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六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饮而筋疲力

B.子之盾设下

C.造高深其父

D.目远眺登峰造

2、与“罗贯中:《三国演义》”表示的关系最相似的一项是(  )

A.宋江:《水浒传》。

B.吴承恩:《西游记》。

C.晏子:《晏子春秋》。

3、《水渐传》中女将孙二娘的绰号是(   

A.母夜叉

B.母大虫

C.一丈青

D.豹子头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恢复成语的本来面貌。

①天尝地酒(白酒厂广告)____________ ②一明惊人(眼镜店广告)____________

③咳不容缓(止咳药广告)____________ ④骑乐无穷(摩托车广告)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或要求填空。

1.《白杨》一课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借白杨这一事物比喻___________这样的人,人与物之间共同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2.从《古诗词三首》,我们了解到古代的儿童会做__________等农活,三首诗词里我最喜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威尼斯的小艇》紧扣_________,介绍了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的生活与_______息息相关。

6、读拼音,写词语。

fǔ mō      xiū  sè   kāi  záo jǔ  jué dào  zéi

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páo  xiào   fáng  ài   tiān  fù è hào   jì  diàn

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7、预习查资料填空。

本文选自《____》,作者是_____,通过讲述了______的趣事,表达了____________

查资料:写作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

8、多音字组词。

chéng_______ dèng _______ 

zhuó _______ zháo _______

féng_______  fèng_______  

piāo _______ piào 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课外阅读。

李白醉中捉月

在崇山峻岭之中,有一条崎岖蜿蜒的山路,山路上爬行着一些衣衫褴褛的囚徒,其中有个手拄竹竿、脚步蹒跚的老人,他就是李白。这是唐肃宗乾元二年,李白由于一个案件的牵连,被流放到夜郎去,途经这山势险恶、行路艰难的蜀道。

历经千难万险,他们来到高耸入云的白帝城。这时,突然传来一道圣旨,说是皇上已大赦这批犯人。李白开始不相信这是真的,看到人们在欢呼雀跃,才醒悟过来。

第二天一早 他迎着曙光乘上一条轻捷的小船 从长江上游漂流而下 沿途的壮丽景观目不暇接 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不绝于耳 他禁不住吟出 早发白帝城 诗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虽然活着回来了,但穷愁潦倒,贫病交加。然而,高傲一世的李白并不屈服命运的摆布,依然保持着洒脱、豪放的性格。当他住在安徽采石矶时,有一天夜里,他兴致勃勃地穿上当年在宫中穿的锦袍绣服,踏着月光来到江边,登上钓鱼小船,倒了两杯酒,邀请天上的明月来对饮。明月似玉盘,沉浸江水中。李白痛饮一杯,神思飞扬,再饮一杯,热血奔涌。他朦胧地看到水中圆月对自己含笑点头,就俯身用手去捉,不料扑通一声翻进了江中。后来宋朝时候,有人针对此事作诗道:采石月下访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

1给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

2用音序查字法,查音序( ),音节是(   )。联系课文内容,大赦的意思是  

3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

1)指又高又险的山岭。(

2)形容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

3)形容兴趣很浓,情绪很高,劲头十足。(

4照样子,写句子。

明月似玉盘,沉浸江水中。这句采用了__________修辞手法。我也会用这种修辞来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空间顺序,用“‖”给短文划分层次。写出各段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听短文两遍,完成练习。

①一位搏击高手参加锦标赛,自以为稳操胜券,一定可以夺得冠军。

②出乎意料的是,在最后的决赛中,他遇到了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双方竭尽全力出招攻击。当对打到了中途,搏击高手意识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对方招式的破绽,而对方的攻击却往往能够突破自己防守中的漏洞。

③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搏击高手惨败在对方手下,也丢失了冠军的奖杯。

④他愤愤不平地找到自己的师傅,一招一式地将对方和他搏击的过程,再次演练给师傅看,并请求师傅帮他找出对方招式中的破绽。他决心根据这些破绽,苦练出足以攻克对方的新招,决心在下次比赛中,打倒对方,夺回冠军的奖杯。

⑤师傅笑而不语,在地上画了一条线,要他在不能擦掉这条线的情况下,设法让这条线变短。

⑥搏击高手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有像师傅所说的办法,能使地上的线变短呢?最后,他无可奈何地放弃了思考,转向师傅请教。

