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三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面句子描写的都是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下列语句与人物不对应的是( )

A.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挺挺身材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磬。(孙悟空)

B.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周瑜)

C.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武松)

D.两弯似蹙非蹙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

2、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          

A.向外透或往上升。

B.顶着;不顾(危险、恶劣环境等)。

C.用假的充当真的,假托。

D.不加小心,鲁莽,冲撞。

3、《增广贤文》中“万恶淫为首”下一句是( )

A.纵欲成灾 B.青春不再来 C.百善孝为先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读拼音,写词语。

líng  l ì fēnfù qīngchè   wǎn zhuǎn

( )   ( )   (   ) ( )

Bāofu dú shé   dā jiù lì hài

( )   (   )   ( )   ( )

 

5、看拼音写词语。

tiě chuí     dù jì     shén jī miào suàn     chǐ xiào

( )   ( )   ( )   ( )

6、词语小超市。

夺(   )而(   )目( )口(    )无可(   )(   )

心(   )神(   )惊心(    )(   )莫名(    )(   )

精疲力(     )依依(   )(   )千军( )  

 

7、看拼音,写词语。

lín  xún       è  liè cǎn    rěn  

(   )

 

8、看拼音,写词语。

shān   dì tăn   qī xī pū lēng lēng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shēn jiàn qīng sù guī mó yù yù cōng cōng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听短文两遍,完成练习。

①一位搏击高手参加锦标赛,自以为稳操胜券,一定可以夺得冠军。

②出乎意料的是,在最后的决赛中,他遇到了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双方竭尽全力出招攻击。当对打到了中途,搏击高手意识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对方招式的破绽,而对方的攻击却往往能够突破自己防守中的漏洞。

③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搏击高手惨败在对方手下,也丢失了冠军的奖杯。

④他愤愤不平地找到自己的师傅,一招一式地将对方和他搏击的过程,再次演练给师傅看,并请求师傅帮他找出对方招式中的破绽。他决心根据这些破绽,苦练出足以攻克对方的新招,决心在下次比赛中,打倒对方,夺回冠军的奖杯。

⑤师傅笑而不语,在地上画了一条线,要他在不能擦掉这条线的情况下,设法让这条线变短。

⑥搏击高手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有像师傅所说的办法,能使地上的线变短呢?最后,他无可奈何地放弃了思考,转向师傅请教。

⑦师傅在原先那道线的旁边,又画了一道更长的线。两者相比较,原先的那道线,看来变得短了许多。

⑧师傅开口道:“夺得冠军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如何攻击对方的弱点,正如地上的长短线一样,只有你自己变得更强,对方就如原先的那条线一样,也就在相比之下变得较短了。如何使自己更强,才是你需要苦练的根本。”

⑨在夺取成功的道路上,在夺取冠军的道路上,有无数的坎坷与障碍需要我们去跨越、去征服。人们通常走的有两条路:

⑩一条路是侧重攻击对手的薄弱环节。正如故事中的那位搏击高手,欲找出对方破绽,给予致命一击,用最直接、最锐利的技术或技巧,快速解决问题。

另一条路是全面增强自身实力。就是故事中那位师傅所提供的方法,更注重在人格上、在知识上、在智慧上、在实力上使自己加倍地成长,变得更加成熟,变得更加强大,使许多问题不攻自破,迎刃而解。

听了这个故事,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miáo(  )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xīn jīng dǎn zhàn(  ),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根据拼音写字词。

miáo( )        xīn jīng dǎn zhàn( )

【2】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____

【3】船长做出这一决定时,他是怎么想的____

【4】第2自然段中“四十秒钟”的时间很短,大家却觉得时间太长了,原因是:________

【5】这件事给你的启发是什么?______

11、课外阅读。

白雪塑像(节选)

大约十五六平方米的屋子里,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占地不大的学生桌,桌上放着儿子的课本和作业。这是三口人的一个小家。儿子越大他们就越觉得这个小屋负荷太重,有点盛不下啦!

一张学生桌只儿子专用,幸亏他们都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书写的需要。但爸爸不争气,患有北方常见的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他一咳嗽小屋都跟着①震动,儿子写作业聚精会神的思考就会被打乱。儿子苦恼,他也苦恼,可有啥办法呢?

