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二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钟表显示十二点整”的谜底是(  )。

A. B. C. D.

2、下列各组词语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勉强 牡烈 豪迈 拴住

B. 誓死如归  价格不菲 不屈不挠 悬崖绝壁

C. 无微不至 问寒问暖  不期而然 一见如故

D. 六神无主 百战百胜 九年一毛 五湖四海

3、下列句子中,直接抒发情感的一项是(        

A.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B.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C.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D.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按课文原文(原意)填空.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________,不用墨线_________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

2______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将上下而求索。

4、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

5、《舟过安仁》中写儿童奇思妙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清平乐  村居》中写孩子无忧无虑玩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6_________遇到风沙还是雨雪,__________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

总是那么直,那么_________,不软弱,也不_________

7、当看到同学浪费时间,不好好学习时,我们会用这句名言_________来劝导他。

5、多音字组词。

yuè______)   ______)   bāo______)   ______)  

mēn______ mèn______

6、读拼音,写词语。

hóu lóng_____ dǎo gào_____

zì xiāng máo dùn_____ xiōng yǒu chéng zhú_____

7、读下面句子,回答问题。

1.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

这句话写出了威尼斯小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这句话采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夜晚威尼斯的__________ (动 静),它与课文第⑤自然段的内容形成了鲜明的________

8、看拼音,写词语。

fān mò   zhē shān   tiào zhū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jìng cí lián yè yìng rì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课外阅读。

生死攸关的烛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国家,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来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起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这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然后轻轻地把蜡烛吹灭。一声危机似乎过去了。

可是那个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蕊重新点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站起来,一边端着烛台一边往门口走。中尉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她知道,厄运即将来到了。蜡烛起来越短,马上灾难就要来临。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气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1故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地点在_____________,人物有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全文以“___”为线索,讲述了________

3第五自然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加点的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

4把画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并说说哪一种说法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剥豆

(1)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2)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3)“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4)“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5)“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6)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7)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8)“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9)“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想到这里,我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10)儿子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suō)。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11)转念一想:“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我剥豆的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12)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13)“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14)“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15)“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16)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读8-11自然段,照样子填写表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我”的表现

慢下来

______

_______

紧了许多

“我”的内心

想让儿子赢,使他多一些自信。

______

______

______

(2)结合“我”的表现和内心想法,推测“我”有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最后说“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A.联系12-15自然段儿子的言行回答,为什么“实在是多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结合全文思考,作者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综合训练。

跟祖父学诗

祖母死了,我就跟祖父学诗。因为祖父的屋子空着,我就闹着一定要睡在祖父那屋里。

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念困了再睡去。

祖父教我读《千家诗》,但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

祖父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我也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所以很高兴地跟着喊。我喊的声音,比祖父的声音更大。

我一念起诗来,我家的五间房里的人都可以听见,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警告我说:“房盖被你抬走了。”听了这笑话,我笑了一会儿,过不了多久,就又喊起来了。

夜里我也是照样地喊,母亲吓唬我,说再喊她要打我。

祖父也说:“没有你这样念诗的,你这不叫念诗,你这叫乱叫。

但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每当祖父教我一首新诗,一开头我若听了不好听,我就说:“不学这个。”

祖父于是就换一首,换一首不好,我还是不要。

【1】仔细阅读短文,按照提示梳理短文内容,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2】文中画“____”的话语蕴含着祖父怎样的情感?用“√”选出最合适的一项。

责怪□                    疼爱□                    嘲讽□                    生气□

【3】对“房盖被你抬走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写出了“我”童年念诗的声音特别大

C.祖父在责怪“我”不认真学习

D.祖父心疼“我”,怕“我”喊坏了喉咙

【4】“祖父于是就换一首,换一首不好,我还是不要。”此时,面对如此调皮任性的“我”,祖父可能有哪些语言、神态和动作呢?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跟祖父学诗,“我”感到非常____,由此表达了“我”____的情感。

12、怀念写信的日子

前两天给妈妈打电话时,妈妈非常生气地说:你就不会给我写一封信吗?由此想到久违了的书信,想到以前书信带给人们的快乐。

古时候没有邮政设施,传递书信非常困难,于是有了鸿雁传书的神话故事。“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尺素”“鸾笺”“鲤鱼”都是用来比喻书信来往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从这些诗词中不难看出人们对书信的渴望。平安、祝福、牵挂、思念,尽在文字之中了。在战乱时候,一封书信有时候要辗转数月才能送到收信人手中,那就是杜甫说的“家书抵万金”了。