⑦师傅在原先那道线的旁边,又画了一道更长的线。两者相比较,原先的那道线,看来变得短了许多。

⑧师傅开口道:“夺得冠军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如何攻击对方的弱点,正如地上的长短线一样,只有你自己变得更强,对方就如原先的那条线一样,也就在相比之下变得较短了。如何使自己更强,才是你需要苦练的根本。”

⑨在夺取成功的道路上,在夺取冠军的道路上,有无数的坎坷与障碍需要我们去跨越、去征服。人们通常走的有两条路:

⑩一条路是侧重攻击对手的薄弱环节。正如故事中的那位搏击高手,欲找出对方破绽,给予致命一击,用最直接、最锐利的技术或技巧,快速解决问题。

另一条路是全面增强自身实力。就是故事中那位师傅所提供的方法,更注重在人格上、在知识上、在智慧上、在实力上使自己加倍地成长,变得更加成熟,变得更加强大,使许多问题不攻自破,迎刃而解。

听了这个故事,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祖父的园子(节选)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在作者的心中,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蝴蝶等都是怎样的?它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中第4、5两句与后面几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1】判断下列根据画横线的部分进行的推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孩子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无法从横木上下来,可能会摔到甲板上。(_______

(2)如果人群中再有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就可能会吓得摔到甲板上。(_______

(3)即使没有人大叫一声,孩子也可能会失足摔到甲板上。(_______

(4)如果没有人大叫一声,孩子可能会轻松地转身并从桅杆上下来。(_______

【2】有人说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为“孩子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你认为可以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船长在千钧一发之际,立刻让孩子跳到水里。下面哪一项不是船长已经考虑到的?(    

A.孩子跳海有可能生还,不然掉到甲板上必死无疑。

B.要是孩子能够转身回来就不开枪。

C.海面风平浪静,孩子掉到水里后的危险降低了很多。

D.水手们的水性很好,救起孩子的可能性很大。

【4】以上反映出船长是个____________的人。

13、现代文阅读。

我会读课文片断,并能完成后面的题目。(13分)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后来,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只身远赴应天府书院求学。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书院,可以免费就学。这里既有名师指教,又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还可以与许多饱学之士切磋学问。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那时,他的生活(   ),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   )的由来。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   ),每天差不多都是(   )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   )。据说,他曾五年(   )。

(1)按原文内容填空。(3分)

(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2分)

废寝忘食:  

毫不介意:  

(3)仿照句子,用带点的词语写一句话。(2分)

这里既有名师指教,又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还可以与许多饱学之士切磋学问。

(4)   标出范仲淹生活极其艰苦的句子。(2分)

(5)﹏﹏﹏标出范仲淹发愤苦读的句子。(2分)

(6)请你评价一下范仲淹。(2分)

 

14、课外阅读我能行。

竹子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破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 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

我赞美竹子的无私奉献精神,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身子。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 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尽冬 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 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自古以来,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竞相为诗人所题咏,为画家所描绘,为 艺术家所雕刻,为游人所向往。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作者从          的用途出发,表现了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2短文重点写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请你用  画出表现竹子生命力顽强的语句,用 画出作者由竹子引发联想的语句。

3短文在写法上同《白杨》一课相似,都是_______ 的文章。

4字的解释有:

A. 呼吸时进出的气。   B. 停止。

C. 消息。   D. 利钱;利息。

短文中的息息相关应属  项解释,自强不息应属  项解释。

5把文中画“”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下列表述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这段文字写了竹子的用途和品格。 ( )

(2) “岁寒三友指的是竹、松、菊。 ( )

(3) 短文把翠竹比作绿色的宝矿,用来说明竹子全身都是宝,用途非常广泛。(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答题。

不一样的金字塔

提起“金字塔”,可能你最先想起的是埃及金字塔。其实,在很多领域,人们把研究的数据进行整理,呈现出很有趣的不一样的“金字塔”。

材料一:学习金字塔

这是一项对人们学习效果的研究。研究者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两周后看看他们还能记住多少学习内容。然后,把测试结果由多到少排列,呈现了如金字塔一样的特点。

在塔尖上的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留下5%。第二种,通过自己“阅读”的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借助“声音、图片”进行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经常进行“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进行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材料二:营养金字塔

