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用横线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守(zhù     阻(quàn  quān

新疆维尔(   千年不

 

2、古代年龄称谓中,豆蔻年华指的是(   )

A.女子十三四岁 B.女子年满十五岁

C.男子二十岁左右 D.三十岁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白线。

B.爷爷和老友久别重逢,激动得汗如雨下

C.一时想不到办法,弟弟急得抓耳挠腮

D.幸亏莉莉眼疾手快,一下子抓住了就要被风吹走的丝巾。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①忽然间明白了。________

②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光亮。________

③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就像真的活的一样。________

5、辨字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6、看图写字。

____ ____ ____

7、猜字谜。

1.三人同日来,喜见百花开。______

2.宝玉不在姑娘在。 ______

3.草堆下面两只狗。 ______

4.加倍才算多。 ______

5.一人不算小。 ______

6.又到村中。 ______

7.十字尾巴弯弯,算算数目少三。______

8.左看马靠它,右看它靠马,两边一起看,脚踩万里沙。______

8、辨字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挑战课外阅读。

毛主席爱读书的故事

毛主席一生特别爱读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日夜操劳党和国家大事,工作一直是很忙的,可是,他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即使在到外地出差的列车上,也不放过读书的机会。

有一年夏天,毛主席出差到武汉。在大“火炉”里,毛主席每天晚上坚持看书,汗水不断地顺着脸颊往下淌。他风趣地对工作人员说:“读书、学习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流下汗水,才能学到知识!”

毛主席的床上、办公桌上、饭桌上,都放着书,一有空闲就手不释卷地看起来,他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每当沉浸在书中的时候□他就忘记了吃饭□王作人员催促□他总是笑着说:□还有一点□看完再吃□

毛主席一生读了多少书,没法估计。除了马列著作外,古代的和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他也都读过。文学方面的书,毛主席特别喜欢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和辛弃疾的词。

毛主席有一部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鲁迅全集》,他从延安带到北京,1949年还随身带着。从50年代到60年代,毛主席总是把鲁迅先生的著作放在床边,直到晚年病重,还在随时翻阅。

1本文第一自然段与全文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2给短文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

(1)“他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即使在到外地出差的列车上,也不放过读书的机会。”句子中的“即使……也……”反映了毛主席______________

(2)“在大‘火炉’里,毛主席每天晚上坚持看书,汗水不断地顺着脸颊往下淌。”这句话突出表现了毛主席_____________

10、丝绸之路

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 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汗朝与西域各国的   ,从那以后,一对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   ,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来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 、变得美伦美奂。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1在横线上填下恰当的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一个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段文字来看,古代中国在很多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因为中国输出的是_________,而西域各国输出的是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加点的字具体指什么?

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言表达

假如安息国的国王几年后来了中国,他会对汗朝的皇帝说些什么呢?想象一下,请写出来。(6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荷兰的花

荷兰,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国家,沿海有一望无际的洼地。海风轻轻鼓起波浪,海水就会漫过浅滩,把荷兰成片成片的洼地淹没。于是,荷兰人在大海里筑起了一道宏伟的堤,像万里长城一样,把汹涌的海水挡在堤坝外,让泥土完完整整地显露出来。这样,荷兰人从海里淘出了千顷土地。

也许这土地是用血汗来的缘故,荷兰人对土地有很深沉、很执著的感情。在新垦的田野上,荷兰人种满了自己心爱的花儿。像郁金香,像风信子,像百合花。春末夏初这些花儿盛开时,像一片五彩的海,与远处波动的湛蓝的海水相辉映。

在茫茫花海中,荷兰人最迷郁金香。

走遍荷兰,你会发现都金香到处开放。那花儿有光滑碧绿的长叶,叶间仲出一梗壮实的花茎,向上托了朵柔关的花,活脱脱像只典雅的高脚酒杯。郁金香花色缤纷,而且每种颜色都有个美妙动听的名字,像烈焰般炽热鲜艳的叫“斯巴达克”;像黑夜般神秘幽深的叫“夜皇后”;白花,镶有浅红花边的,被誉为“中国女性”,真是亭亭玉立,秀姿天成,荷兰人的想象多妙!

