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2)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3)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A.动作 语言 心理
B.神态 语言 动作
C.语言 外貌 神态
D.动作 神态 心理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纽扣 龙罩 引荐 乐此不彼
B.操纵 浸犯 欺负 不可胜数
C.慈祥 眷恋 探听 拖男挈女
D.呐喊 喉咙 包伏 半信半疑
3、下列这句话中引号的作用是( )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讽刺和否定
D.表示特殊含义
4、根据拼音写词语。改错与提高
五指中,大mǔ zhǐ( )最肯吃苦,却得不到感谢。shí zhǐ( )主要是打电话、拧luó sī( )、解niǔ kòu( )等工作。中指地位最优,xiàng mào( )最堂皇。无名指和小指除了xiǎng lè( )外,遇到工作只是其他手指的 fù yōng( ),而小指的用处则更加miǎo xiǎo( )。
5、把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括号里。
( )的羽毛 ( )的翅膀 ( )的花朵
( )的春天 ( )的天空 ( )的燕子
( )的细雨 ( )的赞歌 ( )的尾巴
6、认真拼读,准确书写。
登上了向往已久的dōng yuè(______)泰山,姥姥激动得tì lèi(______)交加。八十岁高龄的她总算一睹了这mó tiān(______)美景不再有yí(______)憾啦!
7、把成语补充完整。(4)
惊( )( )浪 千( )百( )
喜( )厌( ) 奇( )( )列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手指》的作者是_______,作者写出了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_____,各具不同的_____,各有所长,_______。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_______,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________之分了。
(2)《孟子》中说明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出自《________》告诉我们君子和小人的价值取向不同。
9、阅读《梅花魂》片段,回答问题。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1】仿照句子“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用“分外”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这两句话前后形成了明显的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摔跤(节选)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儿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牵(qiān)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冷绊子”在选段中指的是__________,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
【2】选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_的情景。摔跤前,小嘎子跟小胖墩儿势均力敌;摔跤时,起初,小嘎子仿佛____________;比赛中,小嘎子跟小胖墩儿揪在了一起;最后,小嘎子_____________
【3】“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这个句子是对小嘎子的神态、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认识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嘎子。
11、课内阅读。
第一个特色,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虽然也有生在较平的地上的,然而大多数是长在石山上的。我的黄山诗中有一句:“苍松石上生。”石上生,原是诗中的话;用散文的话说,该是石罅生,或石缝生。石头如果是囫囵的,上面总长不出松树来;一定有一条缝,松树才能扎根在石缝里。石缝里有没有养料呢?我觉得很奇怪。生物学家一定有科学的解说;我却只有臆测: 《本草纲目》 里有一种药叫做“石髓”。李时珍说:“《 列仙传 》 言邓硫煮石髓。”可知石头也有养分。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皿而长大起来的吧?长得那么苍翠,那么坚劲,那么窈窕,耳是不可思议啊!更有不可思议的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像须蔓一般摇曳着。而这株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这样看来,黄山的松树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呼吸空气,呼吸雨露和阳光,也会长大的。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
【1】给多音字注音,再组词。
缝_____( ) _____( )
扎_____( ) _____( )
【2】“事物不可想象或无法理解。”是文中( )一词的意思,它的近义词是( ),反义词是( )。请写几个这样的词语:不________、不________、不________。
【3】写出一句作者想象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哪里可以看出黄山松的生命力顽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厄运打不垮信念,危机摧不毁意志
