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三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带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毛(zān)    牲(chù)

B.喝(yāo)   (dú)

C.哞(mū)   肥体壮(piāo)

D.呼(lú)   (jué)

2、选择关联词语填在括号里。

因为……所以…… 只有…………

(1)(   )访问狗国,(   )从狗洞进去。

(2)(   )我最不中用,(   )派到这儿来了。

 

3、加点字解释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门) (小路) (可怜)

B. 成千百(多,满) 经风霜(充分) 蹑手脚(放轻脚步)

C. 化险为(平安) 饥寒交迫(交织) 日夜程(加倍)

D. 望湖楼下水天(如果) 尝胆 (柴草) 身解数 (全部)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先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______男挈女 天造地______ 唤弟______

伸头缩______ 抓耳挠______ 力倦神______

1.那怪石千姿百态,有的像美猴王____,有的像额头丰满的老寿星。

2.在田里劳动了一天,爸爸_____,一回到家就躺到了床上。

5、一年春节前夕,清代郑板桥路过乡间,见一家门前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缺一少十。郑板桥读后马上回家,带上一袋粮食和几件衣物,送到那家去。有了郑板桥的帮助,那家人正好解了燃眉之急。郑板桥和这家人并不相识,看了春联后怎么知道他们需要帮助呢?请你把答案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听故事,回答问题。(请老师提醒学生先读题,然后听录音答题)

(1)这个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小标题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

(3)在四大名著中,你还知道哪些带“三”的故事呢?(各写一个)

《水浒传》:_______________   《红楼梦》:______________

7、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从其中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四字词语造句。(10分)

安居(    )(   得意( )( 不惜( )( )    完好(    )(

实话( )(  面不( )(   若无 )(       能言(    )(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将相和》以________________两国的矛盾为背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________________又到________的经过,这三个故事之间有着________关系。

(2)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的宰相,廉颇是一个________的大将军。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课外阅读。

在脚下多垫些石头

大学刚毕业那会儿,我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林区小镇当教师,工资低得可怜。其实,我有着不少优势呢,教学基本功不错,还擅长写作。于是,我一边抱怨命运的不公,一边羡慕那些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拿一份优厚的薪水的同窗。这样一来,不仅对工作没了热情,而且连写作也没兴趣。我整天琢磨着“跳槽”,幻想能有机会调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也拿一份优厚的报酬。

就这样,两年时间匆匆过去了,我的本职工作干得一塌糊涂,写作上也没有什么收获。这期间,我试着联系了几个自己喜欢的单位,但最终却没有一个接纳我。

然而,就是那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一直想改变的命运。那天学校开运动会,这在文化活动极其贫乏的小镇,无疑是件大事,因而前来观看的人特别多。小小的操场四周很快围出一道密不透风的环形人墙。

我来晚了,站在人墙后面,跷起脚也看不到里面热闹的情景。这时,身旁一个很矮的小男孩吸引了我的视线。只见他一趟趟地从不远处搬来砖头,在那厚厚的人墙后面,耐心地垒着一个台子,一层又一层,足有半米高。我不知道他垒这个台子花费了多长时间,不知道他因此少看到多少精彩的比赛,但他登上那个自己垒起的台子时,冲我粲然一笑。那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却是那样地清楚。

刹那间,我的心被震了一下——多么简单的事情啊:要想越过密密的人墙看到精彩的比赛,只要

从此以后,我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很快,我便成了远近闻名的教学能手,编辑的各类教材接连出版,各种令人羡慕的荣誉纷纷落到我的头上。业余时间,我不辍笔耕,各类文学作品频繁地见诸报刊,成了多家报刊的特约撰稿人。如今,我已被调至一所自己颇喜欢的中专学校任职。

其实,一个有理想的人只要不辞辛苦,默默地在自己脚下多垫些“砖头”,就一定能够看到自己渴望看到的风景,摘到挂在高处的那些透人的果实。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微不足道:____________

密不透风:____________

【2】文章中两次出现“在脚下多点些砖头”,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处所“看到自己渴望的风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全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请谈谈自己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发现枕头里有个世界

从小,我就有落枕的毛病,早晨起来,常常是歪着脖子,疼得哭爹喊娘。母亲自然是小心地替我揉来揉去,可这毕竟不是个长久之计。

母亲看着我痛苦的样子,决定给我特制一个枕头。棉花是最如意的材料,可是太软了不行,太硬了也不行,母亲就一把把地tiāo  tiǎo)选着棉花,感觉适zhòng  zhōng)才放进枕袋。两天后,我感激地接过母亲的这只花枕头,它那么轻,却又那么重。把头放上去,花枕的中间正好凹下去,将我的头包在里面,棉籽轻轻按摩着我的头部,就像是静静的深夜,躺在海边沙地上,看满天繁星,吸清新空气,舒畅极了,呼吸之间全是妈妈的一瓣心香。

可是夏天来了,棉花被汗水一浸,就会发出霉味。于是,我索性撇开枕头,仰着头睡觉。结果自然是我又睡歪了脖子,母亲又有了心事。

没办法,母亲只好托人从外地带回一大包绿豆壳用它又缝制了一只新枕头。这只枕头可比棉花的好多了,睡在上面,只要我轻轻一动,就会有一种“沙沙”的声音,像是没有歌词的童谣,在静静的夜空弥散,连夜的精灵都会因此止住脚步,我当然睡得格外香。后来我才知道,那些绿豆壳花了父亲近半个月的薪水,或许是因为太喜欢这只绿豆枕了,我做作业时都会捧着它。终于有一天枕布破了,看到满枕的绿豆壳散落满地,我的眼泪也一下子落了下来:这可是父母第二次为我做的枕头啊!

