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哗笑(huá) 船艄(shāo) 羞愧(kuì)
B.公爵(jué) 牲畜(chù) 吆喝(yāo)
C.泛滥(làn) 精湛(shèn) 刀刃(rèn)
D.遐想(xiá) 牛犊(dú) 黏着(nián)
2、下面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敞开(chǎng) 湖泊(pō) 迸发(bìng)
B.弓弩(nǔ) 镌刻(juān) 倚靠(yī)
C.丞相(chéng) 咆哮(páo) 幔子(màn)
D.霹雳(pī) 山涧(jiān) 晦暗(huì)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老师讲的知识我全懂了。
B.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C.我们班人数是全校最多的班级。
D.为了避免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应该好好订正这道题。
4、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暇( )徒( )怡( )逆( )城( )蓝( )
假( )徙( )抬( )迎( )域( )篮( )
5、读拼音,写词语。
1.zhòu(_____)出yún(_____)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外祖父非常juàn liàn(_____)祖国,他教育我无论在怎样的jìng yù(_____)里,都要有梅花的bǐng xìng(_____)。
3.主席说:“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 tè shū(_____)。岸英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zūn zhòng(_____)朝鲜人民的志愿吧。”
4.看着cí xiáng (_____)的奶奶,他běng zhe (_____)小脸, yī shēng bù kēng(_____)地站在墙角。
6、再写两句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填空。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 )、( )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 )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上,( ) 。 (按原文填空)
(2)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指的是《 》、《 》、《 》、《 》。王熙凤是《 》中的人物。
(3)本学期我认识了 ( )的廉颇,( )的诸葛亮, ( )的嘎子, ( ) 的严监生,( )的晏子。
(4)我们常引用: , .。”告诫他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填诗句或者俗语、谚语)
(5)夏天的雨真是 , 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一会儿就大雨倾盆。
8、填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短笛无腔信口吹。
(2)三万里河东入海,__________________。
9、课文《北京的春节》片段阅读。
①除タ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 ),不许间断,鞭炮声(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 ),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②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 ):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③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成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版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④多数的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1】根据背通把课文中( )处补充完整。
【2】“正月初一的光景”中“光景”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 )
A.时光景物 B.情景 C.表示估计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 ),在本段中起( )的作用。正确的选项是( )。
A.过渡句 承上肩下 B.中心句 总结 C.总起句 总起
【4】第①自然段作者从“视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全方位地描写除夕之夜的热闹,请选择填空。
A.视觉 B.嗅觉 C.听觉
“到处都是消肉的香味”从_____的角度描写:“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是从______的角度描写的:“鞭地声”是从______的角度描写的。
【5】第③自然段写了哪些人?他们进行了什么活动?请用“谁干什么”的形式米回答。
男人们拜年、____________、小贩们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部分文章写了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热闹,是属于详写还是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我的童年,像彩色的梦!
沐浴在春天的阳光下,欢跳于锦簇耀眼的花丛中,和蜂儿嬉戏,和蝴蝶追逐……那,就是童年的我。
松软的海滩上,有位正在拾贝壳的小姑娘,地她睁着一对黑钻石般的眼睛,惊奇地发现,离开了大海,玲珑剔透的贝壳就失去了光泽。她赶忙把一小堆五颜六色的贝壳放入海水里……那也是童年的我。
满山红叶如火一般耀眼,一片片枫叶落到地面,把大地染得通红。一位小姑手拿一束枯叶,皱着眉,歪着头,站在爸爸的肩上,要把那手中的落叶安到树枝上,显得那么诚心,那么郑重……那,还是童年的我。
北国的雪花像鹅毛一样轻,一样白,飘落到哪里,哪里就银光闪闪。广场上,融化了的积雪又冻得像镜面儿似的,一位年轻的妈妈拉着自己的小女儿,鼓励她勇敢地滑行,要她像海燕一样勇敢、坚强,学会在冰上自由飞翔。她会意地点点头,放开了妈妈的手向前滑去。倒了,爬起来,又倒了,再爬起来……然而,“小海燕”终于展开了柔嫩的双翅。妈妈甜蜜地笑了,小姑娘也笑了,笑得像妈妈一样甜……那,依然是童年的我。
充满新奇,充满幻想,充满温馨,我的童年,使我永远难忘。啊,童年,记忆中的明珠,你是我心灵上的彩虹!
