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 )不属于《城南旧事》书中的人物。
A.小英子 B.秀贞 C.兰姨娘 D.桑桑
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热气腾腾 雪中送炭 一本正经 冲峰陷阵
B.无边无崖 昏迷不醒 随心所欲 含辛茹苦
C.鞠躬尽瘁 面不改色 绞尽脑汁 精卫填海
D.操纵自如 安居乐业 百折不饶 赵汤蹈火
3、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出武松有勇有谋这一性格特点的是( )
A.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B.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C.武松回到青石上坐了半歇,想道:“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还是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
D.武松拿起碗来一饮而尽,叫道:“这酒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拿些来吃。”
4、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景阳冈》节选自中国古典名著《_____》,作者是___。我知道里面的人物还有_______、______,与其有关的故事是_____、________。
(2)课文的主人公是 武松,写的是广为流传的____的故事。课文按照___顺序,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分内容。其中_____是重点,表现了武松_____、_____的英雄性格。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村晚》这首诗写出了宁静的___________________图景,描绘了一幅牧童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的田园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___________________。意欲捕鸣蝉,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出了孩子们虽然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就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表现了农村儿童的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由此想到了清朝诗人高鼎在《村居》中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___________________。”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稚子弄冰》:“敲成玉磬穿林响,___________________。”唐朝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现在年事已高,住的朗润园是___________________。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___________________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6、比一比,组词语。、
尼(_____) 嘶(_____) 艇(______) 艄(____) 姆(_____)
泥(____) 撕(_______) 挺(______) 梢(_____) 拇(_____)
祷(______) 雇(_____) 哗(____) 笼(_____) 纵(_____)
筹(_____) 催(_____) 桦(____) 茏(______) 枞(_____)
7、常识填空。
1.汉字产生距今大约有____年的历史。
2.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曾对____、____等国的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
3.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____、____、____等。
4.“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这样的歇后语是根据汉字____的特点创作的。
8、巧巧手,加标点。
1.郑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是啊□这里一滴水□一粒沙都是宝呢□真是□一粒沉沙万斛珠□啊□
2.学者装束的人说□□好□□然后要来纸笔□一挥而就□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9、课外阅读
约法三章
“和群众同吃住同劳动”这是毛主席对自己儿子的“约法三章。一些顿导干部的腐败,常常都是因为子女而引发的,如果他们也用毛主席的这个“约法三章”,党内又何来因子女而产生的腐败呢?
田志芳,四川广安人。1933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营长、团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东北军区后勤部车管处处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军事代办处顾问。如今回想起,1983年12月他跟我说的延安时期毛主席对儿子毛岸英严格要求的故事,使我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再一次油然而生。
1946年初夏的一天,在中央机关大食堂吃晚时,田志芳发现新来了一位同志,①高个、宽肩、体格健壮,着一身干干净净的蓝布军装,显得很精干。他发现这个人有些面熟,在哪儿见过呢?可寻思半天,怎么也没想起来。
吃完晚饭,田志芳来到杨家岭沟口的花园,在一个石羊背上坐下,掏出文件准备看上两页。这时,只见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和一个青年慢慢走来,细瞧,正是那位面熟的新同志。他们一边走,一边亲切交谈,从他身旁走过,他连忙问身边的一位同志:“和徐老在一起的是谁啊?““那是毛岸英,刚从苏联回来。”
“毛岸英?”
“就是毛主席的儿子。”
哦!田忠芳猛地拍了一下脑门,恍然大悟:怪不得面熟呢,原来是毛主席的儿子。可他又有了疑问:“怎么毛主席的儿子还和咱们一起吃大灶?他刚从苏联回来,能吃惯咱这小米饭、山药蛋?”
