴巴动一下,他就写一个,同样拿了满分。他甚至报名参加北京市、区中小学生朗读比赛,第一次上台吓得双腿发抖,怕自己吐字不清晰,或者忘词。望着众多正在注视他的听众,他终于鼓足勇气开口,结果获得了一等奖。
⑤努力总有回报,他一直是学校骨干,并且日益自信起来。
⑥可是,因为是聋儿,仍然有尽了努力也无法做到的事情,譬如音乐课的考试。那天音乐课下课时,老师说:“大家都准备一下,明天考试,要唱《歌唱祖国》。”其他的同学都嘻嘻哈哈的不当回事,他却犯难了。他一直不大会唱歌,难以把握节奏。回家后,他愁眉苦脸,母亲就一边弹钢琴一边教他唱。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过去了,他的嗓子都嘶哑了,但是还是跑调。节奏很对,但他完全是在“说歌”,一个字一个字无比认真地说。母亲摸摸他的头说:“考试时你就这样唱吧。”他说好。母亲又严肃地叮嘱道:“可能大家会笑,但是你自己不能笑,坚持把歌唱完。”
⑦第二天音乐考试,轮到他上台了。他舔舔发干的嘴唇,跟着节奏开始“唱”歌。第五句的话音才落教室里的同学已经笑翻了天。他不理会,在笑声中仍然继续自己的歌唱。他就这样一丝不苟地跟着节奏把歌“唱”完。
⑧教室里不知何时已经安静了下来,他突然发现,同学和老师的眼睛里都有些亮晶晶的东西。接着他看到了同学们在使劲的鼓掌。
⑨他就是梁小昆,曾多次参加专题电视节目制作,是电影《漂亮妈妈》中郑大的原型。时下他正在北京电影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在摄影界已经小有名气,而且前不久刚在北京“东方新天地”举办了自己的个人摄影展。
⑩至今,梁小昆都非常喜欢唱歌,每次去卡拉OK,必唱无疑。他并不避讳自己的跑调,但求能够唱出个性。他深信,不管歌声是否动听,歌唱,首先是一种态度,包含着努力、尊严、坚持和快乐……
在失败的时候,你仍有歌唱的勇气吗?在绝望的时候,你还会记得最爱的歌词吗?在人生路上,迷失方向、不知所措的时候,你会记得且唱且行吗?
【1】阅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中“歌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努力总有回报”指什么事,第⑥段中“仍然有尽了努力也无法做到的事情”又指什么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两句话看似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⑧段表达了老师和同学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其实有时残缺也是一种美,而且美得让人震惊,让人感动。请你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残缺也是一种美”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说明文阅读。
一棵树的价值
一棵树的价值是多少?如果有人说值20万美元,你准会连连摇头,这不是吹牛吗?有位外国的环保专家曾经给一棵树的价值算了一笔经济账,这位专家认为一棵树作为木材来看待,其价值是有限的;如果从综合价值来计算就大相径庭了。以一棵生长50年的树为例,可以生产出价值31250美元的氧气和价值2500美元的蛋白质,同时能防止大气污染(价值62500美元),涵养水源、促进水分再循环(价值37500美元),防止土壤侵蚀、增加土壤肥力(价值31250美元),还可以为各类动物提供栖息环境(价值31250美元),汇总起来竟有20万美元。
也许你还有些怀疑,那么,请你不妨看看文学大师巴金的散文《鸟的天堂》吧。作者描写的是广州城外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榕树,它已繁衍成占地16亩的小“森林”,成为“鸟的天堂”,附近水域成了鱼的乐园。一棵树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树是绿色的生命。树不仅能吸收人们吐出的二氧化碳,制造氧气,而且有杀菌、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等效用。因此,世界各大城市都十分重视种树绿化。
德国国土的三分之一是耕地,三分之一是住宅、工厂、建筑物,余下的三分之一是森林。在那里,要移动或挖去一棵市区的树,须经市政府批准。此外,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有“森林城”之称,波兰首都华沙有“花园城”之誉。
但是,我国的森林总面积为23.84亿亩,只占世界的4.6%,人均森林面积0.128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排世界第120位。
【1】短文开头的问句,可以看作是( )
A.反问句 B.疑问句 C.比喻句 D.设问句
【2】从“这不是吹牛吗?”我们可以读出一棵树的价值( )
A.一般 B.很高 C.很低 D.不高不低
【3】短文中指出,移动或挖去市区一棵树需市政府批准的国家是( )
A.波兰 B.奥地利 C.德国 D.维也纳
【4】短文主要采用的表达方法是( )
A.举例和数据 B.举例和夸张 C.数据和比喻 D.数据和想象
14、课外阅读。
李大钊是这样教育子女的
李大钊父母早逝,由祖父李如珍一手带大。祖父管教很严,不准他外出去看赌博,更不许他骂人、打架,否则就要受到种种处罚。如此严格的家教,对李大钊的影响很深。李大钊自己做父亲后,从祖父的家教中受到启发,同样对子女进行严格的教育。扫雪就是他教子实践中的一则小故事。
一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李大钊对他的儿女们说:“雪下得多大啊,你们快拿着扫帚到院子里去扫雪。要高兴的话,堆个大雪人也好。”孩子们的外祖母心疼孩子:“天这么冷,你还叫孩子们去扫雪,要是冻病了怎么办?”李大钊笑着说:“孩子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
大了什么也不会做。身体经常活动,也会增强抵抗力。呆在家里不动弹,就更怕冷了。”说完,他和孩子们拿了簸箕与扫帚,走到院子里。他一面扫雪,一面对孩子说:“将来谁也不能当寄生虫,谁要是不劳动,谁就没有饭吃!”孩子们边扫雪,边听父亲讲新奇的故事,一点儿也不觉得冷,反而越扫越有劲……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处罚——______ 严格——______
新奇——______ 增强——______
【2】李大钊为什么孩子们去扫雪?而孩子们的外祖母为什么不让去呢?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则李大钊教子实践扫雪的小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l.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
2.维吾尔姑娘很漂亮。(写一个比喻句)
3. 和田维吾尔人生活很苦。和田维吾尔人感觉很甜。(用关联词语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16、句子乐园。
【1】那天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仿写句子)
【2】天气太热了,小狗只好趴在地上呼哧呼哧喘粗气。(改为双重否定句)
【3】小草长出来了,原野上到处一片碧绿。(改为比喻句)
【4】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带着面具演出的。(改为反问句)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报告这个喜讯的人把消息告诉了她的丈夫。(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低声说:“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愿意告诉你。”(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身在热带,即使有衣服也不用穿。(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练习。
①老师提醒同学们在考场上一定要认真审题,用心答题。(把转述句改成直接叙述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按要求写句子。
(1)有谁不知道这种华美的蝶蛾?(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儿子说:“把笼子放在那儿,跟我走。我们去看一样稀罕东西。”(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鸟在树枝上鸣叫。(根据不同的情境扩写句子)
①被老师夸奖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考试失利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作题
题目:那一次,我哭了
提示与要求:童年的生活是一只多味的瓶,有酸甜,也有苦辣,有笑声,也有哭声,那一次是什么原因让你流泪的?是激动,是难过,是懊悔,还是高兴……根据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习作。要写真话,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