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二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xì jì)     便(biàn pián)

广(bē bō)     了(dào dǎo)

(tiáo diào)    一唱一(hé hè)

 

2、唐僧是哪个朝代的人物,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 )

A.宋朝 B.明朝 C.秦朝 D.唐朝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四字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位老先生离乡背井几十年,如今总算叶落归根。

B.我和好朋友几年没见,再见面时我恍然大悟

C.只要有机会得到毛线团,小猫就会乐此不疲地玩下去。

D.我们一定要在日出前赶到山顶,否则就会错过良辰美景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根据课内积累填空。

(1)我们从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祖父的园子”是一个_________的园子,是一个__________的园子,是一个__________的园子……它成了萧红的精神家园。

(2)从“吾盾之坚,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物无不陷也”看出楚人说话自相矛盾;从“_____________”看出杨氏之子应答得体。

(3)却看妻子愁何在,__________;青海长云暗雪山,___________;敲成玉磬穿林响,___________……

5、根据学习积累和课文内容填空。

(1)君子______,小人_______。这句话告诉我们:有一颗会怜悯别人的善良的心是仁义之人的最高境界。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其中描写了作者归心似箭的诗句是:_________

(3)在居家上网课期间,小明总是借上课的名义去偷玩电脑游戏,父母屡教不改,老师知道后用《朱子语类》的一句名言教育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游子吟》一诗,诗人以小草自喻,表达了浓浓亲恩难以报答情感的两句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古诗中的童年真美,有“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种瓜儿童:有“_______________”的吹笛儿童。

6、拼音、词语碰碰车。(看拼音,写词语) 

fén mù

tǐ tán

quán jī

sī pò

___

___

___

___

xíng fǎ

nú lì

tiān yá

jié jīng

___

___

___

___

 

 

7、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挑选—﹙ ﹚ 监视—﹙ ﹚

聚集—﹙ ﹚ 拼凑—﹙ ﹚

反义词:

绝路—﹙ ﹚ 危险—﹙ ﹚

聚集—﹙ ﹚ 拼凑—﹙ ﹚

8、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       ?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按课文填空。

2“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电文稿放在上面。”这句话中,“黯然的目光”写的是毛主席经历过悲痛后的__________。“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___________中;另一方面表现毛泽东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同志,故意支开了秘书。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____________

3“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己亥杂诗》中的名句。“忠骨”指的什么?这里指的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几段文字,你认为毛主席是个怎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乐园。

盲人心中的明灯

大学实习时,我代过一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那天,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挑着一盏灯笼,这是为什么?”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他是给儿子买的灯笼。”有的说:“夜里寒冷,他是想取暖吧!”……可能,这些答案都对,但这些年龄不到10岁的孩子都认为盲人提灯一定是为自己,所以,他们的答案不免单一。他们没有一个人回答:盲人也许是为了给别人(健全人)照亮,这样,别人才不会撞上他——盲人的心中装着一盏明亮的灯,为别人着想正是他心中的明灯。这些孩子不明白: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其实是在帮助我们自己。为什么那么多眼睛好的人在暗夜中往往会相撞?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明灯,手上也不提明灯啊!

1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复杂______  昏暗______  温暖______

2这位盲人为什么晚上出门总是挑着一盏灯笼?(  )

A.为他人照亮夜路。

B.怕别人撞到他。

C.既为他人照亮,又使别人不会撞到他。

3下列句子中的“明灯”分别指的是什么?填到括号里。

(1)他们心中没有明灯。_____

(2)他们手上没有提明灯啊!_____

明亮的灯   放在明处的灯 为别人着想的思想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A.要学习盲人助人为乐的精神

B.我们夜晚出门时都应该提盏明灯

C.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5下面的句子和本文表达的思想不一致的是(  )。

A.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B.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C.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11、父   爱

  对于绳子,我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那年要出国,特地到百货公司,买来一只很大的箱子。尼龙的料子,织染着红、黄、黑、绿四色交错的方格图样。看起来很热闹很新潮,正像我当时的心情。出国前几个月,我细心地用各式流行的衣服、杂物等将它塞得满满的。

  出国前一天,没有征得我同意,父亲便jìng zì(   )拿来一根牢固的绳子,左两圈、右两圈地将它结结实实地捆住!我眼睁睁地看着,心里懊恼极了,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脑子里老大不甘愿地想着:谁要带这么难看、这么土气的五花大绑的皮箱出国?多没面子!然而,临别依依,我只得将一腔mán yuàn(   )压抑下来!