后来,母亲sāi)给我一只新枕头,新枕头溢着一股股药香,沁人心脾。母亲说,这是父亲特地上南通买的。在学校住宿的每一天,枕着药枕,我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在梦里我一手拉着父亲,一手拉着母亲,来到了落叶林,看一地金黄,满是温馨。

岁月流逝,我渐渐明白,在这变化的枕头里有个不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种情感无时无刻不在延续。也许,关于这个世界的故事并不精彩,可它会伴我一生一世……

注:枕(lào  zhěn):睡觉时脖子受寒,或因枕枕头的姿势不合适,以致脖子疼痛。

1给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在短文中给下列词语找反义词。 

苦涩________    糟糕________    污浊________

3“我”枕过三种枕头,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枕着这三种枕头,产生了许多联想,请在短文中用横线分别画出来。

5读读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沁人心脾”造句。 

_______________

6对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不变的世界”指枕袋,“有一种情感”是对枕头的喜爱。

B. “不变的世界”指枕袋里的东西,“有一种情感”是睡觉时对枕头的依恋。

C. “不变的世界”指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一种情感”是指亲情。

11、最优秀的人是谁

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

“好的,好的,”助手很温顺很尊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寻找,绝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

苏格拉底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的一位又一位,总被苏格拉底——婉言谢绝了。有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回到苏格拉底病床前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抚着那位助手的肩膀说:“真是辛苦你了       不过       你找来的那些人       其实还不如你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言辞恳切地说,“找遍城乡各地,找遍五湖四海,我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找出来,举荐给您。”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我真对不起您,让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就永远离开了他曾深切关注的这个世界。

【1】“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中第一个“蜡”比喻( );第二个“蜡”比喻( )。与句子相对应的词语是( )

【2】从“很温顺很尊重”“言辞恳切”“语气沉重”这些描绘中,我体会到这个助手是个( )的人。

【3】“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此时苏格拉底心里的感受是(       

A.对助手满意。

B.对助手的表现有点失望。

C.希望助手尽快找遍全国,找遍五湖四海。

【4】给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加上标点符号。

【5】助手努力寻找最优秀的人,结果最优秀的人却是他自己。聆听了苏格拉底临终前的一番话,助手一定如梦初醒,后悔莫及。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草船借箭(节选)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草船借箭》是按照____________顺序写的,选段的故事情节可以这样概括:船靠近曹军水寨→_________→擂鼓呐喊→曹军放箭→__________

【2】“箭好像下雨一样”是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___________

【3】面对鲁肃的疑问,诸葛亮断定曹操不敢派兵出战的根本原因是( )

A.雾大,曹操不敢派兵出战。

B.诸葛亮带的士兵多。

C.诸葛亮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D.曹军的水军战斗力弱。

【4】诸葛亮为什么下令让船队“一字摆开”,还让军士们“擂鼓”“呐喊”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精彩片段。

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1按要求写词语。

(1)再写两个形容水面的词语。风平浪静 ________ ________

(2)再写两个描写面部表情的词语。龇牙咧嘴  _________ _________

2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填空。

(水手逗猴子)→__________________

3(1)“肆”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部,除部首外有_____画。“放肆”的“肆”解释为_____(①不顾一切,任意妄为 ②铺子)。

(2)猴子是怎样放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象写话。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当时,孩子心里可能会怎么想?请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选段,完成练习。

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的妻放在深山坞里保藏着——怕国军进攻时,被人抢了去,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1】文中的“国军”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2】找出能够反映方志敏生活清贫的语句,画上“﹏﹏”。

【3】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的延长

C.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4】读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传世宝”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加点字“传世宝”加上了引号,作用是(  )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突出强调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孙悟空大闹天宫(节选)