【1】给短文加一个恰当的题日,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1)郑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柔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作者把童年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选取了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几个镜头中童年的“我”。
【4】文中画“ ”的句子中、“小海燕”指_________:“终于展开了柔嫩的双翅”是说________。
【5】本文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正确的说法后面画“√”。
(1)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
(2)对未来的期盼。( )
11、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翠绿色的拱门,带着浓浓的艺术气质,在空中画出一个优美的hú dù( ),仍然是那样熟悉。我久久地望着,啊,没变,没变!我似乎又尝到了和小伙伴们手拉手欢呼着跑入拱门的喜悦,似乎又闻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清香,似乎心中又涌起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时的留恋之情。啊,kuò bié( )十多年的母校,我回来了!
走进大门,沿着石砌的甬道,穿过秋菊傲放、松柏常青的花园,踏着宽宽的石阶,我来到了宽阔的操场。
操场地面用六角形的石板铺成。老槐树、老榆树、松柏、海棠,紧紧地护卫着它,给它一分翠绿,给它一分清新。操场边,几幢教学大楼,在灿烂的秋阳下展示着它们的新姿。淡黄色的墙,红的瓦,绿的檐,长长的走廊,颇有古典风味。我漫步在操场上,xīn shǎng( )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lǎng lǎng shū shēng( ),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铃……”多么熟悉的铃声啊!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涌向宽阔的操场。有的爬绳,有的拍球,有的滑滑梯,玩得兴高采烈,个个脸蛋红扑扑的。
看,操场中间在举行长绳比赛,十几个精神抖擞的小男孩正在作准备,身上的运动服特别显眼。长绳刚一摆动,中间的一个男孩的腿就绊住了绳,周围的小学生善意地哄笑起来。被绊住的男孩低着头,红着脸,使劲搔着后脑勺,又重新跳起来。
我在一旁看着,不由得笑了。当年,为了集体的róng yù( ),我们也努力过,奋斗过。
记得四年级时的那次拔河比赛,我们全班同学拼命为那十个运动员加油,老师也在一旁助威。有几次红绸差点过了线,急得我们扯着嗓子大喊:“加油!加油!”恨不得跑上去帮着拉一把。最后,我们终于胜利了,捧着那金光闪闪的奖状,大家高兴得蹦啊,跳哇,虽然嗓子喊哑了,心里却甜蜜蜜的。
眼前的情景和我们当年是多么的相似啊!
1.看拼音写词语,填在文中括号内。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陌生——( ) 忧伤——( ) 垂头丧气——( )
狭窄——( ) 现代——( ) 萎靡不振——( )
3.用直线画出文中的一句比喻句,该句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
4.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一句拟人句。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再次回到母校,走进校门,“我”不禁深情地说了一声“____________________”;看着教学大楼、花草树木,听着读书声,“我”回忆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听着“铃……”的铃声,“我”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看到跳长绳比赛,“我”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放大你的优点
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自己找一份谋生的差事。“数学精通吗?”父亲的朋友问他。青年羞涩地摇头。“历史、地理怎么样?” 青年还是不好意思地摇头。“那法律呢?”青年窘迫地垂下头。“会计怎么样?” 父亲的朋友接连地发问,青年都只能摇头告诉对方———自己似乎一无所长,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
“那你先把自己的住址写下来吧,我总得帮你找一份事做呀。”青年羞愧地写下了自己的住址,急忙转身要走。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年轻人□你的名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你不该只满足找一份糊口的工作□把名字写好也算一个优点?青年在对方眼里看到了肯定的答案。哦,我能把名字写得叫人称赞,那我就能把字写漂亮,能把字写漂亮,我就能把文章写得好看……受到鼓励的青年,一点点地放大着自己的优点,兴奋得他脚步立刻轻松起来。
数年后,青年果然写出了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法国18世纪著名作家大仲马。世间许多平凡之辈,都拥有一些诸如“能把名字写好”这类小小的优点,但由于自卑等原因常常被忽略了,更不要说是一点点地放大它了,这实在是人生的遗憾。须知:每个平淡无奇的生命中,都蕴藏着一座金矿,只要肯挖掘,沿着哪怕是微乎其微的一丝优点的暗示,也会挖出令自己都惊讶不已的宝藏……
道理是再简单不过了———许多的成功,都源于找到了自身的优点,并努力地将其放大,放大成超越自己和他人的明显优势……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平凡——( ) 自卑——( ) 轻松——( )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家喻户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乎其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十一自然段加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4】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______________
【5】世间许多平凡之辈,都拥有一些”能把名字写好“这类小小的优点。相信你身上也有不少优点,请举三例说明。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