儿子很体谅爸爸:“爸爸,你咳吧,不要紧,我一样写作业。”

“唉,儿呵,爸爸这病影响了你……”他没有读过书,当了一辈子睁眼瞎,就分外觉得读书重要,他很怕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该躲出去啦。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爸爸,你别出去了。”儿子阻拦爸爸。

“不,爸爸有点事。”

这天晚饭后,爸爸说到对面楼里去会棋友杀两盘。儿子临近期末,功课紧,作业多,他在这个温暖宁静的小屋里,埋在作业堆中,不知不觉夜深了,他的作业才做完。这时他精神松弛下来,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凭窗望去,外边早已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大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啦!他像一下子被电着了,受到极大的②震动,立刻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爸爸呀,爸爸……”话未出口竟不住呜咽起来。

无声的雪花,如银如絮,立刻盖住了这对拥抱着的父子。安谧的街心便又多了一座洁白的雕像……

1“这个小屋负荷太重”一句的意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原文回答爸爸每晚到屋外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①②两处的“震动”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

A.一样。均表示心里受到冲击。

B.不一样。①处的意思是摇动,②处的意思是心里受到强烈冲击。

4选文中写“爸爸不争气”,其含义是( )

A.家中地方小,爸爸连大一点的房子都分配不上。

B.爸爸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书写的必要。

C.爸爸患有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

5下列三个词语表达了不同情况下儿子对爸爸咳嗽这件事的不同感受,将这三个词语的序号分别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A.心酸   B.苦恼   C.震动

(1)思考受到干扰时_____

(2)晚饭后爸爸躲出去时_____

(3)爸爸站在风雪中时_____

6对选文题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白雪塑像”为题体现了父亲关心儿子,儿子热爱、感激父亲的感情。

B.以“白雪塑像”为题表达了作者对这对父子之间的爱的赞美之情。

C.因为父子俩被冻得一动不动,像一尊塑像。

12、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本段文字是对牧场的(   

A.动态描写

B.静态描写

【2】这段话对“真正的荷兰”主要表现在(   

A.挤奶人十分认真

B.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

C.夜晚的宁静

【3】在这一段中,作者通过描绘_________________的挤奶人,_________________的牲畜,_________________的夜晚,表现了荷兰牧场的_________________之美

【4】朗读这段文字时,要用_________________的语调,语速_________________

【5】“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是作者第四次在文中强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草原》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从文中为下面解释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___________

衣襟和绸带迎风飘舞。 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这两句话说明草原__________________

5像一阵风吹来似的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从哪看出?请用 画出句子。洒脱这个词可以换成什么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的意思有: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中的的意思是______;“疾风知劲草的意思是______

9从这一段的描写中,除了感受到美丽的草原风光之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请写出来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发挥想象,我们到了蒙古包后,主人会跟我们说什么?做什么呢?(自由发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三顾茅庐

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一天,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诸葛亮住的茅草屋,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驻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叫人立即备马,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岗,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只得快快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忙答礼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国家大事。

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求教,就答应了。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读句子,猜测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岗,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怏怏而回: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谒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节选内容,写出关羽、张飞跟随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心情。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_________________

【3】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①文章最明显的表达特色是什么(______

A.心理描写          B.外貌描写         C.语言描写        D.神态描写

②刘备前两次都没能见到诸葛亮,第三次在长时间等待诸葛亮午觉睡醒后才见到。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______

A.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            B.曲折的情节耐人寻味。

C.突出诸葛亮爱摆架子。            D.表现刘备害怕诸葛亮。

【4】读张飞说的话体会其表达效果。然后选择一句,把体会到的感受写下来。

①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

②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_______________

【5】列举刘备诚意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的行为,至少两处。

________________

【6】同为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司马懿这样评价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那么,你认为诸葛亮故意两次不见刘备的做法合适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爬山的汉子

最初认识他,是在一个笔会上。组织笔会的朋友王少军,中途领着一个人给我引荐。少军说,这是他同村的本家兄弟王少山,做太行崖柏生意的。我看那汉子脸色赤红,走路扎实稳健,想他定是个常走太行的人。

他请我为他写“凌云”二字。我知道,一般来说,求这俩字的,除了喜欢这幅字的章法气势之外,一定还是心怀凌云之志的人。

晚上一起吃饭,我问他一些崖柏的事。他很认真地给我介绍关于太行崖柏的知识。他说,他多次爬太行山,去实地考察崖柏。我问,听说太行山崖柏都生长在险峻之地,你爬山不会有危险吧?他说,没事,去了很多次,习以为常了。他又对我说,他老家沂()水的几座山,他的艺术馆所在地——青州小李广花荣占山为王的清风寨,他都如履平地。

我不禁钦佩这个沂蒙汉子,一个把爬山这样轻描淡写的人,一定是身体与精神都特棒的人。但是,这个时候,王少军突然说:“少山,你给鲁老师看看你的腿!”我惊诧道:“腿怎么了?”王少山很不好意思,在少军一再示意之下,卷起裤腿。我和所有在场的不熟悉他的人,都惊呆了——他的左腿是义肢!我们一个下午的笔会和晚餐,大家都在谈论爬太行山,爬他家乡沂蒙山区的山,他也一直在给我介绍他爬山的经验和感受。可是,他居然是一条腿!

