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事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不恰当的是( )
新建的博物馆非常大。
A.新建的博物馆地上有三层,地下有两层,每一层大概有两千平方米。
B.新建的博物馆比三个我们的学校加起来还要大,走进去感觉像进了迷宫。
C.新建的博物馆空间真大,一个人要在馆中游览,至少需要五个小时才能游览完。
D.新建的博物馆像一座宫殿,看起来真大啊!
2、将下面的三个短语填在句中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缓缓地、曲折地 ②从浅浅的山谷中 ③如同一道小溪
我的生命的道路, 流入“不择细流”的大海。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3、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横线划出来。
折服(zhé shé) 战车千乘(shèng chéng)
鸟瞰(kàn gǎn) 踏上征程 (tā tà)
干练 (gān gàn) 俑坑 (kēng kāng)
4、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______________。
3.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__。
4.《摔跤》一文主要描写了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的情景,反映了小嘎子_________,《两茎灯草》反映了严监生________的人物形象。
5.《草船借箭》一文中我们认识了_______的诸葛亮和_________的周瑜。
5、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的邮船 (_______)的声音 (_______)的灵魂
(_______)的雕像 (_______)的海水 (_______)的薄雾
6、形近字组词
疆(_____) 析(_____) 浑(_____) 戈(_____) 辩(_____)
僵(_____) 晰(_____) 挥(_____) 我(_____) 辨(_____)
7、按查字典知识填空。
(1)“瑟”按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画。组词 、 、 。
(2)“怯”按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再查音节 ,
“胆怯”的意思是 。
8、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尊严 尊重 尊敬 尊称
①为了人民的利益和法律的________,我们必须查办这些贪污分子。
②我爷爷虽然文化不高,但是生活经验丰富,没有私心,肯帮助人,所以得到大伙儿的
________,村里人有什么事都愿意来找他商量。
③村委会隔壁住着一位和善的老人,因为他以前在中学教过书,邻居们都________他为李老师。
④________长辈和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9、最大的财富
时间 一天下午
地点 年轻人家门口
人物 年轻人、老石匠
布景 一个年轻人坐在小木屋的门口怨天怨地
年轻人(_____)如果我有一大笔财富,那该多好啊!
(一个老石匠从他门前路过,听见他又在嘟嘟囔囔,唉声叹气,就停住了脚步。)
老石匠 年轻人,你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要知道,你自己就拥有一笔巨大的财富啊!
年轻人 (_____)什么,什么? 我有一笔财富? 它们在哪儿呀?
老石匠 (看着年轻人)在你自己的身上。你不是有一双眼睛吗? 如果你想得到财富,那你可以拿你眼睛去换,哪怕只用其中一只都够了。
年轻人(_______)你说什么呀! 不管是什么样的财宝,我都不会用自己的眼睛去换。
老石匠 那好! 把你的两只手砍下来吧。如果你需要,你可以用它们去换许许多多的金子。
年轻人 不,不! 我绝不愿意为了得到金子而失去自己的手。
老石匠(_______)现在,年轻人,你该明白了吧! 你是多么富有啊! 那你还抱怨什么呢?要知道,对于一个人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在剧本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表现人物的神态、语气等。
【2】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横线上把老石匠的话补充完整。
【3】年轻人和老石匠对财富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挥想象,年轻人听了老石匠的话后,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爸爸和他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1)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侵犯( ) 充满( ) 情趣( ) 旅程( )
(3)骆驼咀嚼的样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样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用“______”画出文中的排比句。(2分)
(5)就骆驼脖子底下系铃铛这个问题,我和大人的想法是不同的:(6分)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人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病 人
每天下午,她都要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身,但并不能掩盖住她的典雅的气质。
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楼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有了(反映 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下一趟的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居然 仍然)没有明白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 和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厉 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想:这人真多事。
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呢?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 拣)起那枝玫瑰,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的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且触动了上行按钮。“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泻 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1】选择括号内正确的字词打 √。
【2】用~~~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3】短文为了塑造“她”这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重点描写了哪几件事,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这篇短文分成三个部分,用 // 在段末画出来,并概括第二部分段意。
【5】短文以“病人”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翠绿色的拱门,带着浓浓的艺术气质,在空中画出一个优美的hú dù( ),仍然是那样熟悉。我久久地望着,啊,没变,没变!我似乎又尝到了和小伙伴们手拉手欢呼着跑入拱门的喜悦,似乎又闻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清香,似乎心中又涌起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时的留恋之情。啊,kuò bié( )十多年的母校,我回来了!
