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性命 诡计 破烂 一饮而尽
B.妒忌 曹军 都督 顺风顺水
C.私自 水寨 擂鼓 神机妙算
D.迟延 疑惑 绳索 踉踉呛呛
2、下列人物与情节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B.林黛玉——含泪葬花儿
C.贾宝玉——含玉而生
D.宝钗——协理荣国府
3、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 比喻 )
B.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夸张 )
C. 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设问 )
4、(题文)下列人物是你学过的哪篇课文中出现的?
军需处长——《__________》
彭德怀——《__________》
郑和——《__________》
武松——《__________》
5、补充词语,并选择合适的填在句子中。
手___眼___ 摩___擦___ 出___划___ ______欲试
心___胆___ 手___脚___ 养___处___ ______勃勃
1.篮球赛马上就要开始了,队员们个个_______,_________,准备与对方展开一番较量。
2.老师提前为这次社团活动___________,帮我们制定了具体的方案,我们的活动井然有序,没有出现_________的情况。
6、填空。
1.“阳春三月,春*无边。”我们跟着杨万里领略了“ ,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情趣,随着叶绍翁感受到“ , ”的勃勃生机。难怪冰心奶奶说:“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 ,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 ,以 的生命力,舒展出 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让我们伴随着春天的脚步,“踏一路春风, ,向 进军,春光 ”。
2.无锡的盲人艺术家阿炳流落街头时,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 ,伤心的哭泣, ,倔强的呐喊……
7、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心领(_____)(_____) 古往(_____)(_____) 有(_____)(_____)先
寒(_____)暑(_____) 秋(_____)(_____)藏 源远(_____)(_____)
8、读拼音,写词语。
sāng yè zhòu yè mà zha bá cǎo chéng rèn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gē diào zhī xiǎo shuǐ piáo chǎn chú xiā nào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成功的起点
法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科学家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个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寸的地方(撒 洒)上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一分钟过去了,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团团转(zhuǎn zhuàn)。一连七天七夜,它们饥渴难忍,终于精疲力竭,相继而亡。
科学家总结实验时,在实验笔记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那么多毛毛虫当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去走另外一条路,不就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
在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小村庄比塞尔,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里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昼夜的时间。然而,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的人们没有一个走出过沙漠。他们(虽然 不是)不想离开那儿,(但是 而是)尝试了多次都失败了。肯·莱文对此表示难以置信,于是他亲自做了个实验。他从比塞尔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这使得比塞尔人惊悟:原来他们中根本没有人向北走过,每一个试图走出沙漠的人都是沿着他前面那个人走过的路线走的,从来没有人想过另辟蹊径。
如今的比塞尔已经成了一个旅游胜地。每一个到过比塞尔的人都会发现一座纪念碑——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生活中,我们太习(贯 惯)于走别人走过的路,偏执地认为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不会错。但是,我们不会想到,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忽略(lüè nüè)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你站在哪儿,更重要的是选准方向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1】用“/”画去短文括号里不正确的字、拼音和标点。
【2】比塞尔人走不出沙漠的原因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用一个词语概括毛毛虫、比塞尔人和肯·莱文的行走特点。
(1)毛毛虫、比塞尔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肯·莱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告诉我们成功的起点是什么,短文列举了哪两个方面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成功的起点是什么?请联系短文和自身实际,简要写出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检阅台
