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六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词语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晃晃的太阳   新鲜的花朵

B.蓝悠悠的天空   阴凉的地方

C.平沙无垠的沙漠  碧波万顷的大海

D.晶莹澄澈的清光  巍峨雄奇的大海

2、下面词语中,“平”的意思与“风平浪静”中“平”的意思相同的是(   )

A.均分配 B.淡无奇 C.常时期 D.气和

3、下面匾额中所用的字体,说法正确的是(   

A.①楷书   ②隶书   ③篆书   ④草书

B.①隶书   ②楷书   ③草书   ④篆书

C.①楷书   ②隶书   ③草书   ④篆书

D.①隶书   ②楷书   ③篆书   ④草书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词语填充。

专心_______ _______天下 衣食无_______

欣然而_______ 腰缠万_______ 如虎_______

5、把对联补充完整

1_____五更,半夜二更有半   三秋九月, _____八月之中。

2、翠翠红红,处外莺莺燕燕  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查字典要求填空。(3分)

诵:部首( )再查( )画有两种解释:

(1)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

(2)称述,述说。

诵读一词中可取第____种解释。

昧:部首( )再查( )画有三种解释:

(1)昏,糊涂,不明的;

(2)隐藏,隐瞒;

(3)暗。

半明半昧一词中可取第___种解释。

 

7、日积月累

1.诗中有情,有“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送别情;诗中有志,有“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的报国之志;诗中有趣,有“____________,短笛无腔信口吹”的天真童趣。

2.《杨氏之子》中最能体现杨氏之子语言巧妙的句子是“_________”。

3.做人要心怀坦荡,正如《论语》中所说的“_________,小人长戚戚”。人要树立底线意识,因为“人有耻,_________”。

8、句子排列。(10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村庄惊醒了。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        ),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        )不住,一口饭都        )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        )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注释】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本文有的用字与现在不同,遵照原文,未加改动。

【1】在文段的括号里给加点字注音。

【2】这段话写的是(        )的场面。

A.刘姥姥进大观园

B.贾母请刘姥姥吃饭

C.林黛玉进大观园

【3】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描写,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人不同的________

【4】这段文字是写____________有意拿_____取乐,目的是为了讨好________,让大家开心。

【5】众人为什么“先是发怔”,后来又“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非连续文本阅读。

材料一

疫情期间,出行不便催生了人们多样的云端生活。首先各种生鲜App一夜诞生。各大电商通过云端为家庭配送生活物资,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买菜、买米。其次,过去只有一部分人选择的线上教育,如今开展得如火如荼。成年人举办各种“云培训”“云沙龙”,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也都开设了“云课堂”。此外,各种“云会议”也成为特殊时期的办公常态,就连G20国际峰会也开通全球视频端,从线下转到了线上。直播带货更是如“雨后春笋”。2月以来,有100多种线下职业在直播中找到了新商机,房产顾问“云卖房”,律师“云问案”,医生“云问诊”,农民“云卖菜”……一场疫情将生活的方方面面带入云端,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数字技术。虽然我们可能仍然对云储存、云计算等名词还不甚了解,但无可置疑的是,我们已然“腾云驾雾”,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

2020年2月中旬之后,全国各大中小学相继开启“云课堂”。从面对面、面对黑板到面对屏幕,从教室空间到网络空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线上教学中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教师很难及时全面地掌握课堂情况。因为网络上教师与学生存在着距离,无法与学生直面交流,不知道学生是否还在课堂现场,不了解学生的思路是否与自己的教学思路相伴而行。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如何调整并适应这一全新的教学场景和模式,“课堂”如何发展得更完善,这是我们仍需深入思考的问题。

【1】阅读材料一、二,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疫情期间,直播带货大量涌现,许许多多的线下职业在直播中找到了新商机。(______

(2)云课堂集声、光、色于一体,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更加专注。(______

