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四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摇 动 明

B.品 口 耕织

C.督 太 生 国子

D.仿 拟卷

2、根据语境猜测加点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家,怎的不来筛酒(喝酒)?”

B.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莫非,难道)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

C.店家(店老板)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盘子将来。

3、给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xiān xiǎn kān  kàn   pō bó   进(hùn  hún)

jué jiǎo   回来zhé shē 腿深méi mò 乱哄(hǒng hōng)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结合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1.一向cí xiáng_____的dū du_____,为了强健上兵的身体,shí xíng_____了严苛的duàn liàn_____计划,部下们都chéng rèn_____有效果。

2.登山高处,举目tiào wàng_____。只见远处有liáo kuò_____的田野,有lián mián bú duàn_____的群山炊烟袅袅升起,将村庄lǒng zhào_____起来。

5、看拼音写词语。

xiǎo tǐnɡ_____  chuán shāo_____  qiào qǐ_____   diàn zi_____ chuānɡ lián_____

mǎ tóu_____ dǎo ɡào_____   bǎo mǔ_____ huá xiào_____ cāo zòng_____

6、圈出词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完壁归赵( ) 背道而弛( ) 手急眼快( ) 极目远跳( )

养遵处优( ) 甘败下风( ) 飘泊天涯( ) 良晨美景( )

7、知识积累。

1.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_____

2.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___________________。”选自文言文《________________》,“夫”在这里的读音是________

4.《少年闰土》一课的作者是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__》。

8、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①“大抵”的近义词是________

②作者将________与梅花进行________,以此来突出梅花________的精神。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课外阅读。

家乡的小溪

我的家乡叫桐山,那儿有一条小溪叫桐山溪。

孩提时,常常跟大人到溪边洗衣服。溪边那道坝是一块块石头垒成的,石块中间有许多蓝色、黄色的不知名的小花,还有野生的草莓。大人洗衣服,我就在溪边摘野花,吃草莓。读小学时,我的学校与小溪只隔着那道坝,于是我和几位同学放了学常翻过那道坝,到小溪边去玩。溪边堆了很多沙子,我们就在上面摸爬滚打过家家,弄得灰头土脸的,还经常装了满口袋的沙子回家。

如今住在城里,再没回过家乡,也没有去看那条小溪了。但常常把在溪边照的照片拿出来给朋友看:古老的石板桥,桥下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溪对岸的竹林,会开花的石坝,在坝上玩耍的小孩儿……

1作者描写了孩提时代的哪几件趣事?简要地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用“   ”画出来。

3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哪个地方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让你最难忘?仿照本文第二自然段来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8分)

洪涝灾害的成因

① 近年来洪涝为什么如此频繁呢?洪涝灾害频繁,既有“天”即大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的因素。要说天,地球大气圈进入活跃期,大气环流异常、太阳黑子爆发、热带风暴频发等,够可构成持续的梅雨或特大暴雨,这在目前人们还难以控制。要说人的因素,那是人不恰当地干预了自然,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我们至今还在吃40年前“开荒开到山顶上,插秧插道湖中央”造成的苦果。

② 开荒开到山顶上,山成了光秃秃的无树木的山。一有降雨,水土流失,一滴水也留不住,以太湖流域为例,其周边山地由于滥砍乱伐,不仅山地蓄水功能大减,还以每年2毫米的速度加剧了太湖和通向太湖的河川淤浅。与此同时,湖泊大量缩小或湮没,太湖流域累计围了530平方千米,其中太湖水面围掉了100平方千米,太湖面积日益减少,蓄水量大减,至少减少10亿立方米。山林、湖泊蓄不了过多的水,大江大河和密如蛛网的小河小溪还是能把盛不下的水泄出去排入大海的。问题是人们除了伐木开荒、围湖造田、连大江大河、小江小溪也不放过:在河流的河漫滩,乃至堂而皇之在河流拦河作坝,侵河成地。太湖原有泄水河道300条,现在只剩下219条,其中具有泄排水功能的仅54条。就连这些河道也大多泄水不畅。

河流泄水不畅,稍有山洪爆发,水位即猛升,湖南的浏阳河,30年一遇的径流,涨起了50年一遇的水位;广西西江流域30年一遇的径流,酿成百年一遇的高水位。

③ 除了地生态的因素之外,我们还得重视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全球变化、温室效应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人类的不当活动致使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全球气温上升。首先会造成台风明显北移。台风登陆我国沿海地区的频度、强度大为增加,而由其引起的风暴潮往往具有很大的破坏能力。或是摧毁江湖海堤岸,或是携带海水越堤而过。90年代以来,广东湛江、浙江温州就多次因台风、风暴潮酿成重灾。