语言的魅力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路旁,站着一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不用说,他是为生活所迫才这样做的。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那些穿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那些打扮漂亮的少男少女们,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还淡淡一笑,便扬长而去。
这天中午,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也经过这里。他看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唉!”那盲老人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
让·彼浩勒听了,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去了。
晚上,让·彼浩勒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收入情况,那盲老人笑着对诗人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让·彼浩勒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________________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怎么不叫人陶醉呢?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当人们想到这位盲老人,一生中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1】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语句。
【2】用“——”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将其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法国诗人让·彼浩勒在木牌上添上了几个字,使人们对这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老人产生了____________,既帮助了老人,又让我们体会到了语言的______________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磁疗表带的问世
日本东京都中野区,住着一个( )的知识分子——田中正一,他没有职业,一文不名,却整天关着门在家里研制一种“铁酸盐磁铁”,被邻居看成是"怪人"。
当时他患上了“神经性头痛”的毛病,病一发作折腾的他( ),怎么治也治不好。那时候,每逢星期四他都要带着许多制好的磁石,到大井都工业试验所去测试。时间一长,一个偶然的现象出现了:每逢星期四,他的神经痛就得到缓解。田中正一是一个探究心很强的人,他感到十分好奇,于是就找来一条橡皮膏,在上面均匀地粘上五粒小磁石贴在自己手腕上做试验。
很快,他发现这玩艺对治神经痛很灵,就立即申请了专利。田中正一认为:“将磁石的南极、北极相互交错排列,让磁力线作用于人体,由于人体内有纵横交错的血管,血液流过磁场时,便能感生出微电流,这种电流能达到治病强身的效果。”
取得专利权后,田中正一模仿表带的式样,制造四周镶有六粒小磁石的磁疗带,向市场推出。产品上市后,果然( ),在全日本出现了人人争购、趋之若鹜的现象。工厂三班制生产也( )。在销售最好的时期,仅一周销售额达两亿日元。
就这样,转眼之间 ,一个穷汉就变成了大富翁!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选项。
A.不同凡响
B.痛不欲生
C.穷困潦倒
D.供不应求
【2】根据原文内容判断对错。
(1)田中正一因为有“神经性头痛”,因此被称为“怪人” 。________
(2)磁石能够治疗田中正一所有的头痛问题。________
(3)田中正一模仿项链的样式做了磁疗带,推向市场。________
【3】磁石治疗神经痛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田中正一的成功完全是因为他幸运,对此,你认同吗?你认为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动物的“葬礼”(节选)
①在动物中,很多种类都会对死亡的同类表现出一种“倒隐之心”或“悼念之情”,并且为其举行各种各样的“葬礼”。
②生活在我国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的亚洲象的“葬礼”极为隆重,当一头象不幸遇难或染疾死亡后,象群会结队而行,在首领的领下死者送到山体深处,雄象们用象牙掘送地面的泥土,挖掘墓穴,将死者放入后,大家一起用鼻子卷起土块,朝死者投去,很快将其掩埋。然后,首领带着大家一起用脚踩土,将墓穴踩得严严实实。最后,首领发出一声号叫,大家便绕着墓穴慢慢行走,以示哀悼。
③栖息在澳大利亚草原上的一种野山羊见到同类的尸骸便会伤心不已,它们愤怒地用头、角猛撞树干,使之发出阵阵轰响,颇似人类“鸣枪致哀”的场面。生活在炎热非洲的种獾,常常采取“水葬”的方式处理死者。一旦有同伴死去,群体就立即聚拢过来,小心翼翼地将同伴的尸体拖入江中,伴随着滚滚的江水,仰头呜咽不已,表示哀悼。
④猕猴的情感更为深沉。老者断气以后,后代们就会围着它凄然泪下,然后一齐动手挖坑掩埋。它们把死者的尾巴留在外边,然后静悄悄地观察动静。如果吹来一阵风,把死者的尾巴吹动,它们就兴奋地把死者再挖出来,百般抚摸,以为它能够复活,只有见到死者毫无反应之后,才绝望地重新将其掩埋。
【1】文章主要运用了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动物的“葬礼”,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句子,再填空。
在动物中,很多种类都会对死亡的同类表现出一种“恻隐之心”或“悼念之情”,并且为其举行各种各样的“葬礼”。
(1)句中的加点词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动物以____________
(2)文中像这样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3】动物的“葬礼”有何特点?说法正确的打“√”,说法错误的打“×”。