  飞机经过日本,转飞加州,当我从旧金山机场的旋转台领出那只皮箱时,我赫然发现,皮箱上那条漂亮的、一路到底的长拉链,竟沿路开着口,满满一箱衣服杂物,竟全靠那根绳子给拴住保全了!

  此后,在一连串的piāo líng(   )的岁月里,每次我从箱子里取出物件时,父亲那低着头、沉默地捆缚箱子的神情,便时时映现脑际。父亲的影像,就像那根强韧而扎实的绳子,在我最软弱的时候,化成千万股力量,拉我、牵我、缠我、持我,及时伴我走过长路,一段又一段!

  而在风里,在雨里,在雪里,在异地的土地上,这根绳子,便这样,变得mián cháng(   )而无尽了。

1.看拼音写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内。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新潮——(   ) 赫然——(   )

3.按要求改写句子。

  谁要带这么难看、这么土气的五花大绑的皮箱出国?(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当父亲用一根牢固的绳子,左两圈、右两圈地将新箱子捆得结结实实的时候,我_____________;当在机场,发现满满一箱衣物竞全靠那根绳子给拴住保全时,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读短文,回答问题。

  短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来源,都是从它们哪里放射出来的。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

1从选段第一句话我们了解到金字塔位于__________;从第二句“沙海”一词,我们了解到沙漠的_______的特点。

2“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表达了作者对金字塔和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刻画细致入微,通过这些极具________的景色描写调动了读者的________,给人呈现一种立体画面感,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13、课外阅读。

母亲的家务似乎永远也干不完。日复一日,在那破旧的(缝   蜂)(纫     仞)机上为我们缝衣服;在那低矮的厨房里为我们(作   做)饭、烤面包;在自己开辟的土地上shì sì cì)弄蔬菜;还要(挤 济)牛奶,在cuō     chā)衣板上搓洗全家人那带有泥巴的衣裳。母亲这样(幸 辛)苦,却没有一点儿怨言。她分明是快乐的     她对生活没有多大期望     全家人健康     幸福     就是她唯一的也是最大的企盼了

【1】给短文的空白处加标点。

【2】选择括号中正确的读音。

【3】从括号中选择正确的字。

【4】母亲如此忙碌,为什么却无比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爱乡村的傍晚

六月里的一天,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山村故乡。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的山川原野冲洗得一点灰尘也不沾染,非常清洁。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跟堂姐一起去放牛的小山岗。我美美地呼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晚景!

眺望远处。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柔和的夕阳,绚丽的晚霞,横卧在不远的天边的群山,倚山而建的一簇簇的村落,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奶奶在世时说过:一层山水一层人。我望着群山在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这里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声响喧闹,但却充满神秘。

近处,是一片金黄的稻田。一阵风吹来,稻苗一起一伏,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片金黄的海洋之中。稻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儿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色的花。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边唱歌,一边采蜜。丝瓜棚旁边那块碧绿的西瓜地上,虽然没有蜜蜂的歌唱,却有着丰收的喜悦。瞧,一个个大西瓜,像一个个胖娃娃似的躺在瓜蔓母亲的臂膀里,夕阳的余晖轻轻地爱抚它们,催它们入睡。

在我身边的山坡上,则是另一番景象。三五只水牛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不时还抬起头来,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夜景,“哞哞”地长叫几声来抒发自己快乐的情怀和感受。那低沉的余音在宽阔的田野回旋,使人听了兴奋。

乡村的傍晚多么美啊!我如果有架照相机,一定要把那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的山峰,金黄的稻田,西瓜地里丰收的景象和那放开喉咙高声歌唱的大水牛一一拍摄下来,让它们永远留存在我的影集里。

我多么喜欢乡村这迷人的傍晚,我多么喜欢乡村这恬静的生活!