【6】说说你从文中获得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话说三国时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占领了街亭以后,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来了。这一天,诸葛亮正和部下商量怎么抵抗的事,忽然有探子飞马来报:“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朝西城打来。”这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些文官。他所带的五千士兵有一半去运送粮草了,只剩一半在城中,听说司马懿的兵来了,全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诸葛亮传下命令,叫人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派二十个老兵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如果魏兵到了,不要惊慌失措。诸葛亮吩咐完了,自己把鹤毛大氅一披,戴上丝织的头巾,领着两个小童登上了城楼,坐在城楼上弹琴。
【1】当司马懿率军直奔西城的时候,诸葛亮面临着怎样的状况?用“_____”画出相关语句。
【2】面对司马懿率军攻来的情况,下列不属于诸葛亮所做的准备的是( )
A.全副武装,准备迎战
B.藏起旗子
C.老兵扮百姓打扫街道
D.自己登城焚香弹琴
【3】你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短文,我知道这个故事的名称是“_________”。
14、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用“——”画出选段的中心句。
【2】下列诗句描写的意境与选段相似的一项是( )
A.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B.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C.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D.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作者在原著中还写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这两句话。结合这两句话,谈谈你对选段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深山含笑
我以前见过的含笑花都是庭院种植的,叶细花小,象牙色的花蕊吐着幽香,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含笑不(以 已)艳丽著称,妙的是一缕沁香。
在井冈山深处,我被另一种含笑花(佩 折)服!几株两三丈高的乔木体如游龙,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这就是野生的深山含笑。
多么突兀的秀色啊!她简直像一个绝世独立的北方佳人,(竟 竞)然在大山深处隐藏了如此潇洒、如此豪放的春光。和庭院含笑相比,倒(像 向)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笑得那么爽朗、欢畅。那是一种胜利的喜悦,似乎天上的白云都是从她的胸中笑出来的。
从小路那边走过来两个拎着简单行李的年轻人。他们是那个边远的、还没通车的村子里的老师、跟着他们,我们也进了村。目睹孩子们围着老师的亲切嬉闹,我忽然感觉另有一株高大的深山含笑在我心中晃动起来……
【1】把文中括号里有不合适的字画掉。
【2】庭院中的含笑与野生的含笑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题目写出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暖冬(节选)
周海亮
小的时候,是那么疯。数九寒天的,跑到村东小河上砸开一块冰,人蹿上去,兴奇得尖叫;拿一根细竹竿撑着河床,那冰就行驶开来,成一条冰船,满载着童年的快乐。照例是一个午后,我站在小河的冰面上,把一根竹竿挥得虎虎生风,突然从脚下传来裂的咔嚓声。我急了,大叫一声,人掉进了河里,好在河水不深,我颤抖着牙关爬出来跑回了家。
母亲把我大骂一通,最后还是把我的湿衣裤拿到院子里晒,可那些衣服很快被冷成了冰棍。母亲坐在炕沿,看着我,愁眉不展。那些年月,家里没有多余的棉衣棉裤,冰天雪地的,明天怎么上学?
①我一直把自己包在棉被里,看母亲愤怒并愁苦的脸。我小心翼翼地吃饭,小心翼翼地和母亲说话,小心翼翼地写作业和睡觉……夜里我醒来,看到微黄的光圈和一抹疲惫的剪影,那是母亲和她的油灯。
早晨我被母亲推醒。我惊奇地发现,母亲竟给我捧来了新的棉袄棉裤。干燥的棉袄棉裤穿在身上,暖和并贴身。我走到院子里,突然回头。母亲正在玻璃窗后看着我。
②那目光是从冬的缝隙抽出的春的阳光,随着我,静静地织成一条温暖的路。那年冬天特别冷,但我一直认为,那是我今生最温暖的一个冬天。
【1】句子①中,母亲“愤怒”的原因是_________“愁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句子连用三个“小心翼翼”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短文内容,写出对句子②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填写下表。
时 间 | 午后 | ______ | ______ |
事 件 | “我”掉进河里 | ______ | “我”穿上新衣 |
【4】从文中找出与题目“暖冬”相对应的一句话,用“ ”画出来。
【5】(阅读要素)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A.浓浓的思乡之情
B.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母爱的赞美
C.对童年犯错的愧疚之
情
17、阅读与欣赏。
林则徐
材料一:林则徐出生在侯官县(今属福州市)左营司巷,清末政治家、民族英雄。任职期间,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赈济灾民、清理积案,做了不少对民众有利的事,有“林青天”之美誉。
1838年底,道光皇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胜利,名震中外。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主张向西方学习,并付诸行动,迈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第一步,并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以反对外来侵略。他设法购买英制大炮,捐资仿造欧洲战舰,并搜集绘制了八种新式战船图式,为全国首创。同时,他还设立译馆,对“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组织编译《华事夷言》《各国律例》和《四洲志》等书。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到投降派诬陷。1841年,清政府下令,将林则徐充军新疆伊犁。林则徐在与家人告别时,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
材料二:1996年6月7日,中科院北京天文台陈建生院士发现了一颗小行星。按照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规定,谁发现了小行星,谁就拥有命名权。陈建生院士领导的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和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成员、北京天文台朱进博士,提议将新发现的这颗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林则徐的禁毒和治水业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因此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了中科院的建议。
