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下列病句原因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A同学们在这次考试中普遍的成绩提高了。
B一个人难免有缺点错误,知道了改正就好。
C小红穿上棉衣和帽子走出了家门。
D济南的冬天,是个美丽的地方。
①搭配不当 ②重复啰唆 ③概念不清 ④次序颠倒
A.④②①③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剪纸、印章、书法、匾额作品中,字体是小篆的是( )
A. B.
C. D.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涟漪(yí) 逛街(guàng) 玷污(diàn) 旖旎(ní)
B.萌动(méng) 倭瓜( wō ) 无垠(hén) 徘徊(huái)
C.葬身(zàng) 点缀(zhuì) 蚌壳(bèng) 燕国 (yàn)
D.秉性(bǐng) 公顷(qǐng) 稚子(zhì) 华侨(qiáo)
4、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本单元的三首古诗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的都是______的生活。
2.《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是__________。
3.《祖父的园子》的作者是__________,课文描写“我”在祖父园子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活动,都很有趣。
4._____________,村庄儿女各当家。
5.敲成玉磬穿林响,_____________。
5、写出下面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______)
2.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______)
3.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______)
4.(孩子们)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______)
6、看拼音,写词语。
shǎng shí yíng dé róng yù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fàng sì háng xíng xià hu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7、课外阅读。
(1)《伊索寓言》中,你最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_________________。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3)子曰:“_________________,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8、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____ ”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 “ 。
9、 “嫦娥工程”
我国启动的“嫦娥工程”是指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预先研究,利用先进仪器对月球的资源和能源分布以及特殊环境进行全面的探测。
我国航天的能力已经具备了探月的水平。这次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实施。第一期工程的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rǎng yǎng)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的环境;第二期工程的目标是发射月球探测器登陆月球;第三期工程的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在古老的神话故事里,月亮上有仙女嫦娥居住的广寒宫,还有桂花树和捣药的玉兔。而在现实中,月球是解开诸多宇宙谜团的一把钥匙,它上面还储备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半个多世纪以来,月球探测一直是各国激烈竞争的科研领域。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月球很早以前就进入宁静阶段,保留了大量的原始信息,是研究宇宙起源的很好的载(zǎi zài)体。月球上已知的有100多种矿物质,其中有6种是地球上没有的。在月球表面厚厚的尘土里,蕴藏着一种重要的能源——氦-3,它在地球上十分罕见,是可供(gōng gòng)核聚变的主要原料之一。据估算,月球上有300万~500万吨的氦-3储量,能够支持地球7000年的需电量。月球上这些特有的矿产和资源,对我们人类来说是个大宝库。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就进行了有关月球探测方面的研究和讨论,月球正在成为我国科研的新大陆。我国的探月工程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运载火箭、有效载荷(hé hè)的卫星部分、测控系统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
【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什么是“嫦娥工程”?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这个工程将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实施。
【3】文章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选择一种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月球是研究宇宙起源的很好的载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话,我们应如何评价我国的探月工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泰山上的挑夫
子夜,我和爸爸来到岱宗坊,开始了对五岳之尊泰山的攀登。
天是墨蓝色的,那镶嵌在墨蓝色天幕上的闪烁的繁星是那么明亮。刀劈斧削般的岩石竟然有那么多奇形怪状。而山石上耸立的松柏更是云雾般的朦胧。什么美妙的乐曲能同山涧里潺(chán)潺的溪水声相比呢?更何况还有蛙鸣,蝉唱,不知名的昆虫的低吟……爸爸拿着手电边走边指点,有时停在一个地方,一讲就是老半天。我饶有兴味地看着、听着。红门、王母池、斗母宫、经石峪、回马岭……都被我们甩在身后了。我脑子里萦(yínɡ)绕着唐槐、汉柏、金刚经以及各种各样有关泰山的神话、传说,走在这夜幕笼罩下的山路上,果然是别有一番情趣!‖
当红日出山、天色大亮的时候,我们已坐在中天门熙熙攘攘的茶社里了。也许是太疲劳的缘故吧,我仰看那白云缭绕的泰山主峰上的南天门,对攀登泰山极顶简直有些失掉信心了。
忽然,爸爸指着攀登在山路上的一队挑夫让我看。 “那是干什么的?”我问。
“挑夫!泰山上的挑夫!”爸爸激动地大声说。我很奇怪,爸爸为什么这样激动!