荷兰人迷郁金香快疯了。有个老板竟用他的酿酒厂换一枚罕见的都金香。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有幢美丽别致的小石屋,就像童话里的一座皇宫,门前墙上的一块石头上刻着:“此屋出售,价值三枚郁金香。”所以荷兰人坚决地把郁金香定为自己的国花。

其实,都金香原生长在我国的青藏高原,现在那儿还有野生的郁金香。很久以前,这花被荷兰人发现,小心翼翼地捧回家,他们那双能变沧海为桑田的神奇的手,轻轻抚弄着暗淡柔弱的小花朵,一年、两年……好多年过去了,人们再也辨认不出都金香小可怜似的模样,她出落得惊人的庄重、典雅,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睛,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流连荷兰,你会觉得到处都是这双神奇的手所创造的美。

1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了说明郁金香漂亮,用了一个______句,把郁金香说成_______

2“在茫茫花海中,荷兰人最迷郁金香。”这句话独自成段,其作用是( )

A.概括全文 B.总领全文 C.承上启下

3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这样,荷兰人从海里出了千顷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花被荷兰人发现,小心翼翼地回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从哪些方面说明了荷兰人最迷郁金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短文,说说荷兰人的手神奇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找寻桑梓的味道

潘银

找寻故乡,思绪翻滚着,沸腾着,如潮样……

②野菜--——永远的佳肴

③浪漫的春天,暖暖的阳光洒遍大地,姐姐经常带着我到故乡的田野、地头倒一些新鲜的野菜来,让它们成了我家餐桌上的常客。

④一盘散发着清香的枸杞头拌炒鸡蛋皮,色泽碧绿,(1 。枸杞多种功效。因为我近视,每每吃时,母亲总喜欢过分强调它的明目功效,说:吃点,这东西吃了眼清目亮。"

⑤荠菜馅的饺子鲜美可口,让人觉得这才是天下至味。母亲包出的荠菜饺子皮纸,映出馅心,(2 。母亲把饺子往锅里下的时候,我总喜欢锅边,看着一只只小白鹅样的饺子在滚开的水里翻腾,伸着脖子直咽口水,得喉咙里都伸出手来。

⑥永远的佳肴,如今只能在菜场上见到这些野菜了,每每见到,总嘴角含笑地儿时挖野菜的快乐。

⑦槐花--最美的记亿

⑧记忆中我家东边的京浦铁路旁有许多株(3 的槐树,粗裂的皮 儿,满身的刺儿,却偏是生了秀气的叶、纯真的花。暮春初夏,槐花儿便争相开放,沁人心脾。姐姐拿来长长的竹竿,绑上钩子,带着挎着篮子的我,追着花香,找到一棵花繁叶稀的槐树,把那些或盛开或(4 的槐花将下来,放到篮子里。我们把采来的槐花大把的塞入嘴里,嚼出一段童年的别样欢乐。

⑨母亲总会在彩霞满天的时候,系上花围裙,把我们采的槐花清洗一番,然后在火热的油锅里翻个身儿,接着把它们和着八分熟的大米下锅,文火至熟。掀开锅盖,厨房里便弥漫了浓郁的清香。那团而不粘的槐花米饭,从此在记忆里有了一席之地。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短文中的四处横线上。

A.含苞未放 B.清香宜人 C.色如翡翠 D.老态龙钟

【2】下列句子中,哪两句分别作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最合适。

A.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B.桑梓之味令人回味,我的故乡,我的情之归处……

C.关于故乡,我有诸多的记忆;关于故乡,我有太多的情感。

(1)开头:_________(2)结尾: _________

【3】 对“永远的佳肴,如今只能在菜场上见到这些野菜了,每每见到,总嘴角含笑地想起儿时挖野菜的快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意在表明作者长大后再也没有吃到味道鲜美的野菜了。

B.表达了作者对儿时挖野菜情景的深深怀念。

C.表现了作者难忘儿时生活在故乡的快乐情景。

【4】文中的划线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荠菜馅的饺子(  )

A.样子灵活、惹人喜爱

B.颜色雪白、样子好看

C.形状好看、鲜美可口

【5】根据短文内容提取信息,理清作者回忆的事情,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6】抄写下列与“桑梓”有关的诗句,注意格式。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____________

【7】读了短文和这些诗句,可以知道“桑梓”是指(     

A.桑树

B.亲人

C.故乡

13、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父亲的叮嘱

念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害病在家。父亲为了消除我的寂寞,就教我画素描。“你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他总是这样叮嘱我。

休养完了,回校复课。有一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台上,要我们写生。那两个杨桃正对着我,从我所处的角度看去,它那轮廓根本不像杨桃,而是五个棱角的什么东西。

