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三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步入(   )岁的豆蔻年华,我们更应该珍惜这美好时光努力学习。

A.十三

B.十四

C.十三四

D.十五六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千(rèn)  带(bēng)  船(wù)  然(yīn)

B.泪(dì)   由(zhōnɡ)  命(ɡé)   踌(chú)

C.不(kān)   持(jīng)   被(fú)   土(fěi)

D.裤(guà)   子(zhuó)   此(bǐ)   北(jì)

3、根据口语交际需要,下列应对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李老师在办公室接待一个学生的父亲,那位父亲抱怨在家里不敢抽烟,又试探地问在此能否抽烟,李老师巧妙地拒绝道:

A.您看,这里写着“禁止吸烟”!

B.唉,您真是损人害己啊!

C.先生,您就像在家里一样好了!

D.先生,您的控制能力不太好啊!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

(2)形容各种颜色的花卉艳丽、好看。(   )

(3)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

(4)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

 

5、根据拼音写词语。

1.小狗脖子上挂着一只漂亮的líng dāng______跑来跑去,全然不顾主人的yāo he______

2.立功获奖的战士挺起xiōng táng______,在dèng zi______上整齐地坐成一排,脸上露出yóu zhōng______的笑容。

3.犯了大错的表弟yì shēng bù kēng______,任凭家里人对他kuáng hōng làn zhà______,就连一向cí xiáng______的爷爷也绷紧了脸。

4.啦啦队轮番léi gǔ______,为正在比赛的球队nà hǎn______助威。

6、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1.沃克医生站起身,熟练地打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

“站”、“打开”是对沃克医生的________描写,“愣住”“闪出”是对沃克医生的________描写,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沃克医生初见刘伯承伤势时的震惊和疑惑。

运用以上细节描写突出“焦急地等人”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这句话是对毛主席见到电报时的__________描写,突出了他在得到儿子去世的噩耗时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运用以上细节描写表现“期待落空”时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领先

__________之躯 极__________ 跃跃__________ _____有成_____

1.一向成绩很好的小明,这次才考了六十多分,真是___________

2.刘伯承坚强的意志让人___________

8、根据对课文内容

(1)如今直上银河去,_______

(2)天行健,_______

(3)_______,白了少年头,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

(4)不积硅步,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

(5)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他就在哪儿 _______,长出_______,不管 _______,不管 _______,它总是______________,不_______,也不_______

(6)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7)大漠孤烟直, 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8)大漠沙如雪,_______。(李贺《马》)

(9)黄河远上白云间,_______。(王之涣《凉州词》)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

鲨鱼

①军舰停泊在非洲的海岸边。白天很凉快,从海上吹来凉爽的风;但是傍晚的时候,从撒哈拉沙漠吹来了炉火般的热空气,闷热得让人受不了。

②太阳落山之前,舰长走到甲板上,大声喊道:“游泳吧!”于是水兵们马上跳进水里,放下

帆布兜,把它拴好,便在帆布兜里游泳。

③军舰上还有两个男孩跟我们在一起。这两个孩子是最先跳进水里的,他们觉得帆布兜

里人多拥挤,想在大海里比谁游得快。Ⅱ

④两个孩子像两只蜥蜴,在水里伸开四肢,争着向锚上浮着水桶的那个地方游去。

⑤ 一个小孩起先追过了他的伙伴,但是后来落后了。这孩子的父亲是个老炮手,他站在 甲板上很高兴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儿子。当他看见儿子开始落后的时候,就嚷着鼓励他的儿子:“别泄气!加把劲儿呀!”

⑥突然甲板上有人大叫一声:“鲨鱼!”我们在水里马上看到这海上魔王的脊梁。

⑦鲨鱼一直向着孩子们那边游去!