那一队挑夫在茶社门前停下来休息。爸爸迎上前去和为首的一位中年汉子攀谈起来。我端详着那位中年挑夫:古铜色的脸上布满风刀霜剑刻下的皱纹,眼睛里闪着坚毅的光芒;一件对襟布褂没有系扣,裸露着胸脯,结实而丰满;胳膊上、肩头上以及腿部的肌腱,鼓得高高的。我想,即使最好的体操运动员,也不一定会有这样健美的肌体吧!
“当天能来回吗?”爸爸问道。
“能。一天至少一趟!”他平静地回答。 “您不累吗?”我脱口而出。
“哈哈!”他发出一阵爽朗的大笑,“小朋友,你想,肩上百把斤的担子,脚下百把里的山路,能不累吗?”
“那您为什么非干这活儿?”
“傻孩子!和你上学念书一样,这是我们的工作。”他严肃起来,一板一眼地说:“现在国家在奔四化,发展旅游事业,不光国内,许多外国朋友也慕名来逛泰山。要是山上没有旅馆,没有饭店,那住在哪里?吃什么?要吃、要住,就离不开咱这挑担子的。不错,这活是累,是苦,可你不干,我不干,谁干呢?”
“要是用机器运输就好了。”
“对,这样就省劲多了!所以,你们从小得好好念书,长大了搞出机器来。
可是你记住,就是机械化了,也得干。不花力气,图省劲,干什么也不行……好,你们歇着吧,俺们该走啦。”说着,就招呼同伴们去挑担子。‖
他们又上路了,踏上了攀登东岳之巅的最艰难的旅程!他们迈着坚定的步子,用不急不缓的稳健动作换着肩,走着“之”字形,奋力地攀登。我望着他们的背影,耳边又响起那位中年挑夫的话,心里不禁翻腾起来……泰山上的挑夫啊!您的运输工具和方式是落后的,您的工作是平凡的,但是,您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人格是多么高尚啊!您坚毅、勇敢、无私无畏,任何困难都不能把您挡住。我们的祖国,是多么需要这种挑夫精神啊!……我猛然想起自己,我不也应该做一名祖国的挑夫,挑起革命重担,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伟大祖国的腾飞而献身吗?……
想到这里,我再也沉不住气了,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我放开喉咙大声喊道:“爸爸,走啊!追挑夫去!”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熙熙攘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猛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文中“‖”划分的段落,写出段落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泰山看到的中年挑夫是什么样子?请用“~~~~”画下来。
【4】“挑夫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到这里,我再也沉不住气了,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这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铁骨铮铮(节选)
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爱国主义是其光辉灿烂的篇章,志士的名字如繁星浩瀚,壮烈的业绩与日月同光。民族英雄们以“铁骨铮铮”挺起了中华民族坚贞勇毅、自强不息的脊梁。
抗元将领文天祥,于国家危亡之际,竭诚全力,率兵抗元,被俘后坚贞不屈,从容赴死。他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遗言,成为激励后人、砥砺气节的千古绝句。抗金名将岳飞,以“还我河山”为铭言,为收复失地,率领岳家军精忠报国,冲锋陷阵,二十年金戈铁马,边关鏖战,英雄们的名字让敌人闻风丧胆。爱国诗人陆游心系国家的危亡,两鬓苍苍仍壮心不已,临终时仍在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苏武出使被扣,荒漠牧羊十九载,仍手持节杖,心向汉廷。史可法扬州死节,戚继光痛击倭寇,于谦、张煌言、辛弃疾、严常山……这些古代民族英雄一腔浩然气,耿耿忠烈心,历来被人们景仰和称颂。他们的爱国精神浇铸了后人的钢筋铁骨,鼓舞着近现代英雄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做拼死的抗争。从林则徐到孙中山,从农民的太平天国到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从起义改良到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多少英豪“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前赴后继,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
……
同学们,请注视国旗下笔直的旗杆吧!它迎风坚挺,岿然不动,那不就是中华英雄铮铮铁骨的象征?让我们继承前人的遗志,挺起钢铁般的脊梁,在进军现代化的路上续写中华民族灿烂的篇章!