要不要按想象中的去画呢?这时,我想起了父亲的叮嘱。我如实照画,并把这幅习作交上去。

几个同学看见了,都哈哈大笑:“嘻嘻,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倒不如说是五角星……”

老师看了看我的习作,走到我旁边,俯下身来审视了一下讲台上的杨桃,然后走到教室中央,高举起我的习作,和颜悦色地问:“这幅写生,画得像什么?”“像五角星!”几个同学应道,同时发出嘻嘻哈哈的笑声。

老师的神情变得有点儿严肃 半晌 又问道 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好笑吗

同学们摸不透老师话里的意味,不敢回答。唯有那几个笑得最厉害的不知好歹,答道:“好——笑——”

老师于是下令:“说‘好笑’的同学,请站到前面来!”那几个同学面面相觑,迟迟疑疑地走到讲台前一字儿排开。

老师让他们一个个坐到我的座位上。

“看看杨桃,像你平时想象的模样吗?”老师问。

“不……像。”

“像什么?”

“像……五角星。”

“好,你站起来。下一个……”

看着这一切,我的耳边仿佛又响起父亲的叮嘱。是的,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这道理自然不仅在画画。

【1】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推想下列词语的意思。

和颜悦色:__________________

面面相觑(觑:看):________________

【3】父亲给了我怎样的叮嘱?用横线在文中勾画出来。

【4】归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5】品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同学们摸不透老师话里的意味,不敢回答。(联系上文,说说老师话里的意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2)几个同学看见了,都哈哈大笑:“嘻嘻,杨桃是这个样子的?”(你从加点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了看我的习作,到我旁边,下身来审视了一下讲台上的杨桃,然后到教室中央,高起我的习作,和颜悦色地问:“这幅写生,画得像什么?”(你从对老师的动作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纳塔莉点了点头,跟他一起来到过道,高个子命令道:立刻把它打开!

纳塔莉背对着那个高个子,手里攥着胶卷,在陶瓷虎右眼眶鼓起的地方按了一下。老虎的嘴慢慢张开,纳塔莉一松手,赶忙把胶卷放进老虎口中。说时迟,那时快,高个子歹徒猛地把她推向一边,一把抢过胶卷,说:好了,大功告成!

1从文中可以知道威廉叔叔说的价值连城的宝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娜塔莉是怎样把胶卷放到陶瓷虎口里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歹徒真的大功告成了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评价一下小娜塔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绿手指

在法国的一个小镇上,有位老奶奶,被人称为“绿手指”。你可千万别奇怪,“绿手指”是当地人对好园丁的称赞。

一天,她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园艺所重金悬赏能种出纯白金盏花的人。老奶奶想:金盏花,除了金色,就是棕色。白色的,还没见过。但是,我为什么不试试呢?她把自己的想法对儿女们讲了,遭到一致反对。大家说:“你根本不懂植物遗传学。专家都做不到的事,你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能做到呢?”

老奶奶决心一个人干下去。她撒下金盏花的种子,精心侍弄。金盏花开了,全是橘黄的。老奶奶挑选了一株颜色稍淡的,让其自然枯萎,把种子精心收集起来,第二年把它们种下去。然后,再挑选颜色浅的花的种子栽种……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  

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 

20年过去了。有一天早晨,她来到花园,看到一朵金盏花,开得特别灿烂。它不是近乎白色,而是雪一样的白。

秋天,她把100粒白色金盏花的种子寄到了20年前的那家园艺所。她没考虑那则启事是否还有效,也不知道在漫长的岁月里,是否早就有人培育出了纯白的金盏花。

等待的日子长达一年,因为要验证那些种子。终于,园艺所长打电话告诉老奶奶,他们看到了她种的花,是雪白的。但因年代久远,奖金不能兑现,问她有没有别的要求。老奶奶对着电话说:“只想问一问,你们想不想要黑色的金盏花?我也能种出来……”

1联系上下文,文中画“  ”的地方应填(   )。

A.始终如一 B.循环往复 C.有始有终

2老奶奶的儿女们反对她培育纯白的金盏花是因为什么?用“  ”在文中标出来,并改为陈述句。 

 

3关于短文为什么以“绿手指”为标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绿手指”是当地人对好园丁的称赞。