走进大门,沿着石砌的甬道,穿过秋菊傲放、松柏常青的花园,踏着宽宽的石阶,我来到了宽阔的操场。
操场地面用六角形的石板铺成。老槐树、老榆树、松柏、海棠,紧紧地护卫着它,给它一分翠绿,给它一分清新。操场边,几幢教学大楼,在灿烂的秋阳下展示着它们的新姿。淡黄色的墙,红的瓦,绿的檐,长长的走廊,颇有古典风味。我漫步在操场上,xīn shǎng( )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lǎng lǎng shū shēng( ),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铃……”多么熟悉的铃声啊!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涌向宽阔的操场。有的爬绳,有的拍球,有的滑滑梯,玩得兴高采烈,个个脸蛋红扑扑的。
看,操场中间在举行长绳比赛,十几个精神抖擞的小男孩正在作准备,身上的运动服特别显眼。长绳刚一摆动,中间的一个男孩的腿就绊住了绳,周围的小学生善意地哄笑起来。被绊住的男孩低着头,红着脸,使劲搔着后脑勺,又重新跳起来。
我在一旁看着,不由得笑了。当年,为了集体的róng yù( ),我们也努力过,奋斗过。
记得四年级时的那次拔河比赛,我们全班同学拼命为那十个运动员加油,老师也在一旁助威。有几次红绸差点过了线,急得我们扯着嗓子大喊:“加油!加油!”恨不得跑上去帮着拉一把。最后,我们终于胜利了,捧着那金光闪闪的奖状,大家高兴得蹦啊,跳哇,虽然嗓子喊哑了,心里却甜蜜蜜的。
眼前的情景和我们当年是多么的相似啊!
1.看拼音写词语,填在文中括号内。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陌生——( ) 忧伤——( ) 垂头丧气——( )
狭窄——( ) 现代——( ) 萎靡不振——( )
3.用直线画出文中的一句比喻句,该句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
4.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一句拟人句。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再次回到母校,走进校门,“我”不禁深情地说了一声“____________________”;看着教学大楼、花草树木,听着读书声,“我”回忆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听着“铃……”的铃声,“我”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看到跳长绳比赛,“我”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空城计
诸葛亮调(diào tiáo)兵遣将,先带领五千兵马去西城运粮送草。忽然飞马送来消息,说司马懿带领大军十五万朝西城这边(蜂 峰)拥而来。这时诸葛亮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的五千兵马,已分了一半去搬粮草,只剩下二千五百兵马留在城中。众文官听到这个消息,都吓得脸色发白。诸葛亮知道想走也来不及了,就对手下的人说:“你们都可以放心,魏兵不敢进城!”于是连忙传令下去,藏起所有的旗帜,禁(jīn jìn)止人们随便出入及大声说话,却把四面城门大开,每一个城门,用三十个军士装作老百姓,洒扫街道,倘若魏兵来到,不可乱动。诸葛亮自己则披上毛大氅,戴了丝织头巾,带领两个童子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
司马懿前军来到城下,见了如此模(mó mú)样,都不敢前进,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笑着不肯相信,便下令停止行进,在马上远远观望,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面笑容,悠闲地弹琴。左面的童子手捧宝剑,右面的童子手拿塵尾。城门内外有二十多个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了,心中大疑。回到军中,连忙传下命令,叫后军充当前锋,前军改作后军,向北面山路退去。司马昭说:“或许诸葛亮没兵,故意做出这样子,父亲为什么就要退兵?”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冒险,如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如果进兵,就要中他的计策。你等怎能知道!”于是,他将两路兵马全部退去。
【1】用“/”把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字、音画去
【2】从哪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稳如泰山?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3】司马懿中计的原因是( )。(多选)
A.司马懿生性多疑
B.诸葛亮装神弄鬼
C.司马懿怕诸葛亮
D.诸葛亮知己知彼
【4】诸葛亮为什么选择了“空城计”这一计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三十六计”中其他的计策吗?用几句话介绍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理解。(10分)
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红军指挥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向北挺进。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部队则连野菜也找不到。
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大骡子上。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骡子,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1)红三军团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4分)
(2)彭德怀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大骡子上,意味着什么?(3分)
(3)细读划线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分)
15、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刺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
【1】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描写的方法,细致描写了车夫祥子结实健美的身体,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南京人过中秋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的主题而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 “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南京人在中秋节里有趣的传说与民俗故事,特别有意义。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中秋节南京人吃月饼的习俗相传始于元末。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月饼在南京最初是由家庭制作的,清代的袁枚在其《随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南京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比较有名的作坊有桃园春、冠生园、小苏州等,这些作坊月饼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月饼的外观上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文德霁月”等美名。清及民国年间,六合瓜埠的“赖月”之饼已经名满全国,成为当时朝廷必需的贡品。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这是中国人的一项伟大的创意。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暗含祈盼丰收、幸福,遂成天下人心愿的祝福,更是中华文明的独特遗产。月饼后来被当做送亲赠友的礼品和联络感情的纽带。南京人在中秋节除爱吃月饼外,在节日里还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口味极佳,肥而不腻,味美可口,实为中秋家宴的上品,人以桂花蜜酒佐食之,此乃人生一大乐事也。在中秋节家宴后,南京人还必食一种南京玄武湖附近地产的小糖芋头这样的小吃,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之名取自屈原《楚辞·少司命》的“援北方闭兮酌桂浆”一句。桂浆,又名糖桂花,就是南京紫金山灵谷寺附近的桂树上所结的果实,中秋前后村民开始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南京妇女手真巧,把屈原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的佳肴,此乃南京人的又一大口福。
【1】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南京人吃月饼与朱元璋的月饼起义有关。(_____)
(2)“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少司命》中。(_____)
(3)桂花鸭也是南京人中秋必不可少的美食。(_____)
【2】说说中秋节名称的由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饼饱含着人们心中怎样的祝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①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②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每天读的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个头的楼栏杆,踮起脚跟,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③“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④“磁器口。”
⑤“磁器口我去耍过一回。”小萝卜头又问特务.“不是近处的山,我说的是那边,白云底下的山那边呀!”