(3)材料一中的“雨后春笋”“腾云驾雾”这两个引号都表示特殊的含义。(______

【2】下列哪一因素对学生线上教学的专注度影响最小(   

A.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互动

B.学生长时间盯着屏幕容易视力疲劳

C.老师不了解学生的思路是否与自己同步

D.平台网络卡顿,不流畅

【3】你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过云端生活吗?请举例说明你喜不喜欢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比如乐清教育局开展的“空中课堂”,马云的淘宝,各种购物App等)

__________________

11、   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天不知不觉地来到我们身旁。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树枝上。嫩芽悄悄地钻出来,把枝条打扮得绿油油。柔软的枝条随着春风跳起了欢迎春天的舞蹈。

春天在花园里。花开了,有红的、粉的、金黄的……五彩缤纷,真美丽呀!最吸引人的是蝴蝶花,像一群展开翅膀的花蝴蝶在翩翩起舞。

春天在小河旁。孩子们在河边放风筝。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有的举着风筝,有的牵动长线把风筝徐徐送上天空。

春天在辽阔的田野里。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植的蚕豆和油菜已经开出白色和金色的花儿,散发出一阵阵清香。

春天到了,祖国处处是春天,我爱祖国的春天。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

2写出表示颜色多,色彩鲜艳的词语2个。

1)从文中找出1___________2)自己写1_____________

3理解句子意思。

柔软的枝条随着春风跳起了欢迎春天的舞蹈。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作者告诉我们春天在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画出表示文章中心的句子。

12、望月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 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1请在文中方格内加上恰当的标点

2按照要求填空。

①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会想到这些描写月亮、月光的词语(写出4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会想到这些与月亮、月光相关的诗句(写出1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现代文阅读。

《景阳冈》(节选)

那只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过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zhǎo zhuǎ)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jié( )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两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páo xiào( )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只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只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bèng pèng)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

【1】根据拼音写词语、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中描写武松打虎的动作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动词对刻画武松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选自我国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作者是____________,请写出本书中你印象最深的二位英雄好汉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馒头的故事

①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②日军56师团已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附近同中国军队接火。

③在距惠通桥不到50千米的泥泞公路上,开来五辆军用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位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军官。两小时前,他接到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那里,中国的军队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全体官兵四天没进食物,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再坚守24小时。

④卡车在公路上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两眼血红,他明白迟到一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⑤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四辆也停了下来。就在这时候,四野里聚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谁喊了一声:“车里有馒头!”顿时,饥民们呼啦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⑥大胡子少校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似乎在滴血,一咬牙,将手里的机枪端起来,只听一片哗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⑦忽然,大胡子少校盯住了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吓人地撑着皮肉,一双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双眼惊骇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⑧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和鬼子拼命的中国军队的将士,一边是饿得只剩下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常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四天没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

⑨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的人如石雕一般。

⑩小女孩睁着惊恐的大眼睛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和嘴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的手里:“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馒头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馒头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让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

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他问小女孩叫什么名字,小女孩说她叫小翠。

所有的饥民此时都将馒头默默地送上车去,然后用最后的一点儿力气抱起一块块填炮弹坑的石头。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来到陷车的地方,找一个叫小翠的女孩。一位老大娘将他引到一座小坟包前,说,三天前她饿死了,是她家七口人最后一个死去的。

大胡子少校咚地跪在新坟前,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号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人会为你报仇!”

34年后,这位大胡子将军临死前拿着一个有缺口、发黄的干馒头,说:“把这个馒头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1】画“____”的部分对小姑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了描写,展现了小姑娘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2】第⑨段中“所有的人如石雕一般”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一处是对小姑娘的语言描写,请你用波浪线画出来。从她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小姑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4】大胡子少校跪了两次,这两次跪的心理是不一样的。第一次跪是( );第二次跪是( )。 

A.出于对饥民的理解同情,看着饿得皮包骨的村民,他是心痛的。

B.因为小女孩选择归还馒头最后自己却饿死了,对此少校是满怀敬意的。

C.因为前线无粮,陷入极端困境,少校恳求饥民能理解他的难处。

D.因为要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而无法帮助小姑娘,少校感到又歉疚又痛心。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B.“弹跳”“怒吼”“冲”等词语生动地写出了车速之快,侧面表现了军情紧急。