那位同志瞥了田志芳一眼说:“毛主席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给毛岸英‘约法三章’,要他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啊,原来是这样。
过了一段时间,看不到毛岸英同志来大食堂吃饭了。后来,在国民党向解救区大举进攻的前夕,毛岸英又回来了。②他的脸变黑了,身体也瘦了。一打听,原来是毛主席把自己的儿子派到最艰苦的山区,上“劳动大学”去了,在那儿,他与农民同吃同睡同劳动。
身为领袖的毛泽东同志,对自己的子女严厉要求,使边区军民很受教育。由于党的领导同志都这样以身作则,所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延安才得以蔚然成风。
【1】从文中找出符合下列解释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___________
(2)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__________
【2】“约法三章”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用波浪线画出相关语句。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①②都是对人物______的描写。对比语句①,从语句②中可以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片段阅读
刘姥姥进大观园( 节选)
鸳鸯一面侍立,一面递眼色。刘姥姥道:“姑娘放心。”
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那里拿的动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有改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箸___镶金___李纨___发怔___
【2】读了选文,刘姥姥给你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说说你最喜欢谁的笑,这笑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小说
跳水(节选)
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勾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1】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孩子的心情变化过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放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4自然段对猴子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水手们的“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不识字的老师
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唯一能延续求学的方法。
仗着身强体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罗拉多,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一个硕壮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岁,大伙儿叫他路瑟。他从不叫我名字,整个夏天在他那厚嘴唇间,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孩子”。
一开始我有些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那黝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我开始欣赏他,继而在那个夏日结束时,他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长者,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使我看清了真正的世界。
有一天,一早我的额头被卡车顶杆撞了个大包,中午时,大拇指又被工具砸伤了,然而在午后的烈日下,仍要挥汗砍伐树木。他走近我身边,我摇头抱怨:“真是倒霉又痛苦的一天。”他温柔地指了指太阳:“别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也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我俩又开始挥汗工作,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
一次,两个工人不知为什么争吵,眼看卷(juǎn juàn)起袖子就要挥拳了,他走过去,在每人耳边喃喃地轻声说了句话,两人便握了手。我问他施了什么“咒语”,他说:“我只是告诉他俩:你们正好站在地狱边,快退后一步。”
午餐时,他总爱夹(jiá jiā)条长长的面包走过来,叫我掰一段。有一次我不好意思地向他道谢,他耸耸肩笑道:“他们把面包做成长长的一条,我想应该是方便与人分享,才好吃吧。”从此我常常在午餐中,掰一段他长长的面包,既填饱了肚子,又温暖了心坎。
伐木工人没事时总爱满嘴粗话,刻薄地叫骂着同事以取乐,然而他说话总是柔顺而甜美。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人们能学会把白天说的话,夜深人静时再咀嚼一遍,那么他们一定会选些柔软而甜蜜的话说。”这习惯到今天我仍承袭着。
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文件,叫我替他读一读,他咧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不识字。”我仔细替他读完文件,顺口问他,不识字的他怎么能懂那么深奥的道理。那黝黑粗壮的老人仰望着天空说道:“孩子,上帝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识字,除了《圣经》,他也把真理写在天地之间,你能呼吸,就能读它。”
现在,路瑟也许不在了,然而,我记不得世上曾经有多少伟人,却永远忘不了路瑟。
【1】给短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来。
【2】“既填饱了肚子,又温暖了心坎。”是( )温暖了“我”的心坎。
A.路瑟过人的智慧 B.路瑟的勇敢
C.路瑟对人的真诚 D.路瑟的善良与质朴
【3】第4自然段的画线句“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也总有下山的一刻”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找出表现“我”对路瑟情感变化的词语。
___ →___→忘不了
【5】短文通过对路瑟动作、语言、外貌的描写,体现出老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路瑟“不识字”而“我”还要称他为“老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7分)
第 一 次
马路旁的行(háng xíng)人道比马路要整整高出一个台阶,而他简直还没满一周岁。
他长着细弱的小腿,此刻这两条小腿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嗦嗦地……但两条腿的主人——小男孩,想从马路上登上人行道的愿望却十分(强烈、猛烈),而且信心十足。
瞧,那只穿着好看袜子的小脚已经抬了起来,踩在了人行道的边缘上,但孩子还没有下定决心登上第二只脚,有那么一会儿他就那么站着:一只脚在人行道上,而另一只脚还在原处没动。
然而小孩又收回了跨出的那一步,他似乎在积蓄力量,小男孩就这么站着,既不前进,又不后退,只是固执地注视着自己的前方。
“还小呢,刚刚能走路,就能跨台阶?”路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啧了啧嘴说:“做大人的要帮他一把。”
而孩子的妈妈并没伸出手去,只是微笑着(鼓舞、鼓励)说:“自己上,小乖乖,自己上!”
“加油!加油!”旁边的小姑娘喊道。
终于,孩子的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小胖脸同时(裂开、绽开)了笑容。
“好一个登山者!”胡子爷爷幽默地说。他又摸摸孩子的头说:“一开头有困难,但坚持就能胜利。祝贺你成功!”
(1)划掉括号里不合适的读音和词语。(4分)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4分)失败( ) 后退( ) 消耗( ) 容易( )
(3)“坚持就能胜利。”改为反问句是: ?(1分)
(4)概括写出下面四种人的态度:(4分)
(1)老奶奶的态度: (2)妈妈的态度:
(3)小姑娘的态度: (4)胡子爷爷的态度:
(5)你从“小孩学步”这件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也经历许多第一次,如: 、 ,其中最令你难忘的是第一次 因为 。(2分)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用“∥”将短文分为两部分。
【2】短文先写了表演前的情况:背景是_______;人物是_______;性格是______;神情是______;而腰鼓则是_________。
【3】选文为什么要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和他们的衣衫,又写他们的沉稳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划线句子运用了______和______的修辞手法,展示了安塞腰鼓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表现了西北__________。
15、课内阅读。
刷子李(节选)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1】根据你的感受,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刷子李的高超技艺:______。
【2】画线部分描写刷子李______的情景,此段话先写刷子李刷墙时的______,接着写刷墙后的______,反映了刷子李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粉刷时先刷墙后刷屋顶,因为屋顶最难刷。(_____)
刷子李粉刷本领高超是因为蘸浆的手法和配料都和别人不一样。(_____)
这段话抓住刷子李粉刷特点来写,描写非常具体,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_____)
16、阅读《再见了,亲人》一课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那一回,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你妈妈知道了,带着你混进敌占区,偷偷地靠近了关着老王的那所小房子。你妈妈故意跟哨兵争吵,引出那个班的敌人。你乘机钻进屋里,解开老王身上的绳索,救出了老王。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就落泪了呢?
