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父亲笑着对客人们说:“都是家常便饭,大家不要客气啊!”
B.王小康同学上课思维活跃,经常信口开河,大家都很佩服他。
C.岳家军纪律严明,令出如山,打起仗来所向披靡。
D.六月,骄阳似火,快递小哥依然在马路上穿梭忙碌。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慈详
B.光荥
C.镇定
3、用横线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翻译(yì zé) 奢谈(shē shé) 粗糙(zāo cāo)
请柬(jiǎn jiàn) 毫不气馁(něi tuǒ) 置之不理(zhì zhī)
4、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______)的菜 (______)的军礼
(______)的太阳 (______)的菜地
(______)的战士 (______)的战斗力
5、名句采撷。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后生可畏,______________?四十五十而无闻焉,________________。”
6、补充词语,完成练习。
极目远(___) 仪(___)端庄 (___)然自得 成群(___)队 辽阔无(___)
1.我骑着健壮的骏马奔驰在______的草原上。
2.鱼儿们______地在水里游来游去。
3.几位老人坐在亭子里吟诗作画,显得_______。
7、难写的字
舰(tǐng)______ _______(chì)膀
______(dǎo)告 ______(líng)铛
______(tī)球 _____(guàn)头
8、先将歇后语补充完整,再根据语境填空。
A.______________——照旧(舅)
B.孔夫子搬家——______________
C.小葱拌豆腐——______________
D.上鞋不用锥子——______________
E.四月的冰河——______________
F.隔着门缝吹喇叭——______________
(1)在车辆维修人员的帮助下,这辆车子如同“______________”。
(2)不管老师怎样苦口婆心地教育,淘气包马亮还是“______________”。
9、课内阅读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1】从文中加点的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简单写一写。
_____
【2】从“七十二”这个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病人______。文中表现出沃克医生非常惊讶的神态的词语是:___。
【3】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 )作用。
A.点明中心
B.总结全文
C.承上启下
【4】“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指刘伯承有_________。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用______的语气。
【5】手术台上的刘伯承一直在默默地数着沃克医生的刀数。此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想一想,再写下来。
____
10、课内阅读
马谡失街亭
魏国朝廷文武百官听到蜀汉大举进攻,都惊慌失措。刚刚即位的魏明帝曹叡(ruì)比较镇静,立即派张郃带领五万人马赶到祁山去抵抗,还亲自到长安去督战。
诸葛亮到了祁山,决定派出一支人马去占领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作为据点。让谁来带领这支人马呢?当时他身边还有几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可是他都没有用,单单看中了参军马谡。马谡也极力自荐镇守街亭,并立下军令状:“若失街亭,愿斩全家!”
马谡这个人的确是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这一回,他派马谡当先锋,王平做副将。
马谡和王平带领人马到了街亭,张郃的魏军也正从东面开过来。马谡看了地形,对王平说:“这一带地形险要,街亭旁边有一座山,正好在山上扎营,布置埋伏。”王平提醒他说:“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扎营垒。在山上扎营太冒险。”马谡没有打仗的经验,自以为熟读兵书,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在山上扎营。王平一再劝马谡也没有用,只好央求马谡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
张郃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暗暗高兴,马上吩咐手下将士,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
马谡几次命令兵士冲下山去,但是由于张郃坚守住营垒,蜀军没法攻破,反而被魏军乱箭射死了不少人。
魏军切断了山上的水源。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也做不成,时间一长,自己先乱了起来。张郃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要禁也禁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逃跑。
王平带领一千人马,稳守营盘。他得知马谡失败,就叫兵士拼命打鼓,装出进攻的样子。张郃怀疑蜀军有埋伏,不敢逼近他们。王平整理好队伍,不慌不忙地向后撤退,不但一千人马一个也没损失,还收容了不少马谡手下的散兵。
街亭失守。蜀军失去了重要的据点,又丧失了不少人马。诸葛亮为了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决定把人马全部撤退到汉中。
诸葛亮回到汉中,经过详细查问,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于马谡违反了他的作战部署。马谡也承认了他的过错。诸葛亮按照军法,把马谡定了死罪,而赦免了他的家人。
【1】给划线的字注音。
老将_____ 避免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所说的意思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表示?