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电话、电子邮件代替了书信,尽管是快速便捷,但是那排列整齐的宋体字怎么也代替不了个性的手写,那格式固定的E-mail也难以和飘散着墨香、蕴含着写信人心情和感情的信笺相提并论。

联想到现在的大学生们写字如同涂鸦,错别字连篇,写信不懂格式,不会称呼,就觉得可惜和遗憾。

今后,我会多多给妈妈写信的。

1理解短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①辗转:________

②相提并论:________

2给下列词语找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久违——________       蕴含——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尺素”“鸾笺”“鲤鱼都是用来比喻________

人类进人信息社会,________________代替了书信。

4读读下面的诗句,说说诗句中提到的是什么信息传递方式。

①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________

②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________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________

5把你了解到的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写下来。

6作者在文中提到:联想到现在的大学生们写字如同涂鸦,错别字连篇,写信不懂格式,不会称呼,就觉得可惜和遗憾。你懂得写信的格式吗?请你完成下面关于书信格式的填空题。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17分)

桥(节选)

水渐渐窜上来,fànɡ__sì(________)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shēn__yín(______)。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词语。(2分)

(2)文中画“____”的句子是对“水”和“桥”的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老汉把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可以看出老汉( )(3分)

A.讨厌这个小伙子。

B.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4)小伙子和老汉是(   )关系,课文到结尾才交代他们的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你想对老太太说些什么?请写几句话。(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语段阅读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的窗子前都是(   )(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   )的

(1)按原文内容填空

(2)____画出段落中的一处比喻句

(3)联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这一种境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为人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我敬爱的外公

 我的外公年过五旬,一道道皱纹爬上他的额头,两鬓也添了许多白发。但是他那乌黑发亮的眼睛,深嵌在慈祥的面庞上,却显得炯炯有神。他身材不高,常穿一身褪了色的邮政制服,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位工作多年的老邮递员。

 我外公十七岁就开始送信了,如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工龄。多年来,他对工作认真负责。

 我的外公工作多年,对周围的一些地方了如指掌,不知有多少疑难的“死信”在他手中“复活”了。

 一次,邮局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信,信上用的是早已不用的解放前的地址,邮局的工作人员试投多次,可总是找不到这个地方。有的人认为这封“死信”是不能“复活”了,外公看了看信封,:“这封信一定是远隔重洋的人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让我试一试!”

 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就上路了,直到已是万家灯火的时候,他才回家。一天,两天,一连半个多月,外公终于从小港码头一位搬运工人那里打听到了收信人的地址。

 收信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年过八旬的老太太,老太太小心翼翼地接过信,感动得老泪纵横,说不出话来……半晌,老太太擦干了泪水,连声说:“谢谢,太谢谢了!同志,是您使我得知儿孙们还活着的(确切 正确)消息,我做梦也没想到今天还能和我的孙子联系上。真是托您的福,托新社会的福啊!”

 外公没有说什么,脸上露出了(安慰 欣慰)的笑容。他背起邮包,又向另一家走去。

1.把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划掉。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了如指掌:                              

小心翼翼:                              

3.画出描写外公外貌的语句。

4.“不知有多少疑难的‘死信’在他手中‘复活’了。”这句话中的“死信”是指        ,“复活”是指        

5、外公能使“死信”“复活”的原因是什么? 

                           

6.外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6、   难忘的索溪峪(节选)

是的,怎么能不着迷呢 ,又怎么能忘怀呢 ?

尤其是那十里画廊。啊,画廊,这名字实在是好,真不愧是画廊。沿着那流水潺潺弯弯曲曲的山溪向上走去,你会惊讶地看到,一路上,两边青松高耸,绿树如云。人走在这两山夹峙的山谷中,就像走在一条幽深的小胡同里似的。仰头向上望去,上面是一线蓝天,两边是无数青峰。这青峰,一座座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千姿百态,美妙绝伦。它们是那么多,一座挨着一座,一座有一座的特点,一座有一座的姿态。它们有的像身背草娄的采药老人,有的像手捧鲜花的妙龄女郎,有的像摩天大楼,有的像中世纪城堡,有的双峰插云,像两根尖尖的竹笋,有的一根独峙,像一支长长的火箭……好看极了。我实在惊讶,天公究竟用什么神奇的力量,给大自然造出如此变化无穷美妙绝伦的景物,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每一座青峰,都是一幅绝妙的画,一首优美的诗。这十里画廊的两边,就是这无数的画,无数的诗。他们纷纷的排列在你的面前,张着那绿色的臂膀,在向你拥抱,向你微笑,向你絮絮低语。啊,朋友,置身于如此优美的环境中,你怎能不着迷,不陶醉呢?