“往后!往后!游回来!有鲨鱼!”老炮手扯着嗓子喊叫。 但是孩子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儿地往前游。他们笑着,闹着,越游越高兴。

老炮手吓得脸色发白, 一动不动地瞧着两个孩子。

⑩水兵们放下小艇,跳了进去,拼命朝孩子们那边飞似的划去。这时候,鲨鱼离孩子们至多不过20步远,可是水兵们离孩子们还远着呢。

起先,孩子们没听到有人喊自己,也没有看到鲨鱼,但是后来,有一个孩子回头看了一眼,马上发出一声尖叫。两个孩子立刻分开,各往一方游去。 Ⅱ

也许是尖叫声提醒了老炮手,他急忙离开自己站的地方,跑到大炮前,转动一下炮架的后尾,伏在大炮上瞄准,同时装好引火线……军舰上的人, 一个个都愣住了

大炮轰的一响,我们就看见老炮手仰卧在大炮旁边,用手捂着脸。这时候,谁也不知道鲨鱼和小孩怎么样了,因为我们的眼睛一时给硝烟遮住了。

当水上的硝烟散了的时候,从四面八方传来了低沉而含糊的声音,接着声音越来越大,最后是震天动地的欢呼。老炮手放开捂脸的手,站起身来,往海上望去。Ⅱ

【1】阅读短文,根据“Ⅱ”的提示,简要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 )( )( )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文中第⑧⑨段画“ ”的句子分别是对老炮手的 ________________ 描写,表现了老炮 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理。

(2)第段说“军舰上的人, 一个个都愣住了”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 ”,错误的打“×”。

(1)第①段中的环境描写,为故事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

(2)第段“老炮手仰卧在大炮旁边,用手捂着脸”是因为他被大炮声吓到了。( )

(3)“从四面八方传来了低沉而含糊的声音,接着声音越来越大,最后是震天动地的欢呼”说 明孩子们已经脱离了险境。( )

【4】当两个孩子发现鲨鱼时,立刻分开,各往一方游去。这样做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段中,“也许是尖叫声提醒了老炮手,他急忙离开自己站的地方,跑到大炮前”,在那危急时刻老炮手是怎么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青青庭院

①故乡青青的庭院是我儿时的乐园。

②宽大的庭院到处都染满了绿,除了北边屋前,四壁倒有三面被绿簇拥着,中间被父亲的花草和母亲的菜畦装点起来,并不显得空旷。因为庭院的绿太浓,于是在我的意识里,庭院仿佛一年四季都是绿的。而这绿又是摇曳多姿的,空灵而深邃的,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探到你的心里。

③每到六月的时候,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缀满了火红火红的花朵,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蜂儿嗡嗡地闹着,贪婪地吮着花蜜。儿时的我总是很馋,却不晓得蜂蜜要经过蜜蜂的酿造才可以吃,以为捉到一只蜜蜂就可以吃到甜甜的蜂蜜。我常常寻一只敞口不是太大的玻璃瓶子,轻手轻脚地靠近树身,耐心地等待蜜蜂停落到花儿上,钻进花心,然后悄悄地把瓶口移近,猛地一扣,蜜蜂一惊,就会落入瓶底,接着迅速旋紧盖子。怕蜜蜂死掉,就在瓶盖儿上扎个眼儿,且看蜂儿在瓶中辗转,腹部一鼓一鼓的,淡淡的黄的翅风车一样的振动,找不到出去的路。看到后来,却觉得蜂儿可怜,索性打开瓶盖儿,看蜂儿飞走,吃蜜的念头早已忘掉了。有时手指被蜇得又红又肿,就翻来清凉油抹上。但很快就忘了,就再去捉,再被蜇。

④时光如同缎子一般在不知不觉中滑过。及至后来我离开故园到外地求学,再参加工作,再成了家,故园离我渐渐远了。但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

【1】“我”认为庭院一年四季都是绿的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明了石榴花的特点,请你在句子旁的方框里作简要的批注。

【3】阅读第③自然段,完成练习。

(1)这一段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

(2)下列对这件事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写出了故乡的庭院是作者儿时的乐园。

B.表达了作者对青青庭院深深的怀念之情。

C.表明了“我”被蜜蜂蜇后十分后悔。

D.间接写出了庭院绿得生机盎然。

【4】下列对文中画“ ”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表明作者难以忘怀故园的绿,感激故园的绿给自己的精神滋养。

B.这句话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C.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故园的眷恋之情。

D.这句话写出了故乡的庭院是作者儿时的乐园,表明了作者儿时的生活充满活力。

【5】回忆《祖父的园子》一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三顾茅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就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功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__________

2简述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妙笔生花。 

课文的最后一段中“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把鲁肃的话有条理地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       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    不动摇。

1在划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这句是(   

A. 外貌描写   B. 神态描写   C. 动作描写

4这段话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法,借赞美白杨树赞美了 ________

13、阅读《晏子使楚》选段,回答问题。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 款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 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1“囚”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___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

2在文中括号内用“√”选择恰当的词语。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沾沾自喜_______ 笑眯眯______ 嘲笑_______ 神情自若__________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成反问句。

5用“~~”画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并说说这些话妙在何处?

