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六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面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子(zhì)   寒)   毛zhān) 窗

B.lái徊(fēi) 千rèn)   踌zhù

C.刻(juān想(xiá气(huì)   汗guà

D.liè)   红(yān动(méng剂(nián

2、《呼兰河传》是萧红在(     )写的。

A.呼兰河

B.香港

C.台湾

D.澳门

3、《红楼梦》中有一段凄美缠绵的葬花情节,其主人公是( )

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宝钗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古诗填空。

1._____________,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2.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_ 。《宿建德江》孟浩然

3.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4.___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5.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5、读拼音,写词语。

miǎo xiǎo xiàng mào sī róng chuán cāng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róng yù qīn fàn píng zhàng bǎng  wén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按课文内容填空。

哈尔威船长,他_______在舰桥上,一个 _______也没有作,一句_______也没有说,犹如_______,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_______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_______着这尊黑色的_______徐徐沉进大海。

7、根据所学知识填一填。

(1)甲骨文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主要记录祭祀___、狩猎____、气象等内容。

(2)___又称为铜器铭文,字形线条___

(3)___形成于战国晚期,通行于___

(4)进入南北朝之后,___成为占主导地位的___,一直通行至今。

8、根据课文内容填动词。

____欢赛马 ___着他的肩膀 ___了他一眼

_____田忌 ____海鸥  _______儿子 

_____猴子  ____绳子  _______顺序

_____帽子 ____绳子 ______桅杆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片段)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 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 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两边看的人是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郑屠当不过,计饶。鲁达喝道:“咄!你这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计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户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1这段文字描写人物运用的主要方法是(   (多选)

A.肖像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2鲁提辖打郑屠户三拳之前说的几句话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描写鲁提辖的三拳运用了三个比喻,分别从哪个角度去形容?(  

A.从旁观者的味觉、视觉、听觉角度

B.从鲁提辖的味觉、视觉、听觉角度

C.从作者的味觉、视觉、听觉角度

D.从郑屠的味觉、视觉、听觉角度

4鲁提辖明知郑屠户已经被打死了,为什么还要说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从中看出鲁提辖具有什么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旅游的意义在于带着一定的文化理解去解读和体验一座山、一道河流、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旅游天地》

【材料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暑假期间,我随同家人开启了文化之旅。从沈阳出发,途经安徽滁州,登临琅琊山,感受欧阳修醉乎山水的情致;再赴杭州西湖,徜徉于白堤柳岸,忆一段白居易勤政爱民的佳话;最后到了武汉的黄鹤楼,登楼游赏,寻觅崔颢在浩渺烟波中眺望故乡的身影。

【材料三】

峨眉山坐落于四川盆地西南部,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春夏两季,云低雾浓,古木葱茏,雨后山野空气清新,寺庙庭院一尘不染;秋季水位涨高,乘风破浪,白水秋风;冬季晴雪初霁,“幽峭精绝”的冬景令人称绝。身临这山灵水秀的旷世奇观,把自己完全交给大自然,在峨眉秀丽的山色中尽情吮吸天地间的精华。——《行走峨眉山》

作为亚洲第一长河,长江是仅次于非洲尼罗河与南美洲亚马逊河的世界第三长河。它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上的雪域中缓缓流出,注入浩瀚的东海。长江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孕育着一个个文明。——《漫步世界看山川》

洛阳这座城市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也是一座美丽的牡丹花城。白马寺和龙门石窟是洛阳的著名景点。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寺院;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迄今已有1500年历史。——《中华传统文化》

【1】“我”的文化之旅的路线:从沈阳出发__________ ,再赴杭州西湖,最后__________

【2】杭州西湖的白堤柳岸与历史名人( )有关。

A.欧阳修

B.白居易

C.崔颢

【3】“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是对( )的妙喻。

A.琅琊山

B.白马寺

C.峨眉山

D.唐古拉山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旅游的意义不仅在于欣赏景点的外在之美,更在于理解其文化内涵。_____

