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带线字的正确读音画“√”。
阻挠(náo ráo) 勉强(qiǎnɡ qiánɡ) 厌恶(wù è)
喷香(pēn pèn) 称心(chèn chènɡ) 倔强(jué juè)
2、下列词语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妒疾 委托 紧急 拖男挚女
B.照办 预计 呐喊 自言自语
C.探听 私自 猕猿 结伙成队
D.霹雳 调度 咆哮 拱伏无违
3、在作者的眼里,祖父的园子是( )的。[多选]
A.自由自在
B.生机勃勃
C.热闹喧哗
D.寂静萧条
4、我会辨认双胞胎(辨字组词)。
综 _____ 腊 _____ 跳 _____ 租 _____
踪 _____ 蜡 _____ 眺 _____ 组 _____
5、填空题。
(1)根据意思写词语。(4分)
( ):形容说话很有条理,而且有理有据。
( ):形容说话不知疲倦或委婉生动。
(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 ):没有根据,无从查找的话。
(2)“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这就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用( )比作( )。这句话出自( )写的( )这篇课文。(5分)
(3)在句中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4分)
①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 )沟通了人们的心灵,( ) 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②( )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 )能减少相互间的矛盾。
(4)《我和祖父的园子》的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 ),课文是她写的回忆性长篇小说( )的节选。(2分)
(5)“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出自( )写的( )中的诗句。诗的后两句是 , 。(4分)
6、给下面的字换偏旁变成新字,再组词。
忍—(_____)(_____) 磨—(_____)(_____)
铃—(_____)(_____) 呻—(_____)(_____)
喘—(_____)(_____) 稿—(_____)(_____)
7、根据意思或情境写诗句。
(1)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言文
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_______,________。”又誉其矛曰“_______,________。”选自课文《_______》
B.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_ 。”儿应声答曰:“_________。”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___________。
9、阅读理解。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的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1】曹雪芹,名___,字___,号___,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2】《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小说以______为背景,以______的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10、现代文阅读
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了,丫头们在那山坡上已放起来。宝琴叫丫头放起一个大蝙蝠来宝钗也放起个一连七个大雁来,独有宝玉的美人儿,再放不起来。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罢。”
【1】画横线的句子是对宝玉的_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2】宝玉把风筝摔在地下的原因是:_________。
【3】选段体现了众人在放风筝时的_________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___________之情。
【4】从选段中可以看出黛玉是一个( )的人。
A.心思细腻
B.城府很深
C.活泼可爱
【5】体会选段中加点部分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松树的风格
我对松树怀有敬仰之心不自今日始。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品质的象征。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暑,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你看,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用它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荫下休息;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粉身碎骨”的地步。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1】填空。
(1)松树的风格是
(2)文章第一自然段讲 ,是采用先 后 的方法。第二自然段用先 再 最后 的方法写的。
(3)“粉身碎骨”在文章中指的是
(4)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 的修辞,我能仿写一句:
【2】画出文中讲松树用途的句子,再填空。
松树的叶子 ; 松树的根和枝 。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松树的生命力极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双横线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12、根据选段回答问题。
他没有什么模( )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 )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1】文段一中的“他”指的是名著《__________》中的人物,作者是_______。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3】选文中把__________比作“一棵树”。
【4】选段主要采用________描写刻画人物。重点描绘了祥子的脸,把一个__________的人物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13、课内阅读。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 血汗),给了我们多少(慈母 慈祥)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 战胜)了那次阻击战。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1】用“/”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圈出大娘送打糕的动词,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娘一共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请概括地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名著故事,完成练习。
①第二天,周瑜召集诸将议事,孔明也在座。周瑜说道:“曹军有一百万,不是一朝一夕能打败的。众将各领三个月粮草,准备长期御敌。”话音未落,黄盖说道:“恐怕即使三十个月也不能打败曹操。依我之见,这个月能打败曹军最好,如果不能,不如听从张昭的主张,尽早投降曹操。”周瑜脸色大变,怒道:“我奉主公之命与曹操决战,谁再敢提投降,定斩不饶!”黄盖也大怒,骂道:“我纵横江东多少年,三代主公谁不知道我?你是从哪里冒出来的!竟敢教训我!”周瑜怒不可遏(è),喝道:“黄盖惑乱军心,不罚不能服众,推出去斩首!”甘宁见状,急忙出列为黄盖求情,周瑜喝道:“你竟敢扰乱军法!”喝令军士将甘宁乱棍打出军帐。众将纷纷跪下求情,希望能宽恕黄盖。周瑜指着黄盖骂道:“如果不看众将情面,今天非斩你不可!”说罢,令军士现打黄盖一百脊杖以示惩戒。打到五十脊杖时,众将见黄盖皮开肉绽,鲜血直流,已经昏死过去,再次苦苦哀求,周瑜才说道:“看在众将的情面上,先记下这五十脊杖,再敢小觑本都督,定斩不饶!”