 

6经过晏子的反驳,楚王对晏子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觉得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1人间对( ),杨柳对( ),

风霜对( ),客对( )。

2解释词语。

风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三)小小说阅读(15分)

爱的延续

一场迟到的秋霜,凋零了院里的最后几片树叶。妻子也像片枯叶一样,静静地躺在床上。

丈夫急急忙忙叫来了村医。村医翻了翻眼皮,号了号脉搏,连药箱都没有打开,只是摇了摇头,低低地说了一句:“这次真的不行了,快准备后事吧!”

这样的话,丈夫两年前就听过,说这话的是城里的医生:“这病已经是晚期了,如果做手术,还能支撑个一年半载的,但要花费几万元,不做就赶快准备后事吧!”

妻子一把拽住丈夫,头也不回地往外走。走出医院,两人忍不住蹲在地上,抱头痛哭。

日暮时分,他们在村口的河边洗了脸,然后,微笑着向三个张望的孩子走去。

第二天,妻子说:“从今天起,我教你学习做饭……”

丈夫愣怔了下,点点头。

妻子说:“穷日子要富着过,粗茶淡饭也要做出滋味来。想法让伢们多吃几口饭,他们正长身子骨哩……”

于是,妻子就靠坐在椅子上,事无巨细地教起丈夫来。

“每顿饭挖一瓢米,太多了,吃剩饭。太少了,不够吃。”

“切菜时,手指贴着刀口一点点退。退得快了,菜就粗了,吃了不上口。”

“炒菜时,要把油烧红了再下锅。旺火勤翻,起锅放盐。”

……

丈夫嗯嗯地应着,轻巧的刀铲,拿在他手中,却像是在使唤一头不听话的牯牛,尽管憋得满头大汗,还是把饭煮得夹生了,把菜炒得焦糊了……

妻子就嗔怪道:“看你笨手笨脚的样子,啥时候才能学会呢?”

丈夫嘿嘿一笑:“不着急,你慢慢教,我慢慢学,总有学会的一天!”

妻子叹口气:“我等不及啊……”

白天教丈夫做饭,晚上在煤油灯下,妻子又教他缝补衣服。

妻子说:“老话说,大手大脚混日子,缝缝补补过日子。日子再穷,也不能让伢们穿着露肉的衣服出门……”

丈夫连连点头。

“记住了,燕儿是女伢,爱美,能不用补丁的,尽量不要用。”

“大强,小良是男伢,衣服破得快,补丁用得多。别忘了,补丁的布,一定要挑颜色相近的。别像贴块膏药似的,让别人笑话他们。”

……

丈夫一边听着,一边用拿惯锄头犁耙的大手,笨手笨脚地捏起一枚小针,眯着眼,从穿针引线学起。

当丈夫吭哧半天把才补好的一块补丁拿给妻子看时,听到的却是一声叹息。

丈夫挠挠头皮,把补丁拆开,说:“一回生,二回熟。你慢慢教,我慢慢……”,“学”字没出口,丈夫却“咝”的一声,缩了一下手。

妻子一把拉过丈夫流血的手指,放在口里吸吮着,眼泪便滴在丈夫的手背上。

丈夫却在笑:“你瞧我,是不是比咱家的猪还笨啊?”妻子“扑哧”一笑后,丈夫又很认真地说:“我现在才明白,咱们家真的一天也离不开你!”

就这样,妻子教,丈夫学,不知不觉中,两年的光景就过去了。这中间,妻子曾经倒下了几次,但每次都在村医“恐怕不行了”的预言后,又顽强地活了过来,重新出现在厨房里,油灯下……

看着气若游丝的妻子,丈夫知道,这次妻子是真的挺不过来了。于是,泪水一下子就盈满了眼眶。

村人闻讯赶过来,看着妻子深陷的眼窝里一双直直瞪着的眼睛,一位老人叹气道:“唉,这伢放心不下,就是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啊!”

