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哪个句子跟《手指》这篇文章揭示的道理不同( )
A.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B.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硬如铁。
C.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
D.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E.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下面句子中歇后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这个菜做得这么咸,这可真是“咸菜烧豆腐——有盐在先”了!
B.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要“猪鼻子插根葱——装象”。
C.不论遇到啥问题,必须弄个“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D.陷在泥浆中的汽车,在众人的推动下终于像“四月的冰河——开动了”。
3、下列人物与情节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B.林黛玉——含泪葬花儿
C.贾宝玉——含玉而生
D.宝钗——协理荣国府
4、用“√”和“×”判断下列句子(含标点)是否是教材中的原文,如果不是,请用修改符号改正。
1.他额上汗珠滚落,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
2.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
3.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
4.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时而立。( )
5、读一读,填一填。(我知道“闹”在下面句子中的意思。)
1.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____________)
2.夏天雨水少,年年闹干旱。(__________)
3.这里闹得很,没法儿看书。(__________)
6、看拼音,写字词。
1.回头一看,红日渐渐地zhuì_________下去了。
2.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chā_________满了箭。
3.武松提了梢棒,大着步自过jǐng yáng gāng______________来。
4.东吴与刘备联合抗曹,东吴大dū du___________周瑜命诸葛亮十日内制作十万支箭。
7、按课文内容填空。
(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表达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从军行》中描绘了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状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游子吟》一诗中诗人直抒胸臆,对母爱尽情的讴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自相矛盾》,我知道了“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_____”。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____________。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____________,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____________。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忘记”一词,一般用于________。可文中写道:“马也忘记了……”这种写作手法称为__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了荷兰的____________,为我们描述了荷兰牧场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以及夜晚的祥和寂静;让我们感受到荷兰牧场的_____________,体会到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表达了作者的赞美:这就是真正的__________________。
9、课内阅读(13分)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是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他们以为这一下晏子可丢尽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倒让大夫取笑了。”
这是齐王第三次侮辱晏子,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不多于10个字)
在这场外交斗争中,晏子的表现很出色。他把“淮南”比作了______________,把“淮北”比作________________;把“橘”比作______________,把“枳”比作________________。言下之意是说________________。
晏子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外交官”。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不少于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_________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路旁,站着一个衣衫褴(lán)褛(lǚ),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
他不像其他乞丐(ɡài)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不用说,他是为生活所迫才这样做的。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那些穿着华丽的绅(shēn)士、贵妇人,那些打扮漂亮的少男少女们,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还淡淡一笑,便姗(shān)姗而去了。这天中午,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也经过这里。他看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唉!”那盲老人叹息着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让·彼浩勒听了,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去了。
晚上,让·彼浩勒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收入情况,那盲人笑着对诗人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让·彼浩勒听了,也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
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里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1】为短文选择最恰当的标题( )
A.春天的同情
B.语言的魅力
C.让·彼浩勒和老人
D.让·彼浩勒在巴黎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漠不关心——________________ 姹紫嫣红——________________
【3】第一自然段运用了 描写方法。第二自然段中具体写“无动于衷”的语句有哪些?用“ ”标出来。
【4】联系上下文概括,为什么下午下午给盲老人钱的人多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这篇文章展示了诸葛亮的超凡智慧。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写出了诸葛亮的__________和曹操的__________。
【3】文中有一个比喻句:____________。这句话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
【4】诸葛亮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原因是( )
A.担心一面受箭太多将船体射穿。
B.江中浪大,这样便于船在江中停住受箭。
C.让船的两面受箭,以保持船体平衡和借到更多的箭。
【5】“漫”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水过满,漾出来;②满,遍;③没有限制。文中“大雾漫天”中的“漫”的意思是__________。
【6】“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这句话说明了诸葛亮( )
A.胆子很大。
B.很喜欢喝酒。
C.推断事情正确,很了解曹操的性格。
12、开心阅读。
伞的故事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我们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没准走到半路就会下起大雨来,就会被浇成个“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想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浑身烧得滚烫滚烫的。妈妈摸着我的头,眼圈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不能体谅妈妈的难处,竟对妈妈说( )妈( )咱能买把伞吗( )有伞( )就不会被雨淋了( )妈妈沉思了一会儿( )买( )咱买一把伞( )妈妈一字一句地说着( )听了妈妈的话,我半信半疑,家里哪儿有钱给我买伞呀?可是今天妈妈的话是那样的坚决,我知道妈妈的牌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晩上,妈妈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机声了。