④ 温室效应造成的气温上升,还会促使南北两极和高山冰川加速融化,引起全球海面上升,这就提高了河流的基准面,增加河流泄水入海的难度,加剧了内涝的产生。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全球气温上升之后,上海临近的东海海面将要上升51厘米,加上上海市地面还在持续沉降,那么上海的内涝也将是不可轻视的一个洪灾隐患。

1文章第②段运用了说明方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概括导致近年来洪灾频繁的人为因素有哪些?(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减少洪涝灾害,你有什么建议,请写出两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1联系上下文可知,“军令状”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揣摩选段中人物的心理,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完成练习。

A.步步紧逼   B.明知故问   C.胸有成竹   D.正中下怀

(1)“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周瑜这是______

(2)“用弓箭最好。”——对于周瑜来说,诸葛亮这样回答是______

(3)“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周瑜对诸葛亮______

(4)“只要三天。”——此时诸葛亮______

通过以上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可以得知,诸葛亮具有__________的特征,周瑜具有__________的特征。(①智谋过人,妒忌贤能②顾全大局,足智多谋)

3选段最后一句话中,周瑜高兴的是______________,“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既然军事已商定,目的已达到,周瑜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摆酒席招待诸葛亮呢?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诸葛亮接下了造箭的任务,周瑜为了感谢他,所以摆下酒席

B.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十分高兴,明面上是招待诸葛亮,实则是在为自己庆祝

C.周瑜摆酒席招待诸葛亮是想犒劳诸葛亮

12、课外阅读。

从办公楼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了。我顺着街心公园边的小路,在昏暗的路灯下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走。走到一棵树下,一个人影闪了出来,吓我一跳。

借着微弱的灯光,我才看清眼前是个女孩儿。她十来岁的样子,相貌清秀,头上扎着一条小辫子。我镇定了一下情绪,正准备走,那女孩儿急切地对我说:“叔叔,叔叔,请等一等!”我疑惑地打量着她。“叔叔,您能不能帮我在那个报摊买份晚报?”我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五十米远的地方(居然 竟然 果然)有个报摊。

“买晚报?”我有些惊讶。

“嗯,买份晚报。”女孩儿边说边把一枚硬币(塞 放 递)在我手里。

我很诧(chà)异,心想:“你自己怎么不去呢?”但我没说出口,天这么黑,我一个大人,这点儿小要求哪能拒绝。我走向报摊,把硬币递给卖报的妇女,取了报,转身回来。

“你怎么还站在树后面?”我问。

“怕被我妈妈看到。”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你妈妈?”

“就是那卖晚报的。”

“你怎么从你妈妈那儿买晚报呢?”我怔怔地盯着女孩儿,不解地问。

女孩儿低着头说:“我晚上给妈妈送饭的时候,还剩下一份晚报,她说如果不卖掉,明天就没人买了。她在那儿等了快一个小时……”

我看着小女孩说不出话来的时候,她妈妈已在收摊儿了。小女孩把报纸往我手里一塞:“叔叔,给你看吧。我回家了。”说完,她像一个小花瓣一样从树影下飘远了。

【1】请给文章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在后面括号里打“√”。

A.一枚硬币( ) B.最后一份晚报( ) C.晚归路上( ) D.请人买报的小女孩( )

【2】文中括号里用哪个词最恰当?用“ ”画出来。

【3】对“我”心理变化的词语排序正确的是( )

A.惊讶——疑惑——不解——诧异——恍然大悟

B.惊讶——疑惑——诧异——不解——恍然大悟

C.疑惑——惊讶——诧异——不解——恍然大悟

D.疑惑——不解——惊讶——诧异——恍然大悟

【4】小姑娘要“我”去她妈妈那里买报纸的原因是( )

A.她想看报纸。

B.她想让妈妈多一点收入。

C.她想让妈妈早点吃晚饭。

D.她想让妈妈早点卖完报纸回家。

【5】请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写下来。

表示看的词语:_____ ______ 表示奇怪的词语:_____ _____

【6】“我看着小女孩说不出话来”,但是“我”的心里想对小女孩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汉字的魅力

一个只有三岁多的孩子,看到一个汉字“明”字,就懂得“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看到“雷”“雪”“霜”这些字,就问“为什么这些字都有雨呢”,读到这儿,不由得笑出声来。恐怕中国以外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是不可能从他本民族母语中的“明”字(光明、明亮的意思)里引发出“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这样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的。