丈夫便俯下身,贴着妻子的耳朵,说:“你放心吧,我会把孩子带好的……”

妻子依然直直瞪着眼珠子,一动不动。

突然,丈夫站起身,径直去了厨房。随后,便传来了叮当声响。

一会儿,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丈夫端来了一盘热气腾腾的小菜,放在妻子鼻子下:“你闻闻,我刚做的菜,香吗?要不,让孩子们尝一尝……”

于是,三个孩子含着泪水,品尝着父亲的手艺,齐声道:“嗯,好吃。跟娘做的一样好吃,娘,真的!”

妻子的眼皮动了动,还瞪着。

丈夫又站起身,打开衣柜,拿出一件破衣服。然后在一片惊讶的目光下,娴熟地穿针引线,左缝右补。须臾间,一个针脚细密的补丁就呈现在妻子的眼前:“你看看,我补得怎么样?”

妻子吃力地转动着眼珠,看看衣服,又看看丈夫,两行热泪,从眼角滑落到脸颊——这一刻,妻子终于明白过来,原来丈夫早就学会了做饭缝补,却一直装着笨拙的样子,让她原本已经干涸的生命,又燃烧了几百个日日夜夜……

【1】妻子在弥留的最后一刻,为什么留下了两行热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提到医生给妻子下达病危通知,作者这样设置有何用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妻子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依然直直瞪着眼珠子”“妻子的眼皮动了动,还瞪着”的原因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的“丈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以“爱的延续”为题有何好处,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爱的延续”提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即在丈夫的精心照顾下,病重的妻子又活了两年。

B.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即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如为了能让孩子吃饱穿好,妻子支撑着病体教丈夫做饭和缝补,而丈夫为了让妻子的生命得以延续,而选择装笨。

C.化抽象为形象,言简意丰,耐人回味,引起读者产生如何对待爱的思考。

D.“爱的延续”指文中的燕儿、大强、小良对母亲爱的延续。

【6】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对环境作了描写,如秋霜凋零了树叶,其意图是交代自然环境凄冷、毫无生机的特点,也预示着妻子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B.在得知做手术需花费几万元,做了手术也仅能支撑一年半载之后,夫妻二人抱头痛哭,不但表明妻子的病已经无药可救了,更说明夫妻二人都已经绝望了。

C.文中对妻子教丈夫学做饭和缝补的情节作了细致的描绘,这样写是为了凸显女主人公的勤劳、无私、照顾孩子与丈夫的细致体贴入微,也凸显出男主人公的良苦用心。

D.文中的丈夫一共笑了两次,两次笑表达的意思有不同,前一次是丈夫做不好饭时的自怨自艾,后一次是丈夫不会做针线活时的自我解嘲。

E.临终前,妻子得知了丈夫是故意装笨的,这才明白丈夫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而用心良苦,至此,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情感也得以升华。

1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孙悟空大闹天宫(节选)

一朝,王母娘娘设宴,大开宝阁,瑶池中做蟠桃胜会,即着那红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黄衣仙女、绿衣仙女,各顶花篮,去蟠桃园摘桃建会。七衣仙女直至园门首,只见蟠桃园土地、力士同齐天府二司仙吏,都在那里把门。仙女近前道:“我等奉王母懿()旨,到此摘桃设宴。”土地道:“仙娥且住。今岁不比往年了,玉帝点差齐天大圣在此督理,须是报大圣得知,方敢开园。”仙女道:“大圣何在?”土地道:“大圣在园内,因困倦,自家在亭上睡哩。”仙女道:“既如此,寻他去来,不可迟误。”土地即与同进,寻至花亭不见,只有衣冠在亭,不知何往,四下里都没寻处。原来大圣耍了一会,吃了几个桃子,变做二寸长的个人儿,在那大树梢头浓叶之下睡着了。七衣仙女道:“我等奉旨前来,寻不见大圣,怎敢空回?”旁有仙使道:“仙娥既奉旨来,不必迟疑。我大圣闲游惯了,想是出园会友去了。汝等且去摘桃,我们替你回话便是。”那仙女依言,入树林之下摘桃。先在前树摘了二篮,又在中树摘了三篮,到后树上摘取,只见那树上花果稀疏,止有几个毛蒂青皮的。原来熟的都是猴王吃了。