⑥“北方。”
⑦“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⑧小萝卜头刚刚转回头,要说什么,突然又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
⑨“哟,你看!”
⑩一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虫子的头上,长着一块美丽的透明的薄壳,像小姑娘披上薄薄的蝉翼般的纱巾。这虫子纤细而温柔,透过薄壳还可以看见它红珠子似的小眼睛。
⑪“哟,多好看的小虫!”小萝卜头尖叫了起来,伸手捉住了一只。当他去捉第二只时,它张开翠绿的翅膀飞走了。
⑫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刘思扬摸口袋,摸出一只偶然带来的、被特务没收了火柴的空火柴盒,丢出铁窗,送给了小萝卜头。小萝卜头打开了火柴盒,把虫子放了进去。他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他把盒子重新打开,轻声说道:“飞吧,你飞呀!”
⑬虫子终于轻轻扇动翅膀,飞起来,缓缓飞出栏杆,一会儿就看不见了。小萝卜头高兴地拍着手叫:“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⑭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
⑮“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1】用“﹏﹏﹏”画出短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再仿写一个比喻句。
【2】从哪个动作中你看出小萝卜头非常喜欢小虫子?用“ ”在文中画出来。
【3】小萝卜头因为________________而捉虫子,又因为_________________而放了虫子。
【4】短文表达了小萝卜头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理解。
童年的我
我的童年,像彩色的梦!
沐浴在春天的阳光下,欢跳于锦簇耀眼的花丛中,和蜂儿嬉戏,和蝴蝶追逐……那,就是童年的我。
松软的海滩上,有位正在拾贝壳的小姑娘,她睁着一对黑钻石般的眼睛,惊奇地发现,离开了大海,玲珑剔透的贝壳就失去了光泽。她赶忙把一小堆五颜六色的贝壳放入海水里……那,也是童年的我。
满山红叶如火一般耀眼,一片片枫叶落到地面,把大地染得通红。一位小姑娘手拿一束枯叶,皱着眉,歪着头,站在爸爸的肩上,要把那手中的落叶安到树枝上,显得那么诚心,那么郑重……那,还是童年的我。
北国的雪花像鹅毛一样轻,一样白,飘落到哪里,哪里就银光闪闪。广场上,融化了的积雪又冻得像镜面儿似的。一位年轻的妈妈拉着自己的小女儿,鼓励她勇敢地滑行,要她像海燕一样勇敢、坚强,学会在冰上自由飞翔。她会意地点点头,放开了妈妈的手,向前滑去。跌倒了,爬起来,又跌倒了,再爬起来……然而,“小海燕”终于展开了柔嫩的双翅。妈妈甜蜜地笑了,小姑娘也笑了,笑得像妈妈一样甜……那,依然是童年的我。
充满新奇,充满幻想,充满温馨,我的童年,使我永远难忘。啊,童年,记忆中的明珠,你是我心灵上的彩虹!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奇——(______) 坚强——(______) 五颜六色——(______)
【2】作者选取了在花丛中嬉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镜头中童年的“我”,抒发了“我” 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 ”的句子中“小海燕”指___________;“终于展开了柔嫩的双翅”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4】童年为什么使“我”难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上面这个片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请用波浪线画出来。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本段,“ ”最合适。
【2】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修辞手法,请你也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多次运用了“愿意”一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2)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
(3)外祖父说:“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21、扩句。
(1)大雁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气清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小练笔.
要求:写几句话,赞扬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关联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