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四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诗句的上下句,对应不正确的一句是( )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C.百啭无人能解,除非问取黄鹂。

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下列词语中,不全是儿化音的一组是(   

A.枝条儿  一点儿  小孩儿  胖墩儿

B.宝贝儿  门缝儿  图钉儿  孤儿

C.小猴儿  小鸟儿  壶盖儿  针尖儿

D.树叶儿  菜花儿  豆芽儿  露馅儿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中“夫”的正确解释是(  )

A.丈夫

B.成年男子

C.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按要求写诗句。

1.王之涣的《凉州词》里表达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诗人忽闻捷报喜极而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表达中原人民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能在框里填上表示颜色的词语。

(   )的杜鹃  (   )的迎春

(   )的牵牛  (   )的茸毛

 

6、给下面各字换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9分)

碣____(   ) ____(   ) ____(   )

碗____(   ) ____(   ) ____(   )

桥____(   ) ____(   ) ____(   )

 

7、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宝玉道:“也罢。再把那个大螃蟹拿来罢。”

这段话是对宝玉和探春的_____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宝玉_____的性格特点。

8、我要用上抓住诗歌意象或表达作者感受的词句,边读边边想象画面,品读其他的诗句。

题目

意象或感受的词

表达的感情

《从军行》

_______

_______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_______

_______

《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_______

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威尼斯的小艇》,回答问题。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船只来往很多,他操纵自如,豪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作者将威尼斯的小艇先后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了小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文中画“   ”的句子中有三处错误。请找出来并在原文用修改符号修改。

3在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入括号内。

_________的石桥 __________的古建筑 __________地穿过

4“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中的“特别好”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我最棒。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 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 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 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 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 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 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 杯酒就走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 妒忌  

(2) 才干:  

2第一自然段中的意思是 。一个、一个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讲的事情的起因是(   )

A. 军中缺箭,急需造箭。

B. 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诸葛亮。

4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为什么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祖父的园子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选文应该用(        )的语气才能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A.悲伤、难过

B.生气、愤怒

C.喜悦、愉快

【2】选文画“ ”的句子是一组(       )句。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3】选文写了花鸟、虫子、倭瓜、黄瓜、玉米、蝴蝶等事物,描写的这些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词语是(        

A.灵活

B.自由

C.美丽

D.明亮

12、课内阅读。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的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要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1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用音查字法应查 ,再查  

2写出下面两个词语的近义词。 

拥戴_______     放肆_________

3把画 的句子换一种说法而不改变句子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老汉要喊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文中体会到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威尼斯的小艇

①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错,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②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③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④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⑤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⑥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文章围绕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写了独特的外形特点、____________三方面内容。

【2】读文章第②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艇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自然段,采用了静态描写表现出了古城威尼斯夜晚的宁静之美,这样写的好处是( )

A.与白天的动态描写相对应,进一步体现出小艇给威尼斯带来的情趣

B.突出威尼斯是一座古老的城市、美丽的城市,到了夜晚非常的安静

C.突出了威尼斯河道多,船夫驾驶技术好,是世界上文明的水上城市

【4】从文中找出一句动态描写,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生活在威尼斯,结合文章内容,简单说一下某一时间段的生活情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田忌输了,但他(  ),一点儿都不着急。

第二场比赛开始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田忌(   )。

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田忌(   )。

比赛结束了。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1把下面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内,填序号。

A. 微微一笑   B. 满意地笑了   C. 不动声色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遥遥领先: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动声色: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次比赛的结果是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选文内容,填写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的对阵表。

赛马双方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田忌

_____

____

____

齐威王

_____

____

____

 

 

 

5读了短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理解

朱总司令让马

朱总司令对战士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就拿行军来说吧,当通过崎岖狭小的山路时,他总是命令饲养员把马停在路旁让部队先过,像慈祥的父亲叮咛(nínɡ)再叮咛:“同志们,当心一点,别滑下山崖了。”到了宿营地,他就又不顾自己的疲倦,东走走西瞧瞧,检查部队住下了没有,帐篷搭得牢不牢,会不会被风吹跑,脚洗了没有……他常常教导我们说:“我们红军部队是革命的大家庭,同志间要发扬阶级友爱、团结互助的精神。我们长征的每一个同志都是将来的干部,多带出一个同志,就给革命增添一份力量。”他自己正是这样以身作则的好榜样!长征途中,他的马常常是让给走不动的伤病员骑的。

那时候,我们是骑兵警卫班。途中,班长胡光隋同志的马在一次战斗中被打死了,从此他只好步行。有一次行军,他的脚碰伤了,走路一瘸(qué)一拐的,眼看就要掉队了。后来,这事被朱总司令发现了,他亲切地问:“小胡,脚怎么了?骑上我的马吧!”