(2)游人在安徽滁州登临琅琊山,会感受到白居易勤政爱民的情怀。_____

(3)峨眉山坐落于四川盆地西南部,这里一年四季景色宜人。_____

(4)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是亚洲第一长河,是世界第三长河。_____

【5】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给“洛阳城中寻历史足迹”对出下联,其中最恰当的是( )

A.登黄鹤楼觅崔颢身影

B.峨眉山上赏自然奇观

C.临洛阳城赏牡丹白马

D.长江绵延入浩瀚东海

11、①有一个巨商,为了躲避动荡,把所有的家财置换成玉器,特制了一把油纸伞,将玉器小心地藏进了伞柄内,然后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普通百姓,带上雨伞准备归隐乡野老家。不料,途中出了意外,他打了一个盹,醒来之后,雨伞竟然不见了!巨商不露声色地仔细观察,发现随身携带的包裹完好无损,断定拿雨伞之人不是专业盗贼,估计是过路人顺手牵羊拿走了雨伞,此人应该就在附近。

②巨商于是就在此地住了下来,购置了修伞工具,干起了修伞的营生。春去秋来,一晃两年过去了,他也没有等来自己的雨伞。但是巨商在修伞过程中,了解到有些人的雨伞坏得不值得一修的时候,就会重新买新的雨伞。巨商于是又改行“旧伞换新伞”,并且换伞不加钱。一时间,前来换伞的人络绎不绝。

③不久,有一个中年人夹着一把破旧的油纸伞匆匆赶来,巨商接过来一看,正是自己魂牵梦萦的那把雨伞,伞柄处完好无损,巨商不动声色地给那人一把新的雨伞。那人离去之后,巨商转身进门,收拾家当,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④镇静出智慧。巨商的无言等待,是一种镇静之后的智慧。在突如其来的事件面前,巨商能够沉着应对,从而化险为夷。

⑤对人生而言,学会镇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让你懂得,一旦出现惊涛骇浪、乌云笼罩,焦虑、苦恼非但于事无补,有时还会使事情变得更糟。而恰如其分的镇静能够让你稳住阵脚、挽回损失。

【1】根据对内容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顺手牵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络绎不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巨商的“雨伞”失而复得,这是他智慧的表现。你认为巨商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说明你的理由。(至少说明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选取典型事例,以巨商的处事方式说明了“____________”的观点,具体表现为巨商的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词句来回答)

【5】短文最后两段话明确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段话在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大圣驾着云,念声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赤脚大仙模样,前奔瑶池。不多时,直至宝阁,按住云头,轻轻移步,走入里面。

那里铺设得齐齐整整,却还未有仙来。这大圣忽闻一阵酒香扑鼻;忽转头,见右壁厢长廊之下,有几个造酒的仙官,盘糟的力士,领几个运水的道人,烧火的童子,在那里洗缸刷瓮,已造成了玉液琼浆,香醪(láo)佳酿。大圣止不住口角流涎,就要去吃,奈何那些人都在这里。他就弄了个神通,把毫毛拔下几根,丢入口中嚼碎,喷将出去,念声咒语,叫“变!”即变做几个瞌睡虫,奔在众人脸上。你看那伙人,手软头低,闭眉合眼,丢了执事,都去盹睡。大圣却拿了些百味八珍,佳肴异品,走入长廊里面,就着缸,挨着瓮,放开量,痛饮一番。吃了多时,酕(máo)醄(táo)醉了。自揣自摸道:“不好!不好!再过会,请的客来,却不怪我?一时拿住,怎生是好?不如早回府中睡去也。”

【1】给加下划线的字选出正确的读音。

浆(qiónɡ qínɡ) (xián yán)   碎(jué jiáo)  (yǒu yáo)

【2】根据上下文,解释一步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丢了执事:________

②一时拿住:________

【3】你喜欢“孙大圣”吗?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在田间劳作时,经常发现一些带有刻痕的龟甲、兽骨,称它们为龙骨。他们不知道这些龟甲、兽骨是古代的遺物,将较大的龙骨卖给了药pū  pù),将小的龙骨丢弃了。药铺将龙骨碾成粉末用作治疗创伤的药材。龙骨上的刻痕因无人知道是极有价值的殷商时期的刀刻文字,而常被村民打磨掉。