C.主人公老奶奶一直想得到“绿手指”的称号。

4老奶奶会怎样培育黑色的金盏花呢?仿照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微群阅读

(文段一)这时的锦绣谷,成了一片海,淡白中透着浅绿,晶莹透明,纹丝不动,像是结了冰,又像是巨型玻璃镶成的舞台。沿“海”周围,是厚不可测的碧玉般的云雾,上面平平的,周遭如壁,像一溜高原。

(文段二)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1(文段比较)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1)这两段话都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和________描写的方法来展现景物的美。文段二还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荷叶。

(2)文段一写了云雾的________________,将云雾比作________。文段二写了荷叶的形状________,荷花的姿态是________________

2(语言运用)两个文段写出了景物的静态之美,请选择一个生活中你喜欢的情景进行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松坊溪的冬天》片段,回答问题。

  这是一条多么好的溪涧!溪上有一座石桥。溪中有好多溪石。那溪石多么好看,有的像一群小牛在饮水,有的像两只狮子睡在岸边,有的像几只熊正准备走上岸去。

  溪底有好多鹅卵石。那鹅卵石多么好看,有玛瑙红的,有松青的,有带着白色条纹、彩色斑点的,还有像蓝宝石般发亮的。

  溪水多么清!溪中照着蓝天的影子,又照着桥的影子;照着蓝天上浮游的云絮的影子,又照着山上松树林的影子。秋天里,蓝色的雏菊在岸边开放,溪中的流水照亮它们的影子。

  我每天都要经过溪上的石桥,听见桥下的溪水声,唱得真快乐。日光照在溪中。我常常觉得这是一条发亮的、彩色的溪。

1“——”在文中画出描写鹅卵石的颜色的词。

2选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读完选文,你觉得小溪怎么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妙妙将自己很喜欢的一篇描写童年趣事的文章分享给大家,请你来读一读。

七月瓜事

马亚伟

①晨光熹微,清凉的风把田野吹成一块抖动的绿绸缎。空气里都是草木的清香之气,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家乡的大平原上,千百亩瓜田绵延而去,成为一道碧绿的风景。

②记得在麦田抢收麦子的时候,父亲总是特别焦急,劳动的节奏就像快镜头一样。而在瓜园劳动的时候,他的节奏放慢了许多,真的有几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味道呢。

③每年放了暑假,我和妹妹的任务就是在瓜园看瓜。在我记忆中,七月瓜事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搭瓜棚。

④西瓜成熟的时候,瓜园里的瓜棚就会一个一个冒出来,像雨后的蘑菇一样。其实,家乡人搭瓜棚的目的并不在于防偷瓜贼。差不多家家户户都种西瓜,防谁呢?那个年代,瓜棚的意义就像门锁一样,“你锁了,人家就懂了”。对小孩子来说,搭瓜棚就像是一个有趣的游戏,是大人为孩子搭建的一个有故事的城堡。

⑤父亲找来木板、草席、木棍和塑料布,开始搭瓜棚了。母亲给他打下手,我和妹妹也在旁边帮忙。搭瓜棚的过程很有意思,把准备好的木板和木棍一点点拼装组合起来,就像鸟儿垒窝一样,最终搭成一个结实的小屋。瓜棚虽然简陋,却很实用,不仅能够遮阳,还禁得住风吹雨打。搭瓜棚是一种喜庆的迎接仪式,就像过年时贴春联、放鞭炮等活动一样,还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⑥等瓜棚搭起来,瓜园里就热闹了。白天的时候,瓜园里充满欢喜的气氛。最热闹的场面,当属运西瓜。瓜田的地头长长的,大家在瓜园里一字排开,就像篮球场上传球一样,把西瓜传到田头。西瓜当然不比篮球,篮球不怕摔,西瓜如果“传递失误”,摔到地上就会稀巴烂,所以传瓜这件事还是有技术含量的。不过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乡亲们早就掌握了传瓜的技巧,做起来技艺纯熟,十分顺利。当然,偶尔也有失手的时候。若是有西瓜摔到地上,大家便围过来分而食之。那西瓜的味道清甜无比,如今想起来都觉得那味道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东西。后来我吃过很多西瓜,但再也没尝到过那么好的味道了。

⑦到了晚上,瓜园里安静下来。月色下的瓜园,安然宁谧。瓜棚仿佛一只忠实的狗一样,守候在一旁。虫子断断续续地鸣唱,远处的蛙声偶尔会响起。夜风飘飘荡荡,田园悠悠远远……