没等胡班长答话,他已跳下马来,并吩咐饲养员扶胡班长上马。胡班长为难了半天,不骑吧,眼看就要掉队了;骑吧,朱总司令这么大年纪给自己让马,心里实在不忍……他正犹豫不决,一抬头,见朱总司令早跑着赶队伍去了,饲养员同志说:“你就骑上吧!”

胡班长无可奈何,这才流着眼泪爬上马背。到了宿营地,胡班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我们,大家听了,都非常感动,胡班长更是感激,他以后悔的心情像做结论似的说:“在朱总司令面前,有病要撑着,千万别让他看见,要不他就非让马给你骑……他这么大年纪了,我们骑马让他走路,心里怎么过意得去啊!”说着眼圈又湿润了。

从此,我们警卫班有马的同志也很少骑马了,路上见了伤病员,都争先恐后地让马。

【1】解释文中带点的词语。

无微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激: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在第三自然段中画出描写胡班长心理活动的句子。

【3】用“∥”给短文分层。

【4】结尾写道:“我们警卫班有马的同志也很少骑马了,路上见了伤病员,都争先恐后地让马。”大家为什么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短文选择最恰当的中心思想,在后面的括号内画“√”。

(1)歌颂朱总司令对战士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处处以身作则的高贵品质。( )

(2)赞扬朱总司令在工作上以身作则。 ( )

(3)赞扬警卫班的战士争先恐后地让马。 ( )

(4)朱总司令让马使胡光隋感激不尽,使战士们深受教育。( )

16、课本知识。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严监生”的病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侄子二侄子怎样理解“伸出两个指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伸出两个指头”最终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刻画了什么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欣赏名著。

西城是蜀军堆放粮草的地方。诸葛亮亲自率领五千精兵,去西城搬运粮草。粮草装车完毕,诸葛亮指挥一半人马先把粮草运走。这时,诸葛亮身边只剩下两千五百士兵和一些文官了。诸葛亮刚刚坐定,探马接连来报:“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杀奔西城而来!魏军离城二十里地!”“魏军离城只有五里地了!”

众官听了,个个吓得面如土色,手足无措。诸葛亮率领众官登城一望,只见大路上尘土飞扬,魏军兵分两路直奔西城而来。诸葛亮拈须一笑,吩咐道:“快将所有的旗帜放倒,全部士兵一个都不准在城头露面。打开四面城门,每一个大门口用二十名军士装作百姓模样,清扫街道,不得慌张,也不得东张西望。”众人见诸葛亮如此镇定自若,仿佛是有了主心骨,各人按令行动去了。而此时的诸葛亮却身披鹤氅,头带纶巾,在城楼前凭栏而坐,让两个童子点上香,悠然自得地拂琴自娱。

司马懿到城下,只见孔明独居城楼,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立童子手捧宝剑,右立童子手执拂尘。他素知孔明谨慎,从不涉险,以为诸葛亮在城中埋伏有重兵,大开城门正是诱敌之举。想到这里,他忙下令大军撤退。司马懿大军一退,诸葛亮拍手大笑,说:“我若是司马懿,一定不肯退兵。”

1以上选文出自我国古典四大名著《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

2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情节内容。(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请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分析三次笑的不同内涵。

⑴“拈须一笑”: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笑容可掬”:___________

⑶“拍手大笑”:_______________

4文段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说说对比的作用。

众官“面如土色,手足无措”与诸葛亮“拈须一笑”

___________________

5试司马懿知道真相后会怎么想?诸葛亮的这一计策在实战中可取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外阅读。

包公审驴

一天,刘五牵着驴驮了木炭到小市镇上,他把驴拴在市镇门口外的树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卖。等卖完木炭回来,他大吃一惊。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刘五想: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的驴这么一会儿就病成这个样子了!他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可是,自己的驴还是踪影全无。刘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他想了想,把这头瘦驴牵去告官,可是不知道被告该是谁,最后决定告这头瘦弱的驴。

包公来到公堂,开始审理案件。轮到刘五时,他把瘦驴牵上公堂,道:“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驴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三通鼓罢,包公升堂,他命令衙役们立即把驴牵来。这驴的嘴已陷下去了,脑袋耷拉着,看上去怪可怜的。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是!”衙役们齐声答道,纷纷拿起板子痛打驴子。