直到18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些龟甲和兽骨上的刻痕,引起了清代国子jiàn jiān)主管官员王懿荣的注意。王懿荣平时酷爱收藏古董,精通金石之学。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这些龙骨上的刻痕是一种比篆书更早的文字。

后来,人们把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作甲骨文,我国文化领域由此又多了一门新学科,叫“甲骨学”。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是第一个发现和研究甲骨文的人。

(2)人们把刻在____________上的文字叫作甲骨文,研究甲骨文的学科叫“_______”。

3“金石学”是考古学的前身,我国的______(人名)是金石学的开创者,其学生曾巩的《_____》最早提出“金石”一词,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这一名称。

4下列对“甲骨文”的研究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可以为研究殷商时期的历史提供确凿的证据。

B.研究甲骨文只是考古学者的个人爱好。

C.甲骨文在研究文字造诣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4、阅读

为他人开一朵花

你夹着公文包,去参加一个紧急会议,步履匆匆地奔向电梯,晚了一步,电梯门已经关闭。你低头看表,心里焦急万分,这里电梯里有人按了一下键,门轻轻地打开。你跨进电梯,刚刚站稳,听见有人问您上几楼。你微笑着说9楼,那双手又替你按了一次键。

你挤上公交车,怀里抱着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一束粉百合。车开得时急时缓,怀里的花颤巍巍地打着晃悠。这时邻座的姑娘说把花给我,下车再还给你。你感激地把花递了过去,这一路上,她和你有了一种心灵的默契,小心翼翼地守护着那束花。下车后,你抽出一朵花递给姑娘,姑娘的脸红得如一朵粉百合。

你去店里吃早餐,点了豆浆、油条和酥油饼。吃饱后你把手伸进兜里,糟糕,忘了带钱,你的脸上露出尴尬的笑容。老板大手一挥,说:“改天再给,先上班去吧。”过后,你把这事给忘了,两天后想起此事,揣着钱来到店里。老板说没关系,我相信你早晚会给的。你舒心一笑——被人信任的感觉真好。

你看见有个女孩在练轮滑,像只笨拙的唐老鸭蹒跚挪步。台阶上坐着一位男孩,他不停地喊慢慢来,加油啊。有了位热心的观众,小姑娘信心陡增,摔倒、站起,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半个小时后,女孩能够轻松地滑行一段距离,男孩站起来转身离去,你愣住了——男孩左腿残疾,走起路来身体倾斜得厉害。他不能玩轮滑,但他可以为别人喝彩。

在这座城市里,每天都上演着类似的故事,那些美好的瞬间,似朵朵绽放的花——那是文明之花、智慧之花、诚信之花,善良之花。我想起了一首歌《我们都是一朵花》:“我们都是一朵花,有自己的芳香,拥有一样的阳光和一样的夜晚。我们都是一朵花,有自己的形状,看起来虽然都不太一样,但是都一样的需要温暖,那温暖,就在彼此身上。”

每个人都有一座心灵花园,你可否愿意为他人开一朵花?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温暖的祝福,一个鼓励的眼神,__________________,……都是怒放的精神之花,能够为别人带来温暖与希望。“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为他人开花,是一种自然流露的恻隐之心,是一种朴实无华的人生境界。

愿我们的心灵之花常绽放,为他人送去一缕清香,让自己的生命更添华彩。

1模仿前面的句子,在文中“________”也写一句。

2第5自然段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天后想起此事”的“此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第4自然段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他人开一朵花”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15分)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  shì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   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 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 不曾吩咐明白 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tiāo  tiǎo)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请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音节,画上  。(2分)

(2)在文中的缺标点的地方上加上标点符号。(3分)

(3)   画出三个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4分)

(4)假如严监生能说的话,他可能对他的侄子(或奶妈、赵氏)说些什么呢?(4分)他也许会对(   )说:

(5)在这个片断里,作者主要是通过对严监生   的描写来刻画出一个守财奴的形象。(2分)

 

16、

说勤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

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学习,勤思考,勤探索,勤实践。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勤出成果 马克思写 资本论 辛勤劳动40 读了大量书籍 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 司马迁写《史记》,从20岁就收集大量历史素材;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翻阅了上千本有关资料,认真演算,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勤出智慧。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就可以变拙为巧。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只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

1给短文第二小节缺少标点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变拙为巧:

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3这段文字主要告诉我们

4短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勤出成果的,请用简洁的句子概括。

5关于勤奋的格言警句很多,你能写出一句吗?