____
【3】从文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和一对反义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写话:马谡失街亭,到底是谁的错?请发表你的见解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
许多年以前,有三个士兵从战场上归来。他们又累又饿,来到了一个村庄。由于连续的战争,村民们的收成很不好,他们赶紧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食物藏了起来,然后,到广场上去看那三个士兵。他们哀叹缺衣少食,不能招待士兵们饱餐一顿。
士兵们窃窃私语了一会儿,一个士兵说:"你们没有东西给我们吃,不过我们却有让大家共同分享的东西:我们有一个诀窍,能用石头做汤。”
村民们感到非常好(hào hǎo)奇。不久他们就点起一堆火,架上了一口全村最大的锅。士兵们往锅里放上了三块光滑的石头。“这个,一会儿就能煮成美味的汤。”第二个士兵说,“不过,要是放上点盐,再来点芹菜,它的味道就会更加鲜美。”一听这话,一位村妇说:“太巧了!我正好想起来什么地方还剩下了一点呢。”村民们一个个想起了什么东西。不一会儿,萝卜、牛肉、奶酪纷纷添到了大锅里。在大家坐下来准备喝汤的时候,有人推来了一桶酒。
村民欢聚在广场上,他们一边吃一边跳舞、唱歌,直到深夜。第二天早晨,当三个士兵醒来时,发现村民们全都站在他们周围,还有一背包面包和奶酪。“你们给了我们最宝贵的礼物:用石头做汤的诀窍,”一位长(zhǎng cháng)者说,“我们会永远牢记在心间的。”
第三个士兵对众人说:“其实也没有什么诀窍。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人人都拿出一点东西来,就可以办成让大家分享的宴会。”
【1】给本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珍贵——___________ 秘诀——___________
反义词:否定——___________ 丰衣足食——___________
【4】请你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村民们给三个士兵吃的、喝的,为什么还要感谢他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说你从短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一美元小费
在一个既脏又乱的候车室里,靠门的座位上坐着一个满脸疲惫的老人,身上的尘土及鞋子上的污泥表明他走了很多路。列车进站,开始检票了,老人不慌不忙地站起来,准备往检票口走,忽然,候车室外走来一个胖太太,她提着一个很大的箱子,显然也是赶这班列车,可箱子太重,累得她呼呼直喘。胖太太看到那个老人,冲他大喊:“喂,老头儿,你给我提一下箱子,我一会儿给你小费。”那个老人想都没想,拎着箱子就和胖太太朝检票口走去。
他们刚刚检票上车,火车就启动了。胖太太抹(mǎ)了一把汗,庆幸地说:“还真多亏你,不然我非误车不可。”说着,她掏出一美元递给那个老人,老人微笑地接过。这时,列车长走了过来:“洛克菲勒先生,您好,欢迎您乘坐本次列车!请问,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
“谢谢,不用了,我只是刚刚做了一个为期三天的徒步旅行,现在我要回纽约总部。”老人客气的回答。
“什么,洛克菲勒!”胖太太惊叫起来,“上帝,我竟然让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先生给我提箱子,居然还给了他一美元小费,我这是在干什么啊!”她忙向洛克菲勒道歉,并诚惶诚恐地请洛克菲勒把那一美元小费退给她。
“太太,你不必道歉,你根本也没有做错什么。”洛克菲勒微笑地说道:“这一美元是我挣得,所以我收下了。”说着,洛克菲勒把这一美元郑重地放在了口袋里。
真正的大人物,是那种身在高位仍然懂得如何去做平常人的人;真正的大人物,从来都是和平常人站在一起的人。
【1】写出“诚惶诚恐”近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章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在候车室,一个胖太太让一位老人 。上车后,胖太太给了老人一美元小费。没想到这位老人竟然是 。胖太太 ,老人 。
【3】洛克菲勒很富有,为什么非要收下那一美元小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敬重卑微
①偶然读到一篇英文文章,讲的是蚂蚁。
②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它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竞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③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众多蚂蚁聚拢抱成黑团,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④每当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燃烧,一团黑风正沿山脊(jǐ jí)流动;我仿佛听到“噼啪”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在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⑤_______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卑微的蚂蚁家族_______会全军覆没。
⑥生命的渺小、体力的单薄并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卑微也不能决定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⑦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表,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⑧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_______体积,_______精神。千里之堤(dī tí),溃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1)选择文中括号正确的拼音山脊________(jǐ jí) 千里之堤________(dī tí)
(2)在第⑤、⑧自然段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________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卑微的蚂蚁家族________会全军覆没。
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________体积,________精神。
(3)将“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改为肯定句,意思保持不变。
(4)第④自然段中“每当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这句话与前文“________”一句相照应。用“________”画出这一自然段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5)第⑤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蚂蚁“抱成团”是一种“智慧”?(运用你已有的知识,结合短文内容回答)
(6)蚂蚁家族“抱成团”逃离火海,避免全军覆没的行为体现了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种精神。
(7)“我”为什么要“敬重卑微”?(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14、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峨嵋道上
前面没有平坦的路了。所谓路,就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我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停步(仰望 眺望),只见石阶像一架天梯,坚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我们的旅程,就是要攀登这架长长的天梯。
在途中,我们遇到了十几个背竹篓的人。他们把竹篓靠在路旁的岩石上,站在那儿歇息。走近了才发现,每个背篓里都装着一块大石板。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我问他们 往山上背石板做什么 一位长者指了指脚下的石阶 操着浓厚的四川口音回答说 干这个 铺路 我疑惑地说
他点了点头,告诉我说:去洪椿坪的那段路被山洪冲毁了。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了石板,背上山去重铺(pū pù)冲毁的路。
他们是给峨嵋山铺路的人啊!