十下,二十下,三十下,足足打了四十下,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末了,包公下令道: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这头瘦驴三天没吃没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够了惊吓。于是飞奔出了公堂,跑得那个快啊,一下子就不见了。

包公随即命令一个差役和刘五一起跟踪前去,看个究竟。

刘五便和差役去了,跟他们一起去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看热闹的人。他们走了整整十五里路,看到那头驴跑进了某田庄的一户人家,人们跟着走了进去。当然,他们在那里找到了刘五被偷走的那头好驴,也捉住了狡猾的小偷。

1文中画横线的三句话运用了______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填序号)

①语言描写 ②环境描写 ③动作描写

④神态描写 ⑤外貌描写

2包公“审驴”的做法是:关驴→________________,从他的做法中,我们了解到包公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

3包公为什么下令“现在把它(瘦驴)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除了包公使用了计谋,还有谁也使用了计谋,你是怎样知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公元前353年,魏国出兵攻打赵国。精通兵法的魏国大将军庞涓率领军队一直打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城下。赵国将有亡国危险,连连向齐国求救。

这一天,齐威王召来军师孙膑,准备拜他为将。

孙膑辞谢说:“我受过酷刑,是个身体残缺不全的人,不适宜担任主帅。”

原来,孙膑曾和庞涓一起学兵法。后来庞涓当了魏惠王的将军,自知才能不如孙膑,就把他骗到魏国,在魏惠王面前诬陷他,削去了他的膝盖骨,还在他脸上刺字,好叫他永远不能出来做官。不久他被救到齐国,齐威王拜他为军师。

现在,齐威王见孙膑这样谦让,就改派田忌为将,仍让孙膑作为军师。

大队人马到达齐国国境线上时,田忌准备挥师直往赵国,以解邯郸之围。

孙膑劝阻道:“且慢,将军先听我打两个比方——凡是要解开杂乱打结的绳索,切不可心急地使劲去扯,而要冷静地找出它的结头,然后慢慢地解;假如去排解互相凶狠地斗殴的人,千万不可卷进去打成一团,而要避开双方的拳脚,只消找个空当猛击其中一方空虚无备的腹部,待挨揍的那个对手捧着肚子跪了下来,那么原来互相殴斗的局面,也就会改变了。”

田忌问:“您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先不去赵国,是吗?”

孙膑慢条斯理地说:“是的。现在魏国主力正在猛攻赵都邯郸,国内相当空虚。我们只要直捣魏都大梁,占据他们的交通要道,袭击他们守备空虚的地方,那么魏军主力必然会从赵国撤兵,赶回去抢救。这样,我们既可解邯郸之围,又能狠狠打击魏军,不是比赶到邯郸去厮杀要便利得多吗?”

田忌采纳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策,率军直奔大梁。魏军主帅庞涓得到这个消息,只得丢下邯郸,慌忙回国解大梁之围。可是,当魏军赶到桂陵,田忌、孙膑却在这里设下了伏兵。疲惫不堪的魏军刚一交手,就被打得溃不成军。这一仗,庞涓损失了两万人马,自己也险些当了孙膑的俘虏。

1将这个故事的名字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膑采取这种办法营救赵国有哪些好处?根据下面的提示来分析。

(1)在赵国求救时,孙膑带兵进攻魏国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膑率兵占据魏国交通要道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孙膑所说的话应该用(   )的语气来朗读。

A.激动、高兴 B.沉着、自信 C.焦急、慌张

4结合短文内容,分析下列人物的性格。

庞涓:_________________ 孙膑: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句子变换。(12分)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改成陈述句:

(2)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缩成最简的句子:  

(3)山洪咆哮着,从山谷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改成比喻句:

 

21、按要求写句子。

1.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难道不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恩泽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武此行肩负着平息边关战火,维护国家稳定和安宁的重任。(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次考试没考好,所以我不能灰心。(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完成句子

(1)蒲公英轻盈地飞了起来。(改写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

(3)这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画面。(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

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国。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结束,中国共计拥有48项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4项,包括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长城、故宫、承德避暑山庄、敦煌莫高窟、平遥古城、丽江古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

选择一处你去过的或者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跟大家介绍一下

要求:①结合材料,题目自拟。②文章要做到详略得当。③字迹工整,语句通顺,不得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