山峰的众多,山峰的奇特,山峰的苍翠,山峰的秀丽,是索溪峪一带风光最显著的特色之一。这十里画廊,可以说是比较集中地把这些特色表现出来了。那真像一道长长的画廊。人走在这画廊中。看着那两边的景色。真有置身于画中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这画中的一点,和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啊,朋友,你说,这般景色,怎不令人着迷,又怎能使人忘怀呢?

1按课文内容填空,然后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它们有的像( )老人,有的像( )妙龄女郎,有的像( )大楼,有的像(   )城堡,有的( ),像( )竹笋,有的(   ),像一支长长的火箭……好看极了。

这句话可以( )来概括。

2文中写到了作者的两次惊讶,前一次是___________,后一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的句子,想象索溪峪的迷人的景象,然后仿写句子。

A、它们纷纷地排列在你面前,张着那绿色的臂膀,在向你拥抱,向你微笑,向你絮絮低语。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山峰的众多,山峰的奇特,山峰的苍翠,山峰的秀丽,是索溪峪一带风光最显著的景色之一。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行动游行方阵中精彩亮相的彩车。有70组96辆。其中主题彩车62辆(21辆迎宾车),地方彩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台湾)34辆。主题彩车由北京市制作;地方彩车由中央台办、国务院港澳办和各省区市制作,北京市统筹指导。

与国庆60周年相比,70周年彩车数量体量更大,科技含量更高,造型工艺更为精美。

其中7辆主题彩车于2019年10月2日至31日在北京馆展出。1辆主题彩车于2019年10月2日至7日在天安门广场展出。34辆地方彩车于2019年10月2日下午2点至10月7日在奥林匹克公元展出,其余主题彩车将于2019年10月5日至31日在朝阳体育中心展出。

1在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的方阵中,有___辆主题彩车,___辆地方彩车亮相。共有___________辆。

2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国庆70周年彩车比60周年彩车科技含量更高。______

(2)主题彩车是由中央台办、国务院港澳台办和各省区市制作,北京市统筹指导的。______

(3)彩车共在三个地方展出。______

32019年10月3日,小明想去天安门广场看广西省的彩车,你觉得可行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再见了,亲人》选段,回答问题。(13分)

大嫂,请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这样崎岖,您架着双拐,已经送了几十里。就是您一步不送,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1)“嫂”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 ,除部首外有 ( )笔。(2分)

(2)在文中找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坎坷(   ) 明白(   ) 价值(   )    情深意重(   )

(3)用“   ”划出反问句。把它改写成陈述句是   2分)

(4)“已经送了几十里“这句说明 (2分)

(5)“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请在文中用“~~~”画出大嫂付出了什么代价?(1分)

(6)大嫂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请你结合课文和资料,想象一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2分)

 

 

 

1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早(节选)

迈进后(园 圆),蜡梅开得正(盛 胜),几(jǐ  jī)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漂 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 翻)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1在文中括号里用____标出正确的读音或字词。

2   画出一个打比方的句子。

3填空。

1)这段话共四句,第一句写 ;第二句写梅花的色泽,表明色泽的词语主要是 ;第三句写梅花飘香而送暖;第四句写  

2)作者写梅花的用意是

3)鲁迅书桌上也有个字,这个早字实际上是

4)课文教育我们要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把下列句子改成反问句。

(1)花生的品质很高尚。

_____________

(2)这件事让人很感兴趣

_____________

(3)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不会忘记。

_____________

21、请根据要求把句子换个说法,使句意不变。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王宁说:“我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王宁说,他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2、烈士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牺牲光荣,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武松是我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那风筝都飘飘飖飖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一展眼只剩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

(1)“飘飘飖飖”是什么意思?它的近义词有哪些?把这个词语换成“别的近义词好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鸡蛋”“黑星儿”描写了什么?风筝为什么由“鸡蛋”变成了“黑星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中描写时间变化的词语有哪些?从这些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自己对句子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妙笔生花。经过白求恩的精心治疗,孩子的胳膊治好了……”,请续写省略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