峨嵋山光是游览路线就有200多里。铺这么长的路要多少块石板呢?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这数不清的石板,不都是这样一块一块背上山来的吗?山路这样狭窄,不能用机械,只有靠人工。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我们走在别人铺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铺路的人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把一块一块石板背上山,铺成路,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如果 即使)没有他们的辛劳,没有他们的牺牲,(就 也)没有这用石板砌成的阶梯,就没有脚下的路,也就没有游人的欢乐。
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在文中括号内划去不恰当的读音或词语。
【2】给短文第三段加上标点符号。
【3】把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用句号的句子,要求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我”内心愧疚的原因,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短文分成三段,用“‖”在段末标出。
【6】这篇短文通过记叙“我”在登峨嵋山途中的见闻和由此产生的感想,赞扬了铺路人_______的精神。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手
父亲在被我们村的长辈们准备放入棺材的时候,我披着长长的白色孝服,走近,揭起盖在他那瘦瘦躯体上的白布,拉起他的手,扳起他那僵硬而握不紧的手,把它放在我的脸上,额上。
看着他那古铜色苍白的手背,没有一块平滑的地方,折皱重重叠叠。扳开他的手指,是我前几天给他修的指甲。我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修剪完的,他的指甲很厚,坚硬如铁,用商场买来的指甲剪是无法修剪的,只能用母亲刚磨过的老式剪刀,一点一点地剪。我使尽了平生的力气,屏住呼吸,额头上渗出了汗水,和着我的泪水顺着我的脸慢慢地流淌……
“平儿,我一生没剪过啊!”老父亲说。“我总是在做活歇着时在石头上磨的,有空就磨。”他笑着望着自己的手指。我的泪水直往下淌,喉咙哽咽了…再也无法忍住,鸣……鸣……多年郁积在心中的惭愧和感激一下子迸发出来。是这双手把我们兄妹五人拉扯大,一个个送进学堂,走向社会,成家立业。
再扳开手掌一看,这哪里是手啊,没有平面,没有肌肉,全是像老丝瓜内芯做的鞋垫一样横七竖八、密密麻麻的血口子。深的裂口还渗着血,没有钱买蛤蚧油,总是找村里的农机员要黄油,搽在裂口中。我给他买的蛤蚧油,他说一次用一盒还少了;钱要留着你们用,外面什么都要买;我就用黄油可以了。在手掌深裂口处,他总是要母亲用绣花针缝上。母亲说,每次缝裂口时,真是针针扎在她的心上。
有一年,读高中的我放假回家,一进家门,看到家里人都沉默不语,我小心翼翼地走近他身边。“平儿,好好读书,还有一年就毕业了,我就好了。”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伸出他那一双手。我一眼就看见了他那一双手腕上各有一道血痕,血迹斑斑。我拉起他的双手,才第一次看见他那。双我从没看见过的手。我的眼睛模糊了,双膝跪在他的面前,号啕大哭起来……
哭声中听母亲说,他被村里当作“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典型批斗了一下午,吊在村口的那棵大枫树下,整整一个下午。我知道每到星期五他就为我上学的钱做准备,利用劳动的空闲抢着砍一担毛柴,星期六的凌晨1点送到30里外的街上去卖1块5毛钱,给我一块,那5毛留给弟妹们。
我模糊的眼睛望着我那身高不到1.6米、体重不到50公斤的父亲;父亲苍老了。“我不上学了,我帮你……”话音未落,“啪”,我的脸上一阵火辣辣。“混蛋!”他咆哮起来。我第一次挨打,倒停止了哭,咬着牙,握着拳头……我理解了他……是他那一掌,打出了我和我们兄妹五人的性格和品质——自强、上进。
这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他那双手。
这是中国农民的手。
【1】依文章的顺序,本文写了“我”三次看父亲的手,第一次看手背,第二次看手掌,第三次看手腕。通过三次描写,父亲的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我”对父亲的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父亲的手上,你领悟到了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为父亲剪指甲“足足用了半个小时”,还“使尽了平生的力气”,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用“这是中国农民的手”作为文章的结尾,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现在好像很难再对生活中某些事件感到心酸难耐。人一天天长大,见惯了周围的悲欢离合,有时候竟也习以为常。虽说偶有波澜荡漾,但真要动情,却已如童话般遥远。然而我们还是会被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所打动。请认真“品读你的长辈,搜寻他们身上那些最让你心酸难耐的事例,谈谈你当时的心理感受。
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①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青山处处埋忠骨》)
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wēi yí)腾如浪,乌蒙磅碍(páng bó)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③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她们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毛主席在花山》)
④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开国大典》)
