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三句话中,与例句的表达方式不相同的是( )
例:金字塔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原来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
A.如果我能参观一下秦兵马俑,不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它高超的制作工艺了吗?
B.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每天都刻苦训练。
C.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然后堆起一个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人们就顺着倾斜的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二层。这样一层层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
2、下列词序调整后意思变化最大的一组是( )
A. 你快点走——你走快点 B. 我吃了饭再去——我去了再吃饭
C. 做完了作业去打球——作业做完了去打球 D. 虚度了青春——青春虚度了
3、“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这句话显示出( )
A.作者对这个发现抑制不住地自豪。
B.作者很想炫耀自己的才干。
C.作者非常聪明。
4、读拼音,写词语。
lí ba pān pá shuài lǐng
(_____) (_____) (_____)
suì dào jiàn kāng méng lóng
(_____) (_____) (_____)
tí jiào mǐn jié pì rú
(_____) (_____) (_____)
5、读拼音,写词语。
(1)大ɡài(______)是我爱书的yuán(_______)故,在书的hào hàn(______)海洋里畅游,我就会有一种qìn(______)人心pǐ(______)的感觉。
(2)池tánɡ(________)的荷花在绿叶的chèn(________)托下,显得那么娇nèn(______)。
(3)哥哥不仅努力拼bó(_________),而且信守nuò(_______)言,是我们这一bèi(________)的楷模。
6、看拼音,写词语。
yí biǎo xī shēng liáo kuò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bǎn dèng huī fù líng dāng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7、补全本课出现的词语,并完成练习。
①____________交错 ②手忙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自如 ④左______右______
(1)上面词语中意思相反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填序号)
(2)看到词语④,让人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
(3)“________的铁路网”,横线上能填的词语是________。(填序号)
8、读拼音,写词语。
张三又jī(_____)又渴,便走进路边小吃店。小吃店里人人议论官fǔ(____)张贴的bǎng(_____)文——因为有大虫,所以行人不得独自过景阳ɡānɡ(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在埃及首都开罗西南面金黄色的沙漠中,可以看到一座座巨大的建筑物。它们巍然屹立,傲对碧空。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大约在公元前27世纪,古埃及王国由法老统治。法老死后,他们的尸体就埋葬在巨大的石头坟墓里。这些坟墓底座是四方形,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尖顶。( )它们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 )被称为金字塔。
古埃及各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有70多座, 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这座金字塔高约146米,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塔身由约230 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约2.5吨,最大的一块重约160吨。
有人估计,( )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 )用火车装运,需要约60万个车皮。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也很难插入锋利的刀片。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动用了约10万人,完成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勤劳而聪明的古埃及人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他们把石头放在木橇上,用人或牲畜来拉。载着很重石块的木橇在不平整的路上拉不动,于是他们又专门修了一条石路。
开始砌金字塔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然后堆起一个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人们就顺着倾斜的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二层。这样一层层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塔建成后、土坡变成了一座很大的山。然后人们又把这座土山移走,让金字塔显露出来。
现在,这些金字塔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1】给本文加个恰当的标题:《__》。
【2】短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金字塔?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写金字塔 “宏伟”和“精巧”的句子。
【4】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5】火眼金睛。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雄伟—___ 矗立—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勤劳—____ 精巧—____
【6】短文第3自然段介绍金字塔主要用了( )说明方法。
A.举例子
B.打比方
C.列数字
D.作比较
【7】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日:“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是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的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清明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1】根据上下文解释词语。
(1)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铸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汉字中文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文中出现的部分下列几句诗句的后半句:
(1)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会那么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景阳冈(节选)
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晴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揪,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1】选段中用“//”把短文分成了三个层次,即武松打虎的三个回合,请根据提示为一、三回合起一个恰当的名字。
【2】“大虫”的进攻主要有三招: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动作描写了老虎______的特点。武松对付这三招的动作都是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写武松“打折了梢棒”,联系上下文说说对梢捧的这一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名著阅读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①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起禅杖,轮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听得,收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弹不得。林冲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鲁智深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的你断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店里歇。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防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倒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林冲劝道:“既然师兄救了我,你休害他两个性命。”②鲁智深喝道:“你这两个撮鸟!洒家不看兄弟面时,把你这两个都剁做肉酱!且看兄弟面皮,饶你两个性命。”就那里插了戒刀,喝道:“你这两个撮鸟,快搀兄弟,都跟洒家来!”提了禅杖先走。两个公人那里敢回话,只叫:“林教头救俺两个!”……