这就是我们中国汉字的魅力,几乎是独一无二的魅力。

这个生动的例子,不是可以给那些带着孩子在国外又常常担心他们忘了中文的年轻父母们以启迪和借鉴吗?如果你们能够耐心地、细心地一个字一个字教下去,慢慢地培养起他们类似“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那样的兴趣,引起“为什么这些字都有雨”或者“为什么这些字都有水、都有草、都有山、都有……”这类追问,到那时,不管你们自己是否意识到,实际上你们已经带着孩子走进一个奇妙绚丽的大花园。尽管仅仅才跨进园门第一步,里面的天地大得很,简直无边无涯,但是他从此必定会一步步欢笑着、跳跃着奔向前去了。

中国汉字,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身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人生几十年,一切身外之物,都将发生许多次变异。新陈代谢,过时的淘汰了,破损的废弃了,人们都习以为常,毫不为怪。天地万物,只有语言文字是永远存在的。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词义三者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即使是汉语拼音,可以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工具,但是决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有那种魅力。看到一个“míng”字,怎么会想到它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呢?

听到不少旅居海外的同胞谈过,走到某个偏僻的小城市,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当一种异乡漂泊的失落感和孤寂感袭来时,突然看到一家小饭馆的中文店招牌,几个汉字,立刻就会像一团火,像一盏灯,像一声乡音,将你带到父母面前,使你抛却一切疲惫、孤独以至恐惧。我没有经历过这种体验,但我想不会是过分的夸张。

俄国大文豪屠格涅夫晚年侨居法国时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诗,题目就叫《俄罗斯语言》,全文不长,译成中文也仅有一百零几个字:

“在疑惑不安的日子里,在痛苦地思念着我祖国命运的日子里,给我鼓舞和支持的,只有你啊,伟大的、有力的、真挚的、自由的俄罗斯语言!要是没有它--谁能看见故乡的一切,谁不悲痛欲绝呢?然而,这样一种语言如果不是属于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不可置信的啊!”

我想:倘若借用这篇名文,只将“俄罗斯语言”一词改为“汉字”二字,该不会是对伟大作家的一种亵渎吧?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举目无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脍炙人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独一无二——_______ 无可替代——_______

【3】汉字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作者为什么把汉字比作“一团火”“一盏灯”“一声乡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看到一个“明”字,会想到它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请你找一个汉字试着用这种方法解释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为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了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严监生这个人物出自我国古代讽刺小说《______》,作者是______,小说刻画了严监生________的形象。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故此——______   登时——______

4选段极力描写严监生伸出两根手指不肯断气,这属于(   )

A.细节描写 B.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 D.侧面描写

5“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读到这段文字,可以用成语______来形容严监生此时的病情。

15、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

长出粗壮的枝干。(   )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     )那么坚强,不软弱,(   )不动摇。

(1)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2分)

(2)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3分)

                                                  

(3)文中画线的句子是(      )(1分)

a.外貌描写           b.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4)这段话主要运用了      的写法,借赞美白杨树赞美了                       。(3分)

 

16、阅读

小萝卜头

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每天读的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个头的楼栏杆,踮起脚跟,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磁器口。

磁器口我去耍过一回。小萝卜头又问特务,“不是近处的山,我说的是那边,白云底下的山那边呀!

北方。

,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小萝卜头刚刚转回头,要说什么,突然又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

,你看!”

一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虫子的头上,长着一块美丽的透明的薄壳,像小姑娘披上薄薄的蝉翼般的纱巾。这虫子纤细而温柔,透过薄壳还可以看见它红珠子似的小眼睛。

,多好看的小虫!”小萝卜头尖叫了起来,伸手捉住了一只。当他去捉第二只时,它张开翠绿的翅膀飞走了。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小虫子,惟恐伤害了它。刘思扬摸口袋,摸出一只偶然带来的、被特务没收了火柴的空火柴盒,丢出铁窗,送给了小萝卜头。小萝卜头打开了火柴盒,把虫子放了进去。他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他把盒子重新打开,轻声说道:飞吧,你飞呀!”

虫子终于轻轻扇动翅膀,飞起来,缓缓飞出栏杆,一会儿就看不见了。小萝卜头高兴地拍着手叫: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  

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1仿照例句,写句子。

例:虫子的头上,长着一块美丽的透明的薄壳,像小姑娘披上薄薄的蝉翼般的纱巾。

_______________

2从哪个动作中你看出小萝卜头非常喜欢小虫子?用“____”在文中画出来。

3小萝卜头因为___而捉虫子,又因为___而放了虫子。

4短文表达了小萝卜头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堂里的老师

他是我分管的病人当中比较坚强的一位。他不像有的癌症患者,以绝望、恐惧的态度对待疾病。他一直坚持自学大学课程。他叫阿明,某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

在阿明的隔壁病房,住着一个7岁的小男孩冬冬。不做治疗时,阿明常去给冬冬讲故事,辅导作业,有时还教几个外语单词。阿明成了冬冬的编外老师。

一天上午,推开病房的门,阿明正在教冬冬写毛笔字,一笔一画,一撇一捺,那么认真,那么从容。阳光从窗外照进来,仿佛一道光环笼罩着他们。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