⑧那些年的七月瓜事,为我的少年时光涂抹上清凉碧绿的色调。那些美好的片段,在我的心上烙印下温情的故事,也成为我一次次回归故乡的线索。有时候,我甚至分不清,是父亲把他对土地的热爱遗传给了我,还是故乡的土地以其特有的温厚、博大的气息牢牢吸引着我。

(文章有删减)

【1】运用成语可以使语言更加凝练,请你用下面的成语替换第⑥段中画横线的语句。

无与伦比       熟能生巧       喜气洋洋       得心应手

(1)充满欢喜的气氛     _________

(2)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_________

(3)技艺纯熟,十分顺利 _________

(4)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东西 _________

【2】请你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导图。

搭瓜棚

步骤→

(1)准备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材料,然后一点点拼装组合起来

意义:是一种喜庆的迎接仪式,可以烘托气氛

瓜棚的作用

(2)像______________一样

(3)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②段引用陶渊明的诗句,请你分析有何作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句大意】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分析第⑥段结尾作者为何说“后来我吃过很多西瓜,但再也没尝到过那么好的味道了”。[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儿童诗

黑白

我一直认定乡村老家六岁的女孩子毛豆是一位诗人。我记得是在秋天,毛豆妈妈在簸稻谷,妈妈簸啊簸啊,毛豆就在一边看。在掀动的簸箕里,好稻谷和秕()稻谷分得一清二楚。好稻谷沉甸甸地往后聚,秕稻谷则轻飘飘地从簸箕口跌落下来,在那里形成了一个秕稻谷的瀑布。毛豆凑得很近,突然对她妈妈说:“妈,你簸一簸人吧,这样就分得清好人与坏人了。”

又一次,毛豆和我女儿在外面疯玩了一整天,晚上我罚女儿在家做作业,毛豆在一边看,她没有做作业的概念,看着姐姐痛苦的样子她也非常着急,盼望这个漫长的夜晚快快过去。见她妈妈在一边缝衣服,她这样说:“白天那么短,肯定是妈妈用剪刀剪的;晚上又那么长,是妈妈把好几个晚上用针线缝在一块儿了。”

毛豆发表这样的口头诗歌是经常的、随意的。昨天我刚刚起床,毛豆就和我女儿在开满繁花的桃树下跳起了花房子,这是我童年最常玩的一种乡间游戏。她们用木块在地上画起了大方格子,乡下女孩子灵巧的脚就这样带着小木块在画满花朵的方格里跳跃。女儿在城市里从来没有玩过这种游戏,她就在一旁看毛豆熟练地安排,毛豆一边画一边自言自语:“一格里画上桃花,一格里画上雪花,我们两个人,就用木块跳花房;你把木块踢到雪花上,我把木块踢到桃花上,你一脚跳出了冬天,我一脚跳进了春天。”

我就站在窗口听着感受到纯净的诗意像春风捎着桃花吹进来,一直吹上我心头。

1根据短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填空。

看着妈妈簸稻谷,毛豆请求“______________”,那是孩子心中的“真”;心疼姐姐写作业,毛豆感慨“________________”,那是孩子心中的“善”;和姐姐玩跳花房子,毛豆解释“_____________”,那是孩子心中的“美”……毛豆用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纯真世界。

2用“____”在短文中画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毛豆的赞许之情的句子。

3下列对画“﹏﹏”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透过毛豆的语言,“我”感受到毛豆对生活的热爱她那灵动的语言就是口头的诗歌。

B.听着毛豆的语言,“我”感受到毛豆说话语调的轻柔,带给人一种舒服的内心感受。

C.听着毛豆的语言,“我”感受到毛豆拥有一颗诗意的童心,而这样的童心可以点亮和温暖人生。

4美好的诗意根植于生活,请你仿照短文中毛豆的语言特点写一句诗歌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把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1)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__________________

(2)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

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完成句子

(1)他突然瞅见两步之遥对面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枪声低回在角落。(扩句,至少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掩埋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那没有出世的孩子。(改写字句和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大约三十个国家。(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根据句式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析“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称故乡的月亮为“小月亮”?

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芳草地。

漫画能让我们会心一笑,也会让我们有所思考。你读懂下边的漫画了吗?要找出漫画中的最可笑之处,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漫画的含义以及获得的启示。试着写一写吧!题目自拟,4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