一朝,王母娘娘设宴,大开宝阁,瑶池中做蟠桃胜会,即着那红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黄衣仙女、绿衣仙女,各顶花篮,去蟠桃园摘桃建会。七衣仙女直至园门首,只见蟠桃园土地、力士同齐天府二司仙吏,都在那里把门。仙女近前道:“我等奉王母懿()旨,到此摘桃设宴。”土地道:“仙娥且住。今岁不比往年了,玉帝点差齐天大圣在此督理,须是报大圣得知,方敢开园。”仙女道:“大圣何在?”土地道:“大圣在园内,因困倦,自家在亭上睡哩。”仙女道:“既如此,寻他去来,不可迟误。”土地即与同进,寻至花亭不见,只有衣冠在亭,不知何往,四下里都没寻处。原来大圣耍了一会,吃了几个桃子,变做二寸长的个人儿,在那大树梢头浓叶之下睡着了。七衣仙女道:“我等奉旨前来,寻不见大圣,怎敢空回?”旁有仙使道:“仙娥既奉旨来,不必迟疑。我大圣闲游惯了,想是出园会友去了。汝等且去摘桃,我们替你回话便是。”那仙女依言,入树林之下摘桃。先在前树摘了二篮,又在中树摘了三篮,到后树上摘取,只见那树上花果稀疏,止有几个毛蒂青皮的。原来熟的都是猴王吃了。

七仙女张望东西,只见向南枝上止有一个半红半白的桃子。青衣女用手扯下枝来,红衣女摘了,却将枝子望上一放。原来那大圣变化了,正睡在此枝,被他惊醒。大圣即现本相,耳朵里掣出金箍棒,幌一幌,碗来粗细,咄的一声道:“你是那方怪物,敢大胆偷摘我桃!”慌得那七仙女一齐跪下道:“大圣息怒。我等不是妖怪,乃王母娘娘差来的七衣仙女,摘取仙桃,大开宝阁,做蟠桃胜会。适至此间,先见了本园土地等神,寻大圣不见。我等恐迟了王母懿旨,是以等不得大圣,故先在此摘桃。万望恕罪。”大圣闻言,回嗔作喜道:“仙娥请起。王母开阁设宴,请的是谁?”仙女道:“上会自有旧规,请的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这个是五方五老。还有五斗星君,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众,中八洞玉皇、九垒,海岳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大圣笑道:“可请我么?”仙女道:“不曾听得说。”大圣道:“我乃齐天大圣,就请我老孙做个席尊,有何不可?”仙女道:“此是上会旧规,今会不知如何。”大圣道:“此言也是,难怪汝等。你且立下,待老孙先去打听个消息,看可请老孙不请。”

好大圣,捻着诀,念声咒语,对众仙女道:“住,住,住……”这原来是个定身法,把那七衣仙女,一个个曌(zhào)曌睁睁,白着眼,都站在桃树之下。大圣纵朵祥云,跳出园内,竟奔瑶池路上而去。

【1】七衣仙女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用于引文的省略

B.省略同类词句

C.用于重复的词句的省略

【3】请结合文段描写,简要写出大圣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语段一】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语段二】①孙膑是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田忌对他非常赏识。

②田忌经常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③一天,孙膑对田忌说:“将来,我有个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

④田忌问道:“你是说换几匹更好的马?”

⑤孙膑说:“一匹也不用换。”

⑥田忌有些不明白:“那怎么能有赢的把握呢?”

⑦孙膑胸有成竹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

⑧田忌很信任孙膑,决定全听他的。

【1】两个语段的共同之处是都描写了“田忌赛马”的故事。但两者在表达上各有特点。【语段一】的特点是______,【语段二】的特点是______

A.内容具体、叙述详尽 B.篇幅短小、行文精炼

【2】请在【语段一】中用“______”画出运用谋略,出谋划策的句子。

【3】将下面词句的意思与【语段二】中的段落内容配对(填段落序号)。

(1)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______

(2)田忌信然之。 ______

17、课内阅读

手指(节选)

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和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1】文中指受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保护,所以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为什么说:“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请在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并用横线划出来。

【3】这段话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表现了中指做事(        )的特点。

A.勤劳机敏,敢于探险

B.吃苦耐劳,不图名利

C.沽名钓誉,华而不实

D.体态优美,能力弱小

18、课内阅读。

清贫(节选)

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guā guà)裤,与几双(féng fèng)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的妻放在深山(wū wù)里保藏着——怕国军进攻时,被人抢了去,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1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传世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齿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

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和课文第1自然段是什么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

祖父的园子(节选)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1】照样子,写一写。

胖乎乎_________

【2】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_______________”,还对蜜蜂的______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让我们的眼前明亮绚丽起来。

【3】本文的作者是___,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___,课文选自她的回忆录《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一阵风吹断了风筝线。(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喂!老头,去博物馆怎么走?(改换成礼貌用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声巨响把我吓了一跳。(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说:我明天去书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雪花落下来。(至少两处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同学们总是虚心热情地帮助我。(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改为双重否定句,句意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花性格孤僻。他在学习上有股钻劲。(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溪水多么清!(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同窗多年的情谊,我们不能忘记。(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巨浪打翻了小船。(改写成字句和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不少文从墨客前来茶楼对句。始终没有妙句对出。(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郑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半湾活水千江月(给出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

当你在翻阅影集、日记、成长手册……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时,有时某一个瞬间、某一件事件让你一下子觉得自己长大了。请把自己成长过程中对自己有触动的、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写下来,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要求:1.题目自拟。

2.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字迹工整,不少于45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