【1】对照选文中词语的含义,写出意思相近的词语。
刚强—( ) 看守—( ) 乘机—( )
焦急—( ) 故意—( ) 伤心—( )
【2】这段话是按照“先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最后抒发情感”的顺序,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深情厚谊。
【3】读“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简要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小金花”洒泪送别志愿军叔叔,还要写她在战争中的刚强和机智勇敢,分析一下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人物描写一组
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盏,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shòu sǒu),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zhàn dìnɡ)。两个人走马灯似地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náo ráo),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dānɡ dànɡ):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任你怎么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钓 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bié biè)住了,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用“/”画去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和字。
【2】这段话中有好些类似“猴儿似的”词语,巧借动物写出人物的特点,很有特色,请你找一找,摘录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 ”画出描写小嘎子摔跤时的一系列动词。
【4】请用“﹋”画出描写小嘎子心理活动的句子。
【5】动词的准确运用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嘎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外阅读。
父爱深深
“很抱歉,儿子,我们没钱。”这句话真是字字如雷,似要敲碎我的心灵。那时我13岁,正值崇拜偶像的年纪。我迷恋甲壳虫乐队,于是剪了跟他们一样的发型,又配了一把上好的吉他,独缺音箱。而我必须有一个音箱,否则不能组建自己的乐队。无奈之下,我只好向爸爸求助。所以当爸爸的这句话刚出口,我立马想起了甲壳虫乐队的那首《失落者》,那首歌仿佛专为此而唱。
但同往常一样,爸爸总有办法实现我的愿望。“咱们自己做!”他说。
自己做?我满心怀疑,但别无选择。从此,日复一日,爸爸牺牲所有的闲暇时光,和我一起为做“咱们自己的音箱”挑选木材、喇叭、蒙在音箱上的编织布料,甚至是毫不足道的黏胶。终于,我们完工了,我也将组队参加学校的比赛。但我心底始终有个疑惑挥之不去:花在材料上的钱几乎可以直接买一个音箱,我们为什么要花功夫自己做呢?
比赛的日子到了。当我去后台时,竞争者们陆续来查看我的家当。最后自制的音箱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有人问:“这个音箱是什么牌子的?是你自己做的吗?”我窘得无言以对,只能坦白“招认”:“是的,我爸爸和我一起做的。”
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由不屑变得十分羡慕,甚至有些妒忌:“唉,我爸爸从来不和我一起做这些事。”
羞愧顿时烟消云散,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我有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爸爸!”他可以无私地奉献他的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让我美梦成真。这时,我看到爸爸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正对我微笑。
我的乐队最终没能获奖,因为自制音箱的音质不够流畅、华美。但我没有感到太多的沮丧,我知道自己已经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有改动)
【1】加点的词语“我的愿望”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竞争者们十分羡慕,甚至妒忌“我”,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找出描写“我”心理变化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音箱让许多人羡慕甚至妒忌,所以“我”获得了胜利。
B.“我”体会到了父亲的爱,这远比比赛获得胜利更为重要。
C.“我”已经尽力去做了,所以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已经胜利了。
D.“我”唱得非常好,只是音箱效果影响了“我”的成绩。
【5】你喜欢文中的父亲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我最棒。
1984年,第一台多媒体电子计算机诞生,随后很快普及开来。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 建设“信息高速路”的计划,把全世界的计算机联网,让人们可以随时接收任何地方传来的 文字、声音和图像,这个计划受到各国的重视。如今,坐在家中的计算机前轻点鼠标,远在 万里之外的友人便可在瞬间收到你发去的电子贺卡。计算机网络把全世界连成一家,“天 涯若比邻”已经不再是梦想。
【1】 “瞬间”的意思是 。
【2】计算机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20、把下列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齐威王对田忌说:“难道你还不服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的聪明和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谋我钱财,害我性命?(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武松见大虫扑来,沉着应战,抡起哨棒胡乱地向大虫打去。(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虫大吼一声。(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武松道:“这可奇怪了!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综合运用,按要求写句子。(8分)
(1)母亲是老师。( 扩写句子)
(2)彭德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3)喂,卖东西的,给我一支英雄牌钢笔。(改成礼貌用语)
(4)这件事你能做好。(改为反问句)
23、作文。
选择一处你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写一份简介。内容全面生动,重点突出,字数不少于4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