【1】请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排比句。
【2】(1)他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遗言。
这句话中的引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史可法扬州死节,戚继光痛击倭寇,于谦、张煌言、辛弃疾、严常山……
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知道哪些爱国诗人留下的爱国名篇?把它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加油站
古城的桥林林总总有木板桥石板桥有木拱桥石拱桥有单孔桥双孔桥还有多孔桥桥栏上的雕刻,有东巴象形文的吉祥语,有东巴神舞,还有各种鸟兽花木。乌丽娜看一座,赞美一座,在小本子上记下一座。我们流连在水边,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有时候静静地听流水说话,听从水边宅院里传来的纳西古乐。
1.请给缺标点的句子加标点。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流连——
3.用“……有……有……还有……”写一句话。
4.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13、阅读理解。
驴的评价
主人对鞍下的马和脚边的狗爱护备至,因为它们都曾给他带来过荣誉:马曾夺得赛马会金牌,狗在一次追捕比赛中名震四邻。但是,主人不喜欢整天在磨坊里劳动的驴,因为历史上从未举办过推磨比赛,它也就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地方。对于驴,他从不给它好脸色看。
驴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终于有一天,它在委屈和劳累中走完生命的路程,倒在了磨坊。
死了好!主人并不悲伤,反倒有几分高兴。可是没过几天,他觉得不自在了。早晨,碗里少了香喷喷的豆浆;中午,桌上缺了鲜嫩嫩的豆腐。又过了几天,他实在耐不住了,便对马说:“亲爱的,你去磨坊里推会儿磨吧!”马一听囗拉长了脸囗这怎么使得囗用马推磨囗而且是一匹夺得金牌的马囗不怕人家笑话囗
主人又跟狗商量:“亲爱的,那你去吧!”狗叹息道:“主人,我是忠于你的,你叫我到东我不到西,叫我赶鸭我不追鸡。可是,你看我这弯虾似的身架,瞧我这芦柴的四肢,能拉得动磨吗?”
主人听了它们的话,心里终于明白了……
【1】在文中的“囗”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读文中画“﹏﹏﹏”的句子,完成下面的练习。
(1)这是一个比喻句,句中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体现出了狗_______的特征。
(2)我能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省略号的用法有:①表示列举的省略;②表示引文的省略;③表示说话断断续续;④表示语意未尽。短文结尾处的省略号是第___种用法。请你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
A.像马和狗那样偷奸耍滑,只知道炫耀自己功劳的人,会被人们耻笑和看不起。
B.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像驴那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地努力工作的人,同样值得人们尊重。
14、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片段,回答问题。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昏暗——( ) 宽广——( ) 观赏——( )
【2】内洞一团漆黑,作者是怎样描写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的写作顺序是( )。
A. 空间顺序 B. 游览顺序 C. 时间顺序
【4】把你喜欢的句子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草原即景》节选
①也许因为这地方海拔接近1000米的缘故,天低得好像可以用手去摸,因而,人们对云彩的变幻也特别留心。在辽阔无边的蓝天上,云彩有时候团团飞卷着,像一簇狂舞着的雄狮,可是顷刻之间又会化成黑乌乌的一片煤层。这时候,汽车声嘶力竭地跟云彩赛起跑来。忽然,煤层上“吧嗒吧嗒”地掉下雨点。可是把脑袋从帆布里钻出来,朝四下里一望,乌云罩不到的地方却仍然是黄澄澄的一片阳光。骤雨还没住,太阳又嬉戏着,从云隙里投下一道亮光,就像悬在半空的一匹薄纱。
②这时候,一个奇丽的景象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一道完整的虹,衬着天空和草原,从地面拱了起来,好像一道彩色的巨门。我说“完整”,是因为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虹的两端跟地面衔接的地方。
③不一会儿,风把云彩吹散了,雨自然也就停了下来,云彩又驯顺地变成了白色 有的化成一棱棱 好像透视片上的肋骨 有的散成一座座岛屿 上面影影绰绰 似乎还辨得出一些苍松古柏 也有的被吹成细长条 好像半透明的银鱼 在蓝天里逍遥自在地飘浮。
【1】这段文字主要写的是哪种景物?( )
A. 骤雨 B. 云彩 C. 彩虹 D. 公路
【2】请给第三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
【3】请给每个自然段分别拟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4】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出云彩变幻的快,请用“ ”画出来。
为了表现云彩变幻的快,你能模仿这样的方法再写一句吗?试试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彩虹“完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见过怎样的彩虹,请用一两句话写出它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顾茅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就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亮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功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茅塞顿开:________
②诚心诚意:________
【2】“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________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什么?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理解。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一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注释: (1)〔旖旎(yǐ nǐ)〕柔和美丽。(2)〔耄耋(mào 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3)〔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1】作者在第4、5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5段中摘抄与第6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写写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字数在1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理解