没有人喜欢厄运,没有人欢迎危机,但厄运往往不请自来,危机常常不期而至。最惨的厄运可能带来最好的运气,最深的危机可以变为最大的转机。创新无法规划,发展难以预测,我们无法完全掌控其中的过程,也不会看到发生的点点滴滴。正是这种不可知、正是这种变数、正是这种可能的缺陷和不完美、正是这种人类企图改造社会的欲罢不能才使这个世界有了永无止境发展下去的动力。
欣然地接受挑战吧!厄运和危机只不过又是一个开始而已。从头再来,恰如凤凰浴火重生,好似蝴蝶沐水沉香。人类的成功不在于完美、不在于优秀,而在于面对问题行动果敢、不推不拒、百折不挠、永不言弃。只要经历痛到极限的挣扎过程,各种无奈便会远离而去,所有劫难就会裂开希望的缝隙。
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只要危机摧不毁意志,希望的芽儿就会扎根在绝望的坚冰上。( )经历过地狱的磨炼( )能炼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经历过厄运的颠簸,成功才不会变成过眼云烟;只有从危机中崛起,我们才能真正地顶天立地。
【1】照样子,写词语。
顶天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文中的括号里应填的关联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1】危急关头,船长让孩子跳水,他可能考虑到的因素有( )。(多选)
A.孩子无法往回走,掉到甲板上就会没命
B.海面风平浪静,孩子跳入海中应该没有大危险
C.甲板上有很多水手,他们可以跳入海里救孩子
D.跳到海里,孩子一定能够自己游上来
【2】根据上一题的思考,请你补充船长的心理。
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他想:_____________
【3】作者没有写出船长的心理活动,这样写可以吗?从最后简短的话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船长?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
14、精彩回放。
“纳塔莉,你父母呢?”威廉叔叔看上去既疲惫不堪,又忧心忡忡。
【1】这句话主要写威廉叔叔的( )
A. 动作 B. 神情 C. 语言 D. 心理活动
【2】威廉叔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回忆上下文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荷兰散记
细细长长的运河,清澈如镜,一道一道纵横去来。弯弯的拱桥,多情地把柔美的影子留在潋滟的波光里。干干净净的屋子傍河而立,一幢一幢小巧玲珑,好像是奶油做成的,可爱绝顶。微风过处,一架一架傲然挺立的风车,便自得其乐地大转特转。
这里,是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站在运河旁边,我心神(恍惚 侊惚)根本分不清眼前的一切究竟是真实的景致呢,还是我不小心掉进了荷兰著名画家凡・高的名画里。
风车,可以说是荷兰最大的标志。荷兰地势低洼,大部分土地低于水平面,需要不断地排水,风车因此应运而生。根据粗略的统计,全荷兰大约有两千架风车。过去,风车除了用来排水外,还同时兼有榨油、锯木、灌(概 溉)、碾磨农作物等用途。时转势移,风车原本担任的这些工作,已经由其他更先进、更现代化的方法取代了,目前“仍操旧业”的风车,只有四五百架,其他的,已变成旅游业不可或缺的点(缀 掇)品了。
春天的荷兰,着实美得令人心醉神迷。郁金香狂炽盛放,黑紫色的花心,被倒卵形的鲜花瓣小心翼翼地裏着;纤纤细细的花茎,托着风情万种的花瓣,为大地增添无限异彩。
而披上冬装的荷兰,却又另有一番迷人的风姿。雪花落在运河旁边那一幢一幢色彩缤纷的小屋上,纵然是黑夜,却处处闪着晶亮的光芒,那种美丽,是安(恬 甜)而又宁静的。啊,美丽而令人心醉的荷兰!
【1】用“/”把短文中不恰当的字词划掉。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澈——_________ 宁静——_________
【3】短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方面展现了荷兰的美丽。
【4】用“﹏﹏”画出文中描写郁金香的句子。
【5】荷兰最大的标志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目前它的大部分功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读完文章后你的心情是否和作者一样呢?请简要地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
童年的春节(节选)
我童年生活中,不光是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从前的“新年”,现在叫“春节”的。
那时我家住在烟台海军学校后面的东南山窝里,附近只有几个村落,进烟台市还要越过一座东山,算是最冷僻的一角了,但是“过年”还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我们家不供神佛——供桌上只有祖宗牌位、香、烛和祭品,这一桌酒菜就是我们新年的午餐——然后给父母亲等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色里的压岁钱,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
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节目大多是“跑早船”和“王大娘锔大缸”之类,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鼓乐前导,后面就簇拥着许多小孩子。到我家门首,自然就围上一大群人,于是他们就穿走演唱了起来,有乐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耍完了,我们就拿烟、酒、点心慰劳他们。这个村的花会刚走,那个村的又来了,最先来到的自然是离我们最近的金钩寨的花会!