为指导人们健康饮食,营养学家提出了饮食指南,并形象地称为“营养金字塔”,它按我们每天应该科学合理地摄取食物量的多少,在“金字塔”上进行排列。第一层塔基是最重要的粮谷类食物,占每天饮食中的很大比重,约30%。第二层是蔬菜,约占25%。第三层是水果,约占20%,第四层是鱼肉蛋奶,可以补充优质蛋白和钙,约占15%。第五层是“金字塔”的塔尖,包括高糖、油炸食品等,约占10%,应尽量少吃。

材料三:生态金字塔

科学家考察了生物世界的食物链,发现它恰似一座金字塔,便把这叫做“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的最底层是绿色植物,它们是一切生物的能量基础,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绿色植物往上,便是草食动物,是第二营养级。肉食动物处在第三营养级上。在“金字塔”的营养级序列中,上一个营养级总是依赖于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而存在。“生态金字塔”告诉人们,大自然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绝不可能超过承载能力去供养金字塔顶端的消费者。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这个自然的法则,否则,将使人类自己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1】以上材料分别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金字塔。

【2】“生态金字塔”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自然法则?用“ ”在文中勾出来。

【3】在语文课上,王老师经常让同学当小老师,把自己理解的内容教给其他同学,你觉得王老师的做法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4】请你根据“营养金字塔”把下面的食物填写在金字塔结构图里。

鸡蛋   米饭   菠菜   牛肉   苹果   玉米   胡萝卜   油炸糕

【5】小明的妈妈为了减肥,每顿饭只吃蔬菜,她这样做很不健康。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劝妈妈?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把小明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蛇与刺猬

蛇一逮住青蛙,总是用它藤蔓般的躯体,把青蛙团团缠住,然后张开它那极大的嘴巴……

一天,蛇遇到了刺猬,它又故伎重施。刺猬顿时蜷缩起来,有意地听从蛇的摆弄。只是在蛇把刺猬缠到紧得不能再紧的时候,刺猬一下使劲张开了它周围的尖刺,刺穿了蛇的躯体。蛇再也无法逃脱,最后成了刺猬的美餐。

蛇在临死的时候,痛苦地说:我这是活该,竟______________地看待一切事物。我本想做一个赴宴的人,没想到反倒成了别人桌上的吃食。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故伎重施:________

2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②段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短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

作文上的红双圈

黄蓓佳

1972年的5月,我正上高二。学校里举办“红五月”征文比赛,我投了稿,是一篇很长的作文,题目叫“补考”。

一天上午,我们正在操场劳动,有同学跑过来告诉我:“获奖征文在报栏里贴出来了,有你的!上面打满了红双圈。”那时候,老师们批阅作文,喜欢在认为最好的词句下面画红双圈。我很兴奋,立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挨到中午,校园里寂静无人时,我像做贼一样地溜到报栏前,傻乎乎地笑着,独自欣赏我的打满了红双圈的作文。我的心怦怦跳着,从头到尾一个个数下来,一共是九十八个红双圈。这就是语文老师给我的评价。

带着红双圈的作文在报栏里贴了很久。一天,县文化馆的同志来到学校,看见了报栏里的这篇作文,就揭下来带走了。不久,我的作文刊登在了县办刊物上。县办刊物送到扬州地区,被地区刊物选中,第二次发表。几经周转,次年,《补考》竟发表在上海一家出版社的正式刊物上。

那时,我已经下乡插队。父亲鼓励我:既有一,何不能有二?于是,我就接着“折腾”,陆续发表了很多小说,成了作家。

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人生有无数条轨道可走,之所以选择了其中的一条,是偶然,更是必然。

永远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母校的报栏,感谢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拘谨——( )       静寂——( )       

偶尔——( )       激励——( )

【2】“迫不及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3】“挨到中午”中,“挨”的音节是( ),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遭受,忍受;②困难地度过(时光);③拖延。文中取第( )种解释。“挨到中午”的原因和目的是:_____________

【4】用“——”画出描写“我”心情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我”行动的句子。

【5】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我”的作文写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就接着‘折腾’中的‘折腾’”有什么含义?“折腾”的结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学类文本阅读。

迎着风走

①一群探险者,听说某地新发现一个岩洞,兴冲冲地赶去探险。他们爬上山坡时,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一进洞,他们便被洞中的天然钟乳岩所吸引,一路观赏,不觉越走越深。虽然岔路很多,他们并不害怕,每到一个岔路口,他们都会留下一个标记。

②不知过了多久,手电筒的光暗下去时,他们还没有走到岩洞的尽头。于是,他们决定往回走。走来走去,才发现迷了路。每一个岔路口都有标记,每一条通道都似曾相识,他们有些手足无措,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着他们。