材料三:虎门销烟
【1】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知道,林则徐不是一个怎样的人?( )
A.勤政爱民
B.固执倔强
C.心胸开阔
D.循法秉公
【2】下列不属于林则徐组织编译的是什么书?( )
A.《华事夷言》
B.《海国图志》
C.《各国律例》
D.《四洲志》
【3】中科院院士建议,将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原因是什么?( )
A.林则徐是我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林则徐搜集绘制了八种新式战船图式,为全国首创。
C.林则徐的禁毒和治水业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
D.林则徐做了不少对民众有利的事,有“林青天”之美誉。
【4】材料一中第三自然段的结构是怎样的?( )
A.总分
B.并列
C.分总
D.总分总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的名言,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材料三所提供的图画,写一写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场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读句子,完成练习。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1】这段话对刷子李进行了__________描写,通过描写刷子李刷墙时的_________和刷墙后__________,反映了刷子李的__________。
【2】第二句话使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用句中的比喻词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练习。
材料(一)蝙蝠,最近常被人们称为“万毒之王”。蝙蝠可能传播马尔堡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和狂犬病毒。这是因为在蝙蝠身上,携带有超过170种病毒,这些病毒在蝙蝠身上并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如果进入到人类身上,就会有可能会被触发。目前的研究表明这次新冠肺炎病毒的源头可能是蝙蝠,但疫情爆发时处于蝙蝠冬眠期,科研工作者推断在病毒从蝙蝠到人的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中间宿主作为病毒传播的桥梁。在蝙蝠与人类中间,科研工作者不停地寻找中间宿主,有的说是果子狸,有的说是竹鼠,最新发现是穿山甲。也就是说,是因为一小部分的人,去吃所谓的“野味”,最终导致这场疫情的爆发、
材料(二):潘多拉的魔盒
普罗米修斯得罪了宙斯,宙斯便决定惩罚普罗米修斯以及人类。于是,宙斯命人造出了“潘多拉”,并让众神授予潘多拉一个最好的优点。
宙斯还给潘多拉一个密封的盒子,里面装满了祸害、灾难和瘟疫,让她送给娶她的男人。之后,宙斯把潘多拉送给了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厄庇墨透斯。虽然哥哥一直警告厄庇墨透斯不要接受宙斯的任何赠礼,可是厄庇墨透斯任然取了潘多拉。就在她刚走到厄庇墨透斯近前时,突然打开了盒盖,一股祸害人间的黑色烟雾便迅速从盒子里飞了出来。黑色烟雾中充满着疾病、疯癫、灾难、罪恶、嫉妒、偷窃、贪婪等各种各样的祸害,这些祸害飞速地散落到人间。一场关于人类的灾难,就随着潘多拉魔盒的打开而开启了。
材料(三):
【1】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蝙蝠身上携带的病毒有170种。(_____)
(2)蝙蝠身上的病毒一旦进入人体,人体就会有可能被感染。(______)
(3)宙斯送给潘多拉魔盒的目的是要惩罚普罗米修斯兄弟俩。(_____)
(4)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的决定”将从2月25日起实施。(_______)
【2】下列对三个材料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用了四个“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B.打开潘多拉的魔盒就会使人类陷入灾难之中。
C.材料(三)中,决定明确规定:全面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不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
【3】目前对“新冠肺炎”的研究表明,病毒的源头可能是蝙蝠,为什么科研工作者还要寻找“中间宿主”?( )
A.因为病毒在蝙蝠身上并没有造成什么危害。
B.因为疫情爆发时蝙蝠处于冬眠期,科研工作者确定病毒从蝙蝠到人的过程中存在中间宿主。
C.因为疫情爆发时蝙蝠处于冬眠期,科研工作者推断病毒从蝙蝠到人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中间宿主。
【4】简答题:有观点认为,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吃野味无疑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依据材料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材料(三)回答:2月26日周某打算将捕鸟网架设在树林里狩猎野鸽子、野鸭等野生禽类,如果恰好被你遇见,你会怎么劝阻?
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脸上淌着雨水。(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洪咆哮着。(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汉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请你换一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1.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大家的眼睛都集中到了主席台上。(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对我说:“你好好养病吧,我已经向你的老师请假了。”(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习作,不少于400字。
题1:平时我们读过一些书,肯定有不少感慨,请回忆自己读过的某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
(提示:写出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题2:未来的________(提示: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