慈母情深
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书价一元多钱。
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我从同学家的收音机里听过几次《青年近卫军》的连续广播。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
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呆呆地将那些母亲扫视一遍,却没有发现我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你找谁?”
“找我妈!”
“你妈是谁?”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那儿!”
一个老头儿朝最里边的角落一指。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然说出来了!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1】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失魂落魄:_______________
震耳欲聋: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1)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_____
(2)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_____
(3)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_____
(4)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_____
【3】文章写了母亲还写了另外一个女人,“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写这句话对表现慈母情深又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
【4】画出描写母亲脊背的句子,体会其中的含义。
【5】本文是著名作家___________写的,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
军神
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德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医生沃克端坐桌后,神情孤傲。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刘大川。”“年龄?”“24 岁。”“什么病?”“土匪打伤了眼睛。”
沃克医生站起身熟练地打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他愣住了,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他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人,冷冷地问:“你是干什么的?”“邮局职员。”“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军人做事靠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老太婆似的喋喋不休!
沃克正在换手术服,护士跑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他走进手术室,生气地说:“年轻人,在这儿要听医生的指挥!”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
沃克再一次愣住了,竟有些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珠,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试试看吧。”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忍不住可以哼叫。”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了身下的白垫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七十二刀。”
沃克惊呆了,失声嚷道:“你真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您过奖了。”
沃克医生的脸上浮出慈祥的神情,他想说什么又忍住了,挥手让护士出去,然后关上手术室的门,注视着病人,说:“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刘伯承。”
沃克医生肃然起敬:“啊,川东支队的将领,久仰久仰,认识你很荣幸。”刘伯承友好地伸出手去。
【1】文章虽写刘伯承,但更多笔墨却写沃克医生,其目的是 (可多选)
A.这样能侧面烘托出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B.这样更加表现出刘伯承的勇敢无畏,意志坚强。
C.因为沃克医生是当过军医的外国人。
【2】沃克医生为刘伯承检查病后,立即断定“你是军人”的理由是 (可多选)
A.因为沃克曾当过军医。
B.这样严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会如此从容镇定。
C.因为刘伯承受的是枪伤。
【3】读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填空。
沃克医生“双手却有些颤抖”是因为 _____________“额上汗珠滚滚”、“一次又一次”说明了______________。
【4】沃克医生具有 ___________的医德,___________的医术。
【5】请在文中能表现刘伯承勇敢坚强的句子下面划波浪线。
20、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1)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对这种浪费粮食的现象,难道我们能容忍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里的景色难道不美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难道不是因为他马虎的原因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我能按要求写句子。(6分)
(1)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条伟大的路。(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果树上结满了许许多多又红又大的果子。(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30分)
题目:我最熟悉的人
要求:(1)要写出这个人物的特点;(2)内容真实,语句通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