②众将将黄盖扶回营寨,围着黄盖叹息不已。鲁肃从黄盖营中出来,径直来见诸葛亮,说道:“我们都是都督的手下,不敢劝他。先生是座上宾,怎么不劝一劝?”诸葛亮笑道:“先生不知道周都督责打黄盖是苦肉计?既然如此,我又何必劝解?”鲁肃这才恍然大悟。诸葛亮又说道:“子敬见到周都督时,千万不要说我识破了他的计谋。”鲁肃点头答应,转头去见周瑜,问道:“都督为什么责打黄盖?”周瑜说道:“责打黄盖是苦肉计,为了瞒住曹操,再派黄盖诈降,就势放火烧曹营。”接着又问道:“诸葛亮有何看法?”鲁肃回答道:“他也埋怨都督不讲人情。”周瑜哈哈大笑,说道:“终于瞒过他了!”鲁肃听了,低头不语。(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编)
【1】下面关于第①段内容的概括,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瑜召集众将议事,黄盖主张及早投降,周瑜依照军法责打黄盖。
B.黄盖提出如果三十日打不败曹操,不如及早投降,以求保全。
C.周瑜召集众将议事,黄盖故意出言不逊,周瑜依计下令责打黄盖。
D.周瑜责打黄盖,众将苦苦哀求,才让黄盖少挨五十脊杖。
【2】第①段最主要的描写方法是( )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D.外貌描写
【3】第②段中众将“叹息不已”是因为( )
A.怨恨周瑜不该如此残暴地对待黄盖。
B.未能及时阻止周瑜责打黄盖而感到后悔。
C.黄盖是江东老将,受此重刑,让人心疼。
D.抱怨诸葛亮不该眼见黄盖被打而袖手旁观。
【4】第②段中鲁肃“低头不语”是因为( )
A.诸葛亮没有识破周瑜的苦肉计。
B.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苦肉计,周瑜却以为瞒过了诸葛亮。
C.鲁肃被周瑜的智谋折服。
D.鲁肃不相信苦肉计能够成功。
【5】诸葛亮明明识破了周瑜的苦肉计,为什么还要让鲁肃帮他隐瞒?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发挥想象,推测一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精彩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拓展阅读。
橘园
清晨,站在我家二楼的大厅,放眼橘园,嗬!仿佛是群芳斗艳的花海。一团团,一簇簇绿的苍翠欲滴,白的晶莹透亮。整个橘园绿白相衬,明暗相间,显得生机勃勃。
走进橘园,一朵朵洁白的橘花,是那么纯洁,那么娇艳。细细观赏,橘花有五个花瓣,花瓣的中间有一圈黄色的花蕊,花蕊顶上沾着花粉,散发出阵阵醉人的芳香。花蕊中央有一根像火柴一样的花柱,花柱头长大了就是橘子。
这些橘花,形态不一,婀娜多姿,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楚楚动人。有的隐藏在绿叶丛中,就像害羞的姑娘,令人喜受。有的好似久别重逢的朋友,在亲亲热热的聊天,让人羡慕。有的则高立枝头,山风一吹,宛如妩媚秀丽的白衣少女,翩翩起舞。忽然,耳边传来“嗡嗡嗡”的响声,抬眼望去,一群蜜峰正贪婪地采花粉。有的钻进花瓣环抱的花蕊,有的飞来飞去,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多么勤劳的小生灵啊!