【1】把短文中画“ ”的部分换成合适的词语,写在短文的括号里。

【2】为了使文字表达更形象,文中运用了大量拟人句,请你用“﹏﹏”画出其中一句。

【3】请你在短文中用“ ”画出一句动态描写的句子,用双横线画出一句静态描写的句子。

【4】第4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请你想象一下,除此之外,山坡上还有什么景物?用静态描写的方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乡村傍晚景色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摔跤(节选)

起初,A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B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么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选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描写来刻画人物,文中加点的词表现了小胖墩儿_______的特点。

2选文中A、B两处画横线的比喻句,A处形象地写出了小嘎子_______的特点;B处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3请你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要体现出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yuè lè),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diào tiáo)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1把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读音画掉。

2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段,说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

“告”字上画一头“牛”

①小时候酷爱猜谜。有人曾问我:“一口咬掉牛尾巴’,这是个什么字?”我想,这一定是“牛”字后面跟个“口”字,而“牛”没有尾巴,整个字不就成了“告”字吗?果然被我猜中。

②《经典释文》中说:“告上曰告,发下曰诰。”“告”是以下达上,而“诰”是以上传下,两者的使用范围是不一样的。所谓“祷告”,是在神灵或祖宗面前念念有词;“禀告”是向君主或上司呈报下情;“控告”,是向代表国家政权的司法机关检举揭发……这些用法,都和“告”的本义有关后来的实际使用中,“告”的这一特点逐渐淡化,“告”可以用来泛指表达、诉说,不太计较上下之别。而且,“告”的行为可以和“告”的内容直接组合,如告成、告贷、告负、告急、告竣、告老、告假……因为可以广而“告”之,“告”成了一个高产语素。

【1】“一口咬掉牛尾巴”的谜底是:_______

【2】把词语填进相对性的括号里。

祷告       禀告       控告

_______向代表国家政权的司法机关检举揭发

_______向君主或上司呈报下情

_______在神灵或祖宗面前念念有词

【3】下列有关“告”和“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告”是以下达上,“诰”是以上传下。

B.“告”和“诰”都有告诉的意思。

C.“告”已无表达、诉说之意。

D.“告”和“诰”的使用范围是不一样的。

18、课内阅读。

小嘠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掐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嘠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嘠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小嘠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嘠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根据意思从文段中找出恰当的词语。

(1)形容动作敏捷。 ________________

(2)精神振奋,情绪饱满。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从“不跟他一叉一搂”可以看出小嘎子__________,从“总想使巧招,下冷绊

子”可以看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觉得小胖墩儿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1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

青山处处埋忠骨(节选)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岸英是毛泽东最心爱的长子,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泽东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联系上下文理解“喃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这属于______描写,表现了毛席_________

【2】“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是一个( )句。

【3】“这次怎么会……”这里的省略号,你认为当时内心会想什么?请续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这几个表示数量的词语,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6分)

(1)不管天气十分炎热,大家还是坚持锻炼身体。(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大象的舞蹈很精彩。大象很笨重。(加上恰当的关联词,使两句话并成一句话。)

   

(3)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改陈述句)

____________

(2)他对沃克医生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改转述句)

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百花园。

同学们,漫画能让我们会心一笑,也会让我们有所思考。这次习作请根据下面所给漫画,写一写从漫画中获得的启示。写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看看漫画画的是什么内容;

2.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思考漫画的含义,获得启示;

3.先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再写出自己的思考;

4.要记着给文章定一个合适的题目,书写工整,干净,字数400字左右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