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了。一平醒来,机声还在响。啊,妈妈怎么织了一夜的布?我想着,悄悄地走到妈妈跟前,“妈,您一夜没睡?”妈妈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笑了笑。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妈,您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妈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妈妈从集市上卖布回来,一脸喜气。见了我,她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笑着说:“看,你要的伞!”啊,伞!我喜出望外,从妈妈手里接过伞来。这是一把崭新的用黄油布制成的八角大伞。我快活地拿起伞,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
“妈!”我一抬头,忽的,我看见了妈妈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我心里一酸,“妈!”泪水就从眼里涌了出来……
从此,这把伞伴随我,上初中,升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我带着它仿佛母亲就在我的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忘不了母亲对我的那份深深的爱。
【1】联系上下文,我知道“喜出望外”的意思是_________。从“_______” 可以看出我这种心情。
【2】给文章第二自然段的括号中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这篇文章以_______为线索,写了_____________的事。
【4】文中画线句子中有两次对妈妈的呼唤,第一次我的心情是__________,因为我__________;第二次我的心情是___________,因为我______________。
【5】“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中,“我”为什么舍不得扔掉它?( )
A.因为“我”很节俭,从来不舍得扔掉旧东西。
B.因为这把黄油布伞饱含着母亲对“我”的爱,“我”对它的感情非同一般。
C.因为这把黄油布伞虽然款式落伍了,但还能为“我”遮风挡雨,“我”不舍得扔掉。
13、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9分)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 》。(1分)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是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3分)
(3)文中哪个词语是表示人多?________________你还知道哪些表示人多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2个)(3分)
(4)你认为儿童还会是什么?仿写句子。(2分)
例:儿童是花朵,在春天的感召下会欢畅活泼地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
儿童是 , 。
儿童是 , 。
14、课内阅读。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1】说说下面的词语的意思。
(1)再不回头: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声不倒一声: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是怎样猜测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的含义的?严监生的反应又是怎样的?根据课文选段,完成表格。
| 猜测的内容 | 严监生的反应 |
大侄子 | 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 _______ |
二侄子 | _______ | 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
奶妈 | ________ | ________ |
【3】对选段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写几个侄子和奶妈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
B.写严监生主要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动作描写主要写了他颈部和手的动作。
C.“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和严监生弥留时“伸着两个指头”都属于细节描写。
15、课内文段阅读。
主席( )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 )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把下面的词语填到文中的括号里。
若有所思 不由自主
【2】从选段中分别找出一句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然后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动作:____________
语言:____________
神态:____________
内心世界:____________
【3】说一说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欢喜,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1)短文运用的描写方法有: 。(3分)
(2)“转悲为喜”的意思是 ,(3分 )文中王熙凤转悲为喜可以看出她的性格是 。(4分)
(3)读了短文,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5分)
17、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打发—— 规矩——
(2)《晏子使楚》中的“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的句意概括成成语,写在括号里。
①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
②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
(4)“瞅”字表示“看”的意思,请你再写出3个含有“看”的意思的词。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5)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改写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 ”的句子是楚王嘲笑晏子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画“_____”的句子是晏子反击楚王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用一两句话评价一下晏子这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 )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 )。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 )。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 )。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
【1】选文按照____顺序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2】把下列词语还原到选文中的括号里。(填序号)
A.平静 B.默默无言 C.寂静 D.严肃沉默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荷兰牧场有着________的特点。
【3】画“﹏﹏”的部分属于____(静 动)态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诗句“________,________”也采用了这样的写法。
【4】文中画“____”的句子中反复出现“了”字,既写出了________,又写出了________。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写晚霞,既点明了时间,又巧妙衬托出了此时的宁静
B.“挤奶的人更是( )”表现了荷兰的生活因过于平静而显得单调,令人沉默
C.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D.从“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可以感受到这里奶牛多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汉字的优势
①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老汉字,在它成为现今世上仅存的象形表意文字系统后,“汉字是中国落后的根源”这一结论,就被名正言顺地载入典籍,并广为流传。
②1977年,钱伟长教授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汉字影响你们现代化。”外国教授对中国教授说,“ _____拼音文字____能救你们, _____你们的文字是无法进入计算机的。当今,计算机是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也是脑袋!”