③终于,他们的手电筒全熄灭了,周围一片黑暗。一开始,他们还想寻觅洞口微弱的光亮,可是走到哪里都是无尽的漆黑,他们互相牵着的手已经沁出了汗水。夜光手表显示已是下午六时,外面应该暗下来了,而且他们被饥饿包围着,原以为洞不会太深,所以他们没有准备食物。绝望渐渐爬上他们的心头。

④沉默了一会儿,领队忽然问谁有打火机,有人将打火机递给他。他点燃打火机,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看着那簇火苗。忽然,火苗微微地倾斜了一下。领队看了一下,熄灭打火机,带着大家向与火苗倾斜相反的方向走去。就这样,每到一个岔道口,他都用打火机微弱的火苗捕捉那一丝微风。大家仿佛看到了希望。可是打火机里的汽油很快便用完了,人们的心再度沉下去。

⑤领队忽然脱光上身,站在岔道口,静静地感觉那极微弱的风。其他人也纷纷效仿,就这样,他们又走了许久。风渐渐大了起来。终于,他们找到出口,人们纷纷赞叹领队的智慧与冷静。

⑥生活中,我们常常在挫折与磨难中陷入困境,不知何去何从。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选择逃避,可是路越走越艰难。人生际遇就像故事中黑暗的岩洞,只有迎向生活的风雨,我们才会在没有光亮的情况下找到光明的出路。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1)滋于言表: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手足无措: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领队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带领大家在黑暗中找到出口,领队的智慧与冷静受到大家的赞叹。

【4】读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可是打火机里的汽油很快便用完了,人们的心再度沉下去。”联系上下文,此时,人们的心里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陈嘉庚

陈嘉庚是福建省同安县集美(今福建厦门集美区)人,青年时期到南洋经商,成为富翁。他热心于祖国的教育事业,从1913年起,他陆续创办和资助了许多学校,著名的厦门大学就是他出资兴建的。他一生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

全国解放后他回集美定居。1951年立即主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规划和扩建工作。有一天,当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同志特意到集美拜望陈嘉庚。

一辆黑色的轿车在一幢年久失修的两层小楼前停下,陈毅从车里出来,双手反剪在背后,侧着头看这憧小楼,它和集美的座座高楼形成了鲜明对比。

陈嘉庚把陈毅请进屋里。屋里陈设极其简单,办公室同时也是卧室,床上挂的蚊帐已经发黄,打了好几个补丁,那是陈嘉庚在抗战时买的,已经用了好些年。办公桌上放着一个倒扣的破瓷碗,上面立着半根蜡烛,那分明是自制的烛台。屋里还有两张沙发,不成对了,一张看来已经无法翻修,另一张蒙上了皮面,显然是新修过的。陈嘉庚请陈毅坐皮面沙发,自己坐破的。

陈毅环视着屋里的陈设,心中很有感触,脸上浮现出复杂的表情。他随后拿起茶几上盘里的一块糖,一边剥着包装纸,一边说道:“嘉老,您让我想到了延安!”陈嘉庚说:“比延安好多了,毛主席当年用的桌子比这个还破旧。我这些东西是旧了些,但都能用。”陈毅站起来踱到窗前,看着窗外憧憧高楼,不由得赞叹道:“嘉老,您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呀!”“惭愧,惭愧,不敢当!”陈嘉庚说,“我多省一分钱,也就为国家多存一分钱,积少成多,用来建设学校,振兴祖国,是我一生的心愿。”

听了这话,陈毅紧紧握住嘉老的双手,激动地说:“我们的后代,会永远记住您的。”

今天,当你走进厦门大学时,可以看见一座塑像,那就是陈嘉庚。

1“嘉老,您让我想到了延安!”联系上下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画线句子,陈毅的表情为什么“复杂”?他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通过陈毅和陈嘉庚的对话赞扬了陈嘉庚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读第4自然段,这一段具体描写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后,你觉得陈老先生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你有哪些想法?用一两句简要的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按要求改写句子:(12分)

(1)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改成肯定句)

 

(2)楚国的大臣们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缩句)

 

(3)难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改成陈述句)

 

 

21、诸葛亮说:“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请选择一个人,把他的特点写具体。提示:①自拟题目。②可以选取最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他(她)的特点,写出他(她)的与众不同。③恰当运用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字数4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