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的福建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我们大家庭里是四房同居分吃,祖父是和我们这一房在一起吃饭的。从腊月廿三日起,大家就忙着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锃亮的大门或旁门上。他自己在元旦这天早上,还用红纸写一条:“元旦开业,新春大吉……以下还有什么吉利话,我就不认得也不记得了
新年里,我们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
首先是灶糖、灶饼,那是一盒一盒的糖和点心。据说是祭灶王爷用的,糖和点心都很甜也很黏,为的是把灶王的嘴糊上,使得他上天不能汇报这家人的坏话!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福州方言,“灯”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一些,是添丁的意思。那时我的弟弟们还小,不会和我抢,多的那一盏总是给我。这些灯:有纸的,有纱的,还有玻璃的……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战吕布”,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手就拉着一盏脚下有轮子的“白兔灯”。同时我家所在的南后街,本是个灯市,这一条街上大多是灯铺。我家门口的“万兴桶石店”,平时除了卖各种红漆金边的伴嫁用的大小桶子之外,就兼卖各种的灯。就不是孩子们举着玩的灯笼了,而是上面画着精细的花鸟人物的大玻璃灯、纱灯、料丝灯、牛角灯等等,元宵之夜,都点了起来,真是“花市灯如昼”,游人如织,欢笑满街!
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彩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敲锣打鼓的声音响彻天空。形容激烈搏斗或热烈喜庆的景象(_____)
(2)形容游人很多,来来往往不断。 (______)
【2】新年里,“我们”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了许多好东西,都有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要花会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陌生人的红苹果
一个微寒的夜晚,我搭上了从广州开往长沙的第58次列车。
我躺在铺(pū pù)上看杂志,听到一声温柔的呼唤“小姑娘!”侧过脸,对面铺位陌生妇女扬着手里的一只红苹果,对我说“喜欢吃这个吗?”我笑笑,摇摇头,那妇女硬是把苹果塞(sāi sài)到枕边,只好有礼貌地道谢。
夜深人静,拿起那只红苹果仔细地看,那是一只很精致圆滑的华盛顿苹果发,出诱人的香甜,她不认识我,凭什么送呢?我开始警惕(tì tī)起来,脑中迅速闪过儿时看过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吃了“陌生人”送的半只苹果,结果中(zhōng zhòng)毒了……我把苹果放下,打算天亮后物归原主。
第二天一醒,发觉对面的铺位已经空了,苹果仍在枕边,下面还压着一张纸条:
“小姑娘,早上好!我知道你怀疑我的好意,不敢吃,女孩子出门在外加小心点是好的,不怪你,苹果是我到广州开会时一位朋友送给我女儿的,可我女儿正在北京读大学,昨天一见你,便觉得你很像我的女儿,一样留着长发,一样长着大眼睛,一样穿着牛仔裤,一样喜欢躺着看书,于是我猜你也和我女儿一样喜欢吃苹果……”
我很内疚,她能把我想像得同她女儿一样可爱,而我却没有把她想象得像母亲一样可信。
苹果送到唇边时,我感到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只苹果……
【1】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2】文中画“ ”的句子表现作者当时的心理是( )
A.犹豫不决
B.高兴、愉快
C.小心谨慎
D.觉察
【3】“我把苹果放下,打算天亮后物归原主”是因为______________。
【4】“苹果送到唇边时,我感到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只苹果……”我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喜欢文中的哪一句话,摘抄下来并说明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
草船借箭(节选)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量 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推卸)。”诸葛亮说:“都督(拜托 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 招呼)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算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1】用“/”划去选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
【2】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很高兴,是因为周瑜______,从中反映出周瑜的______。
【3】“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算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三天“造”十万只箭_________(填一个成语),一点儿也不担心。
【4】结合全文用“因为……所以……结果……”的句式叙述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段话选自课文《 》。
(2)这段话中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几种自然灾害,相信你还能写出至少两种来: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加工厂。
1.浩瀚的太空从此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缩句)
_____________
2.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
3.师父问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
4.开学之初,学校大队部通过并讨论了队员们提出的合理建议。(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
21、把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1)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
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请随意搭配右边的各组人物和场景,然后发挥丰富的想象,自拟题目,编写一个故事。
要求:1.故事合理。2.多方面描写人物。3.不少于400字。
人物:教授、小文、皮皮狗
将军、探险者、旅行团
农民 大学生 建筑工人
战士、海盗、银行职员
场景:海岛、森林、沙漠、飞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