七仙女张望东西,只见向南枝上止有一个半红半白的桃子。青衣女用手扯下枝来,红衣女摘了,却将枝子望上一放。原来那大圣变化了,正睡在此枝,被他惊醒。大圣即现本相,耳朵里掣出金箍棒,幌一幌,碗来粗细,咄的一声道:“你是那方怪物,敢大胆偷摘我桃!”慌得那七仙女一齐跪下道:“大圣息怒。我等不是妖怪,乃王母娘娘差来的七衣仙女,摘取仙桃,大开宝阁,做蟠桃胜会。适至此间,先见了本园土地等神,寻大圣不见。我等恐迟了王母懿旨,是以等不得大圣,故先在此摘桃。万望恕罪。”大圣闻言,回嗔作喜道:“仙娥请起。王母开阁设宴,请的是谁?”仙女道:“上会自有旧规,请的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这个是五方五老。还有五斗星君,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众,中八洞玉皇、九垒,海岳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大圣笑道:“可请我么?”仙女道:“不曾听得说。”大圣道:“我乃齐天大圣,就请我老孙做个席尊,有何不可?”仙女道:“此是上会旧规,今会不知如何。”大圣道:“此言也是,难怪汝等。你且立下,待老孙先去打听个消息,看可请老孙不请。”

好大圣,捻着诀,念声咒语,对众仙女道:“住,住,住……”这原来是个定身法,把那七衣仙女,一个个曌(zhào)曌睁睁,白着眼,都站在桃树之下。大圣纵朵祥云,跳出园内,竟奔瑶池路上而去。

【1】七衣仙女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用于引文的省略

B.省略同类词句

C.用于重复的词句的省略

【3】请结合文段描写,简要写出大圣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汉字之忧)

《汉字听写大会》走红,让不少选手和观众惊呼自己“不会写字”,也再次引发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断裂这一现象的忧虑。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说:“很多人说汉字有危机了,我觉得并不是汉字危机,而是汉字的书写能力下降了,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现实之痛)

汉字危机,并非危言耸听。用惯了电脑和手机,好多人常常会“提笔忘字”;不少中小学生在作文中,不分场合,滥用网络语言。狼牙山的壮士们壮烈牺牲,也会被他们恶搞为“挂了”;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各种店铺的招牌、广告牌上错别字层出不穷的现象。

如下面的图片:   

(   )改为(   ) (   )改为(   ) (   )改为(   )

一些商家,为了引人注意,把成语乱改为广告词,更是家常便饭。

药品广告,例:咳不容缓,例:刻不容缓山地车广告,骑乐无穷( )

补品广告,鳖来无恙(   )

1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认为,“汉字危机”其实是(  )。

A.汉字文化传承出现了断裂,让人忧虑

B.汉字书写和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C.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失写症”

2细读(现实之痛),用简要的话概括“汉字危机”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文中例子,将(现实之痛)中的错别字改正过来,填写在相应的括号或表格中。

4保护汉字,迫在眉睫。作为小学生,你可以为捍卫汉字做哪些努力?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二)说明文阅读(10分)

雷电

①古往今来,人们对雷电都心存敬畏。中国成语中的“五雷轰顶”意思就是做了伤天害理的坏事,会遭天打五雷轰。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雷公和电母这对神仙老是一起出任务,可见古时候人们就已经认识到,雷与闪电是密不可分的。

②现代科学研究已知,雷与闪电是在云层放电时同时产生的。但为什么我们听到的雷声和看到的闪电不同步呢?这是因为雷是大气中小区域强烈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形成的声波,而闪电则是大气中发生的火花放电现象。之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就是因为声音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远远比不上光的速度。

③虽然闪电还挺好看的,但是平时关于雷电的新闻报道基本上没啥好事,尽是些吓人的负面新闻。2012年7月10日,新疆和布克赛尔县查干库勒乡松树沟夏牧场出现雷雨天气,一牧民家的羊群在这次雷雨天气中遭到雷击,经现场确认,这次雷雨天气中共有173只羊被雷电击中死亡,牧民经济损失严重。据统计,中国每年由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达到1000多人,经济损失达到上百亿元。

④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地的人被雷击中的概率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在北极和南极地区雷电就很少,陆地的平均雷电活动密度是海洋的10倍,我国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雷电灾害多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地区。全国平均每年每一百万人中大约有0.53人死于雷电灾害,虽然这个概率不高,与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难以相提并论,但雷电的突发性和致命性常让人畏惧,所以我们不能对雷电大意。