没过多久,冬冬死了,弥留时,冬冬拉着阿明的手说:我要上学。

一连几天,阿明没再走出病房,只是闷着看书。有一天,他请求我10点以后为他亮一小时的灯。他说:我要用剩下的时间学完全部课程,即使到了天堂,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去教像冬冬那样不幸夭折的没有机会上学的孩子。我被他深深地打动了,含着泪花破例答应了他的请求。

每晚到了10点,病房统一熄灯后,只有阿明的房间灯还亮着。那闪烁的灯光像一面旗帜在向人们昭示:生命也许很脆弱,但生命又真的很顽强。

三个月后,阿明死了,死得很安详。

每当夜深人静,仰望天空,穿过薄雾般的月光,我仿佛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那儿有阿明,有冬冬,还有一群天使般的孩子……

【1】给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2】“生命也许很脆弱,但生命又真的很顽强。”怎样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闪烁的灯光像一面旗帜在向人们昭示……”这句话中比喻起到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我会想起一个类似的故事《________》,它的主人公是________

18、课内阅读。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联系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操纵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手忙脚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的第一句在本段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这一段作者采用的写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是为了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作者运用了( )描写,再现了小艇往来河道间的情景。

A.静态

B.动态

【5】船夫技术非常好,体现在(多选)( )

A.行船速度极快。

B.不管怎样拥挤,都能挤过去。

C.极窄的地方也能平稳穿过。

19、连续性文本阅读。

迎着风走

一群探险者听说某地新发现一个岩洞,兴冲冲的赶去探险。他们爬上山坡时兴奋的心情难以形容。一进洞,他们便被洞中的天然钟乳岩所吸引,一路观赏,不觉越走越深。虽然路很多,他们并不害怕,每到一个岔路口,他们都会留下一个标记。

不知过了多久,手电筒的光暗下去时,他们还没有走到岩洞的尽头,于是,他们决定往回走,走来走去,才发现迷了路。每一个岔路口都有标记,每一条通道都似曾相识,他们有些惊慌,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着他们。

终于,他们的手电筒全灭了,周围一片黑暗。一开始,他们还想寻觅洞口微弱的光亮,可是走到哪里都是无尽的漆黑,他们相互牵着的手上已经沁出了汗水。夜光手表显示已是下午6时,外面应该暗下来了。而且,他们被饥饿包围着,原以为洞不会太深,所以,他们没有淮备食物。绝望渐渐爬上他们的心头。

沉默了一会儿,领队忽然问谁有打火机,有人将打火机递给他。他点燃打火机,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看着那簇火苗,忽然,火苗微微的倾斜了一下。领队看了一下,熄灭打火机,带着大家向与火苗倾斜相反的方向走去。就这样每到一个岔道口,他都用打火机微弱的火苗捕捉那一丝微风。大家仿佛看到了希望。可是,打火机里的汽油很快便用完了,人们的心再度沉下去。

领队忽然脱光上身,站在岔道口,静静的感觉那极微的风。其他人也纷纷效仿,就这样他们又走了许久。风渐渐大了起来。终于,他们找到出口,人们纷纷赞叹领队的智慧与冷静。

生活中,我们常常在挫折与磨难中陷入困境,不知何去何从。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选择逃避,可是路越走越难。人生际遇就像故事中黑時的岩洞,只有迎向生活的风雨,我们才会在没有光亮的情况下,找到光明的出路

1结合短文内容填空。

(1)探险者遇到的困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探险者的情绪随着事情的发展也在变化:_____________ →惊慌→绝望→

_____________ →再度沉下去→_______________

(3)第④自然段写到领队“沉默”了一会儿,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也许在想:______________

2领队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方法,终于找到了出口,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 的人。

3对题目“迎着风走”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探险路上迎着岔道口的风找到了出口。

B.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遇到用难时要保持冷静。

C.遇到危险,我们可以反方向而行之。

D.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客服困难。

4伤照文中画线句,结合文章主旨,完成仿写。

人生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才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领队带着大家走出了险境,人们纷纷赞叹。他们会说什么?试着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按要求写句子。

1.一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挺立在戈壁滩上。(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是由简单的生命进步来的。(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您不必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玛妮忘怀。(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你留在我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我却怎地斗得他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难道不耐人寻味吗?(改成陈述句)

                                 

2.我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不能不感到吃惊。(改成肯定句)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

本学期我们有一次《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在这次学习中,从制订计划、小组分工合作到交流展示,大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选择其中一次活动,把活动中的一件事情写下来和大家分享吧!要求:内容具体,写出自己真实的体验,语句连贯,不少于400字,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