他向我们介绍起他的经历。他自幼跟人学做生意,但在29岁那一年,遭遇车祸,他失去了左腿。他说:“那时我就想,我不能躺在床上啊,我有两个孩子,上面还有老人。”于是,他就告诫自己,要像健康人一样自食其力,活得有尊严。开始,他让自己在平地上适应;后来,就去爬村子附近的山;然后,去爬沂水最高的山。

我想象得出,他爬山时的那种坚毅、坚强和目光炯炯的神情。

1下列对文中“凌云之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形容人很傲气 B.形容人有远大的志向

C.形容一个人喜欢白云 D.形容路很难走

2对王少山的人物刻画,没有用到下列哪种方法?(  )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神态描写 D.心理描写

3短文第5自然段写道:“开始,他让自己在平地上适应;后来,就去爬村子附近的山;然后,去爬沂水最高的山。”这句话表明王少山(  )

A.靠爬山来进行身体康复 B.喜欢四处游历

C.靠爬山来锻炼自己的意志 D.特别喜欢爬山

4最初认识王少山,“我”觉得他是一个____的人;请“我”写字,“我”觉得他是一个____的人;他很认真地给“我”介绍关于太行崖柏的知识,“我”觉得他是一个____的人;他向“我们”介绍起他的经历,“我”觉得他是一个____的人。

A.心怀凌云之志     B.常走太行

C.坚强      D.身体与精神都特棒

5如果让你送一句话给王少山,你会选择(  )

A.满招损,谦受益。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6、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画鸡斗架

  受爸爸的影响,我从小就喜欢画国画,还是校美术组的组长呢!

  一天早上,我正坐在阳台上吃早饭。突然,一声声沉闷的“咯咯”声从院子外面传来。我出门一看,哟,原来是两只大公鸡在斗架:一只红公鸡伸着涨得通红的头冲着对方,颈上一囤勃发的羽毛竖起,两只翅膀由于使足了劲微微地(晃动  抖动)着,鸡冠像小山一样耸立着,双腿微微向后弓着,随时(准备  打算)向对面那只芦花鸡扑去。对面那只芦花公鸡也毫不示弱,张开的翅膀使劲拍动着,红里透绿的眼睛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红公鸡,似乎在寻找机会袭击对方。相持片刻,终于相搏了。两只公鸡随着两脚一进一退,整个身子也是一扑一闪,(疯狂地  发疯地)“咕咕”叫着。双方慢慢在地上转着圈子。或攻或守,斗一阵,歇一阵。我默默地凝视着相斗的公鸡,突然心头一闪,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画面吗?我马上拿来铅笔和画板,(飞快地  迅速地)勾画着这个决斗场面。

  晚上,我铺开宣纸和早上画的草图,回忆着平时看到的斗鸡场面,并把回忆起来的场面与图上画的场面融合起来。渐渐地,一幅公鸡相斗的画便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挥动毛笔急促地画着,雪白的宣纸上出现了两只神气十足的大公鸡:大的一只微微蹲着,稍小的一只则是拍着翅膀正伺机待扑。两鸡争强斗胜,互不相让。这不是奋发竞争、敢于拼搏精神的体现吗?这幅取名为《相持不下》的图画,在市里举办的“六一”儿童画比赛中得了一等奖。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鸡(   )   拼(   )   清(   )

(2)这篇文章是按照__________顺序写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括号内用得合适的词语上画“√”。

(4)结合上文,解释下列词语。

  毫不示弱:__________   袭击:__________   伺机:__________

(5)找出短文中的反问句,抄写一句,并将它改写成陈述句。

  抄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3个自然段拟出小标题。

  第1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文《北京的春节》片段阅读。

①除タ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   ),不许间断,鞭炮声(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   ),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②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   ):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③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成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版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④多数的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1根据背通把课文中(   )处补充完整。

2“正月初一的光景”中“光景”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   )

A.时光景物 B.情景 C.表示估计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   ),在本段中起(   )的作用。正确的选项是(   )。

A.过渡句 承上肩下 B.中心句 总结 C.总起句  总起

4第①自然段作者从“视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全方位地描写除夕之夜的热闹,请选择填空。

A.视觉   B.嗅觉   C.听觉

“到处都是消肉的香味”从_____的角度描写:“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是从______的角度描写的:“鞭地声”是从______的角度描写的。

5第③自然段写了哪些人?他们进行了什么活动?请用“谁干什么”的形式米回答。

男人们拜年、____________、小贩们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部分文章写了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热闹,是属于详写还是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1仿写词语。

阴惨惨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通过犹如铁铸,纹丝不动凸显了船长__________的形象。

3虽然哈尔威船长没有说话,可是他的思维并没有停止,他会想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

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1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刷子李技艺的高超?用“ ”画出来。

2用两个词语来形容刷子李的高超技艺:________________

3师傅刷人们都是怎样议论刷子李刷墙的?实际上是什么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巨浪打翻了小船。(改写成字句和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不少文从墨客前来茶楼对句。始终没有妙句对出。(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郑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半湾活水千江月(给出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山溪平静(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嘴角漾着笑(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改为反问句。

这个故事使我感动得流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芳草地。

每个学生都有梦想,那么你的梦想是什么呢?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篇以二十年后的我为题的想象作文。要求想象合理,语句通顺连贯,字数4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