⑤虽然被雷电击中也不一定会死,但是被雷击中后,幸存者往往身受重伤。首先是伤害神经和心脏,受害者会出现血管痉挛、心搏停止,严重时心脏会停止跳动,雷电电流伤害大脑神经中枢时,也会使受害者停止呼吸。另外受害者往往还会受到严重烧伤,电流、电压作用于周围空气,出现局部高温,瞬间温度可达两三千摄氏度以上,强大的电流通过肌体时会造成电灼伤、肌肉闪电性麻痹甚至烧焦,除此之外,有些受害者还会遭到内伤,表面看着没什么事,但其实已经有颅骨骨折和内脏损伤。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1根据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就是因为雷声产生声波,闪电是火花放电现象,光的速度快于声波。______

(2)不同的地区的人,被雷击中的概率不同。______

(3)与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比,雷电概率很低,所以我们不用太在意。 ______

(4)雷电击后,有时表面看着没什么事,实际上已经严重受伤了。 ______

2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3分)

3“电流、电压作用于周围空气,出现局部高温,瞬间温度可达两三千摄氏度以上”这一句中,能否将“瞬间”去掉,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

成长的桥

陈敏

我记事很晚,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差不多都在父母与别人的闲谈中得知。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上学第一天回家在巷口碰上母亲,她问:“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想了半天才挤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又问一起回来的同学,她说:“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大家一阵笑,我也跟着笑。一次不小心摔破了家中珍爱的花瓶,我把碎渣扫到地板中央,再搬个小凳子老实地坐在旁边。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您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

懵懵懂懂长到九岁,我的思想第一次发生重大转折。

那年,春天的花开得特别艳,尤其我家向阳的窗下(那里有个半米宽的窄台),花朵更是美不胜收。我喜而忘形,一手扳窗,一手摘花,却忽略了扳着的窗是没有插销的。一分钟后,那扇要命的窗子开了,把我像球一样从二楼抛下去做了自由落体运动;仙人掌又火上浇油,落地时我已变成昏迷不醒的“刺猬”。后来听说是好心的行人送我进了医院。嫌我笨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竟在柜台内晕倒了,苏醒过来跌跌撞撞推开同事就往医院跑;而父亲一脸煞白,骑自行车撞到了电线杆,爬起来车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冲……那天医生差点下死亡通知书,警告说,病人必须一直保持清醒意识。于是父母每隔一个小时忐忑不安地唤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坠落的我,就被父母一声又一声、柔和而又有力、平稳而又焦急、掺杂着心疼与希冀的呼唤拉回了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那年期末,我破天荒考了个全年级第一。邻居说这一摔没留下后遗症已是万幸,想不到还摔开了窍,变聪明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是48小时的昏迷中母亲带泪的呼唤,父亲紧握我手的力量,是一睁开眼他们憔悴面容上的极大喜悦与眼眶里滑落的中年人的泪水,让我一刹那长大了。我才知道我对父母是那样重要。心中渐渐清晰的爱滋生成牢不可破的愿望——我要为父母好好读书。拿到成绩单时父母的惊喜和欣慰,让我开心了好久。后来读书成了习惯,一读读到了研究生。

我至今仍不知道我的智商属高属低,这对人的一生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怎样的父母,从懵懂到明事,其实只有一桥之隔。这座桥就是父母温厚的爱。就像黑云经过太阳的亲吻也会变成绚丽的彩霞,再笨的小孩,有父母的爱来呵护,也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栋梁。

(选自《中学生魅力阅读》,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

【1】读选文,你认为“成长的桥”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中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对答,结果母亲忍不住笑了。你觉得母亲笑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开头说“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但经过一次变故后,“我”竟考了全年级第一,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我”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构思诸葛亮立军令状的画面时,你想要将“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这句话改为陈述句放入旁白中,改后的句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我们怎么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忘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间接引语改成直接引语。

妈妈严厉地对我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我一定要认真复习,不要辜负老师和她对我的一片期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任选一个题目)。

习作一:疫情期间,上网课几乎是同学们每天必做的事,围绕着“上网课”可能会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发生。选择你印象深刻的一次写一写吧!

要求:(1)把事情写具体。(2)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习作二: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请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位,把他(她)的特点写下来。

要求:(1)题目自拟。(2)运用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可以选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特点;也可以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特点;还可以描写周围人的反应,间接表现人物特点)。

提醒:写后要注意修改,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哦。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