C.文章主要以大胡子少校的表现颂扬了在民族灾难面前,中国军民所体现出来的高度团结的民族精神。

D.文章最后再次提到有缺口、发黄的干馒头,是要深化这个馒头的象征意义。

15、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的房东

赵海英

(1)我在新加坡留学时的房东先生是一个很独特的人。

(2)他很富有,又很贫穷;他很慷慨,又很吝啬。

(3)他拥有一幢价值36万美元的两层花园洋房,十几万美元的股票,2万美元的汽车。退休前的他是电子工程师,收入很高。退休后他每月拿退休金,还时不时地赚些外快。他无子无女,独身一人。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他是一个富有的中产阶级人士。

(4)但是,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生活:他的大多数食物都是超级市场的降价食品;新鲜橙汁舍不得买,只买听装浓缩橙汁,回来兑水;面包也舍不得买,自己在家做;一日三餐简单得让人觉得难以下咽:两三片面包,有时涂点花生酱,几片生菜叶,外加一杯牛奶,有时加一只烤土豆。我从没见过他做鱼、肉、鸡、鸭等荤菜。

(5)他是个守财奴吗?住了一段时间后,我才知道,他每年都大量捐款给各种慈善机构,并且赞助过很多中国留学生完成学业。

(6)由于以前我在香港工作的时候就认识房东先生,所以他以很便宜的租金让我住在他家,除了我以外,他家还有6名中国留学生。他的家成了中国之家,他逢人总是自豪地说我们都是他的孩子。

(7)住进他家的第二天,他邀我出门散步,我欣然应允了。没想到,他一出门,就捡起了垃圾。路边的废纸屑、果皮、饮料杯,他都一一检起扔进垃圾桶里。别人家的报纸散落在地,他也捡起整理好,放在门前。有时一些废纸果皮正好在肮脏的水坑里。他也毫不在乎地捡起扔进垃圾桶。

(8)跟他走了一段后,我从惊讶到犹豫再到脸红。我为自己的虚荣心感到脸红。于是,我也袖口一卷,加入了捡垃圾的行列。而实际上,路人的脸上并没有不屑,而写着理解和尊重。

(9)他看见地上有一个易拉罐,就一脚踩扁,捡起放进口袋,并且得意地说:“可以卖几分钱呢!”看见地上有一枚一分硬币,又马上捡起来,像个孩子似的唱起了他童年时代的儿歌:“谁捡到,谁收起;谁丢了,谁哭泣!”一脸天真烂漫的笑容。

(10)这是我在留学期间最难忘的一件事,那首歌也是我最难忘的一首儿歌。

(11)后来,我才知道,每个周末上午出门捡垃圾是房东先生的例行公事。

(12)于是,只要有空,每个周末上午我都会和他一起出门捡垃圾,我们美其名曰“出门散步”。

(13)这是我以往从未有过的感觉和体验。我把我的一切虚荣心都抛进了垃圾箱,我懂得了,给予是最大的快乐 。

1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不得(shĕ shè)   水(shuì duì落(sàn sĕn

2第(8)段中写“我从惊讶到犹豫再到脸红”,反映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写出你的理解。

(1)惊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犹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脸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第(11)段画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末捡垃圾是房东先生的一项公务

B.周末捡垃圾已成为房东先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C.周末捡垃圾已成为房东先生的一种习惯。

D.房东先生已把周末捡垃圾当作一项常规的公益活动。

16、阅读乐园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胆战心惊,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  向海里跳 不然我就开枪了 一 二 刚喊出 三 孩子往下一纵身 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1给文中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加上标点。

2“正在这时候”指_____________

3孩子“没有明白他爸爸的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用“_____”画出写孩子处境危险的词语或句子。