③然而,外国教授说错了,中国人能在6000年前创造汉字,并且使它成为世界众多文字中现今独存的象形表意文字,说明这种文字具有别的文字根本无法相比的优势。今天,中国人已经成功地把这种外国教授断言不能输入计算机的方块字敲进了计算机。
④表意文字形、音、义的多码性,使汉字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像英文这样的拉丁化文字,是采用全息输入的方法(按字符逐个输入),只能靠熟练程度来提高速度,因此太有限了。汉字通过音码、形码、义码几个途径的结合,采用非全息编码输入的方法,计算机的智能化又使中文输入由单个汉字输入进入了词语输入的新阶段。同样内容的英汉对照短文,汉字161个,英文字符(字母)778个。汉字以每分钟203.3个的速度输入,输入一个汉字平均击键1.5次—2.5次,161个汉字击键371次,用了48秒。英文以每分钟500键的速度键入,778个字符击键778次,用了1分30秒,汉字比英文将快了近一倍。
⑤20世纪称之为科学奇迹的计算机,有史以来头一次证明:汉字是我们祖先创造的、经历了后人不断完善的、凝聚了高度智慧的、科学而又实用的文字。当古老的象形表意文字进入计算机神奇的时刻,“汉字是中国落后的根源”这个被外国人、某些中国人重复了无数次的“结论”,竟然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1】在第2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写关联词语,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要……就…… 那么…… B.只有……才…… 因为……
C.如果……就…… 否则…… D.除非……才…… 因此……
【2】对汉字输入计算机显示的拼音文字无法相比的优势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有6000年悠久的历史
B.汉字是世界众多文字中现今独存的象形表意文字
C.汉字是表意文字,具有形、音、义的多码性
D.汉字输入计算机的速度比英文快一倍
【3】文中画“______”的句子主要采用的是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将加点词语“将近”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什么是“全息输入”?什么是“非全息编码输入”?请根据相关语句完成下列句子。
①全息输入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全息编码输入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拼音文字的全息输入使提高输入速度受到局限
B.表意文字的多码性使汉字显示出别的文字根本无法相比的优势
C.汉字的多码性使中文输入由单个汉字输入进入了词语输入的新阶段
D.汉字成功地进入计算机证明了汉字的优越性、外国教授“结论”的荒谬性
20、扩句。
(1)大雁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气清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照样子,改写下面的句子。
例:
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不道德的吗?
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道德的。
1.难道我不该指出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吗?
2.面对急需帮助的人,我们怎能袖手旁观呢?
22、按要求写句子。(11分)
(1)射门进球对球迷来说是激动人心的时刻。(改成反问句)
(2)晏子对楚王说:“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改成转述句)
(3)用三个恰当的关联词,分别将下列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①人们保护环境。 ②能避免一些灾难的发生。
(4)田野边,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不停地摇摆。(写成拟人句)
(5)工人高高地举起汽油灯,逐一介绍着洞内形状各异的景物。(缩写句子)
(6)老爷爷讲故事。(把句子扩写具体)
(7)在老师的教育下,他明确了学习态度。(修改病句)
(8)“风一更,雪一更, 。 。”
“水有源,故 ;木有根,故 。”(补充完整)
23、作文
我们的心愿多么美好,我们的生活多么有趣,如果能把我们的心愿、生活或者有趣的事写成小诗就更好了。赶快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