不管是谁!经过我家的橘园,都会情不自禁地驻足观看,赞叹不已。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群芳斗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楚楚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段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了橘花外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抄写文中带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发挥想象,想想橘花还会有哪些姿态?动笔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文片段阅读理解。
(1)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
“仿佛为了过节”,课文中的这个节日指的是 。
“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这句话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你也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自南宋诗人 写的《 》一诗,诗句中“定”的意思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17、课外阅读。
老师的腰围
我在一所小学听数学课。老师是个女的,40来岁,胖胖的。讲完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后,她让学生们测量桌子、铅笔和手臂的长度。两分钟后,被点名的同学报出答案,都得到了表扬,老师说,我们再找找别的东西测量一下。老师的话刚完,一个男孩“噌”地站起来:“老师,我想测测你的腰围。
教室里一下静了。老师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腰,然后笑道“好哇,你来量吧!”小男孩拿着尺子,飞快地跑到老师前面,随后他说出了一个答案:“87厘米。”“不错,答案比较接近。其他同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测得准确一些?”她的话音刚落,一个胖乎乎的女孩站起来说:“老师,我有,我用手。我一掌是11厘来,我看是几掌就知道了。”老师笑了。小女孩的手在老师的腰上爬了一圏之后,报出了答案:“89厘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笑容在老师的脸上绽放。片刻之后,前排的一个小孩站起来:“老师,你把腰带解下来,我们一量就知道了。”
我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孩子会想到这种聪明的办法。老师肯定也没想到,老师一边笑,一边真的解下了腰带。小同学量出的是90厘米,这当然是最准确的一个答案。老实说,那位老师并不算漂亮,但这节课却是我听过的最漂亮的一节课。
【1】短文介绍了哪几种测量腰围的方法?
_____________
【2】短文中多次描写到老师的一个神态,那就是_______,这个神态表现了老师_______的特点。
【3】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都是对老师的__________描写,从中可以看出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短文中的这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老实说,那位老师并不算漂亮,但这节课却是我听过的最漂亮的一节课。
(1)联系上文和自己的理解可知,第一个“漂亮”的意思是____,第二个“漂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写出你认为这是“最漂亮的一节课”的几个理由?(至少2个)
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内阅读。
小嘠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掐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嘠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嘠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小嘠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嘠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根据意思从文段中找出恰当的词语。
(1)形容动作敏捷。 ________________
(2)精神振奋,情绪饱满。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从“不跟他一叉一搂”可以看出小嘎子__________,从“总想使巧招,下冷绊
子”可以看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觉得小胖墩儿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19、课外阅读。
毛主席在花山(节选)
1948年的春夏之交,毛主席转移到了花山村。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他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
一天早晨,毛主席正在看地图,忽然抬起头,问警卫员:“①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了呢?”
警卫员说:“报告主席,为了不影响您的工作,我和村长商量了,要他请乡亲们到别处碾去了。”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②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警卫员解释道:“这碾子一转,对您工作干扰太大。”
毛主席递给他一支烟,自己也点燃了一支,说:“这怎么会呢?多年的战争生活,使我习惯了在各种环境中工作。这样吧,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是!”警卫员拔腿就走。
“③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
警卫员帮大娘端着盛满玉米的簸箕回到了花椒树下的碾台。一会儿,陆续又来了几个碾米的老乡,碾台吱扭吱扭地转了起来。警卫员刚回到院里,毛主席就叫他进来。他走进去,毛主席把笔放下,说:“任务完成得不错。还有一件事等着你办。”说着,毛主席从桌上拿起一筒茶说:“你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警卫员知道,这筒茶叶是在南方工作的同志送的,转了几道手才送到毛主席这里,毛主席一直没舍得喝。他站在那里,表示为难。毛主席说:“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④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警卫员只好接过茶叶筒,端端正正地向毛主席敬了个礼。毛主席笑着说:“快去吧,炊事员还等着你呢。”
【1】短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两件事,分别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子①和句子②表现了毛主席_________________,句子③表现了毛主席______________,句子④表现了毛主席_______________。
A.坚持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
B.与群众的深厚情谊,对警卫员的关心和教育
C.十分体察民情,留心百姓的生活
【3】短文主要对毛主席进行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描写。
【4】文中描写的两件事,表现了毛主席对群众的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改变句式。
⑴哪有这么大的伞!(把感叹句改为陈述句)
⑵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把设问句改为陈述句)
22、把下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园地25%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一定会对身边的某个人曾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回忆这样的人,把他之所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写出来,可以用《我的 》或《 的×××》等作题目,字数在4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