5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故事,完成练习。

三国时期,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挥师出祁()山,准备一举攻灭曹魏政权。但是由于蜀将马谡()失守街亭,彻底打乱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使他非常被动,他只好率领大军退守西城。

司马懿攻占街亭、列柳城之后,率领十五万曹魏大军,直奔西城杀来。这时,诸葛亮身边已经没有得力战将,只剩下一些文官。他带来的五千军马,已派走一半去搬运粮草,只剩两千五百士兵留守在城中,以备不时之需。官员们听说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杀来,个个吓得大惊失色,魂不附体。诸葛亮于是登上城楼一看,只见东北方向尘土扬天,显然魏兵已向西城杀来。诸葛亮仔细分析了一下,觉得逃跑已经来不及了,如果要拼死抵抗又缺兵少将,形势十分危急。在这紧要关头,诸葛亮并没有慌乱,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然后就下令:把城头的旌旗全部藏起来;诸将各自坚守岗位,不得慌张,否则立即处死;大开城门,让一些士兵装扮成老百姓,在街道上洒扫,也不得惊慌乱动。诸葛亮自己则端坐在城门楼上,羽扇纶(ɡuān)巾,焚香抚琴,摆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司马懿的大军很快就来到西城之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烧着香,弹着琴,还有两个童子伺候两旁,城门内外,也只有二十多个百姓,只顾低头洒扫,脸上毫无惊慌的神色。司马懿见此情况,怀疑城中有重兵埋伏,于是就急忙下令退兵。

1这个故事写的是著名的(   )。

A.空城计 B.声东击西 C.西游记 D.连环计

2从这篇文章中找出三个成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歇后语中有两句与本故事有关,分别是________

①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②半夜里弹琴——暗中作乐

③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④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4司马懿的大军来到西城之下时,看到诸葛亮在做什么?把有关句子画上“   ”。

5为什么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能骗到司马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苏七块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

人有了能耐,脾气也怪了。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答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1你认为“苏七块”是一个( )

A.苏七块是一个只认钱不认人的势利小人。

B.苏七块是一个医术精湛、心地善良而又倔强的人。

C.苏七块是一个讲朋友义气的人。

2文章第三段“格色”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___,小说介绍苏七块“格色的规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对苏七块的肖像描写,突出了人物的精明能干。

B.苏七块赠送药物这一细节,突出表现了苏七块善良的本性和鲜明的个性。

C.华大夫钦佩苏大夫,是因为苏大夫立下看病必先七块银元的规矩。

4说说你对华大夫“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文《北京的春节》片段阅读。

①除タ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   ),不许间断,鞭炮声(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   ),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②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   ):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③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成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版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④多数的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1根据背通把课文中(   )处补充完整。

2“正月初一的光景”中“光景”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   )

A.时光景物 B.情景 C.表示估计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   ),在本段中起(   )的作用。正确的选项是(   )。

A.过渡句 承上肩下 B.中心句 总结 C.总起句  总起

4第①自然段作者从“视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全方位地描写除夕之夜的热闹,请选择填空。

A.视觉   B.嗅觉   C.听觉

“到处都是消肉的香味”从_____的角度描写:“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是从______的角度描写的:“鞭地声”是从______的角度描写的。

5第③自然段写了哪些人?他们进行了什么活动?请用“谁干什么”的形式米回答。

男人们拜年、____________、小贩们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部分文章写了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热闹,是属于详写还是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按要求改写句子。(10分)

(1)黄继光对指导员说“请把任务交给我。”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改为反问句和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送给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生日礼物。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刚几下就爬到了杆顶,非常灵活。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春天来了,大地一片生机。改为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祖国。(改为引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老大娘走过小路。(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比山还高的比海还深的兄弟情谊,我们不会忘记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脸上淌着雨水。(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洪咆哮着。(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汉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请你换一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不改变句意,修改下面的病句。

你去劝劝他,过去的往事就不必再提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表达

题目:我得到了________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一个词语,如表扬锻炼理解教育关心等,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要求写一件事,注意围绕中心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4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