……两个公人道:“不敢拜问师父,在那个寺里住持?”③智深笑道:“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甚么?莫不去教高俅做甚么奈何洒家?别人怕他,俺不怕他。洒家若撞着那厮,教他吃三百禅杖。”两个公人那里敢再开口,吃了些酒肉,收拾了行李,还了酒钱,出离了村店。林冲问道:“师兄,今投那里去?”④鲁智深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
【1】上文选自我国古典名著《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小说,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作者名)。
【2】文中画“ ”句子体现了鲁智深“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体现了他的这一性格特点?请找出来,也画上“ ”。
【3】文中画波浪线的四个句子分别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性格?选一选。
A.疾恶如仇 B.侠肝义胆 C.勇猛干练 D.不畏强权
句①(______) 句②(______) 句③(______) 句④(______)
【4】上文是这部名著中很有名的故事情节,这一节的故事叫作_____________。(用简要的语句概括)
【5】鲁智深,外号“花和尚”,在《水浒传》中是一个性格张扬,故事较多的人物,请你再写两个与他有关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一句歇后语是“林冲落草——逼上梁山”,从中可以看出林冲不是自愿上梁山的。下列不能体现一点的是( )
A.对欺凌自己的两个公人忍气吞声。
B.仍称陷害自己的高俅为高太尉,保持官场习惯。
C.答应鲁智深护送自己到沧州。
D.不让鲁智深杀死押送他的两个公人。
13、语段阅读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
【1】这段话是对石猴的_________描写,写石猴的动作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表现了石猴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2】读了这段话,我想到了一句歇后语:孙悟空到了花果山——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梅花魂》片段,回答问题。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1】仿照句子“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用“分外”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这两句话前后形成了明显的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精彩片段。
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 )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亲,让大拇指和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1】联系上下文解释“养尊处优”的意思。
养尊处优: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词语,哪个填到文中的括号里最恰当。( )
A.之所以 B.因为 C.如果 D.虽然
【3】中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活中你见过类似“中指”这样的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内阅读。
威尼斯的小艇(节选)
①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告。
②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寂静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额、威尼斯又沉沉入睡了。
【1】①段主要写什么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线画出②段中描写动态的句子,用“﹏﹏﹏”线画出②段中描写静态的句子。
【3】戏院散场,水面由喧哗转为寂静,这样动静结合来描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内阅读。
牧场之国(节选)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匹匹膘肥体壮。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 )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在绿色的草原上,白色的绵羊( )。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 )的小鸡,( )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膘肥______ 公爵______ 呼噜______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四字词语。
【3】从选文中对动物的描写,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 ”画出一个比喻句,用“﹏﹏﹏”画出一个拟人句。
【5】选文中说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外阅读
放风筝
阳春三月,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蔚蓝的天空中,不仅飘着朵朵白云,还展翅翱翔着五颜六色的风筝。在春风的吹拂下,它们仿佛是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蝴蝶,把天空点缀得更加美丽了。
看到别人的风筝飞在天空中,我觉得放风筝很简单。可是一开始,我就遇到了困难,无论我怎么用力,风筝就是飞不起来。平时爱动脑筋的我,这时变得有点儿不知所措了。我冷静下来仔细一想,原来我把风向搞错了。我迎着风把风筝往上一送,然后紧跑几步,风筝果然飞上了天。这下可把我乐坏了,高兴得又蹦又跳。正在我高兴的时候,风筝却不停地在空中挣扎,最后一头猛扎在地上。我那开心劲儿顿时烟消云散了。原来我只顾着放线, 没有在风大的时候拉线, 所以才导致风筝掉了下来,第二次又失败了。第三次,我去请教了爸爸。爸爸说:“你要吸取前两次失败的教训,总结原来没放好的原因。仔细想想,争取这次成功。”听了爸爸的话,我又信心十足地放了起来。我先把风筝放在地上,测准风向,然后向上一送,风筝慢慢地升上了天。可是,风好像有意和我作对,风向突然变了,风筝马上开始往下降了。这时我没有慌乱而是根据风向收线,放线,终于我的风筝又慢慢升高了,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飞翔。我盯着自己的风筝,自言自语地说:“原来做任何事情都要动脑筋,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这时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了,有金色的“小鸟”、凶猛的“老鹰”、可爱的“白鸽”……那一只只风筝在天空中展翅飞翔,它们带着我们的笑声,带着我们的希望飞向蔚蓝的天空!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五彩缤纷:______________
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
接着,江主席又背起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明月几时有,把___________________ 。”他忽然停了下来,让王辉接着背。王辉大声背道:“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旁边一位同学接下去:“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___________________ 。”王辉又接着背:“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许多同学都跟着一起背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到了最后,江主席也很有兴致地参加了进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家背完了,江主席高兴地说:“不错,不错。”。
【1】在文中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句子。
【2】段落中出现的“婵娟”是指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一个人,能为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地奋斗,永不停息地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去攀登一个又一个新高度,难道不是最大的幸福吗?
改写成陈述句:
2巧克力、压缩饼干冻得像鹅卵石一样坚硬,难以人口。
写一个比喻句:
3.事业与我同在,亲人与我同在,祖国人民与我同在。
写一个排比句:
21、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以“八月,天多热啊!”作为开头,再写一句话,至少采用一种修辞手法。
八月,天多热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表达。
题目:那一刻,我长大了
要求: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有没有某个瞬间,你看到的某件事、某个情景让你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请选择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写下来,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重点要写出让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记录当时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