(1)所有动物都会对死亡的同类表现出一种“恻隐之心”或“悼念之情”。(___________)
(2)动物的“礼”形式各种各样。(___________)
(3)动物的“葬礼”都采用土葬的方式。 (___________)
(4)文中这几种动物哀悼死去同伴的方式各不相同。(___________)
【4】现在,仍然有很多动物面临被捕杀的危险,读了本文后,你想对那些残害动物的人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chī)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kèn)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1】结合句子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纳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方面写出了王熙凤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
【3】用波浪线画出侧面描写王熙凤的句子。
【4】从文中第一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为他人开一朵花
你夹着公文包,去参加一个紧急会议,步履匆匆地奔向电梯,晚了一步,电梯门已经关闭。你低头看表,心里焦急万分,这里电梯里有人按了一下键,门轻轻地打开。你跨进电梯,刚刚站稳,听见有人问您上几楼。你微笑着说9楼,那双手又替你按了一次键。
你挤上公交车,怀里抱着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一束粉百合。车开得时急时缓,怀里的花颤巍巍地打着晃悠。这时邻座的姑娘说把花给我,下车再还给你。你感激地把花递了过去,这一路上,她和你有了一种心灵的默契,小心翼翼地守护着那束花。下车后,你抽出一朵花递给姑娘,姑娘的脸红得如一朵粉百合。
你去店里吃早餐,点了豆浆、油条和酥油饼。吃饱后你把手伸进兜里,糟糕,忘了带钱,你的脸上露出尴尬的笑容。老板大手一挥,说:“改天再给,先上班去吧。”过后,你把这事给忘了,两天后想起此事,揣着钱来到店里。老板说没关系,我相信你早晚会给的。你舒心一笑——被人信任的感觉真好。
你看见有个女孩在练轮滑,像只笨拙的唐老鸭蹒跚挪步。台阶上坐着一位男孩,他不停地喊慢慢来,加油啊。有了位热心的观众,小姑娘信心陡增,摔倒、站起,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半个小时后,女孩能够轻松地滑行一段距离,男孩站起来转身离去,你愣住了——男孩左腿残疾,走起路来身体倾斜得厉害。他不能玩轮滑,但他可以为别人喝彩。
在这座城市里,每天都上演着类似的故事,那些美好的瞬间,似朵朵绽放的花——那是文明之花、智慧之花、诚信之花,善良之花。我想起了一首歌《我们都是一朵花》:“我们都是一朵花,有自己的芳香,拥有一样的阳光和一样的夜晚。我们都是一朵花,有自己的形状,看起来虽然都不太一样,但是都一样的需要温暖,那温暖,就在彼此身上。”
每个人都有一座心灵花园,你可否愿意为他人开一朵花?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温暖的祝福,一个鼓励的眼神,__________________,……都是怒放的精神之花,能够为别人带来温暖与希望。“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为他人开花,是一种自然流露的恻隐之心,是一种朴实无华的人生境界。
愿我们的心灵之花常绽放,为他人送去一缕清香,让自己的生命更添华彩。
【1】模仿前面的句子,在文中“________”也写一句。
【2】第5自然段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天后想起此事”的“此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第4自然段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他人开一朵花”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默读短文,回答问题。
罗盛教(节选)
①1952年1月2日早晨,朝鲜石田里的山野上铺着厚厚的雪。几个朝鲜小朋友在河面上滑冰。突然喀嚓一声,冰破了,一个孩子惊叫一声,掉进了冰窟窿。他的同伴都吓得哭了起来。
②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正好走过这里。他听到叫声,知道出事了,就急忙向河边跑去。他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冰窟窿里泛着水花,罗盛教猛地跳了下去。冰下的水流很急,不知把孩子冲到哪里去了。他在水里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
③罗盛教钻出水面吸了口气,立刻又钻了下去。孩子们站在冰上,焦急地盯着冰窟窿。一会儿,水面上伸出两只小手,接着是孩子的脑袋。罗盛教把孩子托上来了!孩子用两只胳臂扒住了冰,______(使劲 使尽)往上爬。没想到哗啦一声响,冰塌了一大片,孩子又掉进水里了。
④罗盛教钻出水面,他的脸和脖子全冻得发紫了。他深深地吸了口气,第三次钻进水里。过了好一会儿,才看见孩子慢慢地露出水面,是罗盛教用头和肩膀把他顶出来的。孩子得救了,罗盛教已经______(使劲 使尽)了全身的力气,光荣地牺牲了。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语。
【2】读了罗盛教故事,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送报的少年
①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是邮递员老张的儿子。老张不小心把腿摔了,需要休息一段时间,小张就替爸爸来送报纸了。
②我家住在六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准能听到一阵轻捷的脚步声。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您的报纸来了!”
③我与小张闲聊过,得知他每天穿街过巷,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得上下近万级台阶。为了把报纸按时送到,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一大早,汗水就浸湿了他的脸庞,短袖衬衣湿透了一大截。我曾开玩笑似的跟他说:“你这可真算是闻鸡起舞呀!”小张也爽朗地笑着说:“就算是吧!”