【1】读上面几个文段,结合其中一个文段,写写你从中看到的毛主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很多,如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选择文段①中的一两句话,先用“_____”画出来,再在下面的横线上批注:在人物描写方面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从中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习了如何搜集资料。你搜集了毛主席的哪些资料?试着写一条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内阅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1】选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结合课文,我们得知诸葛亮借箭的起因是__________。借箭的经过是__________。
【3】选文中画的句子中,诸葛亮那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用“√”选出。
A.船一边的草把子上射满了简,再让曹军射另边,获取更多的箭。( )
B.靠近曹军水寨,逼迫对方往船上射更多的箭。( )
C.增加船另一侧的重量,使之保持平衡。( )
D.船头朝东,顺着风向,便于快速逃离。( )
【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你从诸葛亮的谈笑风生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理解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与海洋的关系就非常密切。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 )船只,( )海堤,( )沿海的城镇,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
今天,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迎来了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加上土地沙漠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正面临着食物匮乏的威胁。科学家们呼吁:人类应该向海洋索取食物!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物来自海洋。
海浪和潮汐的能量过去都白白浪费了,如今利用海水的运动来发电已经不是梦想。潮汐发电站、海水温差发电站的建立,将会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而又价格低廉的电力资源。
此外,用海水淡化的方法缓解地球上许多干旱地区的水荒,在海底建设城市,以开拓人类的生存空间,也都将要由幻想变成现实。
不过,人类要开发和利用海洋,首先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只有这样,海洋才会乐于奉献。
【1】把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第一自然段的括号里。
冲垮 毁灭 掀翻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讨厌——( ) 节约——( ) 昂贵——( ) 破坏——( )
【3】短文先讲人类与海洋________________;接着讲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________________;最后讲人类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让海洋乐于奉献。
【4】请用“____”画出描写人类与海洋关系非常密切的句子。
【5】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是怎样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1】在文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接近——(__________) 呼喊——(__________)
真假——(__________) 仍然——(__________)
【2】用波浪线画出文段中的一个比喻句。
【3】下列句子体现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打“√”,不能体现的打“×”
A.算好了天气,文段中多次提到的大雾在他的预料中;这些船如此“顺风顺水”也是在诸葛亮意料之中的。(__________)
B.了解曹操的多疑性格,确定曹操在大雾中不敢出兵。(__________)
C.算好了受箭方式,先是“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后是“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两边受箭。(__________)
【4】填空。
(1)诸葛亮要求士兵“擂鼓”“呐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从画横线的句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扩句。
(1)大雁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气清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用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中指永远不受外物冲撞。 中指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具体。(6%)
例:天空格外晴朗,连一丝白云都没有。
(1)春天的景色真美啊,
(2)校园里可干净啦,
23、习作。
以《童年的回忆》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求内容丰富详实,语言简洁连贯,情感真实。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