 

1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望无际的荒漠里,阳光晒得沙粒滚烫,骆驼却可以忍饥耐渴地走着,走着。它半个月不喝水,体重减轻100公斤,仍能驮着200公斤以上的货物,不停地走着。据观察,它可以三四个月不饮水,只吃一些青饲料。

骆驼耐渴的秘密在哪里呢?

有人曾以为,一定是它那驼峰里贮存着水。但是科学家解剖下来,发现驼峰里尽是脂肪,根本没有水。当然,脂肪在体内氧化后,会产生一些水,但是脂肪终究还不是水。又有人认为,骆驼一定是有个专门贮放水的胃。科学家解剖下来,也没有发现这样的胃。那么,秘密到底在哪里呢?

原来,骆驼排汗和排尿很少,呼吸次数很多,又不常开口,这就使它每天散失的水分很少。即使骆驼多天不饮水。失去的水分达到体重的四分之一,看上去骨瘦如柴,可它身体的各部分仍能照常新陈代谢,不会影响生存。而人如果脱水百分之三十,就会疲惫不堪,甚至死亡。

骆驼还有灵敏的鼻子,能嗅出1.5公里外埋在沙丘下的水源。当它找到了水源,在20分钟内,能一次喝下100公斤的水,使体重马上恢复正常。它把喝下的水,贮放到身体的各个部位里,这样就可以几天甚至半个月不喝水了。

1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骆驼可以多长时间不喝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①骆驼的驼峰里贮存着水。(

②骆驼体内有一个专门贮存水的地方。(

③骆驼是一种非常耐渴的动物。( 

4骆驼耐渴的秘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课内选段,完成练习。

草船借箭(节选)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草船借箭》是按照_____________顺序写的,选段的故事情节可以这样概括:船靠近曹军水寨→_______________→擂鼓呐喊→曹军放箭→______________

【2】“箭好像下雨一样”是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_________

【3】选段中画线部分属于________描写,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鲁肃的疑问,诸葛亮断定曹操不敢派兵出战的根本原因是(       )(多选)

A.雾大,曹操不敢派兵出战。

B.诸葛亮带的士兵多。

C.诸葛亮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D.曹军的水军战斗力弱。

【5】诸葛亮为什么下令让船队“一字摆开”,还让军士们“擂鼓”“呐喊”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文章,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是说内容枯燥,词汇贫乏,她心里非常着急。

她的爷爷徐特立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刻苦实践。”

于是,禹强就下工夫多读。不管是报纸、杂志、小说,也不管是短篇、中篇、长篇,( )能找到的,( )拿来读。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地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楚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记。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果然提高了。

1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这篇短文讲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线划出具体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语句。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缺乏_________ 清晰_________

4细读短文,在( )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5根据徐特立老爷爷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要写好文章必须达到两个条件:( )和( ),其中( )必须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6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 上。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缩句)

 

2.人们都在买节日的食品和礼物,有谁会理她呢(改写成陈述句)

 

3.文成公主来到西藏。(扩句)

 

4.乡村的夜晚使人们陶醉。(改写成反问句)

 

 

 

 

21、句子训练场(按要求完成句子)

(1)从文殊院到光明顶的途中,有一株松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团结力。(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株团结松的树干很粗壮。(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湖面上溅起了涟漪。(扩句)

2、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改为陈述句)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题目:因为这件事,我被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一个适当的词语,如“表扬”“理解”“教育”“关心”“教训”等,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通过一件事来写。注意围绕习作中心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做到语句通顺,前后连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