④看着这个送报的少年,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儿子。他和小张一样大,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蜷缩在空调呼呼作响的卧室里。自从接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就更过分了,几乎每天都是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靠在沙发上,一边喝着牛奶,一边不停地滑动着手机的屏幕……我说:“你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就看他能不能珍惜大好时光!你看看那送报的小张……”
⑤儿子却不屑地说:“您这观念早过时了!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考上大学了,还要攻读硕士、博士……”儿子学习成绩的确很好,但是他的回答仍然让我心里不是滋味。
⑥一个大雨瓢泼的日子,小张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湿透了,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吞吞吐吐地说:“对不起,我……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不能骑了,报纸……也弄湿了……”
⑦我急忙安慰他,赶快接过他手里的报纸。他笑笑说:“今天我是最后一次给您送报纸了,从明天起,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我随口问:“那你呢?”他说:“我被大学录取了,明天去报到。”
⑧我惊讶了,心里真为小张高兴!看着他那满脸的笑容,我也笑着说:“这段时间辛苦你了,以后就不用闻鸡起舞了。”小张却摇摇头说:“不,进入大学,我要开启全新的学习生活,更要闻鸡起舞了!”
⑨听了他的话,我不知说什么好。他又补充道:“我爸爸的腿伤刚刚好,行动可能会慢一点儿,以后送报迟到了,您多包涵!”
⑩他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我为这个送报的少年竖起大拇指,我也要为你鞠上一躬,你让我见到了一个真正的少年。
⑪我关上门,一转身,看见儿子呆呆地站着,仿佛有了什么心事……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放暑假的时候,邮递员老张的腿摔了,他的儿子小张_________。小张每天要为________,可是给“我”送报纸从不迟到。一天,下着大雨,他送报晚了,原来________。不过,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给“我”送报纸,因为__________。
【2】第③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是对少年外貌的描写,透过这个描写我能体会到:____________
【3】第⑥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是对少年语言的描写,透过这个描写我能体会少年的内心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真阅读第⑧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内容填空:
(1)“我”,说的“不用闻鸡起舞”,指的是_____________
(2)少年说的“更要闻鸡起舞了”,指的是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内容想一想,送报的小张是个怎样的少年呢?并结合短文内容简单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第④自然段,对“我”儿子的生活进行了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积累与运用
《白杨》片段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 ),那么( ),不( ),也不( )。”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写出反义词。
坚强——___ 粗壮——___ 动摇——___
【3】“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是因为 ______________。
【4】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也借白杨表白着自己的心”说明爸爸在借 _________ 勉励自己 ______,这种写法叫 ________。
【6】用“不管……不管……总是……”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认真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白杨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禺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比一比,再组词。_
戈( )晰( )介( ) 疆( )
弋( )淅( )价( ) 僵(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清晰——沉思——严肃——坚强——
反义词:清晰——粗壮——坚强——动摇——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的词语,再仿写句子。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 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4.仔细读最后一段话,思考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19、阅读《草船借箭》节选,完成练习。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理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选段中第一句是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画“ ”的句子是______描写,既写出了诸葛亮的_____________,又写出了曹操的_____________。
【2】鲁肃吃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文将鲁肃的“______”和诸葛亮的“______”对比,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真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呀!那他的神机妙算具体表面在哪些地方呢?请你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曹操发现上当后,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诸葛亮笑着说”的“笑”解释正确的是( )
A.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断定曹操不会贸然出兵
B.诸葛亮嘲笑鲁肃因为不明白自己的用意而惊慌失措
C.诸葛亮故作镇定,既是安慰自己,也是安慰鲁肃不要怕
20、句子练习
1.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鲤鱼消失在水中。(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座公园真美丽。(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那风筝都飘飘飖飖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一展眼只剩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
(1)“飘飘飖飖”是什么意思?它的近义词有哪些?把这个词语换成“别的近义词好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鸡蛋”“黑星儿”描写了什么?风筝为什么由“鸡蛋”变成了“黑星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中描写时间变化的词语有哪些?从这些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自己对句子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句子练习。
(1)沃克医生一针见地说:“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沃克医生的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麦子熟透了,田野像铺上了绿色的地毯。(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乐园。
读文章要从文章中“读出自己”,好比看一场电影,看到动情处,你会流泪,说明你从电影中“看出了自己”。我们读一篇好文章会为之浮想联翩、感慨万千,这就是“读出了自己”。今天,请大家把你读过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感想写下来,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